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新婚必读走向金婚精选经典
7128600000039

第39章 小儿的喂养(1)

§§§第一节 新生儿的科学喂养

一、母乳喂养好

1.母乳营养丰富,钙磷比例适宜(2:1),有利于孩子对钙的吸收,母乳中含有较多的脂肪酸和乳糖,磷脂中所含的卵磷脂和鞘磷脂较多,在初乳中含微量元素锌较高,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小儿生长发育。

2.母乳蛋白质的凝块小,脂肪球也小,且含有多种消化酶。母乳中的乳脂酶再加上小儿在吸吮过程中,舌咽分泌的一种舌脂酶,有利于对脂肪的消化。另外,人乳的缓冲力小,对胃酸中和作用弱,有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3.母乳中含有免疫物质。在母乳中含有各种免疫球蛋白,如IsA、IgG、IeM、IgE等。这些物质会增强小儿的抗病能力。特别是初乳,含有多种预防、抗病的抗体和免疫细胞,这是在牛乳中所得不到的。

4.母乳是婴儿的天然生理食品。从蛋白分子结构看,母亲乳汁适宜婴儿,不易引起过敏反应。而在牛奶中,含有人体所不适应的异性蛋白,这种物质可以通过肠道黏膜被人体吸收引起过敏。因此,有的婴儿喂哺牛奶以后,发生变态反应,引起肠道少量出血、婴儿湿疹等现象。

5.母乳中几乎无菌,直接喂哺不易污染,温度合适,吸吮速度及食量可随小儿需要增减,既方便又经济。

6.母乳喂哺也是增进母子感情的过程。母亲对婴儿的照顾、抚摸、拥抱、对视、逗引以及母亲胸部、乳房、手臂等身体的接触,都是对婴儿的良好刺激,促进母子感情日益加深,可使婴儿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使婴儿心情舒畅,也是婴儿心理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

7.婴儿的吸吮过程反射地促进母亲催产素的分泌,促进母亲子宫的收缩,能使产后子宫早日恢复,从而减少产后并发症。

二、母乳喂养的方法

1.孩子出生后1~2小时,妈妈就要做好抱婴准备。

2.掌握正确的哺乳姿势。让孩子把乳头乳晕的部分含接在口中,孩子吃起来很香甜。孩子吃奶姿势正确,也可达到防止乳头皲裂和不适当的供乳情况。

3.纯母乳喂养的孩子,除母乳外不添加任何食品,包括不用喂水,孩子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吃。纯母乳喂哺最好坚持6个月。

4.孩子出生后头几个小时和头几天要多吸吮母乳,以达到促进乳汁分泌的目的。孩子饥饿时或母亲感到乳房充满时,可随时喂哺,哺乳间隔是由宝宝和母亲的感觉决定的,这也叫按需哺乳。

孩子出生后2~7天,喂奶次数频繁,以后通常每日喂8~12次,当婴儿睡眠时间较长或母亲感到乳胀时,可叫醒宝宝随时喂哺。

三、那些母亲不宜哺乳

母乳喂养固然有许多优点,但还是有少数母亲因健康原因不宜哺乳。例如,母亲生产时流血过多或患有败血症;患有结核病、肝炎等传染病;患严重心脏病、肾脏疾患、糖尿病、癌症或身体极度虚弱者;患急性传染病、乳头皲裂或乳腺脓肿者,可暂时停止哺乳。在暂停哺乳期间,要将乳汁用吸奶器吸出来。这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可以消除肿胀;另一方面可以使病愈后哺乳时,仍有足量的乳汁。在暂停哺乳期间,可以用牛奶代替喂养。

四、人工喂养的方法

人工喂养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在客观上限制了母乳喂养,而只好采用其他乳品和代乳品进行喂哺婴儿的一种方法。人工喂养相对前两种喂养方法复杂一些,喂养效果也不如母乳喂养。

新生儿期奶量(指牛奶)可按每千克体重计算。因牛奶不易消化,新鲜牛奶可加适量的水。一般新生儿可按2:l,即2份奶加1份水,另加糖5%。喂奶前要把牛奶煮开5分钟,这样既有利于婴儿吸收,又可以将奶中的病菌杀死。新生儿一般每天要喂7~8次,每次喂奶间隔时间为3~3.5个小时。如3千克的孩子,则需给奶为100毫升×3=300毫升,再加上150毫升水,总量为450毫升,分7~8次吃,每餐为60~70毫升。如消化功能好,大便正常,生后15天到满月可给纯奶吃,可按每千克100~150毫升计算,每顿约吃60~100毫升。

