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不可不知的民俗禁忌常识
7131400000002

第2章 吃、穿、言行有规矩——日常生活禁忌(2)

饭后吃水果招待客人时,忌讳两人分吃一个梨,讳避“分离(梨)”二字。

自家人饮食方式禁忌

在饮食方式方面的禁忌不仅对外客如此,对内、对家中人也是相同的。而且从这类饮食禁忌的形式上看,主要的还是出于当地人自家日常饮食风俗之上的。

忌有外人时吃饭。在农村,从前有端着饭碗上街吃的习惯,但仅限于吃极为普通的家常饭。一遇到改善生活,吃换样饭或者来了客人时,就不能上街吃了,这可看做是一种共食习惯的遗存。上街吃表明了“我们家没吃什么特别的好饭菜,是与大家相同的”,可以产生集体感,而避开别人,就说明饮食有了不一样。

忌吃新粮时有人提起未回的家人。吃新粮食,又称“尝新”。在尝新的餐桌上,一定是团圆的时候,如果家中有人没有赶回来尝新,则民间忌讳提起。如果提到的话,这个人可能会在外面遭遇不幸。

忌吃饭时不专心。吃饭是人的一大乐事,也是一件正事,俗忌心不在焉,精神不集中。忌讳吃饭时照镜子,忌讳边吃饭边做活儿,或者边吃饭边玩耍,认为是对家神的不敬。俗谓“吃饭不要闹,吃饱不要跑”。

许多地方还忌吃饭时讲话,民间有“食不语”、“吃饭不拉呱,酒醉不骑马”的俗谚。忌吃饭时坐在门槛上,人们常说如果这样做,吃饭的时候会被噎着。又忌吃饭脱鞋、摸脚趾。还忌吃饭伸懒腰,俗称“吃饭伸腰,天打勿饶”。

忌吃饭时说“捧饭”。在吃饭的时候最忌讳说“捧饭”。因为只有人死后“做七七”时,祭祀请亡灵吃饭时“捧饭”。平常“捧饭来吃”,“来捧饭吃”,则与祭亡灵有关系。人们认为要在平常吃饭的时候说,可能家里会死人,是很倒霉的。

忌掉饭粒,撒米和剩碗底儿。在有些地方吃饭的时候忌讳掉饭粒、撒米和剩碗底儿。有句俗话叫“作践谷物,必遭天怒”。民间又认为“小孩剩碗底,长大娶麻妻”、“吃不光,好生疮”,因此家长从小就要求孩子吃多少盛多少,要学会把握自己的饭量。这些说到底是民间敬谷神、惜谷物的心理表现。

饭后的禁忌。吃完饭后,俗忌躺卧不动,所谓“饭后不动,定要生病”。以为最好是饭后散散步,运动运动。所谓“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饭后又忌洗澡、剃头,民间有“饭饱不洗澡,酒醉不剃脑”、“肚饱不剃头”的说法。

河南一带,忌讳吃饭时把筷子掉在地上,俗认为不吉利。林州人如果吃饭时掉了筷子,要用掉下的筷子在地上画个“十”字来破解,然后再用;河北一带禁忌吃饭时把碗扣在桌上,据说扣碗会生噎食病;有很多地方都有吃鱼吐刺,忌吐在地上,要放在桌上的习俗。

饮食工具禁忌

《礼记·曲礼上》有“共饭不泽手”的记载。通过这句话就能够看出,中国人自古就忌讳用手抓饭吃,觉得这是不礼貌的行为,只有动物吃饭的时候才不借助工具。中国人吃饭的工具一般以碗筷合称,所以人们对使用这个工具都有些忌讳。

用碗的禁忌

碗是人们日常必需的饮食器具,它起源目前尚不可考,但是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泥质陶制的碗,其形状与当今无多大差异,即口大底小,碗口宽而碗底窄,下有碗足,高度一般为口沿直径的一半,多为圆形,很少方形。

人们吃饭喝汤的时候,一般是用碗来盛饭和汤的,所以对碗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因此也留下了诸多禁忌。

忌讳吃饭前用筷敲打空碗。俗认为“穷气”,因为从前乞丐要饭时才这样敲打。端碗的手势通常是五指自然捧着碗,忌讳用手掌平托碗底,又忌用手攥着碗边,这也是“丐帮”之相。

忌讳把筷子插在盛好米饭或面条的碗上。据说这是丧葬时敬鬼神的形式,容易让人想起死人,是不吉利的。山东一带又忌把筷子横搭在碗上,说这是供奉死人的摆法。正确的放法是把筷子放在碗的右边。

有些地方还忌讳吃饭时把碗扣在桌上。据说扣碗会患噎食病。还有一些地区忌吃饭时扣碗是因与吃药相似。吃中药时,喝完后常把药碗扣于桌上,表示今后不再生病服药。如扣饭碗,还恐易生病将不能吃东西。

