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网上金融帝国的崛起
7096600000001

第1章 从“雄心壮志”到“笑看风云”(1)

一 举棋无悔,落子有声

1.独弈者

魏禧写过一篇《独弈先生传》,说的就是“独弈”:

“膠山黄氏有隐君子,日在龙,性不治生产,绝世务而好弈,常闭户居,户外人闻子声丁丁然,窥之则两手各操黑白子,分行相攻杀,或默然目上视而思,或欣然笑也,人日独弈先生。……或求对,亦不辞也。”

和时间对弈还是和命运对弈?

和别人对弈还是和自己对弈?

有些人只想着与别人对弈,挖空心思、绞尽脑汁。

有些人却是在与自己较劲,与自己比输赢。

黑白棋子错落有致地排布在棋盘上,各执一方,互不相让,招招新奇,让人不解。该是两位颇有造诣恰又旗鼓相当的棋手吧。观棋者不禁将目光从棋盘上收起,欲一睹这一对棋盘高手的雄姿,不觉大惊:原来竟是一人独弈之棋!

棋手系一中年男子,短发、圆脸,戴一副金边眼镜。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捡起一粒棋子,嘴角露出一丝漫不经心的笑意,从容而笃定。他手起子落,沉稳又利落,棋局迷津重重,棋手不经意间透露出的自信与睿智让人疑窦丛生:此系何人?是何来历?

豪华的办公室里,棋手端坐在5米长的办公桌前,身后的墙壁上是一盘还让人看不出端倪的棋局……

亚洲财讯董事局主席兼中国金融网总裁、中国金融网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金融家与企业家国际俱乐部执行主席、中国金融记者俱乐部主席、2005CCTV年度经济人物评委……这其中任何一个称号,都厚重得让常人无法承担,可是一旦遇到何世红,这些称谓头衔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或许是如今的声名地位给他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或许是他主动承担了太多太重的责任;或许是为了“兴国”而过度“忧劳”,现年37岁的何世红已然早生华发。然而,从来都不甘平淡的他暗暗给自己定下了更高的目标。

如果说一个好的棋手不但擅长于掌控大局,更擅长于布下棋局之谜,那么何世红这个棋手本身就是个谜。从沦落街头的文学少年到坐拥几亿资产的稳重富商;从优秀的媒体工作者到中国金融网总裁;从贫瘠的甘肃民勤到奢华的首都钓鱼台……几经风霜,几经磨砺,这个足迹遍及海南、金昌、兰州、西安、深圳、北京等城市的男子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有些人,生来就是为成功做准备的,他每走一步,都是为了离成功更近一点。然而,何世红认为自己离成功还很遥远,他说中国金融网只是他蓝图的一角,他的目光不会局限于自己已经走过的棋局。

他站在棋盘前,与梦想仅一步之遥。他盯住自己的目标——华尔街,或许,下一步棋子,将落在那个方位。

这样的一个棋手,想不成为焦点都难,他让所有人都在猜测,他的下一个棋子会落向何方?他究竟想布多大的棋局?何世红面对城市的喧闹依旧泰然自若:在这盘一个人的棋局中,要怎么走,该怎么走,他自己最清楚。而所有的人都相信:有何世红在的地方,永远都有奇迹!这个棋手走到哪里,就会将精彩带到哪里。

2.棋局奥秘:旁观者迷

有些人把棋局设计得很好,一步一步朝预定的目标迈进。

有些人却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有时还无处下脚,没有目标。

有些人在死局中临危不乱,置之死地而后生。

有些人却在大好形势下把持不住,功亏一篑。

何世红显然是前者。

作为一名独弈者,何世红有着惊人的毅力与耐力;作为一名棋坛孤雄,许多人都看不懂他究竟在下什么棋。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棋局里,他打破了一个棋坛常规,也颠覆了根深蒂固于世人脑海中的一个理念——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而何世红的棋谱中,旁观者皆迷,清楚其中奥秘的,惟有他自己。

早在创办中国金融网前,何世红做过多家报刊的记者、主编,那个时候,他就有了自己的理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金融新闻报道者。这种认识来自财经媒体圈对记者的划分:财经记者是所有记者中最有头脑的,而金融记者是财经记者中最好的记者。

冲着这个理想,何世红毅然抛开荣耀,卸下“未来西北经济中心主任”、“北京中政西部发展研究院院长”的光环,在首都这个政治腹地开始了一个金融传媒人白手起家的神话。

《新金融》报并未能让致力于金融媒体发展的何世红如愿以偿,北京没能以博大的胸怀为《新金融》报打开市场,而他多年的积蓄却几近耗光。何世红知道,自己要掌握“大龙”的命脉,就不能死守一种招式。况且,报纸作为一种媒介带有自身无法超越的缺憾——滞后性。何世红暗下决心,坚持做金融媒体,要用最快的速度第一时间报道中国金融业的动态。

多年的记者生涯,练就了他对商业的极度敏锐的洞察力。2002年,互联网刚从泡沫中复苏,何世红看到了互联网的春天,也看到了金融传媒事业的希望。于是,这位睿智的棋手当机立断地在棋坛上布下一子:中国金融网——每天第一时间报道中国金融!

