书城亲子家教儿童急救手册
7094600000006

第6章 儿童意外事故的急救处理(1)

(第一节)异物、碎片进入身体组织

异物和碎片容易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的部位,主要集中在眼、耳、鼻、咽及消化道等处,少儿因为好奇和自我保护能力差,很容易发生此类事故,因此家长们平时要注意使危险物品远离自己的孩子。咽部异物如果导致窒息,可能在短时间内夺去孩子的生命,这一部分将在后面重点介绍(参看本章第二节窒息)。

异物进入眼睛

灰尖、砂粒、煤屑、碎玻璃、谷皮、飞虫以及铅笔木屑等细小物体落入眼里,称为眼内异物。异物有的嵌在白眼球上,叫结膜异物,有的则嵌在黑眼珠上,叫角膜异物。

[主要症状]

眼部周围皮肤变红、疼痛、流泪、发炎,对光线敏感。

[急救措施]

1.家长不要自行为孩子冲洗眼睛。如果感觉异物是游动的,并未嵌在眼珠上,可以冲洗。清洗时要使受伤的眼睛位置低于另一只眼睛,以确保不对另一只眼睛造成伤害。

2.救助者先把自己的手洗干净。

3.轻轻闭眼一会,或用手轻提上眼皮,一般附在表面的异物可随眼泪自行排出。

4.若异物不能自行排出,仍有磨痛,异物可能在上眼皮里面的睑结膜上,可把眼皮翻过来找到异物,用湿棉棒或干净手绢轻轻擦掉,磨痛立刻消失。

5.若翻过眼皮仍未找到异物,那异物可能是在角膜上,千万不要自己取,必须到医院去治疗。

6.有时异物排出或取出后,眼睛仍感磨痛不适,好像还有异物,这是因为角膜上有伤,只要检查确实无异物,点些抗生素眼药水及眼药膏,很快就可恢复正常。

7.送医时,用干净纱布为孩子盖住眼睛,松松固定。如果用力包扎,压迫刺激伤口会发生感染。

8.如果异物刺入眼内,千万不要自己取,要用干净酒杯扣在有异物的眼睛上,再盖上纱布,用绷带固定。

9.尽量让孩子减少运动,少走路,多乘车。

异物塞住鼻子

[急救措施]

1.让孩子一定不要用鼻子呼吸,以免将异物吸入气管。

2.如果异物较小,位置不深,可教孩子用擤鼻动作将异物擤出。用手指将无异物的鼻孔堵住,使其不漏气,而有异物侧鼻孔不能堵住,然后用口深吸气(不可用鼻深吸气),做擤鼻动作,让气流将异物冲出鼻腔。

3.如果上面方法不能将异物排出,或是异物较大,家长可以在手电光的照射下,小心用钩子取出。

4.光滑的球形异物不可自行处理,以免将其推向深处,甚至掉入气管,造成严重后果。

异物进入咽喉、气管、支气管(参看本章第二节窒息)

异物进入耳中

如果孩子在家里发生异物进入耳道,将其取出要使用正确方法,外耳道的尽头只是一层很薄的鼓膜,稍不小心便会将鼓膜弄破,引起感染。

[急救措施]

1.水进入耳中。或用棉签伸入耳中轻轻转动,将水分吸干。

2.豆子、果核、玻璃球等进入耳中。让孩子将患耳朝向地面,单脚跳。或用镊子取出,遇水后膨胀的豆类可先用95%酒精滴入,使脱水缩小后再取出。圆形的玻璃球可用特制器械取出。

3.小虫入耳。

(1)窒息法:用手指紧紧塞住外耳道口以断氧。

(2)光诱法:到暗处用灯光或手电筒照射耳孔,虫子喜光,会顺着光线爬出来。

(3)淹毙法:耳道口朝上,滴入香油3-5滴,也可滴入70%酒精或乙醚,使其麻痹瘫痪。几分钟后耳道口朝下,虫子会随液体流出。

民间也有滴入食醋、葱汁的方法。

[专家提醒]

