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写给今天的回忆
7127300000007

第7章 “早请示、晚汇报”

“早请示,晚汇报”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当时它已被各级行政命令规定为制度化,是当时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请示”是早晨上工前,向毛主席请示:今天,你要做什么?怎么做;“晚汇报”是一天来,你做了些什么?有些什么收获和经验教训之类。这个制度在我们青年点坚持了半年多。

刚开始做“早请示,晚汇报”时,大家都不适应,不知从何说起,更怕讲不好,让人笑话。点长涛子启发几次,也无人发言。后来涛子点名叫安子先讲,安子看了看周围的同学,清了清嗓子,有点难为情地说:“讲不好,大家别笑话。我对今天要干的活儿,表个态吧。我们小队今天的活儿是从山上往山下扛秫秸。昨天,我是一次扛四捆秫秸。今天,我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扛六捆秫秸。不能给咱们知青丢脸,让毛主席他老人家放心。我讲完了。”又是一阵沉默。涛子又点名让小翔发言。小翔“吭哧”半天,脸憋得通红说:“我跟安子一样,也扛六捆秫秸。”大家都低下头,想笑又不敢笑。这时,点长涛子沉下脸来说:“你怎么能和安子一样呢?一人一个脑袋,各有各的思维,你怎么想就怎么说。我们不只是多扛几捆秫秸,而是通过劳动锻炼来磨炼我们的意志,锤炼一颗忠于毛主席的红心。发言不能应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思想,深挖灵魂深处的私心杂念,达到改造世界观,扎根农村干革命的目的。”

点长涛子是一名高中生,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曾经当过学校的广播员,很善谈。他看到知青发言时的状况后,对知青们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今后,每个人发言的时间,要达到半个小时。要有思想、有内容,不能卡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布置了两项任务:一是学习马列、毛主席著作,从思想理论上提高素质。每人发一些马列著作,如《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还有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要求用业余时间学习,并写读书笔记。每周点长根据你学习的著作,提出问题,让你解答。如果答得不好,就要受到批评。二是每天每人大声朗诵一个小时报纸上的文章,既了解了时事政治,也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知青们由于怕点长批评,并想尽快解决发言时的尴尬,每个人都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看书、写笔记。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互相探讨或请教点长。晚上,有的知青还躺在被窝里看书。柱子在梦中还背诵:“所谓对立统一,就是统一物分裂为互相排斥的对立,以及这些对立的相互联结……”尤其是通过对毛主席哲学著作的学习,使知青们认识到辩证唯物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础。坚持辩证唯物论,就要反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原则。通过《实践论》的学习,认识到把实践认识的能动性运用于反映论,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从而认识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及工作方法的重要性。通过《矛盾论》的学习,加深认识了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的唯物辩证法,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出了一系列辩证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使知青们学到了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使我们受益终生。

后来,朗诵就成为了我们无时不为的自觉行动。田间休息时,知青主动给社员们念报纸。这样,既组织了当时的政治学习,也起到了宣传毛泽东思想的作用。同时,也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知青们还利用午休时间,练习朗诵,练上半个小时,嗓子就哑了,但第二天照练不误。有的知青甚至上厕所大解,也要念上一段报纸。

半年以后,知青们的讲话水平、政治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尤其是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和半年前截然不同,大部分知青都能达到发言半个小时不卡壳。就连以前一说话脸就红的小林子也能一口气讲个十分八分的,回城后,还当了老师。

从那以后,“早请示,晚汇报”时,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由于时间有限,点长就要求限时发言。

读书和口才的锻炼,为后来部分知青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请示,晚汇报”,在当时,实际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一种信息的沟通;是一种资源的共享。它增强了人们之间的互相信任,化解了很多误解和矛盾,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被动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武装我们的头脑,帮助我们逐渐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