然而,现实总是比理想来得残酷。“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番话或许是对何世红坎坷经历的最好诠释。决定投身金融传媒的何世红根本就不知道网络是什么。尽管在报纸行业有丰富的经验,对网络一无所知的他还是面临了巨大的考验:网络需要资金、技术、全新的运营模式,而这些,都是何世红以前没碰过的。

物资部大楼里的人频繁变更着,一拨人“出去”了,一拨人又“进来”了,没有谁会注意到“中国金融网”这个毫不起眼的小企业,更没有人看好他。尽管“第一时间报道中国金融”的标语坚持闪烁在中国金融网的首页。

回想起这一段历程,何世红颇为得意地说,一个一直呆在物资大院的人来到中国金融网后,惊讶地说:“竟然是你,你竟然没倒下!”

前不久,有位几年没见面的朋友来看望何世红,连连说“不可能,这根本不可能”。并非他对何世红取得的成就有所怀疑,而是对何世红靠经营“中国金融网”成就自己的事业感到震惊,他知道何世红根本就不懂网络。

这是个不按“本手”布子的棋手,他总是出其不意地布下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棋局,但他始终能控制棋局的完美。

说当事人容易糊涂,旁观者往往清楚,那是对状态的误读。十面埋伏中,需要刹那间心境澄明的睿智。

局中人沉迷混沌,局外人清醒冷静,那是对情势的错判。亲疏远近间,需要心用到深处的执着。

圈里人钻牛角尖,圈外人跳出来看,那是对思维的混淆。转来转去里,需要找出迷宫盲角的裂缝。

权势使耳,为而不当此为无耻,人云亦云此为无知。

有些棋手善于运用现成的套路,运用得好便也成了“高手”,有些棋手却始终自己在探索自己的路,虽然要付出更多、冒的风险更大,却始终忠诚于自己的思想。善于模仿的“高手”终归只能风光一时,而善于创新的棋手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弈手”,他的名字会连同他创造的路数永久流传。

如今,这盘上的棋子越来越多,但还没有人能看出其中的路数。在观棋者屏息凝神、紧张关注的时候,这位独弈者却游刃有余地在布局自己的大盘,他清楚地知道下一棋子要落向何处,再下一棋子又将布成何局。

3.万众瞩目:子落何处?

目前,这盘以中国金融网为背景的“棋局”已经到了关键而紧张的时刻。是按部就班地给大家一个圆满的结局,还是遵循这个棋手一贯的作风再创奇迹?

何世红这个棋手不仅是个大智慧者,更是一个“疯狂野性之徒”,“热衷于冒险的赌徒”。他所有异乎寻常的举动使他变得独特而又无所约束。人们对他的做法可能会不苟同,会感到吃惊、怀疑,但人们也承认他以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活在他的世界中,他创造了中国金融网内部的自我文化,创造了网络金融的灿烂。对于棋局外的人来说,他似乎是疯狂的。但他的疯狂中又无时不透露出睿智与善于绝处逢生的本领。从他的异常动作和违反直觉的行为中产生出的独特而浓烈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鼓舞和激励着他的职员和客户。

他敢于去做那些似乎充满个性、十足疯狂的事情,他不仅能够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更在自己的布局中留下独一无二的标记。

三年前的何世红可不会赚取如此多的眼球,没有谁会在意他的棋盘、他的棋谱。在众人眼中,他不过是一个喜欢做梦的沙场小兵,最终只会草草结束自己的梦。一个朋友这样说到:“三年前,我来中国金融网时,公司只有两个人,那时候的何世红什么都没有,资金、技术、关系网……他仅有的就是理想,就是雄心壮志,这三年来,我每来一次金融网,就明显地感觉到他的成熟与睿智,他对中国金融与日俱增的了解,他越来越沉稳却越来越出乎常人意料的布局。”

这种例子在中外的历史上已数不胜数了。成功企业的背后总少不了一个玩儿命的赌徒。

有人曾预测丹·戴和马克·贝克汉姆,这两位生意上的新手不可能用销售健康狗食的概念建立一个能生存下去的公司。现在,“三狗面包”的年营业额已达到1000万美元,正计划上市。

最初风险投资家不愿为迈克尔·戴尔提供资金,他们认为没有哪个19岁的青年能够创立一家快速增长的计算机公司。现在他们都巴不得能拥有哪怕一小部分这家20世纪90年代最能盈利的股票。

