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不可不知的民俗禁忌常识
7131400000030

第30章 人生历程步步求稳——人生大事禁忌(12)

临死前,忌讳不在死人嘴里放“含口钱”。“含口钱”,又称“含口”,还有“饭含”,指的是于人临死之前给死者口中含物的习俗。中国古籍中有“含口”记载,如《礼记·杂记下》:“凿巾以饭。”《后汉书·礼仪志》也说:“登遐,饭含珠玉如礼”,取意也在于让死者顺利地渡过冥河。古人觉得,冥河上有船,也必有负责摆渡的舟子。亡灵渡河,自然也应该像人间一样,付钱给舟子,不然很可能受到舟子责难,无法渡河,又回来找子孙的麻烦。亡灵口含的钱就是付给冥河舟子的船钱。

除汉族外,少数民族也有这种民俗传统。云南纳西族人将咽气的时候,孝子要马上往死者口中放“含口”。这是一个小红纸包,内放大米(男九粒、女七粒)、碎茶叶和银屑少许。先分成三小包,再用红纸包在一起。放含口时,族内长辈要告诉死者三代祖先的名字,并告诉他使用这三小包含口的方法:第一包做渡河时的船费;第二包送给阎王殿前的两个凶神大将;第三包则带给祖先。

云南德昂族的葬礼中,要往死者嘴里放上一些碎银子,作为死者过渡的船钱;仡佬族的亡人也口含银物,手握纸钱被埋入坟墓。其他如佤族、壮族、毛南族、瑶族等民族也都有含口的习俗。

忌死者光身而去

人死后,要为死者穿寿衣。在东北、京津地区忌讳让死者光身而去,一定要在死者咽气前穿好寿衣。

总穿错寿衣

穿寿衣的时候,通常由孝子一件一件地反穿在自己身上,然后一次性地脱下,给死者正套上去。寿衣讲究单数,通常是五、七、九件不等,忌双数,怕凶祸再次来临。寿衣不能用绸缎来做,寿衣也不能用皮毛制作,怕来世转生为兽类。在这些衣服里面,不能有一枚扣子,而且需要全部用带子系紧,“带子”在这里表示后继有人的意思。若死者是男性,必须穿上黑布鞋;是女性必须穿上蓝布鞋,因为人们觉得,人死以后会见到自己的先人,如果不按规矩穿鞋,他的祖宗就认不出他,不会让他认祖归宗。

忌棺材用错木材

盛装尸体的棺材也有禁忌。棺材,汉族多用松柏材料,禁用柳木。

松柏表示长寿,柳树不结子,被认为将绝后。有的地方在用柏木做棺材的时候要掺一些杉木。据说全部用柏木做的棺材会“遭天打”(触雷电)。棺材严禁放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人们认为,如果棺材潮湿,则棺材的主人来世将多病,所以棺材越干越好。寿材要早早漆好,殓后再漆,会漆住死者的眼睛,来世变瞎子。

布依族棺木多用梓木、杉树或红椿制作,禁忌使用松树和刺包树制作。俗认为,松树砍了,再不会发芽,若用松树做棺材,会使子孙断种;若用刺包树做棺材,会使子孙患麻风病。棺木外通常漆朱红色,禁忌其他颜色,并外装金点,棺头写上金字,男为“福”字,女为“寿”

字,男用蝙蝠等图案装饰,棺木画上香炉烛台,童男童女持幡接引西方的图案,也有写上死者名衔的。漆棺还有五彩绘画花鸟人物以求好看的。

入殓时禁忌是非

人殓也有禁忌。入殓前,亲人到齐后要给死者蒙上盖脸纸,通常为黄土纸或者白麻纸。用纸盖住脸以后还要用烧纸压住。据说有了蒙脸纸,可以禁止各种牲畜靠近呼吸,为死人换气,因为死者得到动物的灵气会游尸。同时,不能让狗见到尸体,否则的话会再死人。忌猫跳上尸体,避免尸体被它吓到抱住旁人,因为猫为虎性,尸体怕猫。如果遇到这种事情,则使之抱住扁担(竹制担具)或其他物什,尸体当可恢复原状而不祸害人。

人殓时,河南开封一带俗忌与死者生肖相冲犯者在场,恐怕受到凶厄的影响和冲犯。通常外人禁忌靠近棺材,特别是盖棺时,除了死者最近的亲属外,其他人都要避开,因为人们认为,如果人的影子被关进棺材,此人的健康将会受到损害,其魂魄将有可能被一起封人棺材。

