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苏宁管理模式全集
7095600000023

第23章 人力资本管理模式(2)

对于职业经理人和事业经理人,苏宁掌门人张近东曾有这样的说法:“今天,我们摆了一杯水在这里,你口渴,想延续生命就要拿这杯水来喝。我们苏宁的做法也是如此,现在把目的摆在这里,需要很多人用行动来解决。我曾在内部讲还是需要一些职业经理人,但是真正要我们表达出来我又接受不了。一个企业要想成为优秀的企业,必须要有一帮人,一帮事业型的人,一个岗位必须要有一个事业心强的人来带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随着现代化管理的步伐加快,很多企业把战略放在第一位,企业追求效益的同时,更关注企业能否长期稳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找经理人更愿意找事业经理人。

张近东曾反复提出:“苏宁要的是事业经理人,不是职业经理人。”在张近东看来,一个优秀的经理人的第一要素是职业道德,有成就一项事业的执著追求。职业经理人更喜欢追求个人理想与财富的实现,他们更多的是一份职业心理、打工心态,而非对事业的追求。这和苏宁提倡的事业观念相悖。

2004年,何炬等12位原国美旧部组成了易好家的核心管理层,并扬言要与国美、苏宁、永乐等家电连锁巨头抗衡,3年后进入全国家电连锁前三强,虽然国美收购易好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为此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叛逃”经理人的代表何炬成为这个事件的最大受害者,据说被列入了猎头黑名单。对于一位职业经理人来说,被列入猎头黑名单,无异于失去了饭碗。2010年7月初,中国“第一打工皇帝”唐骏的“学历门”事件给本就前景扑朔迷离的职业经理人蒙上了阴影,对比联想的杨元庆,企业的选择不言而明。

客观地讲,中国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通过引进职业经理人来配置管理队伍,这些企业的初衷要么是为企业引进职业化的人才,要么是想实现对原有人力资源结构的冲击式创新,然而从目前的效果来看,这两个目的似乎都没有实现。比较普遍的情况是,这些“空降兵”在初期造势很大,但在后续的运作中却不尽如人意,最终避免不了黯然下课的结局。

“我们需要职业经理人的技能,但我们不用职业经理人的心态。”苏宁也承认,职业经理人管理公司是发展的趋势,但考虑用职业经理人管理公司的两个前提不够成熟:一是公司必须是公众的公司,所有权分散,允许投资人自由选择资本进出,成为职业投资者;二是经理人的数量和质量能够允许投资人进行选择替换。这两个前提对如今的苏宁和中国的职业经理人而言并不具备。

社会上许多所谓的职业经理人,只不过是打着职业经理人的招牌,去追求个人理想与财富的实现,企业仅仅是其自我实现的跳板,从中看到更多的是一份职位光环,而非对事业的追求。说白了,职业不过是生存的手段,是安身立命之举,混口饭而已。公司经营较好时,是为其外套上又添一个漂亮的装饰,为其找寻下一个东家增添砝码;公司经营较差时,大可以跳出来向外界诉苦揭秘。每当其个人理想和公司意志发生冲突时,以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心态往往会驱使他们追求前者,舍弃后者。这和苏宁倡导的以企业社会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事业观念是相悖的。因此,这类经理人不是苏宁所需要的。

在张近东眼中,事业经理人必须是这样一群人:有着相似的价值观、纯净的职业心态,能够为一个共同的事业目标激动,为成就一份事业不计较个人成与败、得与失、荣与辱,所有的一切都能够承担得起相应的责任;事业经理人还需有专业的职业素养,不犯自己专业领域不该犯的错误,保持工作品质的一贯稳定性。他们甘于无名,但如果事业需要,他们则能尽心扮演好每个公众角色。信誉、商业成就、行业威信,创造出的就业机会,为企业创造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才是他们衡量成就的标准。

换言之,只有那种始终用企业的成败来衡量个人价值的人,持续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的人,把个人目标、企业目标、社会目标融为一体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才是事业经理人。

“职业经理人”一词起源于美国,被引入中国后曾风靡一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国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及市场的变化,并相继聘用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企业,这种环境下催生了一大批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的重要管理者,薪酬相当高,在美国一些大企业,高级职业经理层的平均收入已是普通员工平均收入的100多倍,被称为“金领”。

职业经理人和企业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其实质是以利益为纽带。企业往往会要求职业经理人在任职期内(3年或5年)进行改革和调整,并产生一定的效果,达到预期的效益指标。职业经理人为了在短时间内让企业看到工作成效,并得到企业的认可,会从短期利益出发,虽然短期内使企业发生了很大改观,但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