当他们的“疯狂野性”和“嗜赌”成就了一个企业家,人们才会更关注他的举动,精彩和刺激总会比索然平淡更容易成为焦点。但何世红绝对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冒险家,他只是善于用变幻莫测的招式征服传统的常规的棋局。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疯狂的目的,甚至能预测到风险的几率。他看似冒险的招式中隐藏着稳健的思路。

时至今日,中国金融网被何世红布局得红红火火,而他对目前的成就没有丝毫的满足。如潮的好评、众人的崇拜并没让他飘飘然,但他最不甘平淡,平静的眼神里深藏着不可一世的霸气。中国金融网的明天会怎样?这个金融帝国会将版图拓展到何处?所有的人都拭目以待。

二 金融帝国的媒体托拉斯

1.金融帝国的“新华社”

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做大”,运作模式就必须非常先进。自古就有晋商“连号式”经营策略。而中国金融网正是要搭建自己的平台,打造金融帝国的媒体托拉斯。目前,何世红正在用中国金融网努力打造一个中国企业的网上信用大平台。

在中国的新闻媒体中,新华社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在中国的金融媒体中,中国金融网就是中国新闻媒体的“新华社”,“任你狂风暴雨,我自岿然不动”。

毫无疑问,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拓展了现代社会的信息空间。每天都有大量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确实对传统媒体形成挑战。互联网在中国发展很快,这不仅没有动摇新华社的地位,反而推动了新华社的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中国金融网则是站在互联网的高度,利用网络来传播金融文化、金融信息,无疑,将更具优势。

有两个因素造就了新华社在网络时代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第一,网络信息固然具有容量大、形态多样、迅速及时、可在全球传播和自由互动等特点,但也很容易泥沙俱下,往往呈现泛滥、无序和不稳定的状态;第二,在各种信息需求中,新闻是人们最基本的一种需求,这并未因为“信息爆炸”和多元化而改变。在这种情况下,通讯社所拥有的优势便显现出来,这就是它的新闻原创性、公信力和专业水准。这些优势源自长期以来形成的新闻采集网络、社会责任感、规范的运作方式和管理体制。

同样,中国金融网不仅拥有庞大的金融采集网络,而且具有同样的新闻原创性、公信力和专业水准,同时,金融网囊括了新闻、财经、银行、证券、保监会、证监会、外管局、理财、基金、债券、信托、票据、外汇、IT、科技、汽车、典当、邮储、期货、中国金融资源总库等在内的全部金融讯息。在保证容量、速度、及时的前提下,中国金融网还保证了网站的纯净性,及时过滤了一些不健康的信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几次调查都发现,浏览新闻是中国网民上网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中国人正在热情地拥抱互联网,但同时又对各种有害信息忧心忡忡。由于这种社会心态,也由于新闻在中国社会和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现在中国的商业网站发布新闻是要政府审批的。中国现有60多万个网站,新华社一直是网上新闻信息最大的供应者。而中国金融网则是网上金融信息最大的内容提供者。尽管大的门户网站都提供财经版块,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哪家网站像中国金融网这样能提供如此专业、全面的金融信息。

网络化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各类新闻媒体和最终受众对信息的实时性、个性化要求日益强烈,信息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用户的数量、种类、要求在日益增多,传统的单一性产品已难以满足各种信息用户的需要。因此,中国金融网在提供全面的金融信息之外,还针对各种人群提供了各种实用资讯,比如房地产、娱乐、军事、体育等等。就形式创新而言,中国金融网还推出了多媒体数据库和音频建设。

2005年,中国金融网建立了全球第一个金融会客厅,在这里,每天进出的有政府官员、大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负责人,基层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同样位列其中。这个会客厅兼具演播室、会议室一样强大的功能,是金融界权威的象征,所以说,“金融帝国的新华社”这个称谓,中国金融网当之无愧。

平面媒体过去形成的多分支、多层次组织结构,造成信息系统分割、隔绝和重复建设,甚至形成内部信息孤岛和资源浪费。为了调整结构、整合资源,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信息市场竞争,何世红开始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设多媒体数据库。

中国金融网未来的发展思路,是建立以多媒体数据库为依托的统一的工作平台和营销工作平台。中国金融网将逐步形成这样一种格局:记者每天把从世界各地采写、收集到的文字、图片、图表和音视频等各类数据资料,连同历年报道稿件和资料,源源不断地输入采编平台;经过编辑的加工,使各类金融以及其他新闻信息资源被整合和激活起来,转变为多种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源源不断地进入营销工作平台;经过营销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作,将数据库最终产品源源不断地提供给用户,为海内外广大用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品种和个性化的服务;再经过用户的传播和使用,使中国金融网的信息产品源源不断地进入市场,提供给最广大的受众。同时,营销人员及时广泛地征求和收集用户、受众的意见,将意见和建议源源不断地反馈到编辑部门,采编人员再根据用户、受众的意见不断改进、提高多媒体数据库产品的质量,增强中国金融网的核心竞争力,这样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