入殓前死者的双脚忌叉开,要用麻拴住(或用白纸裹住),为的是防止死者游魂乱闯,闯入阳宅,祸害活人;但人殓时又禁止裹住死者的双脚,不然死者到了阴间不能走路,成为鬼中的跛子。

尸体、殉葬物放好后,接下来要钉棺盖,民问称为“镇钉”。镇钉要用七根钉子,俗称“子孙钉”,俗信能使后代子孙兴旺发达。盖棺时,河南一带,禁止孝子近前,孝子要在门外候听。里边钉棺者敲打一声,外边孝子高呼一声“勿警”,俗谓之“躲钥‘’’。山东一带,如出嫁女儿在夫家病死,收殓盖棺一定要由女家之父母兄弟亲自钉盖,名日“引钉”。若女家亲人未到,其公婆丈夫都不敢做主。虽中年以后,儿孙满堂者,亦须如此。白族人殓加盖时,须留下一颗钉子不钉死,要由其亲人来钉。若系女子或人赘男子,则由其娘家人或父家的人亲自加钉。彝族在加盖敲钉时,位于棺木中问的一颗“子孙钉”禁忌打紧。要在它上面系上一条红线,由孝子用手拉着,木匠轻轻地敲一下就结束了,意思是“留后”。

禁忌将这颗钉钉死,不然,会对后代不利。

亲人亡故是悲痛之事,哭是哀悼的表示,但是哀悼也有讲究,悲伤也要节制。《礼记》云:“妇人迎客、送客不下堂,下堂不哭。男子出寝门见人不哭。”安徽、河南等地,为亡人穿衣时孝子不能哭,恐泪洒尸体,引起走尸、僵尸。锡伯族人给死者穿寿衣时,禁亲人号啕大哭,觉得不吉利。安徽一带有“人死三日之后禁哭”之说。据说人死三天,亡灵要上望乡台,到望乡台后觉得自己已为鬼魂,此时家人一哭,会使死者更加难过。还有些地方人死后,小辈可以放声大哭,但出殡归来,就不能再哭,否则,预示着又要死人。俗语有“辰时不哭,哭有重丧”之说。

忌殓后点主用红笔

人殓后,就把棺材摆棺室内,忌红色。河南地区点主时不使红笔。

所谓“点主”,就是请人用笔在牌位上原来写的“王”字上加一点,使“王”字成“主”字,俗称“成主”,也就是成为神灵之意。点主的人称为“点主官”,要请大家推崇的名流学者或地方长官担任。彝族却由孝子以指血点主,意在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忌出殡前长命灯灭

旧时,民间死人要燃一盏草灯,直到出殡为止,其间灯不能熄灭,否则亡人在阴间路上要摔倒,因为此灯是亡人在阴间照道用的。出殡时这盏灯又叫脚头灯、长命灯。《白蛇传》里写许仙受法海挑唆,端午节劝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现出原形,许仙惊吓而死。夫妻情深的白娘子酒醒后救许仙还阳,冒险到昆仑山盗取灵芝草。临走前在许仙脚后点一盏长命灯,命小青时刻守护。只要灯不灭,许仙就有救。当白娘子在昆仑山与鹤童交锋时,那盏灯忽明忽暗,急得小青的心七上八下。幸亏南极仙翁成全了白娘子,让其在长命灯熄灭之前取回了灵芝草,救活了许仙。

出殡禁忌

出殡就是把死人的灵柩运送到埋葬或者安放的地点。

民问通常忌“热死热埋”,不然便会被认为对死者不孝不敬。至于什么时候出殡,往往要按照准备情况、时令、至亲到否以及墓穴是否完备等因素来定。死人的尸体人殓以后,紧跟着就要定出殡时间。

出殡时间禁忌多

选择出殡的日期也有一定的禁忌。按照民间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协调好才行。否则,不吉。所谓刚日就是单日,而柔日就是双日。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是在单日死的,就一定要在双日下葬,反之亦然。以此类推,凡在奇月死者,应在偶月下葬;偶月死者,应在奇月下葬。奇月、偶月也要配合好才行。不然,不吉。若不能及时葬埋,可先柩起来。

在河南一带,有埋葬忌月的风俗,并且与姓氏有关。据说,张、王、李、赵四姓人,禁忌六月、腊月动二匕埋葬。其余姓氏,三月、九月禁忌动土埋葬。若忌月有丧事者,要排至三七、五七殓葬,必得避开忌月才行。如特殊原因需及时出殡者,也只能先用青砖柩之,不得人土埋葬。台湾以及南方一些地区,俗忌七月出葬。民间认为,七月为鬼月,七月十五日为鬼节,该月阴间的鬼魂要到人世上来乞食。为避鬼煞,故忌此月殡葬。

