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我的清华人文课笔记
7139400000004

第4章 田自秉讲工艺美术学(3)

例如,殷周时期的青铜器,有象尊、羊尊、鸟尊等;六朝时期的瓷器,有蛙形或熊形的水注等;现代也有把台灯做成鱼形,把茶壶做成猫壶或玉米壶一类。

这些工艺形象,这种艺术构思,必须结合使用功能和制作,赋予适合时尚理想的装饰风格,如处理巧妙,当然可提高艺术情趣,但如处理不好,就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而且,从实用性说,未必能提高使用性能;从生产性说,则大都会增添制作的困难。因此,这是一类特殊的产品,不是创作的主要方法。

又如,在装饰图案中,除一部分几何图案外也大多采用描写的手法。但即使这些是描写的,也是具有表现的性质,即不在于描写具体的情节,而在于表现一定的艺术气氛,一种装饰格调。所以,工艺美术就其本质说,是一种表现的艺术,不是真正意义的造型美术。工艺美术不只是艺术手法和绘画不尽相同,反映生活的内容方面也有区别。工艺美术主要是通过人们的精神世界去反映现实,表现生活。具体说,工艺美术是通过特定的工艺形象,反映人们的情趣、感情、爱好、风尚,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注意把握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审美趣味,探索特定的艺术形式,选择适应并充分体现这种生活内容的表现方法,来创造工艺形象。

工艺美术美化人们生活,为人们创造美好事物,创造生活的美。因此,工艺美术不表现批判。它主要反映客观世界的美好方面,采用那些美好的、正面的、积极的、肯定的事物,作为表现的主要内容。因此,那些完美、明快、生动、健康,所能体现美好生活内容的诸种艺术形式,是如此具有艺术表现力。

工艺形象的这种创作过程,是一个从具象经过抽象再到具象的过程,就是说,是由现实生活进入精神世界转化为工艺形象的过程。它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生活的重新熔铸,是经历一个“升华”的过程。这种创作过程,从物质范畴的具体物品来说,是“人化的自然”;从精神范畴的知识和情感来说,是观念的“物化”,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显然,工艺美术的这种形象思维过程和绘画并不相同。一般说,绘画并不经过转化过程。而工艺形象反映生活的方法,则是和抽象概念一样,把现实生活的一般特点抽象化,然后再创造表现的形象。这种抽象化的过程,始终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的。认识如果是真实的,它不但不会违背真实,反而会接近真实。抽象揭示实质,它所反映的现实,往往比直接观察更本质更深刻。我国古代的青铜器,就是这种创作过程成功的例子,它的工艺形象恰当地体现了特定的精神气氛。以后如唐三彩、宋瓷、明式家具等,也都完成了它们特定的精神要求。

在工艺形象的表现手法中,工艺美术家常常运用象征、表号、因借和联想,以扩展它的艺术表现力,这些方法也是古已有之。例如,汉代的“四神”,不仅表示方位,也表示色彩。宋代着名的灯笼锦,寄寓张灯结彩、喜庆丰收的联想,故又名“天下乐”。明清以来流行的“吉祥图案”,运用谐音或寓意手法,也是表现手法的一种。这类表现手法,有的不免牵强附会,但由于在长期发展中已为人们所熟悉,所理解,而广泛流传民间。

在工艺形象的表现手法中,工艺美术家往往善于运用人们的感性经验和欣赏习惯,运用历史发展中长期形成的各种艺术形式所体现的审美内容,还要探索在生活发展中由于产生新的内容而形成的新形式。因而,这是一个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丰富、提高和替代的过程。

工艺形象这种以表现为主的艺术手法,虽是形象的但非直接的,因此,一般说来,它比较含蓄、隐晦。尽管如此,但工艺形象却能够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性质,反映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面貌,它具有确定的生活内容和思想倾向。例如,它可使我们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色,唐代织锦的华丽丰满,宋代织锦的清秀典雅;它可使我们看到不同地区的地方风格,北方剪纸的朴质豪放,南方剪纸的秀丽纤巧;它也可以使我们看到不同生活内容的艺术特征,宫廷工艺的堆砌豪华,民间工艺的简洁淳朴。

其所以如此,是由于人们在创造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客观物体,也发展了人的主观感性,人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看到了自己。人们在这种创造中,“不仅引起自然物的一种形态变化,同时还在自然物中实现他的目的。

他知道他的目的,并以这个目的当做法则,来规定他的活动样式和方法,并使他的意志从属于这个目的”。所以,工艺形象就不仅是生活的反映,而又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生活,它能陶冶人们的思想感情,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影响人们的精神面貌,对于人们的意识领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幅画,只有当人们接触它,欣赏它时,才能产生影响;而作为工艺美术的各种生活用品,通过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它是如此经常地、广泛地、深入地对人们产生着艺术作用。

