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不可不知的民俗禁忌常识
7131400000031

第31章 人生历程步步求稳——人生大事禁忌(13)

大儿媳妇或老婆、承重长孙媳抱着焰食罐子。孝属跪好后,即请鼓乐参灵,其顺序为:

一、官鼓大乐(即门吹儿);

二、清音锣鼓(只有汉人用此乐);

三、丧鼓锣鼓;

四、文场;

五、西乐队。

响器参灵后,杠头便向本家发出“请起”的信号,随后打一声响尺,全体孝属和亲友高声举哀,灵棺即被杠夫们抬出灵堂,谓之“出堂”。

起杠时,有两项仪俗:一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头拆开,扔掉荞麦皮和枕头套;一是由长子把灵前祭奠纸用的瓦盆摔碎。瓦盆一摔,杠夫立刻起杠。按规矩,棺柩要抬得四平八稳,避免惊扰亡灵。

旧时,北京人出殡用杠,有八杠、十六杠、二十四杠、三十二杠、四十八杠之分。小户人家多用八杠,富户人家用十六杠、二十四杠等。

大杠都带双响尺,打响尺的人是抬杠的总指挥。打响尺的作用是调整人的步伐,使其步伐一致,棺材抬得平稳。另外响尺可用来测定棺木入穴位置是否周正。检验杠是否抬得平稳,通常是在棺罩顶部放一碗凉水,杠夫们抬着棺材行走,碗中的水不外洒,表明杠抬得平平稳稳。

出堂时,不论丧家门宽窄,是否有过道、台阶,杠夫们必须将灵棺四平八稳地抬出来,不能有一点儿倾斜。如果过道门窄,仅能容下灵棺,两边在中间的杠夫必须摘肩钻到棺材底下用背驮着,谓之“跟趟”。

走出过道后,再上肩抬。如果门内外有高台阶,为保证灵柩的平稳,上台阶时,前面的杠夫必须下肩,用手捧着,下台阶时,后边的杠夫要下肩用手捧着。抬灵棺的途中,出堂后要一抬到底,中间可以换抬杠的人,但千万不能将灵柩落地停歇。

捧盆。起杠时,仍然由杠头喊道:“本家大爷,请盆子!”于是,跪在棺前打幡的长子(或亡人幼辈)把一个带孔的瓦盆打碎(父死用左于摔,母死用右手摔,摔不碎者忌摔二回),谓之“摔盆儿”。长子摔了盆儿之后,全体孝属便举哀。

为什么要摔盆?众说纷纭。广泛流传的说法是:阴问有位“王妈妈”,要强迫死者喝一碗“迷魂汤”,使其神志不清,不能超脱。儿子准备这一带孔的瓦盆,可使“迷魂汤”漏掉,并打碎瓦盆,避免死者误饮。

还有的人说,人生难免要浪费一些水,如果阎王爷罚喝脏水,就用这个有孔的瓦盆去舀,可让脏水漏掉。

旧时,死者的财产继承人一定要给死者摔盆,摔盆的也必须继承死者的遗产。因此,死者无儿孙而侄子多的,就会出现争抢打幡摔盆的景象,目的是为了争财产。

盆,正名应叫“阴阳盆”,俗称“丧盆子”。但人们习惯反话正说,谓之“吉祥盆”。

“吉祥盆”像个小碟,是很薄的一种瓦器,直径四寸左右。富户到冥衣铺定烧活时,就请其代买加工了。冥衣铺从砖瓦铺把这个瓦盆趸来,刷上大白粉,画上蓝色的圆寿字或周围画上云头图案,中心写上“西方正路”字样,俨然是个“青花”盘子。并且把一块沙板砖两头糊上白纸,外面糊上蓝纸,成为一套书的形状,上贴金边红签,写着《金刚经》。两头白地用笔画上三条线,远看如同三本书,表示着“人生一世如三秋”,又谓之“连升三级”。摔盆时,就在这块砖上摔。

