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追念蕲王
7130100000006

第6章

山门洞建于乾隆三十七年,系当初古州城南北往来之唯一通道,洞门用片石拱顶,高仅只丈余,洞宽仅九尺许,洞深不足两丈。北面门洞左右嵌有石刻楹联:

青山正气千秋颂

云岩清风一步凌

其顶横额石刻题匾乃“青云得路”四字。其南面门洞左右亦嵌有石刻楹联:

十里烽台报惊天下

一步狭口直履名州

拱顶横额石刻题匾乃“福履绥之”四字。

尺许,洞深不足两丈。北面门洞左右嵌有石刻楹联:石牌楼建成于道光甲辰(1855)仲冬,其顶层正中横嵌石匾题刻“宋蕲王故里”五字,背面中层正中横嵌石匾题刻“中兴佐命”四字,正面左右石柱门面所刻楹联是:

东南半壁赖孤撑,至今江水滔滔如闻鼙鼓

西北一天崇血食,抚此山川郁郁隐护风雷

背面左、右石柱门面所刻楹联是:

恢复中原志同诸葛

再扶宋室功迈汾阳

上述题词楹联,为当时知州事林树棠大人所撰书。所惋惜者,与此石牌楼相对称,相距约十数米之庙堂东南侧,原同年月还建有一座石碑楼,传说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被暴风雨摧毁,现仅存留一柱石,其正面刻有“桑梓千秋留庙貌,想见二郎舞槊,山色依然”,应是其柱门所刻楹联之下联语。上世纪九十年代间,有蕲王之嫡系后裔河南省光山县原教育局局长韩成之先生等一行人专程来绥访宗问祖,拜谒一步岩蕲王庙时,留连不忍去,见此下联,揣味再四,即兴补留有上联,曰:“丹青万古标雄风,尤颂中兴不朽,英名永驻。”

摩崖石题刻有道光二十八年间知州事江士松所题之石刻“一步岩”、“福禄寿”各宽约5.5米,各高约1.72米;“一步岩”原嵌在山门洞内右侧山崖上,因今年春开通旅游公路专线而折除,暂保存于庙内,正待计划复原。另有清光绪十三年季秋头品顶戴抚陕使者皖怀叶伯英所题之石刻“重延宋祚”四字,宽约3.86米,高约1.06米。

碑亭建于乾隆三十七年,现存较为完整的古今纪事碑刻尚有26座,另存有残、缺古碑、碣仅7块。

一步岩蕲王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已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现为榆林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绥德县文管会隶属之“一步岩文管所”,聘有专人监护。

(二)纸坊沟村蕲王庙据考,蕲王曾祖辈始由山西迁入陕西,即落籍于该村。现今该村民之居户,基本以韩姓氏族为主。村前所祀之蕲王庙,既是神庙,亦可谓是蕲姓氏族之家祠。原窑洞式享堂一孔现今尚在。其祠庙之创建年月,惜已无从考究,就其建构工艺造型看,应属清代初期所创。

(三)南阳寺蕲王祠南阳寺位于古州城东南六十余里之贺家湾村,寺内原有蕲王之专祠。南阳寺乃绥德州地名刹古寺之一,建置规模宏阔,香火会事鼎盛。历经上世纪战火和“文革”浩劫,古迹已荡然无存。初创之始末,惜已无从考究。蕲王入祀南阳寺,有两点可供思辨,即:南阳寺乃佛门净土,蕲王晚年聊以清凉居士自号,此其一也;贺家湾村乃贺氏家族世世代代藩衍生息之风水宝地,相距纸坊沟村仅十数里路程,陕北姻嫁习俗多近地择缘,蕲王之生母贺氏是否出自贺家湾村值得考究。倘若此猜想不错,蕲王之入祠南阳寺,亦诚然有其所倚依,此其二也!