工艺形象的艺术语言——造型、色彩、装饰

上面,我们讨论了工艺形象的制约条件、工艺形象的表现性质,这里,我们还要进一步探讨工艺形象的艺术语言,即用以构成工艺形象的诸种手段,这就是造型、色彩和装饰。在各种工艺美术中,由于各个品种的具体不同,它的工艺形象,或是造型和色彩的应用,或是造型、色彩、装饰三者的结合,根据不同工艺种类的艺术特性,它们所占的地位和起的作用往往是不平衡的。

造型,是工艺美术的艺术语言(以下简称工艺语言)的重要因素。这里所说造型,不是绘画在平面上对客观物象的描绘,也不是雕塑在立体上对客观物象的塑造,即不是现实的再现,而是工艺美术基于使用功能、适应制作条件、运用物质材料所构成的具有三度空间的物质实体,所以也称为“型体”。

造型是工艺形象的主体。色彩和装饰,都从属于造型。可以说,没有造型,也就没有形象。在我国古代工艺理论中,十分重视造型的地位和作用,所谓“质则人身”,用质来形容它,质就是体,就是本质。器物的造型,犹如人体的骨架,是形象的根本。在工艺美术领域,种类繁多的各种生活用品,例如陶瓷、玻璃、塑料、搪瓷、编织、家具、金工、漆器等各种制品,无一不是以造型作为工艺形象的基本因素。即使通常被认为属于“平面图案”的染织,实际也应看做是造型的。头巾在使用时并非是平面的,所以要考虑戴在头上时所呈现的装饰效果。台布的装饰,就要适应桌面及边缘转折的下垂部分。花布最终要裁制衣服,服装实际就是一种体型样式,所以在进行花布图案设计时,就不能只求在平面上作纹样色彩布局的构思,而应有做成服装时的立体效果的考虑,也就是要有造型的概念。

工艺形象的造型,虽不是客观物象再现,但它却具有巨大艺术表现力。

它通常运用比例的变化,轮廓的起伏,线形的曲直,面积的大小,以及空间的虚实处理等,创造多种工艺形象,体现不同艺术效果,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色彩也是工艺语言的重要因素。色彩能表示物体的大小、性能和性质。

它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具有一种主动的、吸引的性质,引起人们的情感、情绪的变化。所以,“色感是一般审美感中最普遍的形式”。但是,它通常只能和造型结合来体现,离开了造型,就减低或失去艺术表现力。

绘画和工艺美术对于色彩的运用并不完全相同。绘画的色彩,用以表现客观物象,并重视物象的环境色,以达到再现物象的真实感。在工艺美术的写生过程中,也用绘画手段来描绘色彩,但它较多地注意物象的固有色,并且,有时注意物象色彩的色度,比注意色彩的色相更为重要。因为工艺美术是最终必须通过物质材料体现色彩,物象的自然色往往要变成工艺的材料色。因此,学习工艺美术,不仅要作变形的练习,也要作换色的训练。重视色度,是为掌握物象色彩的层次,使在换色时获得浓淡层次的韵律感,以加强形象的表现力。一般说,工艺美术的色彩,并不要求描写真实,这是与它属于表现性质相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从古代或民间的工艺美术中,看到有金色牡丹、黑色荷花、红色大象、绿色狮子,它们不仅没有使人感到不真实,反而增强了装饰效果。

工艺美术的色彩,可以分为人造色和天然色两类。人工色是加饰的,天然色则是材料的本色。工艺形象的色彩,应当充分运用材料本色,这是既符合经济要求,也容易获得艺术效果的。木材是有美丽的纹理的,如果给它涂上一层不透明的油漆,掩盖了物质的材料美,那就是费工费料而又不讨好。

所以,卓越的工艺美术家,常是巧妙地利用材料的物理或化学性能,运用不同的制作特点,以创造丰富的色彩效果。例如,丝绸因经纬线的不同交织,利用光线的照射而产生变幻的色泽;陶瓷因火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釉色;玻璃刻花因不同的反光面,而得到变化的光彩;雕漆的剔红虽是单色的,但也可利用刻线的面和方向的对比,产生变化的色彩;玉石雕刻的“巧色”,则是运用玉石材料所产生的不同天然色彩,而表现十分引人的各种工艺形象。

