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上的不倒翁
7130600000012

第12章 有大臣之体,得上层之心(6)

狄仁杰在仕途之上的杰出表现,有两次:第一,保命;第二,固位。怎么做的呢?不用我在此饶舌,请大家直接来看这位大唐福尔摩斯的仕途表演。

狄仁杰从小就拉风不已,以“淡定帝”的名号著称于世。有一次,他家出了个人命案子,官府的人把现场封锁了,录问口供。狄仁杰家上到家长户主,下到用人保姆,争先恐后地提供不在场证明,替自己辩白。惟独少年狄仁杰,非常淡定地端坐一边,拿着一本经书摇头晃脑地读。

办案的刑警也许是推理片看多了,觉得这少年心理素质如此强悍,估计有鬼,就上前责问:“小鬼!你家里的大人都在积极配合警察破案,你怎么这么淡定?”少年狄仁杰抬起眼睛,轻蔑地瞥了一眼刑警,微微一笑:“我正在和圣贤对话,没有工夫理你们这些俗吏。”

什么叫拉风?这就叫拉风!这种小孩,想不成大器都难!

狄仁杰饱读经书,赴京赶考,考取了“明经”,做了汴州参军。狄仁杰年轻气盛,没有处理好同僚关系,结果被人诬告。负责审理狄仁杰的是纪委书记(黜陟使)阎立本。阎立本是中国史上最牛的画家之一,专攻人物画。他画人物画多了,自然有一双火眼金睛。阎立本一看狄仁杰,明显是个好人嘛,再一查案底,再清白不过,显然是被诬告了。阎立本释放狄仁杰,拍拍他肩膀:“小伙子,你是沧海遗珠啊,难得一见的大人才。”

狄仁杰被无罪释放,于是继续凭借着出众的能力在仕途上高歌猛进,先是升迁为并州省高院院长(法曹参军),接着一跃而为最高法院刑事庭庭长(大理丞)。

狄仁杰在担任庭长期间如鱼得水,将他判案断案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年时间判决疑难案件无数,涉案人数一万七千人,几乎平均每天要断十个案子。最难得的是,经狄仁杰手断的案子,从来没有人喊冤上诉。“神探狄仁杰”的名号,就是在此期间家喻户晓。

狄仁杰不仅办案效率奇高,而且为人骨头很硬、脾气很倔,经常顶撞皇帝。下面举一正一反两个例子。

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两个蠢货,不小心用斧子砍了昭陵的柏树。昭陵是李世民的墓,李世民是当今皇帝唐高宗李治的爹,李治勃然大怒,下令砍掉这两个蠢货的脑袋。

狄仁杰翻了翻唐律,砍掉昭陵的柏树,按律当免官,到不了杀头这么严重,于是向皇帝禀报:“误伐一柏,杀死二臣,天下会怎么看您?您的法律,白纸黑字亮出来,老百姓都看着呢,如今您自乱其法,将来法律还作不作数了?”唐高宗没辙,只好依了。

唐高宗心想,我往重了判刑,你要反对,那我轻判总可以了吧?宠臣王本立作恶多端,被弹劾,落到了狄仁杰的手里。唐高宗暗示狄仁杰从轻发落,狄仁杰拒绝,将王本立依法处置,满朝震肃。

从这两个案子可以推想,其实狄仁杰的判案,主要解决的是法律适用的问题,而非具体案情的侦查工作。所以,与其说狄仁杰是一名“神探”,不如说是一名公正执法的法官。

狄仁杰在官场混迹良久,摸出了不少门道,锋芒毕露的个性也逐渐有所改变。武则天当政时期,有一天故意试探狄仁杰:“你做官这么多年,有不少人打你小报告呢!想不想知道是谁?”

一向疾恶如仇的狄仁杰,此时平静回答:“不想。”

武则天大感意外:“哦?为什么?”