(四)古州城南关砭上村蕲王祠该祠为砭上村民于1994年捐资鸠工兴建。砭上村民新建蕲王祠,实乃绥德父老世世代代崇敬蕲王神灵这一特有民俗事象在新世纪的延续和张扬,是绥民心律于此“特色”时代之必然搏动!砭上村,乃蕲王之出生地,王于青少年时之杀巨蟒,戏槊二郎山,降野马等蛮悍事迹,皆发生于该村周边山川间,更何况曾有清道光年间知州事江士松之摩崖题刻“宋韩蕲王故里”灿然彰显于村前石崖间。蕲王一生无愧大忠大义,“将兵三十年,未尝为乾没贸迁之私。上所锡赍,悉分将士,”为了社稷江山,喋血沙场,每多身先士卒,竟致周身刀箭斑痕如刻画、十指仅全四指。然其临终遗言,犹告诫子孙“吾生也不取,死也不飨”,切记勿因讳忠而不言忠宇。砭上村民虔心新建蕲王祠崇祀蕲王这一民俗事象,又岂止仅仅是砭上村民的心灵呼唤?新建蕲王祠门面所嵌楹联“南渡江山名将泪,西湖凤月故乡心。”乃乡民宋德亮老先生所撰,其意蕴之深沉,诚然无愧为蕲王故乡之父老矣!

(五)郝家桥沟蕲王庙原庙已被毁,旧址不复存在,

初创年月据《魂归故里》传说故事推断,宜在清乾隆年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王硷村村民甘自捐资鸠工,历经三、四年苦心经营,始于本村中新建蕲王庙,至1984年终归告竣,新建的王硷村蕲王庙仅有三孔砖灰拱顶式薄壳神殿,工序、结构等设施极为粗疏,蕲王亦仅止一幅画像,简装于玻璃框中。大估计此工程整体费用绝不会超出当时之人民币6—7万元。王硷村位处偏僻贫瘠山沟儿,村民三四年间捐资6—7万元,其艰难程度,相比时下诸多达官富豪乃至大款儿、大腕儿、大老爷儿们一席餐饮、一夜小费数万元或十数万元挥手而出,真不知要艰难至多少倍。面对王硷村蕲王神庙之如此简陋,我不禁欲问:王硷村民苦心新修蕲王庙,难道仅只是因为郝家桥沟祖祖辈辈流传有蕲王爷《魂归故里》这么一则故事?当今中国,影艺界多有名星一族,学界多有出国留学一族,政界多有异域考察一族,类此等等,无一不是先以大把大把的钞票为其开路,诚可谓当今中国社会之“风尚”,时代之“特色”矣!吾绥德父老如砭上、王硷等村民,年复年、月复月地处于捉襟见肘之困境,却虔心为蕲王爷新建、重修祠庙,他们又该属于哪一族?倘若不幸以“愚昧”、“落后”、“封建迷信”等论之命之,我辈宁愿追随绥德父老一族!

(六)古州城南关蕲王庙创建于清同治十一年间,置位于三官庙之前,延榆道观察使成定康甘自损俸以倡,买雷姓宅居,集资鸠工兴建而成。庙貌于上世纪几经战火、“破除封建迷信”、“文革”等浩劫,业已荡然无存。

客居绥德州的外籍州官大人,顺应绥民心愿,虔心兴修、重修蕲王庙者,有据可查者有叶馨、舒元烺、吴忠诰、毕沅、江士松、林树棠等七八位大人,而新建蕲王专庙者,成定康乃其唯一。历经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古绥德州乃至陕北地域人间惨状,史载“十室九空”,“数十里间不见炊烟”。成定康率军来绥平定战乱,初驻兵于绥德时,古州城市街荒草蔓延,人畜无踪迹可寻,东、西、南、北四条街道的民宅、铺坊倒塌毁坏,竟致市井里巷之淤泥污垢沉积至三、四尺厚,荒草丛树间狼狐群集、白骨暴露,令人黯然伤神。招集流亡、安抚此一方生民、重建家园,成定康倍感重任在肩、不辱使命。古绥州城西郊之西山寺下曾有白骨塔、万人冢,绥德之父老有目共睹,直至口耳相传至今。然而,处此困境之成老大人,却犹有心力来为蕲王新修祠庙,崇祀蕲王神灵,又岂能用“顺应绥民心愿”或“随乡入俗”一语论定?