这些年,很多管理专家和企业家们逐渐认识到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不足,开始反思和探索职业经理人的出路。加之职业经理人在中国的发展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如何在职业和事业中做好选择,也成为很多优秀职业经理人在探索的问题,他们开始寻求某种突破,以谋求在职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事业目标。

2006年,婷美集团董事长在引入高管时,提出了有别于职业经理人的“事业经理人”的概念。所谓事业经理人,是把所服务企业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与企业共创事业、荣辱与共,在强化原有物质利益纽带的基础上,在精神层面上进行更高的利益捆绑和命运连接。目的是抹掉职业经理人的“雇佣军”色彩,淡化他们的打工意识,强化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事业”意识。前者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为职业岗位,当类似的岗位符合其价值取向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换到新的岗位;后者则以从事的岗位为终身事业,当类似的岗位向他招手时,他会视而不见,专注于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并将它推向极致。

职业经理人的目标是在市场上盈利,事业经理人不仅要在市场上盈利,还要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前者的个人价值取向是以求得功名利禄为主,后者则还要求得事业价值;前者把短期利益看得很重,后者更看重长期利益;前者更追求残酷竞争,后者更追求“竞合”理念;前者在企业发展受阻时会选择“跳槽”,后者会主动创造条件使企业进一步发展;前者给企业留下的常常是丰厚的物质财富,后者留下的还有精神财富。

在苏宁,没有人把自己当成职业经理人。20年来,苏宁一直坚持“自主培养,内部选拔”的用人原则。在苏宁,员工的晋升比例达到50%,苏宁深圳大区总监田睿就是从小家电事业部经理被破格提拔的,经验能力并不一定最出色,但却是最快融入苏宁、成为一个标准的苏宁人。

4.给高管上紧箍

2007年1月20日,苏宁董事会审议并通过了《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此计划将授予公司高管及骨干人员2200万期权,这一数字占当日苏宁总股本的3.05%。但由于竞争环境残酷,行权条件严格,业界称这一动作是苏宁借捆绑高管利益以实现战略提升的手段,即以激励方式给高管戴上了“紧箍”。

在距离苏宁大本营南京不远的杭州,马云创立“线上的沃尔玛”阿里巴巴。作为创始人和董事长,阿里巴巴上市以后,马云所持有的股份不足5%,他将更多的股权用于对高管、员工进行股权激励。在这一点上,张近东与之有相仿之处,业内人士的看法是,“股权大派送”让苏宁避免了国美那样高层频繁流动的现象。

与竞争对手黄光裕一直持有国美大部分股权不同,张近东从苏宁筹备上市起,数年来主动将个人的股权比例由100%降到了30%以内,其余的股份用于奖励苏宁的骨干员工。根据计划,此2200万份期权中的1851万股用来授予第一个行权对象,覆盖董事(不包括独立董事和外部董事)、监事等高管;总部及地区管理中心、子公司部长级以上管理人员;连锁店长、其他重要部门负责人;董事长提名的骨干人员及有特殊贡献人员。这一范围的授权数量为34人。

这1851万股期权的具体分配计划为:华东二区执行总裁兼上海大区总经理凌国胜250万份,华北区执行总裁兼北京大区总经理范志军250万份,营销总部市场与店面推广总监卜扬、营销总部采购与电子商务总监王哲各100万份,其他高管人员所获数从150万份到10万份不等。剩余的349万股在2008年授予被董事长提名的“骨干人员和特殊贡献人员”,如果董事长提名的数量未能在年底前分配完,剩余部分将自动注销。

高管们的期权要想变成财富,前提是苏宁的股票价格必须高于根据证监会规定、计划申请通过后公布的66.6元的股票价格,其收益是高出的差价与得到期权数的乘积;如果股价低于66.6元,就得放弃行权。

这份激励计划分为三个行权期。第一个行权期是自制空权日起12个月后的首个交易日起,至30个月内最后一个交易日止,可行权20%。骨干和特殊贡献人员满12个月后可行权。第二个行权期是30个月后至45个月内最后一个交易日止,可行权40%。第三个行权期是自授权日起45个月后首个交易日起,至60个月内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止,可行权40%。

在第一个行权期,苏宁2006年度净利须较2005年度增长达到或超过80%,且每股收益不低于0.9元;第二个行权期,即2007年净利较上年增长达到或超过50%,且每股收益不低于1.35元;第三个行权期,即2008年净利较上年增长达到或超过30%,且每股收益不低于1.75元。

