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战役秘闻(世界军事之旅)
7129700000034

第34章 曹操的七十二墓葬之谜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毫县),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作为一代枭雄,其功过是非在生前就备受争议,而他死后交代后人设立疑惑重重的七十二墓葬,更是给后人留下无穷无尽的谜。宋代文人俞应符对七十二冢就曾这样评价过死后的曹操:“人生用智死即休,焉有余智到垄丘。”

古往今来的帝王将相,大都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到阴间的另一个宫殿居住,所以他们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把陵墓修建得如同生前的宫殿一样富丽堂皇,以便死后继续享乐,保持其高贵的统治权威。例如秦始皇,在即位之时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用宏大的兵马俑陪葬;成吉思汗命人将他的葬身之地还原为一片平原。而曹操,虽然生前没有称帝,但是作为三国鼎立的霸主之一,权倾朝野,为何要求薄葬疑葬呢?据历史记载,传说在安葬曹操的那一天,72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各个城门抬出,葬于72个不同的位置,那72座疑冢都在哪个地方,哪座是真的呢?根据曹操多疑的性格,不排除他因为害怕被人盗墓,而设计多个墓葬的计谋。

关于曹操墓葬的所在地,流传的是这样的一个传说。曹操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病逝于洛阳,时年66岁。令人惊讶的是,有别于历代君王“厚葬”的想法,他要求将自己薄葬,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准帝王。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曹操下诏对自己的身后事做出了安排,大意是古代圣贤的墓葬所在地一般都是贫薄的地方,现在我发现邯郸城西的西门豹祠就比较合适,而且,西门豹也是我毕生仰慕之英雄,能够作为他的邻居,我已经心满意足了。我们都知道,西门豹即战国时期魏国的大改革家,其投巫治邺的故事家喻户晓。曹操十分敬仰他,所以,希望自己的墓地与西门豹祠比邻而居。

当时,曹操虽未称帝,但是权力与地位不比帝王低,为什么他不但提倡“薄葬”,而且身体力行呢?据说,曹操一生提倡节俭,他对于家人和官吏的要求很严。他的儿媳因为身穿绫罗绸缎,被他按家规下诏“自裁”赐死。他宫廷中的布料,破了再补,补了又用,不可随意换新的。有一段时间,天下闹饥荒,财物短缺,到了冬天,曹操不穿皮革制服,朝廷的官吏们都不敢戴皮帽子。由此可见曹操的节俭并非装出来的。所以,这样一个节俭的帝王,要求“薄葬”也是可能的。

民间还有一种传说,曹操早年曾经干过盗墓的勾当,亲眼目睹了墓穴被盗后,尸骨纵横,一片狼藉的惨状,为了以防万一,他一再要求“薄葬”,并且下诏,目的就是让天下人知晓自己的墓冢并无宝物,以防止盗墓贼,让自己死后不被打扰。

当然,所有关于曹操主张实行“薄葬”的说法,都是我们的猜测。究竟曹操出于什么目的做出这样的举动,我们不得而知。另外,比“薄葬”更加吸引人的是,曹操究竟葬在哪里?

据陆机文记载,曹操墓应该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面的丰乐镇西门豹祠一带。但丰乐镇西门豹祠建于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死于公元220年的曹操,怎么遗令安葬于此?这显然说不通。关于曹操遗嘱,是这样说的:“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葬毕,皆除服。……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珠宝。”魏文帝曹丕遵照曹操的遗嘱,将其遗体运回邺(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安葬。晋代陆机的《吊魏武帝文·遗令》中,有“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一语,可见曹操的归宿,如其生前所愿。

然而,西门豹祠的数量很多。由于西门豹是一个除暴安良的历史人物,黄河流域包括邺地居民惯于以建造西门豹祠来避灾祸,这就导致西门豹祠有很多处。临漳一带就有不少西门豹祠。究竟哪一个旁边葬着大名鼎鼎的魏武帝呢?曹操遗令中的“西门豹祠西苑上为寿陵”与陆机说的“葬于邺西岗之上”,两处地段不仅有出入,而且大相径庭。

近年来,有的学者根据《舆图备考》、《方舆纪要》等史籍记载,得出曹操生前设置七十二陵墓,是为了使人真假难辨,无从挖掘。这些疑冢分布于从临漳三台村以西八里的讲武城到磁州之间,一座座如山丘,其中必定有一座是曹操的真墓。魏文帝曾下《求祭先王诏》,说“欲祭先王于河上,览省上下,悲伤感切”之句,有人因此别出心裁地提出,曹操的陵墓是修建在漳河河底。所以这么久以来都没有找到。清代沈松《全健笔录》引用《坚瓠续集》中的一段文字,说:“顺治初年,漳河干涸,一位渔夫见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隙,以为内中多鱼,乃由隙入,只见石板下有石门,门内尽是美女遗骸,一石床上卧一人,冠服如王者,碑文铭记此为曹操。因以水银敛,肌肤不朽,众人斧裂其尸而出。”显然这则传奇故事是不能被当作史实的。但是在1983年,当地农民确实曾在漳河大桥河床挖到过银元宝、银锹等物。因此有人重提此说。

1988年《人民日报》撰文说:“闻名中外的河北磁县古墓群最近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民间传说中被认为‘曹操出十二疑冢’的这片古墓群,现在查明实际上是一百三十四。”如此说来,曹操真身应该是埋葬在河北磁县。但是近年来,有的学者根据《魏武纪》、《述异记》、《邺乘》、《彰德府志》以及《通典》等有关记载,结合1975年在临漳习文村发现的东汉晚期墓葬实物,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曹操陵墓位于今河南安阳灵芝村与河北临漳习文村之间的结论。理由是:

第一,今灵芝村、习文村一带,恰好在仁寿里西门豹之西六七里,周围是平原,与曹操遗令中“西苑”相符合;第二,灵芝村、习文村一带是当时邺的中心地区,曹操为自己选墓地,不可能偏邺地太远;第三,今距习文村北四里、灵芝村西北六里的东太平村,原名驰村,是铜驰村的简称。史载曹操陵墓有铜驰,驰村恐怕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看来,曹操不但薄葬异于古代帝王,而且遵循“狡兔三窟”的原则,连自己的陵墓也搞得神秘兮兮,真是一代奸雄的作风,至死不渝。民间关于曹操的七十二墓葬之说,并非空穴来风,要解开这个谜团,还有待后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