装饰也是工艺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装饰有平面的和立体的,这里限指平面的图案花纹而言。装饰和绘画有着较接近的关系,因为工艺形象常常用绘画手段描写物象,以收集装饰素材,甚至直接采用绘画作为装饰,以丰富自己的艺术形象,因而这正是工艺美术和绘画容易混淆的地方。工艺美术用绘画手段描写物象,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写生,如果只是作为训练绘画的表现能力,两者区别还不显着,但如果是用绘画手段去搜集素材,作为创造装饰图案的资料,则两者目的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绘画在于描绘物象的直观感觉,再现物象的现实形态,而工艺美术则侧重于对物象的分析和观察,作平视的、俯视的、解剖的、结构的种种描写,以适应变化取材的需要。还有一种情况,在不少工艺品种中,常常吸收绘画以丰富工艺形象,例如明清的青花瓷器,漆器的描金彩绘等。但这是一种表现的性质,为了达到一种装饰效果,在这里,绘画是处于从属地位。至于以欣赏为主而模拟绘画,例如在刺绣品上采用工笔花鸟,在瓷板上采用写意花卉,或在挂毯上采用油画名胜风景,这是用工艺手段表现绘画,又是另一回事了。装饰的采用,必须根据表现的需要。工艺形象的装饰,是为了加强工艺形象的表现力,而不是相反。有一些过多的不恰当的装饰,不但没有增进装饰美,反而使人感到累赘堆砌,画蛇添足。例如,清式家具之雕满装饰花纹,既不适于坐用,也未必具有美的效果。往往是,一个优美的工艺形象,并不取决于装饰的有无。宋代瓷器的朴素无华,是美的;明式家具的简洁大方,也是美的。现代工业产品,由于机器的大量生产,要求器物简洁、明快、大方,而又富于装饰性的单纯美。

我们在这里还要谈到与工艺语言有关的另一个问题,即形式法则的研究和运用,对于工艺形象的创造,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形式有规律性,也有相对独立性。形式法则有造型的法则,包括形体的组合、比例的运用、空间的处理、体量的安排等等,还有色彩的法则和装饰的法则。一切抽象的形式,从本源来探讨,它们都是和现实产生联系的,或者说,也就是现实生活中某一物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局部。“几何形不是别的,它也像远在有人类以前就在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线条、表面和躯体,或是人们的组合的自然特性。”一切抽象的形式,是无性质的,也是无精神感受内容的,只有和人们的感性经验相结合时,只有在构成具体的内容时,才具有确定的意义。所以,脱离生活内容的纯形式的运用,是缺乏艺术生命力的,也是毫无意义的。

生活是工艺美术创作的源泉。因此,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要深入生活,了解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要求。只有具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才能创造出优美的、绚丽多彩的、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工艺形象来。

工艺美术的抽象和抽象主义

工艺美术的抽象和抽象主义,如果从美学理论上探索,这个题目很大。

这篇短文,只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有人说,工艺美术是抽象主义的祖宗;也有人说,抽象主义对工艺美术创作很有用处。总之,是把工艺美术的抽象和抽象主义混淆起来,我们不能同意这种看法。

在工艺美术创作中,的确常常运用抽象,这包括工艺美术所采用的抽象形式和抽象手法。但是运用抽象并不等于抽象主义,正如运用形式不是形式主义一样。工艺美术的抽象,和抽象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里,我们先要研究工艺美术为什么需要抽象,以及它如何进行抽象,以阐述工艺美术的实质。

工艺美术是生活的美术,它首先受生活使用的制约。从造型看,它必须服从物品实用的基本型。所谓基本型,就是每一使用类型的品种,都必须有一个符合生活用途的基本型体。例如,作为茶具或酒具,就要有作为容器的壶身。作为椅子凳子,就要有适于坐用的器体。从装饰看,它必须服从物品的生活要求。正因为如此,工艺美术在许多情况下,都不能以再现客观物象为主要艺术手段,而必须抽象化。

工艺美术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它最终必须通过制作,使之成为物质成品。因此它要根据生产条件进行艺术加工,受特定材料的限制。因而也必须抽象化,以适应制作要求。例如染织工艺的织花、挑花,要适应经线和纬线的组织,竹藤棕草柳等制品的各种装饰,也要适应编织的条件,等等。

当然,还有工艺美术作者的主观艺术加工,而使之抽象化的。原始社会彩陶图案中鱼纹或鸟纹的抽象化,为了符合图腾的表号作用而使之更加简约和显着,既适应使用的要求,也满足审美的需要。但是,工艺美术在艺术上的抽象化,总是以生活用品的实用性和生产性为前提,并受它们的制约。

由于工艺美术这一特性,使工艺美术在艺术手法上较多地具有表现的性质。它像音乐,像舞蹈,也像文学中的诗。它主要通过把握人们的精神世界,而表现出一定的艺术气氛、格调,反映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