1.如果豆类、玉米、麦粒、纸团等干燥物入耳,不要再使水或油进入耳内,否则会使异物膨胀更难取出。

2.光滑的球形物体不要用镊子夹取,如果滑脱,反会将异物送入耳道深部。

3.不宜用尖锐的物质挖掏耳内异物,以免造成耳内黏膜和鼓膜的损伤。

4.原有鼓膜穿孔孩子,不宜用冲洗法。

5.不要养成随便挖耳垢的不良习惯,因耳垢能保持耳道的适宜温度,还可防止灰尘,小虫等直接接触鼓膜。

异物进入消化道

进入消化道的异物一般有铁钉、果核、硬币、玩具上掉落的小物品等。

[急救措施]

1.如果孩子未发生呛咳、呼吸困难、口唇青紫等窒息缺氧表现,家长就不必过分紧张。无须想方设法使误吞的异物再吐出来,因为催吐有时反而会使异物误吸入气管而发生窒息。

2.不要随便导泻。因为钉子、碎玻璃等带尖、带钩的异物,遇到肠管因药物作用快速蠕动时,很可能钩到肠壁上,甚至引起肠壁穿孔。

3.棋子、硬币、钮扣等进入消化道后,除少数带钩、太大或太重的异物外,大多数都能随胃肠道的蠕动与粪便一起排出体外。为防其滞留在消化道,可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韭菜、芹菜等,以促进肠道的生理性蠕动,加速异物排出。多数异物在胃肠道里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两三天,也有少数经三四周后才排出。每次患儿排便都应仔细检查,直至确认异物排出为止。在此期间,患儿一旦出现呕血、腹痛、发烧或排黑色稀便,说明有严重的消化道损伤发生,必须去医院急诊治疗。若经三四周仍未发现异物排出,则应去医院请医生检查处置。

4.如果孩子吞入钉子、碎玻璃、回形针等尖锐、带钩的异物,很难像一般异物那样顺利排出,必须火速去医院检查处置。因为这些异物随时可能钩住甚至穿消化道壁,造成严重的消化道损伤;

5.对于吞入的较大异物,很可能误咽时卡在食管或胃的入口处。所以,当病儿咽下异物后,感到胸口或上腹部疼痛并且有吞咽困难,就应立即停止进食进水,以防异物继续下落损伤消化道,要由医生将异物取出;

6.如果异物不大,但是较重,如金银等,进入胃内以后因其过重而沉入胃的最低处,无法随胃蠕动进入肠道被排出,时间长了可引起胃黏膜损伤、出血甚至发生穿孔,故吞金者必须及早去医院请医生帮助将其取出。

7.给孩子测体温时,不慎咬断体温计将水银吞入。

(1)不必喂服牛奶、豆浆、鸡蛋清,因为水银是一种重金属,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根本不会与牛奶、蛋清中的蛋白结合,更不会在胃肠道内被吸收而中毒。只有离子状态的水银可以在肠道内被吸收,误食后可引起中毒。

(2)立刻用清水漱口,清除口内的碎玻璃,保证没有大块碎玻璃被吞下。误吞水银后,少则几小时,多则十几小时,水银即可从粪便中安然排出。当然,水银在常温下即可蒸发成气态汞,被吸入呼吸道后可引起中毒。所以,对于散落在地的水银要及时清除,以防吸入中毒。

(第二节)窒息

孩子发生噎食如何处理?

食物团块完全堵塞声门或气管引起的窒息,俗称“噎食”,是少儿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阻塞气管的食物常见的有肉类、芋头、地瓜、汤圆、包子、豆子、花生、瓜子、纽扣等。

有80%的儿童噎食事故发生在家中,病情急重。抢救噎食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及时识别诊断,有否分秒必争地进行就地抢救。如抢救得当,可使50%的孩子脱离危险。

[主要症状]

1.孩子在进食时突然不能说话,并出现窒息的痛苦表情。

2.大一点的患儿可能会用手按住颈部或胸前,并用手指口腔。

3.如为部分气道阻塞,可出现剧烈的咳嗽,咳嗽间歇有哮鸣音。

[急救措施]

