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我的牛津心理学笔记
7139600000016

第16章 职场心理学(4)

在松下幸之助看来,聚集智慧相当的人,不一定能使工作顺利。他举例说,3个能力、智慧高强的企业家创办了一家公司,一般人都会认为这家公司的业务一定会欣欣向荣,但没想到却是不断地亏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集团总部知道后,研究对策,最后决定邀请这家公司的社长退股,改到别家公司去投资。没想到留下的两人齐心协力,竟然挖掘出公司最大的生产力,而那位到别家企业投资的社长,也充分发挥了他的实力,创造出了不错的业绩。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人才配合适当。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皮尔·卡丹定理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企业必须要考虑合理的人才组合,使各成员之间互相补充协作,各取所长,充分发挥各成员的优势,实现团队的有效合作。

着装是一项必要投资

在印象管理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因包装行为而发生给人印象大变的现象,称之为包装效应。

畅销书作家约翰·莫雷致力于研究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职业人士的着装表现和效果,他曾被《时代》周刊誉为“美国第一位职业形象工程师”。为了研究着装对人们的影响,他做了很多相关的实验。其中的一个实验是让一些被试穿着所谓的“名牌”高档服饰,然后让他们随着真正的客人一起进入高级宾馆,让另外一些被试穿着破旧的衣服进入同一座宾馆,结果发现,对于前者,有94%的人给他们让了路,给后者让路的人的比率只有82%,甚至5%的人还骂了被试者。

约翰·莫雷的另外一个实验是分别让100名穿着高档服装的被试和另外100名穿着普通衣服的被试完成打字和复印的工作,结果,前者中约84%的人在10分钟内完成了任务,而后者大多数人都花费了20分钟以上。这便说明,相对不错的着装不但能使他人对个体作出较高的评价,还可以使个体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服装除了发挥遮体御寒的基本功能外,在目前的商业交际社会,还体现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水平以及内涵和修养等。即使你认为以貌取人只是一种肤浅的社会认知,但毋庸置疑的是,在职场交际场合,你的着装可以传达给别人很多关于你自身的讯息。因此,你不应该忽略自己的着装,而是需要一些很专业的指导,选择那些符合自己身份与地位的服装,或者说选择那些符合你想成为的某类人的着装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说,着装可以算是一项投资,一项为了实现成功而必不可少的投资。

正确认识职场磨合期

20世纪70年代,一批年轻人从事电脑编程的工作,作为行业的先行者,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他们的工作,对他们持怀疑和轻视态度,于是,这些郁闷的年轻人便自嘲为“像蘑菇一样的生活”,暗指自己像蘑菇一样,虽然很需要养料和水分,但为了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只能暗暗地生长在幽暗的角落里,养料也多是来自人和动物的排泄物,这些排泄物虽然是不洁的东西,但又是他们生长所必需的。后来,关于蘑菇的比喻便被引申为“蘑菇管理定律”,指的是组织和组织中固有的成员对新进入者的一种心态,他们常常被安排在不受重视的部门,终日所做的只是一些打杂跑腿的工作,动不动还会无端地受到他人的批评、指责,根本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只能在组织中自生自灭。

对于很多的职场人士而言,当他们回忆起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时,恐怕“蘑菇管理定律”是他们对于新工作最深的感悟了。在那段岁月中,他们得不到重视与尊重,被随意驱使,尽管他们的学历与潜力或许比组织中的老成员更有优势,但可能他们需要为那些老成员负责买咖啡、打扫卫生,他们也鲜有在公司中表现的机会,所做的工作与初入公司的梦想遥不可及,甚至感到自己的未来就要湮没在这种琐碎而没有成就感的工作中。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由于聘用新人往往意味着风险,除了那些空降到公司的高端人才外,大多的新员工都会经历一段类似蘑菇的阴暗时期,如果他们真正是符合公司要求的人才,便会渐渐地从阴暗的角落被迁到阳光的地方,被组织委以重任,在公司中获得发展的时机。由此可见,对于新员工而言,最初的“蘑菇时期”更像是一段羽化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新员工日渐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熟悉公司内部的人际交往、明晰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为以后在组织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蘑菇管理定律是组织运行的一条潜规则,但很多的职场新人都难以忍受类似蘑菇的职场磨合期,自恃拥有本科或研究生的学历,不愿意放下身段去做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情,即使做这些小事情时,也心怀愤懑,甚至不惜挑衅组织和组织中的人员,以怀才不遇的心态离开组织。然而,蘑菇管理定律作为成员在组织发展普遍的规律,初入职场的新人应明白这是职场发展的必经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学他人所长累积工作经验,才是缩短“蘑菇期”的有效途径。

当你初入职场时,一定会遇到很多地位比你高、收入比你多的职场前辈,或许在那些职场前辈光鲜的背后,正隐藏着那么一段类似于蘑菇的黑暗岁月,因为职场升迁的普遍规律是:牛人都是熬出来的。

正确地认识自己

在求职过程中,一些人在经过几次失败之后,往往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导致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偏低,怀疑自己能力不行。他们总是错误地以为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公司要求很高、自己肯定达不到等。

还有不少人,他们在求职时只想着成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陷入苦闷、焦虑、失望的情绪之中而难以自拔。