狄仁杰回答:“如果陛下觉得他们说得对,那臣就改正错误;如果陛下觉得他们说得不对,那臣再高兴不过了。至于谁打我的小报告,臣不想知道。”

时间果然是块磨刀石,再锋锐的顽石也能被打磨得珠圆玉润、滴水不漏。狄仁杰的回答,显示出了他渐趋圆滑的处世风格和宽宏的度量。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回答颇为满意,再加上他政绩出众,便把他任命为当朝宰相。

即便如此,狄仁杰还是差点儿栽在了酷吏界的一代霸主来俊臣的手里。

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一心想当太子,接武则天的班。于是他极力撺掇姑妈杀尽李氏宗亲,清洗朝中的不合作者,遭到了狄仁杰的强力阻挠。武承嗣恨狄仁杰恨得牙痒痒,必欲除之而后快。

唐朝有句流行语:想送一个人下地狱,请找来俊臣。武承嗣收买了来俊臣,让他除掉狄仁杰。这事对来俊臣来讲,再简单不过。他随便捏造了个“谋反”的罪名,把狄仁杰逮捕入狱,打算严刑拷打。没有料到,还没等刑讯逼供呢,狄仁杰就大叫大嚷:“我招!我全招!”说罢,把他所谓“谋反”的罪状一五一十有鼻子有眼地全招了。

来俊臣傻眼了。

原来,唐朝的法律有个规定:谋反罪的罪犯,一问就招的,应当免除死罪。这相当于今天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狄仁杰办案这么多年,对于法律再熟悉不过,于是利用了这个规定,先保住性命再说。

但这种区区小伎俩,哪里难得住来俊臣?来俊臣模仿狄仁杰的笔迹,伪造了一份“谢死表”,表示愿意受死刑,跟狄仁杰的口供附在一起,派人呈递给武则天,然后就只等上面的批准,好把狄仁杰开刀问斩。

狄仁杰也不是盖的。他麻痹了来俊臣之后,趁来俊臣放松警惕之际写了封血书,偷偷缝在棉衣里面,然后交给狱卒:“天热了,棉衣穿不着了,交给我家人吧,让他们拆了把棉絮拿出来晒晒。”

狱卒傻头傻脑地把棉衣交给了来探监的狄仁杰的儿子。狄仁杰的儿子拿回家拆开棉衣,看到血书,赶紧连夜上交给武则天。武则天刚收到来俊臣交上来的谢死表和认罪口供,正要批准,看到血书大吃一惊,赶紧亲自提审狄仁杰。

当时的监狱,设置在“丽景门”之内,来俊臣得意洋洋地管这监狱叫“例竟门”--竟者,完蛋也。进了这道门,照例要完蛋。如今,狄仁杰大摇大摆走出了“照例完蛋门”,创造了来俊臣主管时期监狱史上的一个奇迹。

官场老手狄仁杰与酷吏界霸主来俊臣的交锋,至此全胜出线。

武则天提审狄仁杰,问:“这认罪口供不是你写的?”

狄仁杰老实回答:“是我写的。”

武则天奇怪:“那你还翻什么供?”

狄仁杰继续老实回答:“要是当初不认罪,老臣恐怕早就被严刑拷打死了;要是现在不翻供,老臣恐怕就要被陛下亲手处死了。”

武则天一张老脸面红耳赤,继续问:“那你写这谢死表干啥?”

狄仁杰纳闷:“老臣没写啊。”

武则天找来笔迹鉴定专家一鉴定,才知道谢死表乃是伪造的。于是当场恕狄仁杰无罪。狄仁杰到死亡线上逛了一圈,终于从死神的手下捞回了一条老命。

但是,平白无故释放狄仁杰,总显得司法不太严肃,武则天脸上有些挂不住,于是判了狄仁杰一些轻罪名,贬到地方上去做七品芝麻官,后来才重新调回中央,官复原职,开始了第二次的宰相生涯,并且被尊称为“国老”。狄仁杰的威望达到了巅峰,武则天对他的信任也与日俱增,大小事情都与他商量。

譬如,立太子的问题。

武则天的两个侄子武承嗣、武三思成天跑到武则天面前,恳求立自己为太子。他们的理由很简单:武周王朝,应当由我们姓武的来继承,不应该再让姓李的沉渣泛起!