(一)婴儿噎食。

1.打开婴儿口腔,如果能看到异物,尝试将其取出。如果不成功,可继续下面方法。

2.将婴儿面朝下放在前臂,固定住头和脖子。对于大些的婴儿,可以将婴儿脸朝下放在大腿上使他的头比身体低,并得到稳定的支持。

3.用手腕迅速拍肩胛骨之间的背部四下。

4.如果婴儿还不能呼吸,将婴儿翻过来躺在坚固的表面上,仅用两根手指在胸骨间迅速推四下。

5.如果婴儿不能自己开始呼吸,试着嘴对嘴呼吸法或者嘴对嘴鼻呼吸法两次以帮助婴儿开始呼吸。

6.继续2至5步,再试一次。

(二)小儿噎食。

1.鼓励孩子咳嗽,不要试图用手拿出堵塞物让孩子咳嗽。咳嗽是从喉咙排出物体的自然反应。不要试图用手指拿出堵住的东西。这可能使食物滑入喉咙更深处完全堵住气管。

2.“余气冲击法”,也称“海姆利克法”、“海氏急救法”。由美国胸外科专家亨利·海姆利克教授提出。由于婴儿的内部器官非常脆弱,不能用力按揉腹部,这种方法适用于更大一点的孩子。

意识尚清醒的病儿可采用立位或坐位,抢救者站在病儿背后,双臂环抱孩子的腹部,一手握拳,使拇指掌关节突出点顶住孩子的腹部下正中线脐上部位,另一只手的手掌压在拳头上,连续快速向内、向上推压冲击6-10次(注意不要伤及肋骨)。这样冲击上腹部,等于突然增大了腹内压力,可以抬高膈肌,使气道瞬间压力迅速加大,肺内空气被迫排出,使阻塞气管的食物(或其他异物)上移并被驱出。

[自救措施]

家长应将“余气冲击法”教给大一些的孩子,关键时用来自救。

如果发生食物阻塞气管时,旁边没有大人,或即使有人,病儿往往已不能说话呼救,病儿必须迅速利用两三分钟左右神志尚清醒的时间自救。此时可自己取立位姿势,下巴抬起,使气管变直,然后使腹部上端(剑突下,俗称心窝部)靠在一张椅子的背部顶端或桌子的边缘,或阳台栏杆转角,突然对胸腔上方猛力施加压力,也会使气管食物被冲出。

[预防措施]

1.根据婴儿的年龄或发育阶段提供适当的食物。

2.喂食时让婴儿坐下。婴儿运动或跑动时噎食的危险要大得多。

3.喂食时营造安静地环境。太急躁、太激动和笑太多会使婴儿吸入食物。

4.改变某些食物的质地和大小以预防噎食危险(例如:肉可以切碎、剁碎、撕碎或切片;水果可以捣碎或切成小片)。

5.避免一些难以嚼咽的食物,如葡萄、坚果和硬糖、鱼丸和爆米花。

6.喂食粘稠的食物如花生酱时,应将其摊薄,因为这些食物可能会塞住气管。

7.取出葡萄等水果的小籽。婴儿可能将其意外吸入气管。

小儿被鱼刺卡住怎么办?

鲠住咽喉的异物一般有鱼刺、竹签、鸡骨、鸭骨等。被鲠处多位于扁桃体上、舌根、会厌溪等处。

[主要症状]

大多有刺痛、吞咽时疼痛加重,影响进食,对于少年儿童,较大的异物还可引起呼吸困难及窒息。

[急救措施]

1.让孩子张口,用筷子或匙柄轻轻压住舌头,露出舌根,打着手电筒看能否看到有鱼刺等异物。如有时可用镊子将异物夹出。

2.如果鱼刺鲠在深处的会厌周围或食管里,不易取出,可让孩子含一些食醋,慢慢地吞下或用中药乌梅(去核)蘸砂糖含化咽下。民间有些人习惯用大口吞咽饭团或菜团的方法,企图把鱼刺压到胃内。这种方法有时会适得其反,轻则加重局部组织损伤,重者可造成食管穿孔,其至伤及大血管引起大出血。

婴幼儿呼吸道进入异物怎么办?

呼吸道异物是较常见的儿童意外急症,也是引起5岁以下幼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大多是饮食中不慎呛入,或好奇把异物含在嘴中而不小心吸入上呼吸道。花生、果仁、小玩具、热狗、面包、果冻、硬币都可能是凶手。

婴幼儿牙齿未萌出或萌出不全,咀嚼功能未发育成熟,吞咽功能不完善,呼吸道保护性反射不健全。当异物落入呼吸道后,最突出的症状是剧烈的刺激性呛咳,由于气管或支气管被异物部分阻塞或全部阻塞,出现气急憋气,也可因一侧的支气管阻塞,而另一侧吸入空气较多,形成肺气肿,较大的或棱角小的异物(如大枣)可把大气管阻塞,短时间内即可发生憋喘死亡。还有一种软条状异物(如酸菜条)吸入后刚好跨置于气管分支的嵴上,像跨在马鞍上,虽只引起部分梗阻,却成为长期的气管内刺激物,患儿将长期咳嗽、发烧、甚至导致肺炎、肺脓肿形成,也可以置孩子于死地。