这些心理困扰,都与求职者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接受职业挑战有关。正确地认清自我的职业心理特点并勇敢地接受挑战,是调节自己就业心理的重要途径。

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并根据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以及依据自己目前的能力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当你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客观地分析自己每一次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总结。

第一,既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又要把就业看作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适应社会的机会。

第二,一定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重新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以便在下次求职中获得成功。

在职场上,我们要有坚定的职业目标。职业目标的制订也不必拘泥于一时一事,但必须综合分析自己的学历、经验、爱好、情商等实际因素,这样会让自己具有更科学的就业观念。在选择职业时能做到破除地域、类别、媒介、体制的束缚,从而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让自己安心就业。而不是让自己不切实际、一窝蜂地追求少数几个热点地区、行业或岗位。要让自己做到“一专多能”,并能打造自身精品工程,在学习自身专业的同时还要积极拓宽能力培养模式,打破理论学习这一模式,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广泛学习、培养和培训职场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

在这个越来越强调人际交往和互动的现代社会里,我们仅凭自己的本事去开辟一个新的空间,或者只做好本职工作,就想在行业中脱颖而出获得成功,越来越不可行。唯一的做法是,让自己勇敢地说出并实施自己的想法和主张,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然后用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打动上司、同事、下属或顾客,让自己和他们形成一种互动的、集体的自信心。唯有让自己昂首挺胸,在竞争激烈的职场里保持坚强的自信心,才有机会获得成功。

心理学家认为,自信是需要我们长期坚持的一种生活习惯,它让我们认识自己所扮演的人生角色,这样我们才能精神饱满地迎接全新的每一天。自信虽然不是财富,但它会给我们带来财富。让自己拥有并保持自信,也就让自己在职场上拥有了发言权,这样会让自己获取升迁的机会,然后承担起更具挑战性的工作。

我们一定要时时刻刻告诉自己“我行”或者“我能做到”。因为在充满竞争的职场上,在以成败论英雄的工作当中,没有谁会时刻照顾到你的情绪,也没有谁会耐心地帮助你。唯有自己救自己,也唯有你自己才能鼓起你的信心,激励你满怀信心地迎接每一次挑战。

我们作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都拥有自己的力量、才智与爱,并利用自己的力量、才智与爱来设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要坚信自己能做得到,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坚信自己能成功,并坚信自己的思想具有非凡生命力的人,就会跨过职场路上的一切阻碍。

当然,我们的自信一定得建立在对自身的正确评估上,万万不可盲目自信。

如今有很多年轻人在求职应聘时,一味地追求好工作、好职位,采取了“先入为主”的虚张声势方式,正因为他们无限度地放大自信的本义,以为靠着“一张嘴”就能“蒙”过第一关,然后再去“补”也不晚。结果导致到岗后力不从心,自己受累,企业也受损失,这样不但误了企业,也误了自己,对谁都没好处。

自信心要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能力的基础上,认清自己是否具有能够独立承担工作任务的魄力和信心。对于很多人来说,拥有自信自然是好事,但如果把自信心建立在毫无实力的夸夸其谈上,这种自信心就不能称为自信心,而应该叫自吹自擂。

工作中要不断地激励自己

心理学家罗伊认为,热情是一种精神特质,代表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态度,这种力量不是稳定的,会经常发生改变。不同的人,热情程度与表达方式也就不一样;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热情程度和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但大体来说,热情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只要我们善加利用,就能够让其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当我们的内心里充满要帮助别人的热情时,就会感到兴奋;当我们精神振奋时,也会使别人受到鼓舞,这就是热情的感染力量。

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要想在与别人的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得保持足够的工作热情。在这里,我们特别向大家提出一个工作热情加油站的概念。

什么是工作热情加油站呢?专家解释说,所谓热情加油站,就是心理中枢系统经常不断地激发兴奋神经,将心理因素转化为激发工作的斗志。当然,这并不是说你要一味地消耗热情,而是要不断地疏通情感渠道去补充热情,从而起到加油站的作用。就好比汽车跑长途需要中途加油一样,工作热情不加油,职业活动也就无法维持长久。只有当工作热情发自内心,又表现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时,才能克服主观与客观的不利因素,让你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学习,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统计表明,美国在过去的15年中,已淘汰了8000多种低技能职位,同时又诞生了6000多种新职位。劳动者不断从低技能职位向高技能职位迁移,拥有更多知识的人才逐步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劳动者知识化的前景更加明朗。只有掌握了自己动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掌握了将知识融会贯通和不断提出创新见解的能力,才具备了不断前进、不断创造、不断完善所必需的可能。现在的企业领导最喜欢、最需要的就是那种能自己动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人。

知识的优势,在现代社会的竞争中是显而易见的,试想:一个缺乏知识的人,怎么能够成为强者?怎么能够与人较量?当我们看一看周围的人,那些缺乏知识的人,大多都是失败人生的主角,他们常常发出感叹:“唉,我没上过什么学,只能干些粗活。”的确,学习是成功的资本,这是因为无学将无以致用。

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对新知识的学习就更显得十分重要了。因此,“一辈子都要在学习中度过”,是强者做人的重要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