五、混合喂养的方法

母乳不足时,需加牛奶或其他乳制品等进行混合喂养。混合喂养虽不如母乳喂养效果好,但要比完全人工喂养好得多。混合喂养时,每次应先哺母乳,将乳房吸空后,再给孩子补充其他代乳品。当然最好的代乳品是鲜牛奶,因为其维生素含量高,浓度易掌握。这种喂养方法叫做补授法。这样每次按时哺乳吸空,有利于刺激乳汁的再分泌,否则会使母乳量逐渐减少。补授的乳汁量要按孩子食欲情况与母乳分泌量多少而定,原则是孩子吃饱为宜。补授开始需观察几天,以便掌握每次补授的奶量及孩子有无消化异常现象。以无腹泻、吐奶等情况为好。

§§§第二节 新生儿的科学护理

一、怎样给新生儿洗澡

给新生儿洗澡要做好准备工作。室温应保持在23~26℃,水温一般在37~38℃为宜,将干净的包布、衣服、尿布依次摆好,再准备一条洗澡巾铺好。

洗澡时将孩子仰卧位放在澡盆里,用手托住头部并用手指将两耳护好,以免进水引起中耳炎。先洗头部,再洗躯干,依次到四肢,动作要迅速。如在脐带未脱落前,尽量避免浸湿脐部。洗澡时可隔日给孩子用婴儿皂,严防皂水流入眼、鼻、口、耳中。如不能洗澡,也要经常用温水毛巾擦洗手脸、脖子、腋下、大腿根部,以免皮肤皱褶处污染,洗后最好不用扑粉,以免堵塞毛孔,影响皮肤排泄代谢物质。

二、新生儿睡觉不要捆

我国民间有一个传统习惯,在孩子睡觉时,用布带把孩子两腿拉直捆好,认为只有这样才不会长成罗圈腿。再把两臂贴在身体两侧固定好,认为这样孩子才睡得香甜,可不受惊吓,于是用带子把孩子上下捆紧。其实,这种做法限制了孩子在睡觉时的自如动作,固定的姿势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实际上罗圈腿是佝偻病的症状,不是捆绑可以预防的。因此,孩子在睡觉时,四肢应处于自然状态。睡眠中四肢活动是自然生理状态,不是受惊吓的结果。孩子睡觉时,可根据气温情况,选择厚薄合适的被子,用一条带子在被外轻轻拢上即可。

三、新生儿脐带的护理

脐带是胎儿与母亲胎盘相连接的一条纽带,胎儿由此摄取营养与排出废物。胎儿出生后,脐带被结扎、切断,留下呈蓝白色的残端。几个小时后,残端就变成棕白色。以后逐渐干枯、变细,并且成为黑色。一般在出生后3~7天内脐残端脱落,脐带初掉时创面发红、稍湿润,几天后就完全愈合了。以后由于身体内部脐血管的收缩,皮肤被牵拉、凹陷而成脐窝,也就是俗称的肚脐眼。

在脐带脱落愈合的过程中,要做好脐部护理,防止发生脐炎。脐带内的血管与新生儿血循环系统相连接,生后断脐时及断脐后均需严密消毒,否则细菌由此侵入就会发生破伤风或败血症,因此必须采取新法接生,脐带结扎后,形成天然创面,是细菌的最好滋养地,如果不注意消毒,就会发生感染,所以在脐带未脱落前,每日均要对脐部进行消毒。

一般在孩子生后24小时,就应将包扎的纱布打开,不再包裹,以促进脐带残端干燥与脱落。处理脐带时,洗手后以左手捏起脐带,轻轻提起,右手用消毒酒精棉棍,围绕脐带的根部进行消毒,将分泌物及血迹全部擦掉,每日1~2次,以保持脐根部清洁。同时,还必须勤换尿布,以免尿便污染脐部。如果发现脐根部有脓性分泌物,而且脐局部发红,说明有脐炎发生,应该请医生治疗。

