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蒋介石一家人从溪口·南京到台北
7128800000028

第28章 任“陆军上将”的次子蒋纬国(2)

然而,这本杂志亦遭受到与《蒋纬国报到》一书几近同样的命运,发行不久,即被台湾警备总部明令禁止,所存杂志亦被搜查一空。

“兄禁弟书”风波中情形最为尴尬的当事人蒋纬国,在事后颇为无奈地叹息:“为了这点小事,都惊动了在美国的阿娘(指宋美龄)出面处理,看来我这一生婉道身世的心愿可能都无法达成了。”

1988年,蒋家在台湾的第二代统治者蒋经国猝然病逝,蒋纬国手执台湾军柄,问题的解决出现了新的转机。1989年1月10日,蒋纬国以《蒋经国总统逝世一年来的感受》在台北发表演讲,首次在公开场合谈及自己的身世之谜。他说,蒋介石是他的父亲,戴季陶是义父,也是他的“亲伯”,就他而言,“做谁的儿子,我都愿意”。他还表示,对于自己究竟是蒋介石之子或是戴季陶之子,这个谜,他自己迄今亦无法证实,他倒希望“向大家搜集些资料”,将这段公案澄清。蒋纬国颇为感怀地讲,他自己弄不出个所以然来,但并没有死心,希望以辱能证实。否则“一生不清不楚也不是办法。

1996年8月22日至24日台湾《联合报》摘载台湾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千山独行——蒋纬国人生之旅》一书中的重要精彩章节,对蒋纬国的身世之谜作了新的回答。

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的《千山独行——蒋纬国人生之旅》,是蒋纬国接受《联合报》记者汪士淳采访近40次的口述传记。全书分19章,共计20万字。

关于蒋纬国的生母,外界一直传言是一位叫津渊美智子的日本女子,本书披露,其实蒋纬国的母亲是一位叫重松金子的日本护士,产下蒋纬国没几年就过世了。而蒋纬国何以生下来就成为蒋介石的儿子,据了解,主要是因为生父戴季陶的元配纽有恒性情较烈,如果知道丈夫的这段异国恋情,必定闹翻天。所幸的是这段露水姻缘始终不为纽氏所知。戴季陶与蒋介石说好,由蒋认子。蒋纬国一生下来,就由对中国革命同样热心的日本人山田纯太郎带回中国,交由蒋介石、姚冶诚抚养。

1953年蒋纬国赴美进修。途经日本时,他在东京找到了山本纯太郎,终于知道自己的生母葬于何处。山田告诉他,金子死后下葬在东京近郊的青山公墓。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东京遭到大轰炸,原有的坟墓已经被美国飞机炸掉。现在公墓周围已成市区。蒋纬国很容易地找到了生母埋身之地,然而,墓址犹在,原址已改葬他人。生母生时无缘相见,死后连尸骨都无处可寻,情何以堪!蒋纬国踯躅于萧瑟的墓园小径,感伤而遗憾。据说,以后,每当他跨上日本国土,青山公墓是他必然造访之处。

蒋纬国的生平如同其神秘莫测的身世一般,同样是充满了些剧性,波澜起伏。蒋纬国以养子身份过继蒋门,但蒋介石却一直将他“视若己出”,慈爱有加,交姚冶诚带大,有时甚至胜过对他的义兄蒋经国的关心与照拂。

据蒋纬国回忆,他的幼年成长环境相当特殊。从1岁至5岁期间,一直寄养在上海一位朱姓和邱姓的亲戚家中,与戴氏家人常有往来。4岁半那年,随蒋介石回到家乡奉化溪口,由姚冶诚领养,称姚氏为“养母”。后人“奉化县试办幼稚园”就读,至此享受正常的家庭生活。当时蒋介石长年在外,家中人口仅有王采玉、毛福梅、姚冶诚及蒋经国等人。