贫户则直接到砖瓦铺“请”个“吉祥盆”,既不抹,也不画。出殡时,任意找一块砖,甚至是块半头砖就行了。有的弄一块新砖用大烧纸一包就很上档次了。

有些老年人觉得,摔盆的这块砖是功德砖、吉祥砖,大有用处。说是用它来给小男孩压书,这个孩子必定“一品文章锦绣成”,可望“三元及第”;若给小女孩压活(指刺绣、衣服、鞋帽之类的手工活),必定心灵手巧,大有神助。如果给女孩坐着,谓之“开生砖”,可保这个女孩终生富贵、儿孙满堂。如果无后嗣者,将这块砖拾来压在炕席底下就能有“获麟”之喜。众说不一。因此,有观看出殡的老太太通常要捡回这块摔盆的砖。

有些地方出殡时,也重视摔盆,但不用上边的小瓦盆,而是多种样式,因地制宜。有的摔个大花绿盆,有的摔个大沙锅,还有的摔治丧期问用来烧纸的大瓦盆。

摔盆必须在正式起杠时进行。贫户出殡,出门上小杠时便摔盆。

大殡在最后换杠换罩时才摔盆。长子摔了盆便被搀起来,随着一声响尺,灵棺也就被杠夫抬起来了。接着便高高扬撒了纸钱,谓之撒“买路钱”。

扬纸钱。扬纸钱即扬撒纸钱。纸钱一般是用白纸做成的,圆形,直径三寸余,中有方孔,用绳子穿成一串。过去纸店有卖。

旧时,在孝子前头,专设一扬纸钱者,其人身背大串纸钱,手里拿着一沓纸钱,边走边搓,以便让纸钱松散,避免整沓上去,整沓下来。

起杠遇到路祭时,经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井台、祠庙、城门以及下葬时,均要高高扬起纸钱。做这行的得有臂力,还得有一定的技术,讲求扬上天时四五丈高,散开时,漫天皆白,大有遮天盖日之势。

出殡行列。出殡行列包括鼓乐(俗称“响器”)、松活、纸活、花圈、挽联、执事、僧道、孝属、执绋亲友、灵棺以及送殡的车轿。总的来讲,贫富差距甚为悬殊。其队伍有绵延数里之长的,有不到二三十米长的。

在清代,根据满、汉、臣民、官品、职称(满人还分内外八旗)来决定出殡用的仪仗执事。什么人配什么样的仪仗执事,不得乱用。民国以后,没有限制,有钱人家讲排场,比阔气,可以任意使用。所以这个时期的出殡队列,往往满汉执事杂陈其间,形式日趋纷繁。

满人(旗人)分为八旗,即正黄、正红、正蓝、正白。此四色旗镶边的叫做“镶”,即镶黄、镶红、镶蓝、镶白。遇有丧葬典礼时,必须用自家所属的旗进行标志。一般出殡行列为:

1.按照各旗的旗色标志,死后先置幡架子,挂上本旗的“幡”,其形式和演传统戏时举的大纛旗颇似,中间绣一条大龙,插在幡架子中间。

出殡时,由十六人,或二十四人,或三十二人抬着在前面导行。

2门纛一对,即旧时满军当中的大旗。

3.标枪旗子,也称“曲律”(满语译音)由八杆至二十四杆。

以上都是按自家所在的旗决定颜色。大体形式亦像传统戏中,大将出场时,有八个小兵打着的竖旗一样。

4.功名牌,红色,正面写有死者生前曾获得的功名和曾任的官职,以三、四品官职为例,如“大名知府”、“两湖道台”、“戊午举人”、“庚申进士”。背后则写着杠房字号,如“交道口裕恒”等字样。

