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写给今天的回忆
7127300000017

第17章 上山砍柴

下乡第二年,青年点建成了,知青要集体立伙。为了减轻大队负担,知青们决定自己上山砍柴。

青年点附近的山上,都是养蚕的柞树,不许砍伐。大家只能到离青年点十多里路远的辽南第二高峰——绵延山上砍柴。

一个冬天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十几名知青赶着一辆事先借好的牛车,向绵延山出发了。大家一路上说说笑笑,像一次旅游。沿途竟是上坡,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绵延山山脚下。绵延山海拔1044m,往山上看,半山腰处才有树。于是,柱子让女知青在山脚下捡一些碎柴,男知青上山砍柴。男知青继续向山上攀登,上山没有现成的路,只能在大大小小的石块上行走。稍不留神,就能把脚崴了。山的坡度也越来越陡,每登一步都很吃力。越往山上走,风也越大,气温越低。知青们的棉袄被汗水浸透了,冷风一吹,棉袄面上冻了一层薄冰,用手一拍直掉冰碴儿。大家实在太累了,就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安子觉得后面有什么东西杵脖子,用手一摸,原来是后面头发稍上冻出一根根冰溜子。他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提醒大家:“咱们不能休息,再坐一会儿我们就会冻僵的。”于是,大家继续往山上走。从山脚下到有树的地方,就走了40多分钟。

山上的树都有一丈多高,小碗口粗细,做烧柴正合适。大家稍微休息一下,便抡起斧子开始砍树。我们使用的斧子刃都很快,能削铅笔,所以砍起树来挺好使的,一棵树十几分钟就能砍倒。大家正干得热火朝天,忽听柱子“妈呀”一声惨叫,斧子扔到一边,双手抱着左脚脖子,满地打滚。几名知青马上围过去,安子急切地问:“你怎么了?”“砍着脚脖子了。”柱子边说边哭。安子说:“你把手拿过去,我看看。”说着,把柱子的棉裤腿往上一拽,只见脚脖正面一个小孩嘴式的口子,肉翻翻着,白花花的骨头露在外面,没有淌血。安子立即从兜里掏出一条干净的手绢,把伤口处紧紧地勒住。柱子连痛带吓的号啕大哭,安子也哭了,大家都在抹眼泪。哭了一会儿,安子说:“柴不砍了,咱们回去。”

安子用树枝砍了条拐杖,柱子左手拄着拐杖,右手搂着安子的脖子,一条腿一蹦一蹦地往山下走去。斌子手腕子蹲了筋,良子脚脖子也崴了,大家瘸瘸拐拐,垂头丧气的一步步走下山来,就像一群打了败仗的兵。

女知青一看男知青的惨样,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安子告诉她们:“柱子受伤了,还挺重的,柴不砍了,咱们回去。”女知青在山下边捡了半车碎柴。

回去的路上,大家默默无语,心情沉重。回到青年点时,已经是傍晚了。

在农村缺医少药,柱子的伤口只上了点消炎粉,后来化浓了。经大队允许,柱子回鞍山治疗了一个月才痊愈。

大队冯书记知道这件事后,特意来青年点看望大家,并安慰我们:“你们以后不要去砍柴了,就烧大队部的柴火吧。”

上山砍柴和往山下背柴是个很累的活儿,社员们也是省烧省用的。对于下乡一年多的知青们,大队还能无偿供给烧柴,这是多么深的爱护啊!至今,每每提及此事,我们还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