旧时,台湾一带还有忌“重丧”的习俗。“重丧”是指某种葬埋忌日而言。俗说在某日葬埋便会犯重丧,亦即丧家还会再死人。当地的重丧日为:一月甲日、二月乙日、三月戊日、四月丙日、五月丁日,六月己日,七月庚日……十二月己日,依次类推。如果有特殊原因不得不于重丧日安葬,要举办一些仪式。所谓的仪式就是符咒字,通常是正月、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书“六庚天刑”;二月书“六卒天庭”;四月书“六壬天牢”;七月书“六甲天福”;八月书“六乙天德”等。不过,每月书写字样的规定都不十分严格,也有互相串写的现象,但基本上就是这类字类推而已。

出殡前各种事宜禁忌

出殡时期确定以后,便要通知亲友,在民间也称为“送孝”。去时要带去一块孝布,按关系亲疏远近来分发孝布,关系近的会送整身孝衣,关系远的一块孝巾就可以了。送孝的人到亲友家送信,到谁家都得给送信人一点吃的,称“空不得嘴”。没接通知不去吊唁,有“孝不到纸不悼”之说。

出殡当日,门前要悬挂用白麻纸剪成图案的幡状物;纸与纸的衔接处忌用糨糊粘连,而是用铁器或石器把纸折叠后捣在一起,名日“砸岁纸”。死者达到耄耋高龄的“岁纸”,当地人流兴撕一条给孩子佩戴,据说可以长寿。撕回家糊在面瓮上,不长虫子。旧时有些地方还要在大门外立个“避忌牌”,男左女右,不但写明生卒年月、出殡日期,还要列出避忌事项。

出殡前,忌幼丧及凶死者举行“点主”仪式。在很多地方都有“点主”仪式。因为这项仪式通常只限于正常死亡的中老年人,幼年就去世的或者横死的都不举办。

出殡这一天,亲友、邻里聚集丧家,一定要举行郑重的祭奠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思。奠仪一般包括祭席、馒首、挽幛、纸扎。至亲送祭席。俗称“祭”,以肴馔为主,每一副都要插大小不一的纸花,其次则为馒首,即一种用碗扣出、上笼蒸熟的面食。亲朋好友多数送挽幛、挽联。街坊则送四色纸礼,含蜡烛、香、锡箔、纸四样,或仅纸一道。20世纪50年代以后,纸礼多用花圈代替。

举办祭奠仪式时,死者的亲属们都要披麻戴孝,也就是穿孝服。这个孝服穿的是有讲求的,最忌讳穿错。服丧孝服是按辈分来的:麻,麻布,子女、儿媳、长孙用之。苎,苎布,孙、甥、侄用之。浅,浅布,曾孙及其同辈用之。黄,黄布,玄袒及其同辈用之。红,红布,直系玄孙之子用之。丧事用红表示死者有五代子孙,含有引以为荣之意。白,白布,与死者同辈及外亲用之。略式者仅以白布附于衣上,正式者穿白长衫、戴白帽。孝帽,成年人戴“草箍”(丧布圈以稻麦秆绳),而小孩带“薯包”,也就是把孝布折叠成帽状。孝鞋,男的通常用草鞋,女的则在布鞋上缝丧布。

出殡仪式禁总,祭奠仪式结束以后,就可以出殡了。在民间,整个出殡过程包括许多步骤:辞灵、发引起杠和出殡(包括摔盆、扬纸钱等)、备茶桌和路祭棚、下葬、行葬后琐礼等。在出殡过程中,最大的禁忌就是将这些步骤打乱。另外,各个步骤都有严格的规矩,如果违反了这些规矩就冒犯了禁忌。

辞灵。出殡之前,丧家一般要举办辞灵仪式,包括‘搛罐’和“扫材”。搛罐是居家停灵期间的最后一次总祭奠。冷荤热炒均可为供,大到成桌的祭席。由家族当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奠酒主祭,孝属和近亲们依次叩首,并搛一箸子鱼肉、菜肴,填往“焰食罐”(一般是半尺来高的挂釉瓦瓶,旧时砖瓦铺有售)。搛罐过程中,筷子忌放下,最后孝子搛一筷子,便用一苹果将罐口堵上,再由拳子将一个小烙饼或烧饼,转圈咬去四周,放于罐口,然后用红布包好,以花红线捆紧,摆在灵前,以备出殡时让大儿媳妇抱着。也有由老婆或承重长孙媳抱着的。下葬时埋在棺材前面。