5.金执事七对,即金兵符、金卧瓜、金立瓜、金钺斧、金天镫、金拳、金掌。

6.飞熊旗、飞虎旗、飞鱼旗若干对。

7.虎头图案的“肃静”、“迥避”牌四对。

8.刀、枪、剑、戟、鞭、锏、锤、抓等古代兵器仪仗若干。

9.四人抬影亭一座,内悬死者放大的影像。

10.四人抬引魂轿一乘,绿轿围子,黑纱帘内供死者灵牌。

11.映日伞两把。

12.大扇两把。

13.鹰,由二人拴架,意为“金毛童子”、“银毛童子”。

14.狗,由一人牵引,意为二郎神之“哮天犬”。

15.骆驼,由二人牵引,旧传“哼哈二将”,即《封神榜》里所说的陈琦(哼)、郑伦(哈),因为他俩都是骑骆驼的。

16.刽子手,两人身穿号衣,手提屠刀、锁链。

17.大清国旗,三角大“龙”旗。

18.大伞两柄,各由二人“拉幌”。

19.功名牌,上书皇上最高赏赐,如“晋封光禄大夫”、“御赐黄马褂”等。

20.大黄伞盖一柄,二人“拉幌”。

21.大黄彩亭一座,内供死者生前皇上赏赐的各种物件。

22.官鼓大乐一班,一般为九人:一对大号、四面堂鼓、一对唢呐、一面九音锣。

23.拿,即用小孩八对至二十四对,身穿孝服,每人挎一木质方盘,内放死者生前所爱之物,如文房四宝、古玩器皿(炉、瓶、罐、烟壶、核桃之类),有的被仿制成纸活冥器,有的则直接托真东西。有的到坟地当成殉葬物埋在墓穴里,有的不埋,还要拿回来。‘小拿”们边走边喊,左排喊“啊”,右排喊“唉”,以助丧主举哀,俗谓“助哭”。

24.丧主,全部徒手,无打幡、抱牌之说。

25.灵棺,以三十二人、四十八人或六十四人抬,扣上官罩。

26.送殡的车轿,多为女眷们所乘坐。

汉人出殡行列一般为:

1.开道锣,走在最前边开路。

2.纸糊的“引路王”一对;“打道鬼”一个,各高一两丈,身披铠甲,头如斗,戴盔,做金刚怒目状,脚下装有木轮,可以推着走。

3.铭旌,乃系一种幡形的长亭,中央用红绸金字,写上死者官衔、历史、生平事迹。题铭旌者须是名人。铭旌高约两丈,宽三四尺,用八人、十六人、二十四人乃至三十二人抬。四角还要有拉纤绳的。

4.香幡、筒幢,四对、八对、十二对不等。香幡是用白缎做底,绘各种不同图案,再用特制的线镶上去,这是从冥衣铺中订做出来的细活。但通常只用彩缎绣花的筒幡,状如经棚里挂的经幡。

5.金执事,即金卧瓜、金立瓜、金钺斧、金天镫、金拳、金掌、金兵符。

6.清道、飞虎、飞龙、飞凤、飞熊、飞豹、飞鱼、飞鳌等不同图案的大旗,共八对。

7.五半堂或三半堂执事。每半堂有缎子绣花大伞六柄,绣花片幡六把。五半堂即各三十把,三半堂即各十八把。

8.四人抬影亭一座,内悬死者放大影像。

9.四人抬引魂轿一乘,内供死者牌位。

10.影亭、魂轿之间用三把红缎绣花大伞问开,谓之“座伞”。每把“座伞”均由二人用黄绸子带“拉幌”。

11.官鼓大乐一班(同满人)。

12.清音锣鼓(细乐)九名,二人抬一小鼓,四人吹笛,一人打小锣,一人手打皮鼓指挥。

13.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

14.大殡讲求有帷幄,即支一白布帐子,雇人举着,人在里面,外人看不见。夏天则雇人举一白布凉棚,以挡烈日。

15.大杠,三十二人、四十八人,乃至六十四人不等。杠用红色油漆涂成,往往用红缎寸蟒或红缎绣花宫罩,罩架的上面四角,用四个龙头兽口,谓之“吞口”,吞口下挂有四个编织的花穗,谓之“绺穗”;还有四人用手拉着黄绸子,谓之“拉幌”;罩架顶中央有个木制的金包大“火焰”;官罩周围有四人用竹竿打着四杆方旗,谓之“拨旗”,该旗有红的、蓝的两种颜色,俱书杠房字号,如“日升杠房”、“合成杠房”等。这四人随着大杠四角行走,路上空间遇有障碍物即用拨旗拨除。另有四人背了高二三尺高的凳子各一,金漆雕刻。如果灵棺中途停歇,即将此木凳放好,把灵棺垫起来。