蒋介石初得子并为之命名时,就预期有次子,故取意于许朝宗《宗庙乐仪》“圣迹神功,不可得而窥测;经文纬武,敢有寄于名言”,以及孔颖达《礼记正义序》“夫礼者,经天纬地,本之则太乙之和”,把一“经”一“纬”与“国”字相缀作为长子和次子之名,寄望他们是“经文纬武”或“经天纬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英杰。按蒋氏宗谱排行,经国、纬国这一代为“国”字辈,大公子经国乳名为建丰。因而当纬国过继到蒋门后,蒋介石又给这个“二公子竺取乳名建镐。以后,蒋介石还从二子名字中各取一字,命“丰镐房”,作为奉化故里蒋家发祥一房的“房号”。

蒋纬国自幼性格外向,天真、活泼,深得其养父、养母的疼怜。蒋介石常说:“经儿聪明,纬儿可爱”,并给予他以无微不至的呵护。因为蒋经国年长蒋纬国6岁,蒋介石一再叮嘱哥哥照顾好弟弟。

蒋纬国5岁半那年,王太夫人过世,蒋介石携两子赴宁波,安排他们进当地小学就读。这段日子里,蒋经国、蒋纬国两兄弟的生活颇为困窘,给蒋纬国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后来他曾回忆说:“七岁我跟哥哥到宁波,我们没什么钱,也一直找不到理想的房子,没想到有一天竟让我们发现一栋房子好便宜的在出租,就高兴得赶忙租了进去。谁晓得等搬进去住了,才觉得邻居都拿奇怪的眼光直打量我们。原来,那是一间地方传说的‘凶宅’,据说是会闹鬼,长久来都没人敢去租!”

1924年,8岁的蒋纬国同蒋经国一起随父亲来到上海,进入万竹小学读书,跟蒋介石的三夫人陈洁如生活在一起。因此,陈洁如又成了蒋纬国的“庶母”。

这期间,还有一件颇值得提一提的趣事。1922年,广东军阀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炮轰总统府,情形十分险恶,而这时恰值蒋介石在浙江家居。孙中山脱险后,急电蒋介石前来,电文是:“宁波、江北岸、引仙桥,10号:蒋纬国先生。事紧急,盼速来。孙文,巧。”这时蒋纬国年仅6岁,蒋介石竟把他的名字,留作与孙中山通讯时使用的代号——发给蒋纬国,就是发给蒋介石。蒋介石对蒋纬国的钟爱由此亦可见一斑。

蒋经国、蒋纬国虽然并非亲兄弟,但幼时情谊甚笃,曾长期担任蒋介石侍卫长的俞济时颇有感慨地谈及过蒋经国、蒋纬国兄弟二人小时候随其父各地转战的情景:

1925年以前,蒋介石还只是一位青年将领,两个兄弟有时就带在身边。在外作战,有时一切食宿都简陋,蒋介石睡觉时也仅能睡在临时搭的行军床上,碰到冬天天冷,没有暖和的铺可以睡,蒋介石的行军床太窄,兄弟二人只能有一个人跟父亲挤在床上,另一个必须睡在冰冷的地上。每到这个时候,蒋经国都会让弟弟睡在床上,自己睡在地上。以后次数多了,蒋介石过意不去,就协议两兄弟,轮流睡在床上,有时候,蒋纬国在地上睡了一夜,醒来时嘴唇发紫,蒋经国会上去揉揉他的面颊,拉着他的手,教他跳跳暖身。然而,这两兄弟却有不同的经历与际遇。

1925年,9岁的蒋纬国随“庶母”陈洁如远赴广州黄埔军校,住在蒋介石的官邸。据黄埔一期出身的宋希濂、孙元良等人说:“每到傍晚,军校课务告一段落后,蒋校长常与陈洁如携手在校园中散步,有时也会牵着天真活泼的纬国一道出游。”

1926年,蒋介石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誓师北伐。此时蒋经国已赴苏联留学,蒋介石便把次子蒋纬国带在自己身边。