四、新生儿要注射卡介苗

孩子在出生后第2天即可接种卡介苗。接种后,可获得结核菌的一定免疫能力。卡介苗接种一般在左上臂三角肌处皮内注射,也有在皮肤上进行划痕接种,做“仆”或“井”字形,长l厘米。划痕接种法虽方便,但因接种量不准,有效免疫力不如皮内注射法。故目前一般不采用划痕法。

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后,无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引起发热等全身性反应。在接种后2~8周,局部出现红肿硬结,逐渐形成小脓疮,以后自行消退。有的脓疮穿破,形成浅表溃疡,直径不超过0.5厘米,然后结痂,痂皮脱落后,局部可留下永久性瘢痕,俗称卡疤。为了判断卡介苗接种是否成功,一般在接种后8~14周,应到所属区结核病防治所再做结核菌素(OT)试验,局部出现红肿0.5~1.0厘米为正常,如果超过1.5厘米,需排除结核菌自然感染。一般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后,2~3月就可以产生有效免疫力,大约3~5年后,在小学一年级时,再进行OT试验,如呈阴性,可再种卡介苗一次。

早产儿、难产儿以及有明显先天畸形、皮肤病等的小儿,禁忌接种。

五、新生儿要注射乙肝疫苗

目前在世界各国,乙型肝炎的患病率均高得令人吃惊。为此,我国有关部门研究出乙型肝炎疫苗,这种疫苗没有传染性,对乙肝病毒具有很好的免疫性能,现已在新生儿中广泛应用。

整个免疫注射要打3针,第一针(一般由产科婴儿室医务人员注射)于孩子出生后24小时之内在上臂三角肌处注射,剂量为10微克。第二针在出生后1个月注射,剂量为15微克。第三针在出生后6个月注射,剂量为5微克。全部免疫疗程结束后,有效率可达90%~95%。婴幼儿接种疫苗后,可获得免疫力达3~5年之久。

免疫疫苗接种过程简单,一般没什么反应,个别孩子可能出现低热,有的在接种部分出现小的红晕和硬结,一般不用处理,1~2天可自行消失。

六、新生儿房间的环境卫生

中国有个传统习惯,就是把产妇与孩子严严地捂在房间里:这实际上给产妇和婴儿造成了一个昏暗和污浊的环境。尤其在夏天,室内更加闷热,很容易使孩子发热,起脓疱疹,长痱子,以及患呼吸道疾病,产妇也容易中暑。

科学的方法要保持产妇与新生儿室内空气的清新。在温暖的季节,每天都要通风换气,当然开窗之前,要给产妇与婴儿适当的遮盖,不要使风直吹在他们的身上,要避免产生对流风。在夏季要使室内空气保持在30℃以下,可在地面上洒一些水,既可降温,又可使室内空气保持—定湿度。冬季室温最好保持在20~22℃,也可以洒一些水来湿化空气,防止呼吸道疾病的发生。通风要谨慎,应避免穿堂风,且不可时间过长。生火炉的家庭,一定要注意烟筒通畅,不要将没有烟筒的火炉子搬进室内,以防止发生煤气中毒。

七、新生儿需要保暖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机制还不健全,因而给孩子保暖十分重要。如何观察孩子是冷还是热呢?一般可以摸孩子露着的部位,如面额、手等,以不凉无汗为合适。若小儿四肢发凉,说明温度不够,要想办法加热水袋保暖(热水袋的温度应在50℃左右)。要将热水袋放在小儿棉被下,不要直接接触皮肤,以免烫伤。

§§§第三节 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与防治

一、宝宝为什么啼哭

哇地一声啼哭,一个新生命诞生了。人类问世的第一个声音是哭,它是生命交响曲中的第一个乐章,它预示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和人类为了生存,为了追求美好幸福生活要克服千难万阻,不懈地奋斗,进取,并要付出血的代价。

古贤今人常赞叹的童年生活犹如一朵洁白无暇的鲜花,富有诗情画意。认为在小儿的心灵里只充满了快乐,无忧无虑,没有烦恼,没有情绪变迁。但在实际上,婴儿有丰富的情绪,而且最容易表现出来的是哭。据统计,正常新生儿每天约睡17~20小时,清醒保持安静的时间为2~3小时,清醒伴有活动的时间约为1~2小时,哭的时间约1小时左右。

