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不可不知的民俗禁忌常识
7131400000001

第1章 吃、穿、言行有规矩——日常生活禁忌(1)

孙思邈的《摄养枕中方》中记载,[夫万病横生,多由饮食之患,饮食之患过于声色,饮食为益既广,为祸亦深,且滋味百品,触其禁忌,更成沉毒,缓者积年而成病,急者灾患而卒至也。

满足口福有学问——饮食禁忌

孙思邈的《摄养枕中方》中记载:“夫万病横生,多由饮食之患,饮食之患过于声色,饮食为益既广,为祸亦深,且滋味百品,触其禁忌,更成沉毒,缓者积年而成病,急者灾患而卒至也。”食物有寒热温凉的属性,这些属性之间会相生相克。因此,如果食物搭配得当,可以功效倍增;如果搭配不当,则会降低食物营养的吸收或是引起身体不适,严重的还可能导致中毒。所以吃就不是解决肚子饿不饿这么简单了。

饮食禁总

食药搭配禁忌

中国人提倡饮食文化,对食物颇有研究。食物是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的可食性物质。也就是说食物最重要的是营养作用。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但有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即利用食物来强化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治病防病的一种方法。但是也不应该乱吃。从中医的角度看,吃东西也是有忌讳的。

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忌讳。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历来医家对此特别重视,其有关内容也大量存在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医籍中。

实践表明,忌口是有一些道理的。因为我们平时吃的鱼、肉、鸡、蛋、蔬菜、瓜果、酱、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们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功效,都产生一定影响。如清代章杏云所著《调疾饮食辨》一书中云:“病人饮食,藉以滋养胃气,宣行药力,故饮食得宜足为药饵之助,失宜则反与药饵为仇。”所以,病人服中药时有些食物应忌口。

如果服滋补药品,如人参、鹿茸、党参、白术、山药、黄芪、地黄、首乌等,要忌吃萝卜,忌饮茶和食碱性食物;服用清内热的中药时,不宜食用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的食物;服用温中类药治疗“寒症”时,应禁食生冷食物。在古代文献中亦有大量记载: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薄荷忌鳖肉(广东称之为“水鱼”,湖南等省称之为“团鱼”);常服山药忌生葱;丹参、茯苓忌醋;威灵仙、土茯苓忌茶;铁屑忌茶叶;鳖(甲)鱼忌苋菜;鸡肉忌黄鳝;蜂蜜忌葱蒜;天门冬忌鲤鱼;地龙忌豆腐;荆芥忌鱼、蟹、河豚、驴肉;白术忌大蒜、桃、李等。这说明服用某些药物时,不可吃某些食物。如果吃了忌口的食物,会降低疗效甚至会起反作用。

另外,在生病服药期间,凡属生冷、油腻、腥臭等不好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忌口。例如,伤风感冒、湿温的病症或小儿出疹未透时,不宜食用生冷、酸涩、油腻的食物;痰湿阻滞、泄泻腹痛病症,忌生冷瓜果之类;疮疖痈肿等热毒症,忌鱼虾贝类等腥膻之品;热重的病症,忌烟、酒和辛辣、油炸干炒香燥食物。治疗因气滞而引起的胸闷、腹胀时,不宜食用豆类和白薯,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胀气。其他,诸如水肿病人少食食盐;哮喘、过敏性皮炎病人,少吃“发食”,如鸡、羊、猪头肉、鱼、虾、蟹等。

时令饮食宜忌

顺时调食,也就是适应自然界四时变化,适当调节自己的饮食。这种顺时调食的观念是建立在中医养生学全体观念基础上的。饮食是人体与外界沟通的一个方面,所以在饮食方面也应该顺应自然界四时气温的变化,而做相应的调整。

春季为四季之首,万物复苏,气象更新,充满蓬勃生机。在这种“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的季节里,人体肝气当令,所以饮食宜减酸益甘,避免肝气生发太过,尤其是素体肝阳偏亢者,春季最宜复发,因此除了加强饮食调节外,最好用药物预防,可用甘味食物养脾胃。要少吃酸味食品,以防肝气过盛。春季宜吃甜品食物,以健脾胃之气。

夏季,花木繁茂,生息旺盛,阳气浮长月,气候炎热,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故宜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尤其要注意多吃些营养充足的蔬菜、水果等。