外国记者对这一位“中国最年轻也是世界最年轻、最英俊的革命领袖蒋介石,带着童龄儿子出现”,似乎甚感兴趣。美国《时代》周刊曾专文介绍:“这一位青年将军,是目前世界上最年轻的革命领袖,也是世界的明日之星……而尤可惊的,是他带了儿子出征,他的公子蒋纬国,现年十岁,随侍在他身边,和父亲出入硝烟弹雨之中,一起革命。”一时间,蒋纬国的知名度甚至超过了他的哥哥蒋经国。当时外界许多人,只晓得蒋介石有个“活泼可爱”的儿子名叫“蒋纬国”,却不知道他的亲生儿子蒋经国的名字。世界各国收集整理蒋介石的资料时,也往往只把蒋纬国列为他的公子,却把蒋经国的名字漏下。到了1928年,各国深人汇集“蒋介石资料”,方始加入蒋经国之名,甚至还有些国家的蒋氏文案资料误将蒋经国列为蒋介石的次子。

蒋纬国11岁时,蒋介石与洁如宣告仳离,随即陈洁如离开上海赴美国“进修”。蒋介石把蒋纬国交给姚冶诚,带到苏州,拜吴忠信、王唯仁夫妇为“干爸”、“干妈”。起先住在吴家,蔡贞坊7号院的房子盖好后,姚冶诚便带纬国住进丢。蒋纬国从此进入苏州东吴大学附属小学、中学就读,直到1936年蒋纬国柬装前往德国留学为止。

对于“干妈”王唯仁,蒋纬国一直感情很深。1962年,蒋纬国的续弦邱爱伦为他生下了一个男孩,他在向蒋家官邸报喜的同时,也打电话到吴家向“干妈”报喜。第二天蒋介石为这男孩取名“孝刚”,蒋纬国又向“干妈”吴忠信夫人报告:“这个儿子名孝刚。”1963年,王唯仁病逝于台湾,蒋纬国心悸异常,两次到医院抚尸痛哭。

1927年,蒋纬国被送到苏州托养给吴忠信夫妇不久,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这样,在蒋纬国的家庭生活中,又多出个“继母”。

苏州求学的八九年间,是蒋纬国生活较为安定的一段时日,幼年时代的“颠沛流离”告一段落,正规化的学生岁月开始了。1931年,16岁的蒋纬国中学毕业,立志从戎,遂去报考军校。不料因是年暑假间割治扁桃腺,流血过多,遵医生所嘱,暂时不能从军。蒋介石安慰深感失望的蒋纬国说:“既然决定做一个现代的职业军人,不妨先打好理工基础,懂得政治、经济、社会之后再为伍。”这样,蒋纬国就进入东吴大学攻读,先在理学院,后入文学院,学习了整整4年。

由于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一度失和,蒋经国长期滞留苏联,蒋介石对在身边的蒋纬国给予了深深的父爱。蒋纬国的晚年曾不无回恋地追溯他少年时代与“父亲”相处的时光:

从小,父亲就是我最要好的师长、最要好的朋友!他只要在家就会教我读书、陪我练字,我们之间无话不谈,他从不曾打过我或大声责骂。是对或错,他都会清清楚楚地从正面教导我,我们之间没有代沟!

我最记得,每当他在前方打仗打得最危急、最激烈时,或当他遭受国内外各方大压力时,他总喜欢把我叫到他身边,以缓解他所承受的压力。

二、权力仅限于军界

1936年,蒋纬国接受了蒋介石的安排,携带着朱家骅介绍函,远赴德国留学,研习军事。

也就在这年年底,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主张“联共抗日”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兵谏”,扣留于西安。蒋介石一度不抱“生还”之希望曾“遗书”于宋美龄,“临终”而牵挂不能释怀者,“唯经国、纬国两儿。”这时候,蒋经国尚留苏联,蒋纬国亦在德国,蒋介石之“舐犊之情”,跃然于字里行间。

蒋纬国于1936年底抵达德国后,先人柏林大学学习德文4个月,并在一德国贵妇人处熟悉礼仪3个月。以后又以中国陆军少尉之阶衔,在德分别随侍国民党“军事泰斗”蒋百里、德军第七军团司令官冯?莱谢劳各约三五个月,并在德装甲部队见习。1937年秋加人德国山地兵师第九十八团受训,从二等兵升至班、排长及教导连连长等职。1938年进入德国陆军有名的慕尼黑军校就读,接受正规的德国军事教育。1939年夏末毕业后被授予德陆军山地兵少尉,分发至德军陆军第八师实习。而就在这时,国际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由于大举侵华的日本,成为德意日轴心国三角之一,中德之间的关系无法维持,蒋介石电召蒋纬国回国。在蒋纬国1936年底初到德国时,希特勒就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予以悉心照应。此时,对于蒋纬国的离德要求,亦未加以留难,而极其谨慎地护送他出了国境,以预留将来和蒋介石作交易之伏笔。