有些规矩多的人家,对酒杯碗筷的放置都有讲究,叫做“杯不出栏,筷不出缘”。又有筷子不放在杯子同一侧的忌讳。若是杯子两边,各放一只筷子,就觉得倒霉晦气,因为“快(筷)分开”了,这样,看上去也不美观。

筷子的禁忌

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很早就开始的。古时又称筷子为“箸”。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筷子的使用是十分有讲究的。正确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部,其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头一定要对齐。用餐前筷子必须要整齐摆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地纵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但是绝对禁忌以下十二种筷子的运用方法。

击盏敲盅:其做法是在吃饭时用筷子敲打盘碗这种行为被看做是乞丐相。因为过去只有讨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加上嘴里的哀求,使行人关注并给予施舍。这种做法被看做极其下贱的,被他人所轻蔑。

执箸巡城: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目中无人状,用筷子反复在桌子上的菜盘里扒拉,不知从何处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标准的缺乏教养的表现,且旁若无人极其令人讨厌。

迷箸刨坟: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地寻觅,以求找到猎物,就像盗墓掘坟一样。这种做法同“执箸巡城”相似,都属于缺乏礼节的做法,令人讨厌。

泪箸遗珠:事实上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动作不麻利,将菜汤流落到其他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非常失礼,同样是不允许的。

三长两短: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之中,将筷子长短不齐地摆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表示“死亡”。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入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之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有两块短木板,两边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制成的棺材恰恰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倒霉的事情。

仙人指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人们眼中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住地指别人,而人们通常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含义。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等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同样的,是不许可的。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层意思,那就是吃饭时同别人说话并用筷子指人。

品箸留声: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头含在嘴里,用嘴反复去嘬,并不时地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失礼的做法,因此同样不许可。

颠倒乾坤:这就是说吃饭时将筷子颠倒。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鄙视的。正所谓饥不择食,将筷子倒使,这是绝对禁止的。

定海神针: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禁止的,是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在吃饭时做出这种动作,相当于在欧洲当众对人伸出中指,这也是不行的。

当众上香:人们在热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简单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这样做是不允许的,会被人视为特别失礼,因为人们主人认为只有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无异于是给死人上香一样,因此,把筷子插在碗里是绝不被认同的。

交叉十字:这一点常常不被人们所关注,在用餐时将筷子随意交叉放在桌上。这是不对的,人们觉得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完全否定,就如同学生做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相同,不能被他人认可。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严肃,因为旧时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这也就无异于是在否定自己,这也是不允许的。

落地惊神:是指不慎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非常失礼的一种表现。因为人们觉得,祖先们都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惊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打搅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许可的。但这有化解法,一旦筷子落地,就应当马上用落地的筷子依据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画出十字。其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含义是我不是东西,不该惊扰祖先,然后再拾起筷子,嘴里一边说自己该死。

烟、酒、茶的禁忌

中国人在饮食方面的特殊嗜好是吸烟、喝酒、饮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应酬天天有,怎能不喝酒?见面聊聊天,习惯递支烟。这不是一为抽烟喝酒找理由,在现实交往中,烟酒仿佛成了铁定不可少的、拉近感情的有效介质。在交际中,你不喝,人家说你摆小谱;你不抽,人家说你不好相处,所以抽烟喝酒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司空见惯。抽烟喝酒的人多半都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喝茶。人们普遍认为茶有解酒排毒的作用,所以人们爱吸烟喝酒后喝茶。

由此可见,烟、酒、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特别重要,因此也产生了许多忌讳。

烟草。在《续本草》中有烟草作用的讲解:它“醒能使醉,醉能使醒,饥能使饱,饱能使饥。人以代酒代茶,终身不厌,与槟榔同功。然火气熏灼,耗血损年,人每不觉”。因为烟能“耗血损年”,所以通常在民问是禁忌吸烟的。又因“人每不觉”,所以忌之不绝。可能也正是由于如此,在现代哪怕在烟盒上写上“吸烟有害健康”六个大字,商家也不愁没有人买。

有很多人曾经探讨过吸烟的宜忌,得出的结论是:“烟有宜者八事,睡起也,饭后也,对客也,作文也,观书欲倦也,待好友不至也,胸有烦闷也,案无酒肴也。忌者七事,听琴也,饲鹤也,对幽兰也,看梅花也,祭祀也,朝会也,与美人昵枕也。宜节者亦七事,马上也,被中也,事忙也,囊悭也,踏落叶也,坐芦篷船也,近故纸堆也。”这虽是“雅士”的评论,却也反映出了民间吸烟的大部分现实写照。