夏天出汗较多,津液相对缺乏,故适当饮用绿豆汤等冷饮,补足水分、清热解暑。但冷饮不应过量,不然有害无益。

自古我国人民就有饮茶解暑的习惯。现代研究证明,茶叶不但含有粗纤维、胶质、叶绿素,还含有生物碱、黄酮类、鞣质、维生素、麦角田醇、挥发油,以及少量的烟酸、硫胺、叶酸、蛋白质、矿物质等。饮茶能提神醒脑,消除疲劳,加强记忆力。因此,夏季饮茶解暑要比冷饮效果更佳。

秋季金秋萧杀,草木凋落,四处寒蝉,是胃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此时尤应强调饮食卫生,以防“病从口人”。此外,立秋之后,不要贪吃冷饮凉食,避免损伤脾胃。

冬季冰封雪飘,阳气潜藏,万物潜匿,阴盛阳衰,是身体虚弱者进补的大好时机。冬季进补的重点是食补,补益之品很多,要因人而异。

气虚的人,表现乏力、气短、头晕、出虚汗等症时,可用人参炖鸡汤;血虚者,表现面色萎黄、头晕眼花、手足麻木时,可以多吃红枣、桂圆、动物的血和肝脏;阴虚者可吃团鱼、乌龟和淡菜等;阳虚者可进补牛、羊肉及狗肉等温中补虚、和血暖身的食品。

相克食物禁忌

食物相克,实际上是指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会对食用的人产生不良的影响,因而要忌讳同时食用这些食物。但是因各地物产、习俗的不同,这一类禁忌也差异很大。

在中原一带民间也盛行着许多关于食物相克的禁忌。

忌驴肉与荆芥一起吃,吃了以后必死无疑。《日用本草》:“食驴肉,饮荆芥茶杀人。妊妇食之难产。”

鱼子与猪肝也不能同时吃。如果同时吃,会对生命产生危险。

蜂蜜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味道甜美。蜂蜜虽好,却不能和葱同时吃。这两者在一起,人们称为“甜砒霜”,可见这种吃法的毒性有多厉害。

苋菜与鳖也不能同时吃。据说鳖遇苋菜会复生。如果把这两类食物吃到肚子里,无异于是在肚子里养个鳖,人们称为血鳖。

除此以外,花生与黄瓜忌同食,因其物性正相反,吃后会断肠、亡命;柿子与螃蟹禁忌同食,因其物性相同,都属于寒性食物,吃后会得痢疾,或日成膈疾;烧酒与生姜忌同食,食之坏心肺;鸡与韭菜忌同食,食之生虫……总之,这类禁忌也是有很多的。

民问还认为如果不小心同食了相克的食物,大多数还有补救的措施,通常可用绿豆水、黑豆水、甘草水、芦根汁、冬瓜汁、橄榄汁、粪汁等化解。但亦有一些严重相克的,无药可解,如“驴肉与荆芥同食”、“茅檐水滴到肉上同食”等,均认为无化解的可能性。

据说在20世纪60年代,广州有个不信这个邪的人,专吃相克的食物,吃了许多种也仍旧平平安安。这说明此类禁忌所说的犯禁后果也并不那么准确,甚至多数是毫无依据的。不过,民间仍有人坚信不疑,并且相互传承着。

变异食物禁忌

某些地区不但把吃老母鸡、辣椒等这样比较正常的食物视为禁忌,对于那些变异了的食物更为禁忌。认为异常的食物其性质产生了变化,是没有定数的,是不可预料的,人吃了以后会倒霉,甚至会变异。

在清朝竹柏山房《闲居杂录》中记载:‘凡禽兽虫鱼之属,或有感珍气形质变异者,如兽有歧尾,蟹有独螯,羊一角,鸡四足是也;有形色变异者,如白鸟乌首,乌鸡白首,白马青蹄,白马黑蹄是也;有肉变怪者,如落地不沾灰尘,经宿肉体尚暖,曝炙不燥,人水自动是也;有肠脏变改者,如肝色青黯,肾气紫黑,鱼无肠胆,牛肝孤叶之类是也。”这些有反常变化的食物都是禁忌食用的。