搛罐以后,多将所用筷子折断,全体致哀。至此,全部祭礼完成。

立刻撤去“堂罩”,有影者,将影背过去,撤供。棚内悬挂的花圈、挽联、匾额、祭幛统统摘下,除大棚、月台不动外,其余均拆除。

出殡前,还要由杠房的人把棺材前端稍稍抬起,孝子将一个铜钱垫在棺下。一面用新笤帚、簸箕,扫扫棺盖上的浮土,倒于炕席底下,谓之“扫材起棺”(取“捎财起官”之意)。最后,在孝子大喊“爸(妈),躲钉”声中,全体大声哀号,将棺盖上的楔子钉好。

发引起杠。普通人家出殡多在上午八九点钟,所谓“辰时发引”。富户大殡则在上午十点左右,所谓“巳时发引”。富户预备酒席者,多于上午八点开席,十点结束。

出殡前,照旧由杠头——打响尺的向本家大爷或提调请示:“什么时刻发引?”丧主即以“辰刻发引”或“巳时发引”对答。杠头应问:哪些花圈须挂在官罩上,前后顺序如何?然后向本家要出“出殡执照”。这时本家和近亲们应自觉给杠夫们一些赏钱,谓之“加钱儿”。

“加钱儿”是杠房行业多年来形成的制度。据民间传说,抬杠的不给喊“加钱儿”,死者下辈子就要投生个哑巴。所以丧主和丧家近亲们一定要在正式杠价以外,再给杠夫加几个赏钱。

加钱儿的喊法在不同的地区还不太相同。但往往是杠头转过身来,面朝全体杠夫,道白一句:“四角答碴!”(有的只白“跟佚!”)然后便拉开长声,唱道:“四角跟佚,后尾答碴!本家老爷赏钱××吊!本家姑奶奶赏钱××吊!本家大舅老爷赏钱××吊!’每喊一句,所有杠夫回答一句:“嗳!××吊!”逐一公示本家和近亲们给赏的名单。

杠房为了讨好本家,使赏钱的人欢喜,历来喊“加钱儿”都是一当十,给一吊钱喊十吊钱;给十吊钱喊一百吊钱。这是成例。

后来货币计价单位改成了“元”,但杠房仍传承旧制喊“吊”。这是因为喊多少元,多少毛不好上口,让人听了也不押韵。

“加钱儿”不但起杠要喊,沿路遇上路祭桌、路祭棚、茶桌或十字路口杠夫们换肩时,均要喊一遍。到了坟地,杠头为讨好本家,还要再喊一遍。如果杠夫多,喊起来声势浩大,显出殡葬队伍威武,客观上起着给自家杠房打广告的作用。

如本家不再等送殡的亲友,杠头则立刻到门外敲起响尺“叫齐儿”,招呼杠夫到灵堂去“圈活绳”,准备起灵。

起灵前,有拜灵仪式。本家孝属依次跪在灵前的月台上。长子打幡(幡的形式是:上端一彩色荷叶状的云头,谓之“云幡宝盖”,下垂三条白纸或白绸。连在中间一莲花座上,座下为四条白纸或白绸。用一糊着金钩龙凤的白蜡竿子或裹了彩纸的秫秸挑着)。次子抱灵牌(其牌状如小龛,中贴一白纸莲座的牌位,上书亡人名讳)。次子以下的孝属均持白纸剪穗糊成的所谓“哭丧棒”。

“哭丧棒”是由古代孝子居丧守制时用的木杖进化而来的。有的是木棒,外包白纸;有的是竹棒,内装红枣、米、茶叶,外裹白纸;有的以秫秸做杆裹上剪穗的白纸而成。出殡时自三子以下的男孝眷均持此棒。河南地区,无论孝子孝女均手持哭丧棒送葬。关于哭丧棒,还有一段历史轶闻。据传岳飞曾用哭丧棒救驾保国。北宋末年朝廷腐败,金兀术企图吞并大宋江山,宋徽宗兵败被俘,气死金邦。康王赵构跑到杭州做了皇帝,金国耍弄阴谋,让赵构接宋徽宗灵柩。赵构怕金国有诈,下圣旨让岳飞保驾接皇灵。岳飞召众将商议定出良策。接皇灵之日,岳家将士个个白衣素帽,手持哭丧棒(棒用白纸包裹,内装兵器)。金兀术一见接灵队伍心中欢喜,命令金兵将士擒岳飞和赵构。当金兵冲过来时,岳家将士将白纸撕开,亮出兵器,杀向金兵,金兵立刻乱了阵脚,大败而逃,岳飞率众将接回皇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