饮酒,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往往在酒兴正酣的时候,人们还会以猜拳行酒令来劝人饮酒,赢的人会以逃过饮酒为乐,而输的人要心悦诚服地受罚。当然古代也有许多获胜者喝酒的习俗,如在《画蛇添足》的故事中,就是谁先画好了蛇谁就能喝到杯中的美酒。而现在民间酒场上的习俗则大都以能使对方多饮为乐事,实则也是敬酒的另一种方式,所谓“敬酒不吃吃罚酒”。

因为我国酒文化博大精深,所以在酒宴上也会有一些禁忌。首先,喝酒忌不讲酒德。酒德二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意思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商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阐述了儒家的酒德,即:“饮唯祀”,也就是只有在祭祀时方能饮酒;“无彝酒”,也就是说不要常常饮酒,平时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应饮洒;“执群饮”,就是说禁止民众聚众饮酒;“禁沉湎”,也就是说禁止饮酒过度。

其次,饮酒要提倡礼仪。饮酒作为一种饮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些大家一定要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啰嗦。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执行,就有犯上作乱的可能性。又因为饮酒过度便不能自制,容易出事,因此制定饮酒礼节就非常必要。

我国古代饮酒有下面一些礼节: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互相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一般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人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还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光杯中酒。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做出拜的动作,以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感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品尝酒味,并加以赞扬让主人高兴;最后一饮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敬客人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要讲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互相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均要“避席”,起立。一般敬酒以三杯为宜。

饮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茶叶:“味苦,甘,性寒,无毒。

中医认为“甘者补、苦者泻”。因此可以说,茶叶同时具有补和泻两种功效,是同时具有苦寒性质和清热解毒性质的良药。既然同时具有两种性质,那么饮茶就要多加注意,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不同时段,合理饮用茶水。在饮茶方面,古人总结了一套饮茶歌:“烫茶伤人,冷茶勿饮;淡茶养人,浓茶消瘦;午茶提神,晚茶难寝。”这些实践经验说明,饮茶应法,否则就会有损身体。

饮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情趣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在清朝,苏州的官方还有过不许奴婢及女仆喝茶的地方法规,因而,在当时的茶馆里没有一个妇人出入。

虽然官方有规定,但是中国的饮茶历史渊远流长,所以那些地方禁忌没有起到太大作用,饮茶之风日盛一日。在民间,还有一些饮茶的禁忌。

在民间,人们觉得喝茶多了不但可以影响睡眠,还会腹胀,所以忌讳晚上饮茶。这一禁忌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经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茶叶里边含有令人兴奋的茶碱物质,确实能影响人的睡眠。

民间还有“隔夜茶,毒如蛇”的讲究,意思是说不能喝隔夜茶。

在浙江一带,过春节相互串门的时候要喝红糖泡枣的茶。虽说都是喝枣茶,不一样的地区却有不一样的禁忌。温州一带光喝茶水不吃枣,俗说“无家教,吃茶泡”;而闽南一带喝红糖枣茶却要吃掉茶泡,谓之“吃红枣,年年好”。在浙江地区的畲族办婚事时,新娘要吃“卵茶”。

新娘到婆家后,由婆家事先选好的一位姑娘端来一碗“卵茶”递给新娘。新娘只低头喝茶,不吃卵。如吃卵,就被人看做不稳重,日后不会受到丈夫和邻居的敬重,其他接亲人喝卵茶可以全都喝光吃掉。这也是与不吃茶泡相同的习俗禁忌。其寓意为“不贪婪,懂礼节”。

在宋代,如果守丧时饮茶,或用茶待客的时候,忌用茶托。《齐东野语》“有丧不举茶托”,专门记载了这种俗礼。据说是因为“托必有朱,故有所嫌而然”,乃是怕茶托为朱红色漆器,犯丧讳。

衣着打扮有讲究——服饰禁忌

服饰是应人类为避寒、防虫、遮羞、美化等需要而产生的。服饰美,生动、形象,又具有感受性。服饰不仅展现美丽,也有求吉利之意,二者都包含于人类所追求的着装目的中,如果有伤其功效则成为禁忌。当然,人类进化到阶级社会后,服饰又表现尊卑与权力。

人们认为,服饰有五个方面的组成要素:质、形、饰、色、画。质是服装原料的材质;形是服饰的式样;饰是佩戴的饰物;色是服饰的颜色;画是服饰的花纹图案,包括人身上的图画,即文面文身。

服饰颜色禁忌

自古以来,不同民族、不同社群对某种颜色的好恶,是不完全相同的。这一点特别在族徽、国旗等集体意识的标志中最易得到显示。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不同颜色象征的意义不一样,而且大多中国人穿衣服不是很注重颜色的美观,而是注重颜色的象征性。

贵色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