上世纪之九十年代间,余曾事“绥德民间文学三集成”卷本之主编,历数年月走访、采集于故乡之山川村舍间。有幸得《魂归故里》、《蕲王免祖》两则传说故事,辑入余所主编的《绥德文库·民间故事卷》中。此卷本问世后,曾先、后获过陕西省民间文学评奖、中国北方十五省(区)第二届民间文学评奖之一等奖,这两则故事系我现场耳闻、采集所得。

这两篇传说故事的最初讲述者(或为传人)以及故事的生发地、故事中所涉及的生人(或为儿孙辈),都有村舍、户籍、姓氏可考,真有其事,并非子虚乌有!

早些年中,曾有人指说,这两篇传说故事宣扬了“封建迷信”。乍一听,不禁为之诚惶诚恐!为蕲王爷故乡热土的老百姓视为家珍而津津乐道的故事,被我珍重为民间文学之上品,怎么竟会落了这么一个沉重的“名份”?自省再三,终于以听之任之释怀。绥德父老世世代代崇祀蕲王,至今尚与蕲王爷梦魂牵系,心有灵犀,果真落到了“封建迷信”这一地步,我宁愿与我的绥德父老乡亲同流合伍而共荣辱!试问:宣扬热爱家国故土,呼唤世风民心,守护一方人文精神家园,期祈吾蕲王之英灵不朽,吾绥德父老又何辜?更何况,当此太平盛世,宏扬中华民族之优秀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为国人中有识之士大声呼吁,国家亦以巨额投资、英明决策助长此举事业大成。吾绥德父老乡亲因崇祀蕲王神灵而苦心经营自己的精神家园,教导子孙后代如蕲王爷一样生也死也不忘祖国、不忘故乡热土,不也与时俱进矣!

《韩王母墓辨》之再辨刘汉腾

清光绪年《绥德州志》“艺文”篇载有清康熙年间谭吉璁《韩王母墓辨》,为使读者得原辨“全豹”,亦见笔者再辨非谬,谨以原辨全文抄录如下:

予治榆林之明年,以事往来于清涧。之北五十里,为官山岭。岭之中有韩王信母冢,冢又云为齐王韩信母冢。冢之下有坎窞数十处,皆深至丈许,询之,云:作皂,并为军士设伏者也。韩王信起横阳,徙封马邑,人知之者少。而云齐王韩信者众甚,是不可以不辨。韩信者,生于淮阳,封于齐,未尝至秦。之所谓上郡者,且高奴、上郡,皆翟王翳地。高祖出蜀道时,即已迎降,而韩信未尝来征也;即来征,而能奉其母以周旋乎?居人又云:“昔汉王恐其墓有帝王气,阴坏之,今之岭畔斧凿迹是也,此尤其不经矣!”《北盟会编》云:“韩世忠,绥德军人,少时尝戏槊二郎山之上。”此宋史所不载,宜其母墓之不著也;则今之所谓韩王母墓者,其为韩世忠之母墓无疑矣!至坎其下堑其旁者,是皆宋人拒马处也。宋自南渡之后,世忠以秦桧用事谢兵权,优游湖山,终老以死。则韩王之故乡已沦绝域,尚安得而封识之乎?况宋之园陵皆不可问,又何论于臣子哉?嗟乎!生为侯王,不能一上先人之丘垄而封植之,而究同于北邙之垒垒也,可胜叹哉!虽然,有宋去今五百余年,而居人犹相戒不敢耕牧,岂有所禁之者?然,则居人可谓仁矣。若韩王信者,史称“其营高爽地为母墓,下可容万人”,岂不欲垂千百世之远哉?当汉之世已族灭,无复有存焉者,尤可哀也!今韩王之母墓依然无恙者,固民之仁、俗之厚而亦王忠义之报也欤,故感而为之辨。

笔者留意采辑韩世忠的传说故事久矣,也曾亲历九

宋·蕲王韩世忠母墓

里山韩母墓地作过采访,这位谭大人依据史实,谓今清涧城北五十里,绥德城南八十里许官山岭间之韩王母墓,既非横阳王(韩信)之母墓,亦非淮阴齐王(韩信)之母墓,乃为南宋抗金名将蕲王韩世忠之母墓,情理中肯,论辨得宜。