蒋纬国返国途中,接奉国内指令在途经美国时至美陆军航空兵战术学校接受空军战术教育,其时美军尚无独立之空军。蒋纬国在麦克斯威尔基地毕业后,又奉命至美陆军装甲兵中心见习约4个月,当时美军正授命该中心指挥官查非中将首度成立装甲兵学校与装甲部队。1940年冬蒋纬国学成归国。

对于蒋纬国的归来,蒋介石十分高兴,他仍然指定已在重庆的蒋纬国的“养母”姚冶诚尽抚育之责。这对于长年孤寂的姚冶诚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安慰。蒋纬国自小由“养母”带大,自然感情深厚。从那时起蒋纬国一直随侍于姚冶诚的身边,从重庆到南京直至台湾,竭尽孝心。每年“养母”寿诞之日,蒋纬国总会通知至友和亲近部属去给爱热闹的姚冶诚“开心开心”,在寿堂中把“养母”请出来居中端坐,蒋纬国先跪下磕头行起大礼,姚冶诚虽然啐他“又瞎胡闹了”,但行过大礼之后,他的至友、他的部属就一班一班的排列,跟着磕头不误,把这位“养母”捧得乐晕晕的。

1966年,姚冶诚先于蒋介石逝世。按照惯例,“姚夫人”之逝与蒋介石元配“毛夫人”之逝一样,不公开举丧。据说,蒋纬国虽为此还大发了一通脾气,却也无可奈何。

蒋纬国回国后,首先进入陆军第一师,被分配在步兵第三团第二营第五连第一排任少尉排长,以后逐步升任连长、副营长与营长之职。在抗战期间,蒋纬国当时阶级太低无功可陈。惟一可述的是1943年随国民党“装甲兵之父”徐庭瑶率领中国驻印远征军战车指挥部,赴印作战。当时蒋纬国为上尉联络官,负责与英、美部队的联络事宜。在此期间,蒋介石与宋美龄还曾专程前往印度巡视。1944年,这支装甲部队开赴缅甸,与日军十八师团激战于瓦鲁班,大获全胜,史称“瓦鲁班大捷”。后来蒋纬国担任国民党装甲兵司令时,遂将大捷这天——3月3日——定为“装甲兵节”,以资纪念。

1944年,豫湘桂战役爆发,国民党军队千里溃败,日军直逼贵阳,重庆震动!是年秋蒋介石号召全国青年共赴国难,发起“十万青年十万军”运动,并率先派长幼二子参加。蒋纬国奉调出任青年远征军编练总监部政治部主任,蒋纬国也从第一师第三团第二营营长的任上,奉调为青年远征军第二0六师第六一六团第二营营长,不久升任该团中校副团长。

1945年,中国的抗日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蒋介石出于战后“以最强的军事实力赢得最大的政治发言权”的考虑,决定用从美国获得的军事援华物资,全力扩充新组建的装甲兵部队。也就是在这一年,蒋纬国奉调为国民党装甲兵司令部教导总队部第三处处长,旋即升任战车第四团副团长。1946年,改任新一军军部参谋,负责整编印缅战区装甲部队,后调任战车第一团副团长,1947年,升任该团上校团长。1948年,32岁的蒋纬国出任装甲兵司令部上校参谋长。

是年11月,中国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幕,也就是决定国民党命运的“淮海战役”,进入到最紧急的关头,蒋纬国曾向蒋介石立誓:要率领他的战车团北上“淮海”,为面临全军覆亡的黄百韬兵团解围,结果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第二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全国胜利的大局已定,国民党军队开始退败台湾。此时已升任装甲兵少将副司令的蒋纬国,奉令率部戍守上海。不久,协助徐庭瑶指挥国民党装甲兵部队撤退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