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出于对环境的诚信态度,爱普生不惜增加公司的经营成本,在充分考虑全球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了废旧商品回收与再利用系统,倡导和支持对电子耗材的回收工作。爱普生在不断追求产品高品质的同时,在产品设计上持续改进,坚持大幅度削减对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在能耗方面,爱普生针对打印机耗电总量大的特点,不仅在打印机执行打印操作时减少耗电量,而且对电源关闭和待机时的耗电量都采取了很多改进措施,从而在整体上实现了节能的目标。爱普生在此原则上设计和生产出诸多备受消费者欢迎的节能型产品,例如爱普生在2004年发布的PM-A900喷墨打印机,日均耗电总量与2003年的同类产品相比节约了45%~55%。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基于环境保护的意识是非常淡薄和欠缺的,就凭这点,不难断定,过去中国企业的软实力几乎等于零。在粗放型经济和逐利规则的主导下,我们不但破坏了彼此共生的世代环境,而且也错过了积累中国企业软实力的最佳时机。
中国的国情需要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国际大潮流也迫使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社会责任更要求企业走绿色道路。今后20年,是我国企业实施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严峻挑战期,也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在这方面,国家正采取更为严格的环保措施和环境标准加大企业的环保成本。近5年来已经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 659万吨、炼钢产能3 747万吨和水泥产能8 700万吨。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对安徽、河南、广西、四川和陕西5个省、自治区的16个市工业园区和重点污染企业进行了环保专项行动督查,针对开发区、工业园区中存在的环评、“三同时”执行率低、企业违法排污以及环境监管不力等问题,环保总局与监察部决定联合对5个开发区的9家企业实行挂牌督办。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陕西省渭南市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成为制约渭南市发展的瓶颈。2007年8月,陕西渭南市政府启动《渭南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在项目审批过程中严格把关,坚持四个“一律不批”的原则,即不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选址、选线与规划不符,布局不合理的项目一律不批;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群众反映强烈的项目一律不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或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增加排污总量和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建设项目一律不批。2007年,全市共关闭企业127家,其中水泥企业23家,关闭取缔了5家造纸企业和2条化学制浆生产线,淘汰落后产能219.6万吨;拆除焦化生产线12条,淘汰落后产能135万吨;6家涉铅企业的43台烧结锅全部被拆除,淘汰落后产能2.1万吨。
中国是近年来吸引外资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2007年仅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就达747.68亿美元。然而,过于重视外资数量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此前的研究发现,外资有优化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也扩大了中国能耗规模。
调研表明,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把引进外资金额变成“政绩工程”,一些短期化、高耗能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链低端项目纷纷落户中国。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专题政策研究课题组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1995年投资资源消耗型、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外商占外资企业总数的30%左右,而到2005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84.19%。与此相比,环保产业的外商投资比例不到0.2%。
负责该课题的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勇说,这意味中国的资源和原材料“补贴”了外国消费者,同时把大量污染留在国内。他说:“这种局面必须得到改变。”
在吸收外资总额连续15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之后,中国利用外资已进入新阶段,更注重所吸收外资的质量及其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和谐”。根据我国政府颁布实施的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外商投资企业一方面被限制或禁止进入“两高一资” (主要是指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行业及产品)领域,但同时被鼓励进入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更加严格的门槛条件并不是“不欢迎外资”,而是希望优化外资引进的结构。 低耗和环保是外资进入必须关注的核心指标。外资项目不应该把烟囱带进来,现在应该把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和配送中心带入中国。
现在,发达国家用绿色壁垒(环境壁垒)构成了国际市场新的保护网,使用绿色标志已成为国内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欧盟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规(简称REACH法规)已于2007年6月1日生效,2008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它将对全球化工产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该法规的出台,意味着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全部受到影响,家电、纺织、服装、鞋业、玩具、轻工、电子、汽车和制药等均将受到波及,整个中欧贸易格局乃至其上下游产业格局都将面临一次重新洗牌。
巨额的检测费用一方面会造成中国企业成本的上升,并转嫁给下游用户;另一方面,处于下游的相关出口产品将被要求提供必要的检测证明,从而增加企业的支出,其产品很可能因缺乏价格竞争优势被欧盟市场拒之门外。
中国企业如果不在2008年6月1日至12月1日间向设在芬兰赫尔辛基主管REACH事务的机构——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uropean–Chemicals–Agency)提交注册材料,完成REACH注册,从2009年1月1日开始,产品就不能出口欧盟市场。保守估计我国企业每年为REACH所要负担的成本为5亿~10亿美元,涉及欧盟市场上约3万种化工产品,使我国出口欧盟产品的成本提高约5%,进口欧盟产品的成本增加约6%。同时,REACH还将影响中欧之间90%以上的贸易额,进出口总额将下降10%,中国化工生产总值将下降0.4%,有可能导致20万化工及相关从业人员失业。
事实上,面对国际国内的竞争形势,我国企业对于环保投入处境两难。一方面,为适应越来越高的国际市场环保门槛,企业要以高质量的环保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为此,企业要有大的投入,而这些投入在短期内很难见到回报,甚至还会拖垮企业。另一方面,对于内销企业,开发环保产品缺少全社会共识。企业开发绿色生产技术,生产出绿色安全的产品,这虽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利于打开国际市场,但是,对于那些以内销为主的企业来说,实施ISO 14000环境质量认证似乎意义不大。因为目前国内市场并没有强制执行绿色标志,很多消费者对环保产品也没有要求。如果一味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企业感觉得不偿失。