如果任何一个行权期内达不到行权条件,期权将被注销;达到行权条件但行权期内未全部行权,未行权部分也将被注销。这就意味着,高管们在面对高激励的诱惑时,也必将承受巨大的压力。行权条件是根据苏宁的发展现状、投资者的要求而定的,“既有压力,也有动力”。

获得最多期权的凌国胜表示,他的压力确实很大,但这么多年过去,反而不是为了钱而工作。“这也是捆绑高管层的手段,同时可以避免类似国美因永乐人才流失,百思买扩张产生的挖人事件。”2007年1月30日,按照苏宁以72.2元的收盘价计算,范志军和凌国胜的身价是1.8亿元,卜扬、王哲、陶京海等人的身价是1.44亿元和1.08亿元,孙为民等其他8位高管的身价也升至7220万元和5776万元不等。截至2010年3月31日,金明持有苏宁1.72%的股份,以8月2日苏宁股票收盘价12.81元计算,身价超过了15亿元。

2007年1月,除了之前获得股权的创业元老外,又有34名区域经理获得了期权。2007年苏宁有超过349万股股权已经分配,年底前全部授权。此次股权激励的对象包括公司董事、监事等高级管理人员,总部各管理中心、地区管理中心和子公司部长以上管理人员,各连锁店店长及其他重要部门负责人。此外,张近东直接提名的骨干人员和有特殊贡献的人员也可获得股权。公司只要求受激励人员在苏宁工作两年以上即可,而且特殊情况下还可放宽年限要求。

苏宁股权激励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按照员工在企业担任职务的高低论资排辈。很多获得股权的人是部门副手,而部门正职则未必入围。在苏宁2007年初披露的17名获股权激励人员中,仅有两人在40岁以上,年龄最小的苏宁总部采购管理中心消费电子副总监年仅27岁,获得了80万股股权奖励。苏宁的高管激励在国内上市公司中是范围最广的,覆盖范围将超过1000名,但是这些股权激励有业绩附加条件,只有达到业绩要求后才能行权。

通过股权激励,苏宁一方面保留了德才兼备的高管队伍,另一方面也成为一家透明的公众化公司。通过“金手铐”稳住公司的高管队伍,通过“三大人才工程”建立起与对手长期抗衡的人才基础,苏宁搭起了自己稳固的人才梯队,为公司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传统的私企中管理者牢牢将股份控制在手中不同,张近东愿意通过分散的方式,来保持企业的凝聚力。苏宁发展的过程,也是张近东与团队和社会分享财富的过程。公司上市之后,苏宁是中小板创造亿万富翁最多的上市公司。2007年,张近东以370亿元身家首次取代曾连续3年蝉联“零售富豪榜”首富的黄光裕,黄光裕以280亿元排名第二。苏宁是该榜上榜人数最多的公司,共有7人上榜;国美则只有黄光裕、陈晓两人上榜。

自2005年起,苏宁6位高管年薪平均涨幅超过70%,平均年薪为57.5万元。苏宁普通销售人员的平均年薪在两万元左右,他们与苏宁高管平均年薪的差距约28倍。张近东表示,零售是一个劳动强度大的行业,提薪是高管应得的回报。对于成长性较高的苏宁而言,股权激励是一种长期奖励方式。希望通过加薪这种中短期激励方式,激发管理团队的拼劲,同时规范公司“长短结合”的激励体系,形成合理的升迁制度。

给高管分期权已成为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部分。1952年辉瑞(Pfizer)制药公司推出第一个股票期权计划,成为西方期权激励制度的源头。股票期权作为一种激励制度,曾经对西方国家公司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股市的日益活跃以及新经济的蓬勃发展,股票期权制度得到了许多公司的青睐。许多成功的高科技公司,因为大力推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迅速发展。

与下属分享公司财富,成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华为奉行“知本主义”,推行员工持股制度,只要能产生巨大的增值价值,员工就能获得高额的分红。员工进公司满1年,就可以拥有华为的内部股份,公司根据其职位、表现、工作业绩等分配给一定数额的股票。从2002年开始,华为普通员工可以分四年,每年行使1/4的期权,价格按照当年公司最近的每股净资产。员工的绩效与股票挂钩,贡献大者,配有的股份越多。这大大激励了员工,成为华为发展的不懈动力。

2005年12月,苏宁开始实施一项免费赠与的员工股权激励政策,该政策将面向企业内部的中高层员工。股权激励政策成为苏宁内部一项长期性的制度,其目的是希望优化集团管理,提升苏宁的竞争力。

5.人才培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