哭是新生儿寻求帮助的唯一方式。新生儿哭时一般不流泪或少泪,哭声有节奏而且圆润。父母亲常无法根据孩子的哭声来识别他需要什么,引起啼哭的原因常常是饥饿、口渴,尿布湿、环境温度过低或过高,睡眠受到干扰和疼痛不舒服。饿了的婴儿会哭,仅仅抱起来是不行的,只有喂奶才能使其安静下来。小儿赤身在25℃的环境里比在31℃~32℃的环境里容易哭,睡的也少。睡眠时小儿常有突然地肌肉抖动一下,全身一抖,像惊吓似的突然惊醒,也会哭啼。打针和疼痛的种种刺激均可引起啼哭。生后第2周的孩子在喂奶过程中把奶瓶拿掉,中断喂奶也会引起啼哭。吃母奶的孩子要到生后一个月的时候才会由于中断吃奶而啼哭。生后第3~4周的小儿,平时若父母对他点头,和他轻轻说话,拍手、逗抚,他可能微笑或没什么反应,而在小儿烦燥、多动时,做这些动作就会引起他的啼哭,有些小儿在第一次吃谷类食品时也会引起啼哭,但过一段时间就适应了,不再哭了。有些出生1~2月的婴儿,白天睡觉,夜间哭闹,这是婴儿对环境的不适,颠倒白天黑夜的缘故,应耐心引导,白天按时喂奶,尽量想办法让孩子少睡觉,夜间逐步减少喂奶次数,尽量增加睡眠时间,慢慢习惯了,自然也可以改变过来。

哭又可以是新生儿有病的一种征兆:当宝宝两眼发呆,哭声是突然的,短促而不婉转的尖声高音调时,常是脑部有病的迹象、当触及宝宝身体某一部位时哭声加剧,应仔细检查该部位有无异常,例如新生儿皮下坏疽主要累及背部和骶尾部,抱起和换尿布时哭声往往加剧。如果患支气管炎,肺炎时,哭声多为无力,嘶哑。哭声弱或哭不出声则提示病情加重。

孩子啼哭,固然引起父母不安,但若孩子一声不哭也是不正常的,有些智力发育迟钝的孩子,平时就很少啼哭。

年轻的父母对孩子的啼哭,不能急燥,不要紧张,也不要一哭就抱,又拍又摇,使孩子养成不好习惯。父母要细心观察,分析啼哭的原因,及时解决,同时掌握孩子的性情,生理要求和心理需要以及病情变化,并与孩子的心灵相互沟通。

二、孩子发烧怎么办

发烧是疾病的症状之一。体温超过37.5℃为发烧,超过39℃为高烧。新生儿发高烧时常表现为两眼睁大,刺激不哭等紧张状态。即使高烧惊厥也很少有典型的抽搐,有时只表现为:两目凝视,震颤或不断眨眼;口部出现反复吸吮动作;呼吸不规则,偶有呼吸暂停或青紫;脸上肌肉小抽动;全身或一侧肢体肌肉阵阵抽搐或肌肉呈持续紧张发硬。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健全,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因此,当室温过高,包裹过多,暖箱温度或光疗下温度过高时,新生儿体温均可升高。

新生儿喝水过少,外界温度过高,可出现“脱水热”。多在出生后2~4天,突然出现高烧,往往持续数小时至2天。此时,宝宝烦燥不安,啼哭不止,不伴有其它异常体征,喝水后体温可在24小时内降至正常。

炎症性疾病,如脐炎、肺炎、败血症。疖肿等均可引起患儿发烧,妈妈早期破膜,胎儿宫内产前感染时,生后2天内体温升高;出生后感染者,3天后出现症状。某些严重的感染,由于患儿机体无反应能力,反而体温不升高。

颅内出血,核黄疸、胆红素等刺激体温中枢,也可出现发烧。

当宝宝发烧时,应该怎么办?

有些缺乏知识的家长错误的认为,孩子发烧是风寒所致,于是就层层加被,甚至暖在怀里。这种“火上浇油”的作法极易导致“热极生风”,百害而无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