环保、节能与安全是当今世界汽车技术的三大主题,是未来汽车企业生存的关键所在。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社长张富士夫曾经说过:哪个公司握有先进的能源和环保技术,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早在40多年前的1965年,丰田公司就开始研究使用汽轮机发动汽车上的电力驱动系统,公司的长远目标和努力方向即是开发对环境友好的汽车。
1997年由于研发部门的努力,丰田公司推出了一款使用混和驱动系统即结合电动机和汽油发动机的汽车,发起了丰田公司的第一项Prius(Prius即拉丁语“在时代前列”),并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大量生产混和驱动式汽车的公司。
2004款Prius是第一台装备了新的高压/高量的混合协同驱动系统的丰田车。完全混合动力系统的优势是在某些情况下,汽车可以完全用电能驱动,这在燃料消耗以及排放的减少上,意义非常。混合协同驱动系统的排放比在这之前已经非常环保的Prius还要低30%,比普通的内燃机引擎尾管排出的废气物质低了近90%。丰田混合动力车prius凭借科技环保主题夺得了2005年度欧洲风云大奖(car of the year),并赢得了一系列全球环境保护奖项。
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近3 000万辆,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严格排放标准,包括相当于欧Ⅱ、欧Ⅲ的国家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环保标准的相继实施,比如2004年全国实现了相当于欧Ⅱ标准的国家标准,2005年又颁布了相当于欧Ⅲ排放标准的国家标准。按照计划,2007年,生产企业设计定型的车辆要符合国Ⅲ标准,2008年在全国全面实施。但是和欧洲相比,我国仍然落后8年的差距。
不仅是排放与节能标准日趋严格,环保要求也细化到了汽车生产、消费乃至回收的各个环节。“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在“十五”基础上,重点研究开发和掌握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以及纯电动汽车,代用燃料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的关键技术,建立整车评价平台,推动标准体系的建设,促进节能环保机车的产业化。
企业要创新价值,首先要有盈利,所以有利润是基础,没有利润,企业就无从发展,也就谈不上科学发展。但如果企业盲目扩张,不顾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不顾社会责任,片面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就有可能损害国家和出资人的利益,威胁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企业是自主创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责任主体,但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是我国企业管理的“短板”。因此,企业要从实现经济转型、缓解环境压力、保障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度,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摆在企业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上。
2. 资源制约
资源是企业未来生存发展的第二战略要素,是维持企业生计的根本保障。资源的有限性和过度消耗,造成资源日渐萎缩和稀缺,乃至构成企业生存危机。资源紧张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已成为影响企业成长的一大瓶颈,也是导致“硬碰硬”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直接原因。资源不足,表面看是企业硬实力不强,但企业可以借力,拓展资源渠道,实施资源互补,进行资源整合,这个“力”就是企业的软实力。善于软实力经营的企业,从来就不愁无米下锅;倒是天天感到资源紧张的企业,吃了这餐没下餐,到处找米下锅,却暴露出一个致命的弱点——软实力欠缺。
“走出去”能走多远
众所周知,世界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基础之上的。发达国家利用一切手段争夺有限资源,使得有限资源争夺的态势愈演愈烈。回顾过去,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争夺有限资源的历史。在工业化早期,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一般是通过开拓殖民地来解决资源约束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更多地采用对外投资、贸易和援助等经济手段,通过得到政府鼎力支持的跨国公司,经由市场交易来解决资源短缺问题。比如,欧美国家鼓励本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资源丰富的国家建立矿产基地,以保障本国资源供应;日本在对外开发援助的名义下,通过长期供货协议解决资源紧缺问题;韩国组建了融生产与商业为一体的综合商社,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与发展国际贸易,以满足对原料、燃料的需求。
按照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人均GDP在1 000~4 000美元之间,是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积累财富,从而决定性地提升国民生活水准的阶段。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要实现翻两番。现在中国经济离此目标还很远,全球有限资源已经不堪重负,这种捉襟见肘的情况无疑将加剧中国企业与国际企业的竞争。
世界上有三大矿业巨头——澳大利亚必和必拓、英国力拓和巴西淡水河谷,它们占据了全球铁矿石贸易量和海运量的75%以上。有一则消息,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BHP)试图以1 450亿美元收购力拓公司。如果BHP收购力拓公司成功,将牢牢控制国际市场的矿石供给和价格,原本就在铁矿石谈判中处于劣势的中国企业将更加被动。2008年11月5日,必和必拓称接到了欧盟委员会的声明,反对它对力拓的收购交易。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石油以煤炭、电力不可替代的优势而受到人们关注,从而引发多次掠夺性的战争。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1991年1月美国发动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最终迫使伊拉克军队撤出科威特。美国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在中东的地位,维护其在波斯湾的石油利益,以经济制裁的方式围困伊拉克 10年,最终以武力方式推翻了萨达姆政权。美国的石油年进口量是消耗量的四成多,其中大部分来自中东。由此人们引发出“哪里石油多,哪里就有战争”的感慨。
在如今的高油价时代,石油已经成为事关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战略资源。由于各大石油消费国之间、消费国与资源国之间、资源国与资源国之间存在各种矛盾,关系错综复杂,对石油的竞争已超出商业范畴,成为各国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的着力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走出去”战略是指我国有国际竞争力和相对比较优势的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更大的市场、更好的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到国外投资办厂,发展海外业务,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的总体谋划。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于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005年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的行动,堪称中国油企与国际石油主流势力的一次正面碰撞。2005年8月2日,经过40天的公开争夺之后,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终于放弃对美国UNOCAL(尤尼科)公司185亿美元的大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