另外,民问还忌吃双蒂的甜瓜和能沉入水底的甜瓜;忌吃一荚五粒仁的大豆;忌吃五爪猪;忌食三足、赤足、腹下有“主”字、腹下有蛇文的鳖等,这些都是对变异食物的禁忌。

幼儿食物禁总

由于小孩儿正处于生长期,所以人们对其饮食非常地关心,因此产生了很多禁忌。

忌吃鸡爪。据说是担心小孩上学读书写不好字,使字形如鸡爪子。

还有的说是怕抓破书本,怕写字手颤抖,怕与人打架。总之,由鸡爪子能够联想到的凶相之事,都是所忌讳的原因。

忌吃鱼子。据说是怕小孩长大了不识数。大约是因一团鱼子本来就难以数清而联想到的吧。

忌吃猪脑。据说也是怕小孩长大了不识数。这是因猪素有“笨”名而来。

忌吃猪尾巴、猪鼻子。据说小孩吃了会做事落后,争不了先。又说小孩吃了会胆小,走夜路害怕。土家族还忌幼儿吃猪鼻子,说是吃了长大后睡觉打鼾。这些都是由于吃食形状与特性而联想到的吧。

忌吃猪蹄。据说是小孩将来长大了婚事难成,恐怕会溜跑了媳妇或者女婿。

忌吃豆腐。据说是为了防止口臭。

祭祀祖灵神明的肉、菜、饭,忌让幼儿吃。据说吃了会影响记性,长大好忘事。或者还会冒犯神灵,遭到冲克损伤。

忌吃锅铲上的菜。据说如果小孩儿吃了,在大人说话的时候,小孩儿会乱插言。

没有换奶牙的小孩儿忌吃生葫芦的种子。不然,换牙后要生龅牙。

忌吃芋艿。芋艿简称“芋”,俗称“芋头”。芋艿的营养价值颇高,块茎中的淀粉含量达70%,既可以做粮食,又可当蔬菜,是特别好的滋补品,为秋补素食一宝。但是在民俗中小孩儿是禁止吃这种东西的。据说是为了避免蚊虫叮咬。

这些幼儿饮食禁忌,多数是从食物会给幼儿带来不良的发育后果方面考虑的,然而其中的联想又很滑稽可笑,反映出民间某种带有原始色彩的愚昧落后的思维方式。现在这些禁忌习俗已无甚影响力了。不过,由于望子成龙的普遍心理,人们宁愿让孩子少吃一口,也不愿冒降低儿童智力的一丝风险,所以这些禁忌便有了能够在民间实行并存在下去的土壤。

家畜类肉食禁忌

在有些地方,是忌讳吃家畜的。因为人们觉得这些动物对人类的作用很大,如果吃它们,简直就是无情无义。

忌吃牛肉。牛在人们的生产中功劳最大,是农家必备的好伙伴。因其有功于人,所以人们不忍心杀食。食者,良心会不安,便想到会遭受神鬼的报复。因而不到饥荒年景,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是绝对禁食牛肉的。过去,苏州人不吃牛肉,牛死后常将其抛到苏州河里。

《白蛇传》里有一章节,话说许仙被老师惩罚,只好将白蛇送到学校门口的苏州河里。白蛇在苏州河里常常吃不上东西,饥饿难耐。正好当时有条耕牛死了,而苏州有不吃牛肉的习俗,就将死牛抛人河里。白蛇见了,卖力啃吃,最后还钻到牛头里,把河水搅得浪花翻滚。人们还以为真龙出现,急忙焚香祈祷。

宋代人洪迈在《夷坚志》中也多次记载了这种禁食牛肉的习俗。如“食牛梦戒”一篇,说泰州一人因酷嗜牛肉而梦被关进监牢,从此戒食。

忌吃马肉。人们认为马也与牛一样,有贡献于人,所以不忍心杀食之。

忌食鼋、鳖肉。在南昌、瓯江一带,百姓忌食鼋、鳖肉。据《清稗类钞》云:“南昌人畏鼋与鳖,呼之为老爷。南康府近有老爷庙所祖为鼋老爷,相传明太祖与陈友谅战时,曾救御舟出险。赣人祀之甚虔,且相戒不食鼋鳖,恐犯老爷之怒也。”认为鼋是有功之臣,是它在唐僧取经时辅助唐僧师徒渡过八百里通天河,又驮回了经书。所以人们奉之如神,禁忌杀食。

传统食品禁忌

中国的古老食品很多,比方说年糕、饺子、油条、元宵等。人们在吃这些古老食品的时候也有些禁忌。

饺子的禁忌。饺子作为中国人的传统食品,又叫“交子”或者“扁食”。旧时是很注重的,通常都是过年节时才吃的。

在河南一带人们包饺子时忌讳记数,据说一记数就少了。忌讳说“够了”、“不够”、“多了”、‘少了”,怕被神灵听去了惩罚人。据说有的人家因为说了这种话,饺子一下锅就不见了。东北一带又有忌包饺子没有捏褶的,说是捏光边似“和尚头”,不吉祥。河北一带包饺子的时候忌包好了以后将饺子码成罔,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这样预示来年就会财路通达、财源滚滚来。