笔者今欲再辨者何也?清代康熙年间,今人所谓之九里山,显然原名曰官山岭而非九里山,其名称更易之缘由,显然是南宋时金人统治下的绥德州人有意假借齐王韩信“九里山下活埋母”之民间传说,来掩饰、保护蕲王韩世忠母墓的托词!当年的绥德父老心里最清楚——正与金人作殊死之争的韩世忠,金人能不恨之入骨?历代帝王、豪强争斗,因怨恨而采取“掘祖坟”、“破风水”来复仇的事例举不胜举,权借九里山取代官山岭,用彼韩齐王九里山前活埋母的传说故事来掩护此韩蕲王,也掩护了这一座韩王母墓!——这,恰好表现了古绥德州民仇恨异族入侵、蹂躏故土,悉心呵护民族英雄韩世忠及其母墓的聪明和才智,也恰好印证了这位谭大人“民之仁俗之厚而亦王忠义之报也”的慨叹。一言以敝之,官山岭易名为九里山,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大凡环州城县地之关驿、村舍和山川,古往今来,多有以里程命名者,诸如古绥德县北有二十里铺、四十里铺村,城东有三十里铺村,古清涧城南北有上二十里铺、下二十里铺村。官山岭距清涧城北五十里许,命名为九里山显然与事理悖谬。而名曰官山岭,却恰好与史实吻合。众所周知,今人所谓之九里山岭、界属距古绥德州城南八十里许之古驿站、古邮亭石咀驿,其村居亦以石咀驿命其名。以官山岭称谓应是历史之必然!其次,绥德人至今虔信风水、堪舆之说,九百年前的古绥德州人更虔信。笔者以为,处身于金人统治下的绥德父老,所以要如此尽心竭力地来保护蕲王母墓,尚有更深沉的历史意蕴,而最能见证这一意蕴的,是至今流传于绥德城乡间的一则神奇而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金顶玉葬半个皇上》!这一则传说故事,依然出自于绥德本土的民心民愿,即:不甘异族蹂躏、践踏本土的绥德州民,面对腐朽、无能的北宋王朝的覆灭和南宋王朝的苟安,只好寄祈愿和渴盼于民族英雄韩世忠能将门虎子,栋梁相继,振兴宋室,收复河山!正因蕴积着这一份深沉的热爱故国故土的情怀,终致蕲王母墓同与这一则神奇而美丽的民间故事流传千古!

也许是谭大人当初未曾耳闻过《金顶玉葬半个皇上》这则传说故事,但他作为一个“匆匆过客”在“走马观花”间已耳闻亲见韩王母墓越五百年余“依然无恙”、“居人犹相戒不敢耕牧”,足见曾经创造了《金顶玉葬半个皇上》这则民间传说故事的绥德州民对民族英雄韩世忠情有独钟!

笔者曾于采访间还特意对原官山岭上之古佛寺作过考察和走访。惜年代远久,原古寺之文物古迹因诸多历史原因而被毁灭殆尽,而今唯有古寺的大框架建构尚在,足可说明官山岭古佛寺实乃明、清季绥、清两县交界最大的一座古寺。而今香火崇祀者,仅止西天古佛和关羽帝君,其别洞式殿堂和单脊卷顶式殿堂,仍在荒芜弃置中。经访当地年迈老人们,得知寺内原有蕲王殿,足可说明韩世忠和关羽都是官山岭古佛寺之从祀神灵。而其古佛寺之山门和洞口恰与蕲王母墓之墓丘穴口相对,空间距离仅止三四十米而已。岭间和周边所属的绥、清两县父老,崇祀蕲王韩世忠于此官山岭古佛寺内,不亦“民之仁,俗之厚而亦王忠义之报也欤?”

官山岭只因韩世忠始易名为九里山。这,才是历史的本真面目。由此,我辈亦不禁叹曰:谁该垂英名于千古,惟老百姓心里最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