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我的清华人文课笔记
7139400000015

第15章 朱光潜讲美学(7)

看了这篇文章,我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前途感到很乐观。将来会走上正轨的。怎样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人性论、人道主义,这个题目不久要在天津讨论,这是个基本问题,应该搞清楚。另一个国内争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不是有一种实践观点?有文章表示怀疑,说这是苏联修正主义者和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捏造出来骗人的。这是个落后的现象,到现在还有人有这么个看法。有些提法,是出于大家对马克思主义缺乏研究。比如大家提出的问题中有一个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问题。这在1957年美学大辩论时就讨论过,一直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解决。懂得马克思主义就能解决。马克思的《手稿》里不止一次提到,彻底的人道主义加彻底的自然主义就是共产主义。

人道主义在书中见过两次。还有人性问题。马克思把人性叫做人的“本质力量”。他指的是哪一些呢?就是人的感觉能力、思想能力、劳动能力、交朋友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是生来就有的,具有自然的性质,这就是人性。我刚才说的那几句话非常重要,它要解决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我们过去通常把人归到一个范畴,把人以外的一切东西归到另一个范畴,叫做自然,叫做现实世界。

这个分法是有的,这个分别也是很鲜明的。但这个分别很误事,问题在什么地方呢?问题就出在我们这个美感是纯粹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还是主客观统一的?有人问,实践与美、与人的意识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手稿》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有艺术的本质和一般规律、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和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在含义上有什么不同?都可以从《手稿》得到解答。“现实”就是马克思所谓的自然、社会。人是主体,人以外就是自然,就是现实世界。这个现实世界是怎么来的?和人有关系没有?马克思甚至把人也看成自然。

比如北京城,大家都觉得很美,这个美是怎么来的?种种设施怎么来的?比如说,唐宋以前,有没有这样一个城市?我的历史知识很差,不了解北京城究竟起于何时,至少北宋中期以后,起码一千多年吧,当时北京是不是同现在一样美?是不是有所谓美?我想,依马克思主义的看法,人和自然的对立是有的,但应该统一起来。怎样统一?马克思说,彻底的人道主义就是尽量发挥人的本质力量,彻底的自然主义就是尽量呈献自然界的财富。中国有句老话,人尽其能,地尽其利。人尽其能,就是彻底的人道主义;地尽其利,就是彻底的自然主义。

当然人尽其能、地尽其利是中国老话,是对太平盛世的一种向往,同马克思的看法还是有区别的。马克思认为,这两者要加起来,地不尽其利人也不可能尽其能,人不尽其能地也不能尽其利。开发自然需要发挥人的能力。

马克思的看法,基本问题在劳动。而劳动是人改造自然从而也改造了人自己的过程。的确,我们现在的自然界和三千年前的自然界不是一回事了,人不同地也不同了。我们现在面临的自然界,不是凭空就有的,而是人的劳动创造的。自然美为什么毕竟还是个艺术品?因为经过人的劳动参与创造的优美形象,就是艺术品。研究马克思,就会发现,他是把人也摆在自然中间,人改造自然,也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彻底的人道主义,彻底的自然主义,如果你懂得马克思这两句话,就不会把现实美和艺术美对立起来,因为这样对立在马克思主义里没有什么根据。过去,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或同情共产党的人才搞马克思主义,现在在哲学社会科学界,不论是哪一个社会科学家,哪怕是资产阶级,都在搞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了一门科学,叫马克思主义学。这门科学引出了好几个流派。

比如存在主义,它也自称马克思主义,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异化的学说,至于对不对,那是另外一回事。这说明马克思主义重要。不了解马克思主义,不可能了解现代社会,当然也不可能了解过去的历史。所以马克思主义还是要搞的。

过去有些错误的讲法,经过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学习,应该清楚了。这个学习好几年了,搞清楚了没有呢?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它肯定劳动创造世界,它的所谓实践,就是劳动。

你怎么能把人和自然隔开,把自然美同艺术美隔开呢?说不通的。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相当落后,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从来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我看责任不在马克思,而在持这种看法的人,在所谓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马克思主义在美学方面有个完整体系没有?请大家想一想。这里基本的问题是什么?基本的问题就在它的出发点是否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这个大前提要抓住。美学只是这个大前提下面的一个项目。其次,马克思对古代艺术,从古代希腊的神话、史诗、悲剧,到中世纪的但丁,一直到十九世纪的巴尔扎克,他对这些人都有非常重要的看法。同时,还有一些重要问题,我们现在还在研究的问题,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它们是什么关系?悲剧、喜剧、典型人物、形象思维,这样一些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有关着作中,散见各处,搜集起来是很完整的体系。说马克思主义美学没有完整体系的人,就是要人搞美学不要去学马克思主义,那怎么行?

产生这个错误的原因之一,是没有较好的马恩论文艺的选本。马克思主义论文艺,选本很多,最早是德国立夫习兹编选的,这个选本较好。但是我们市场上流行的是苏联社会科学院搞哲学的人选的,那个选本荒唐透顶,我可以举很多例子。主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一篇文章中是有个上下文的,不能割裂。这个选本却把它搞得支离破碎,把整篇文章割裂开来,东扯一句,西拉一句,这是林彪“立竿见影”的办法。其实选本要选《手稿》《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下简称《从猿到人》)。我觉得从美学角度学马克思主义,首先要从《从猿到人》读起。我刚才说的一套话,《从猿到人》里都有。近年来,国际上对《手稿》争论很多,我们也注意到了。一种说法是这篇早年着作过时了。我们认为不过时。另一相反的看法,就是原来编辑马克思着作的两个德国人,说《手稿》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到了顶峰,以后转到阶级斗争学说去了。这就糊涂了,因为《手稿》本身就讲阶级斗争,就是证明私有制不合理,这不是当时工人运动中间的一个基本思想吗?说“顶峰”也不对,因为马克思的思想还要发展、丰富。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中关于劳动过程那一节,就又对《手稿》作了进一步发展。说得最清楚、最通俗的是恩格斯的《从猿到人》。不要小看这篇东西,那也是《手稿》的进一步发挥。所以一个人的思想要从整体来看。上面说到的情况说明我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落后,这个情况我不止在一个场合说过。

中国社会科学和任何事业都落在中年这一代人身上,就是四十到六十岁这一代人。我刚才说了,如果不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但美学搞不好,“四化”也搞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