过年吃饺子时,人们又喜欢在饺子里包上钱或小煤块。吃着有钱的饺子表示要发财,吃着有煤块的饺子就预示要有不吉利,因此都忌讳吃着包煤块的饺子。

年糕的禁忌。春节,我国许多地区都吃年糕。年糕有黄、白两色,表示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同音,寓示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过年蒸年糕,也忌讳孩子们在灶前指点、乱说话。俗以为孩子们一插言,年糕就发不好了,就蒸坏了。

馒头、油条的禁忌。平日里蒸馒头、炸油条时,也有害怕冒犯鬼神的忌讳。为了避免“鬼捏馍”和“鬼喝油”,往往这时是禁忌外人串门的。在门口,有的人家会插把剪刀,有的放碗冷水,还有的索性关门闭户,避免人来。

饮食方式禁忌

中国人的饮食方式,由于饮食主体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而各异,自然也会有不同的禁忌。

待客饮食方式禁忌

中国人是热情待客的,很愿意在自己家中招待亲朋好友,特别是招待来自远方的客人。在待客饮食方面,也有一些禁忌。

人们重视尊敬宾客,首先从吃饭的位置上体现出来。坐在主人左边的是“主宾”,右面的是“次宾”;与此相对应的,左边挨着主宾的是“副主陪”,右边挨着次宾的叫“次陪”。这个顺序是禁忌打乱的,否则就被人们认为是不懂礼仪。

在请客人用餐的时候,在许多地区,客人进门的头一顿饭忌吃水饺,因为水饺是送别的食品。人们常说“滚蛋饺子,迎客的面”,如果请客人吃饺子表示客人是不受欢迎的。

河南一带,待客忌问客人“吃醋不吃醋”,因讳“醋”字,问客人吃不吃醋是失礼的。因为“吃醋”意味着客人家因为有什么不贞的事情发生,而心怀妒忌。在山东一带,还忌讳问客人吃不吃“蒜”,因为有的方言里“蒜”跟“散”同音,如果这样问的话表明要分散了。

在河南郸城一带宴客忌三盘菜、八盘菜,说是“三个盘子待鳖,八个盘子待王八”,通常是菜多为好。而在河北一带却有“七个碟子八个碗”的俗信,说这是一种表示菜肴丰富的说法,也是表示主人欢迎客人来临的一种方式。

吃饭时,主人要亲自给客人布菜、敬酒。旧时饮酒多为高度烧酒,也有大黄米制的老酒或地瓜制的地瓜黄酒。若是喜宴,第一杯必喝红酒;酒宴散,也须同干一杯红酒,称为“满堂红”。在农村,没有儿子的人忌喝“瓶底酒”(就是已开瓶的残酒),俗认为喝“瓶底酒”会生女儿。碰杯时,晚辈的酒杯要低于长辈,以示尊敬。席间,酒量低的,可请几位“海量”亲友陪客,猜拳行令至天明,一醉方休,向来有“客不躺倒,酒桌子不撤掉”的习俗。

在布菜的时候,酒桌的首席莲藕菜盘忌放之前,要放远离客人的“席口”处。因莲菜俗称“眼子菜”,若放客前,怕有‘‘捉眼子”之嫌。

“捉眼子”含贬意,是一种污辱人的语言。

在宴席上一定有一道菜是整条鱼。上这道菜时,鱼头要朝着客人摆放,表示尊重。主人先请客人举筷品尝,然后同席的人才动筷夹鱼。高档鱼的加吉鱼之类,要将鱼头敬献给客人。吃鱼后,将一边鱼肉吃光了,要吃另一边时,忌讳说“翻过来”,要说“划过来”。在有些地区的宴席上,鱼头对着要饮酒三杯,然后大家才可动筷吃鱼。

吃饭间,主人要一直陪坐,忌讳提前离席,而且必须殷勤向客人敬酒、劝酒,夹菜添饭。盛饭时忌勺子向外翻,一说是监狱里的舀法,一说是避肥水外流。席间吃饭时忌将空碗空碟收走,忌讳席没散抹桌扫地,认为这是“逐客”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