武则天犹豫之际,来询问“国老”狄仁杰。

狄仁杰并没有像一般的谏臣那样直言强谏,而是帮武则天换了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呐,立太子这种事情呢,最关键的就是要立一个跟自己最亲的人了。立一个外人做太子呢,大家都是不想的。”

武则天点了点头。

狄仁杰继续说:“侄子和儿子比,谁更亲呢?”

武则天悚然动容。

狄仁杰一边察言观色,一边趁热打铁:“您要是立武承嗣或者武三思为太子,您将来只不过是皇帝的姑妈;而您要是立您亲儿子为太子,那您可就是皇帝的母亲了啊!哪一个地位更尊贵一些呢?”

武则天终于拍板,武承嗣、武三思彻底丧失了被立为太子的机会。狄仁杰这一手,既保证了武则天万岁之后自己不至于被武承嗣、武三思清算,也暗中埋下了李唐王朝复辟的伏笔。

狄仁杰为了防止武承嗣们的反攻倒算,还作了第二手准备:推荐张柬之。

武则天要狄仁杰推荐宰相的人选,狄仁杰推荐了荆州长史张柬之。武则天把张柬之提拔为司马。过了一段时间,武则天又让狄仁杰推荐人才,狄仁杰说:“不推荐了!上次给你推荐的张柬之,也没见你用。”武则天反问:“怎么没用?朕不是把他提拔为司马了嘛!”狄仁杰不慌不忙:“臣给陛下推荐的是宰相,陛下却只把他提拔为司马,这能算用吗?”

武则天没有办法,便把张柬之破格提拔到宰相的高位。

除了张柬之之外,狄仁杰还先后推荐、提拔了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人在显赫的位置上。狄家军在朝廷之内形成了一个完整而不可忽视的派系。狄仁杰没有等到武承嗣、武三思的反攻倒算,就寿终正寝了。而武氏家族却很快遭到了李唐王朝的反攻倒算,政变的急先锋正是宰相张柬之。

前面说过,狄仁杰在仕途上的杰出表现,第一是保命,第二是固位。先看保命。

狄仁杰遭到武承嗣、来俊臣陷害入狱,在监狱这种暗无天日的地方,并没有选择顽强抵抗、坚贞守节,而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暂时屈服,冷静观察形势,积极寻找时机以伸冤昭雪。因为他知道,跟坏蛋和恶棍讲道理讲品格,是讲不通的。古今在仕途上起起落落而屹立不倒之英雄豪杰,几乎无不有着这样能屈能伸的精神、明哲保身的智慧与坚忍不拔的意志。

相比起保命来,他推荐人才以自固,更加体现出其老辣的政治智慧与手腕。作为一名宰相,在朝中切不可孤立无援,否则将难以抵挡来自各方的明枪暗箭。既要形成派系以自固,又要避免结党营私的罪名,怎么办?狄仁杰为我们作出了最佳的示范。

首先,推荐人才的时机要恰到好处,简单来讲,要被动不要主动。可以等待武则天问起的时候,再予推荐;武则天没有重用张柬之的情况下,狄仁杰也没有主动去提醒:“诶,我给你推荐的可是宰相诶,你怎么只给了他一个司马?”而是继续等待武则天再次提问,才给出自己的答案。

其次,营建派系的手段要隐蔽,不要公开。老话说得好:“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句话用到官场上,再合适不过。

小人结交朋友,成天黏在一块儿喝酒打牌桑拿按摩,玩的是小团体。这种小团体,一来互相之间极其容易反目成仇,二来让小团体之外的人看起来非常不爽。因此,小人结小团体的同时,也就把自己这个小团体孤立于最广大的群众之外了。

而君子结交朋友,不过是一杯清茶,几句闲聊,见面点头打个招呼。他们的亲密关系,不需要通过勾肩搭背来体现,而是在关键时刻暗中互相帮扶一把。这样的关系,比前一种牢靠得多,也安全得多。

狄仁杰的派系,毫无疑问正是后一种。所以,他不仅能够在武周时代让武则天两次起用为宰相,尊为国老,而且能够在易姓之后,继续被李唐王朝一而再、再而三地追封,哀荣无限。原因很简单:他晚年所栽培的狄家军,已经是新朝的骨干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