杠前除孝属孙,送殡的亲友都可执绋。即用白布两条,一头结在杠上,一头拉到前边,由亲友们并排拉着走。执绋人身穿孝衣或戴白花。

16.“后拥”,即将若干干戈钺斧执事用黄绦子连系成一排,由人举着。

17.送殡的车马、轿子。

执事头分大、小头目,他们都身穿肥大的红罗衣,头戴高筒的红罗帽,手持大锣。行走中,大头目手执小旗,上书“催压执事”来压阵。

小头目都在仪仗执事队伍中,来回巡察,呜锣指挥,使之前后左右,步调协调。打执事的都必须按锣声快慢行动。北京有句老活,叫做“在家不听父母话,出门但听一声锣”。打一声是开步走,打乱槌是停下来。走开时要有一定的间隔距离,前后对正,左右看齐,不准乱走,不然就会遭到头目的责骂。

无论满汉,大殡当中都有松活、纸活、花圈、挽联、匾额,这通常都放在前边或夹杂执事的中间。民国以后,满汉响器、执事混杂,出大殡的光讲排场、阔气,不太注重自己民族古老习俗。民间特大殡葬行列的顺序大致为:

1.挽联。雇人用竹竿举着,有的一人举上联,一人举下联,并排而行;遇有人少而挽联多时,就一人举一副,前边正面一联,后边背面又一联。挽联数目不限。从一对至数十对乃至百对不止,名人送的挽联放在最前边。

2.匾额。一般都是从冥衣铺裱糊出的纸匾,出殡时将匾额放在彩亭里,一亭放一额,每亭由二人抬着行进。

3.花圈。名人、近亲送的花圈通常都挂在官罩的四角上;普通人送的花圈、花篮则雇人举着。

4.纸活。(1)开路王一对,打道鬼一个;(2)喷钱兽;(3)金童玉女(金童执幡,玉女提炉);(4)灵人、厨子、老妈儿、使唤丫头、使唤小子各一;(5)尺头桌子(绸缎衣料、金山银山、文房四宝、古玩陈设,均摆在这种尺头桌子上)若干抬;(6)四季花盆若干对;(7)其他纸活,如筵席、戏出等(戏出通常是糊些《三娘教子》等表达父母养育之恩的戏剧)。

5.松活。(1)松狮子;(2)松亭盖;(3)松骆驼;(4)松狗;(5)松扎和合二仙;(6)松扎鹤鹿同春;(7)松扎八仙人;(8)松扎二十四孝等。

6.执事。北京丧礼执事分干三件、三半堂、五半堂、一堂、三堂、五堂六种。一般丧家多用三半堂的执事,其第一半堂内的执事有:(1)大雪柳十二名(穿孝);(2)座伞一柄(拉幌);(3)八抬魂轿一乘;(4)座伞一柄(拉幌);(5)八抬影亭一座(穿孝);(6)座伞一柄(拉幌);(7)金立瓜、金钺斧、金天镫、金拳各一对;(8)绿扇一对;(9)幡伞十二件。

第二半堂内执事有:(1)三尖刀、斩马刀、青龙刀、象鼻刀、金轮枪、金缕枪、金伞枪、金盖枪各一对;(2)幡伞十二件。

第三半堂内执事有:(1)飞凤旗、飞龙旗、飞虎旗、清道旗各一对;(2)迥避牌、肃静牌各一对;(3)催压锣两对;(4)幡伞十二件。

五半堂执事较三半堂执事增加三分之二。一堂为半堂的二倍,三堂为三半堂的二倍,“缙绅”之家用之,五堂为五半堂的二倍。

7.响器:(1)官鼓大乐;(2)清音锣鼓;(3)文场;(4)西乐队;(5)丧鼓锣鼓。

8.1曾道:(1)番(喇嘛)黄袍;(2)尼(姑子)灰袍、披袈裟;(3)道(道士)蓝袍、披法衣;(4)男、女居士(优婆塞、优婆夷)青袍、搭缦衣;(5)禅(和尚)青袍、披袈裟。这些人一般都不敲打法器。

9.送殡的亲友。

10.孝属。

11.大杠抬着灵棺,通常都扣上红缎绣花官罩。

12.“后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