[急救措施]

1.大多数的异物进入呼吸道后会引起反射性咳嗽,若患儿是清醒的,有很剧烈的咳嗽,千万不要打断他,因为许多异物可以靠咳嗽反射来排除。一方面观察他的变化,一方面准备送医院处理。

2.若是出现嘴唇发黑、无法呼吸、无法发声、甚至昏过去了,就要立即把异物排除。排除异物的方法如下:

对于一岁以内的婴幼儿:

(1)让宝宝俯卧,头部放低倾斜(施救者可以坐着,让宝宝趴在双腿上),以左手前臂固定宝宝的头颈部。(注意:把宝宝脚上头下倒吊的姿势是错误的)

(2)右手掌跟在宝宝两肩胛骨间的背部中间位置,用力击五下。

(3)若异物未排出,则把宝宝转过来仰卧,头部倾斜,以左手固定头颈部。以右手指用力压胸骨下半部,来使异物排出。

对于一岁以上的孩子:

(1)施救者可以站在患儿的背后,双手环抱住患儿,手掌握拳放在孩子的胸骨下方、肚脐上方,用力往内、往上(头侧)有节奏地压挤数次。以促使横膈抬起,压迫肺底让肺内产生一股强大的气流,使之从气管内向外冲出,逼使异物随气流直达口腔,将其排除。

(2)不清醒或体格较大的孩童,可以让其仰躺,施救者以手掌跟,在胸骨下、肚脐以上的位置,用力推数次。

3.千万注意不要尝试盲目以手指挖取患儿嘴内的异物,从口腔内看得到的异物,可以尝试将其取出,如果异物进入较深,就不要自行挖取。尝试一分钟仍无法取出异物时,应赶快求救,并作人工呼吸。

4.若上述方法无效或情况紧急,应立即施行气管镜钳取术或做气管切开术。

送医途中,最好能提供氧气,对于仍无自发呼吸或仍缺氧的患儿,持续作人工呼吸,若有苏醒袋及口罩最好,若没有器械,口对口人工呼吸也是可以救急的。

(第三节)小儿溺水

溺水时,由于大量水、泥沙、杂草等吸入呼吸道和进入肺内,会堵塞呼吸道,并且喉、气管、支气管会产生反射性痉挛而导致窒息,因缺氧而死亡。

溺水事故常发生于青少年人群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缺少安全防范意识,遇到意外时不能沉着自救;另一方面则是急救措施不当导致时机贻误。因此,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能极大地挽救孩子的生命。

[急救措施]

1.迅速将溺水的孩子脱离溺水现场。

(1)会游泳的救护者,应迅速下水,从溺水儿童的背后,抓住他的头部或腋窝部,采取仰游姿势,将其救出水面。

(2)救助者不会游泳时,可用长竹竿、绳索、木棍等物抛向溺水的孩子,让其抓住拖上岸。

2.清除孩子口、鼻内污泥和异物,以免堵塞气道。

3.解开病儿的衣扣和腰带。抢救者左腿跪地,右腿屈膝,将孩子俯卧,腹部放在屈曲的大腿上,胸和头朝下垂,用于按压背部,使进入呼吸道和肺中的积水排除(注意时间不要长)。

4.如有呼吸抑制,迅速进行人工呼吸。

5.如有心跳停止,立即胸外心脏按压。

6.给孩子换上干衣服、注意保暖。喝点浓茶或姜糖水等饮料。

[专家提醒]

幼儿溺水,可采用倒提双脚控水的方法(成人和较大儿童不能用)。但控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延误抢救时间。

(第四节)小儿中暑

小儿中暑怎么处理?

小儿中暑分两型:一是婴儿中暑,多发生在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是由过暖引起,多见于寒冷季节。参见下面的“小儿蒙被过暖综合症”。另一类型是年长儿中暑,病因与症状接近于成人,多发生于夏季。人体在长时间受到强烈阳光的照射,或停留在闷热潮湿的环境中,以及在炎热的天气里长途行走过度疲劳等情况下,均容易导致中暑的发生。

[主要症状]

孩子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心慌、呼吸困难。

[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