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我的牛津心理学笔记
7139600000020

第20章 成功心理学(4)

然而,这样的人毕竟只占少数,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敢于超越自己的人少,沮丧不安者居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你一定比你想象的还要好,但是许多人不这样认为。”难道不是吗?我们总是听到这样的话:“我的出身没有别人好”、“我比别人运气差”、“她比我漂亮多了”……关键就在这里,有些人的沮丧来自于“比较心”。我们总是没完没了地和别人比,明知“比”的心态不好,但我们仍要比一比。总之,我们把别人当做了自己的敌人。

其实,人生中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本身。我们往往忽略这个事实,是因为我们很难客观地认识自己,所以才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卸到别人身上。

常言道:一个人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以此类推,如果你认识了你自己,那么你也就能超越自己了。

例如,你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但是你觉得你还能再往前一些,那么即使结果不是很理想,但也不会很糟糕。因为你已经认识到自己还有潜能可以发挥,而不是自暴自弃地自我安慰说:我的水平已经可以了,比我差的人还不少呢。

生命的价值,在于不断地超越自己。超越自己,就是不断地延伸,不断地跨越,认识自己,战胜自己。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超越自己呢?

1.把自己当做敌人,敢于挑战自己

超越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跟自己打仗,把自己当做敌人来对付。一些围棋和象棋的国家级高手,他们就常常把自己当做“敌人”来超越。他们会躲在房间里自己和自己下棋,不明就里的外行人还以为得了神经病呢。其实这就是“蜕皮效应”的一种,当棋下过自己了,难道还不能超过别人吗?

我们也应该向这些人学习。每个人都是一座山,世上最难攀越的山,其实是自己。能战胜自己这个敌人,最终才有希望超过别人。如果连自己都战胜不了自己,还怎么去跟别人较量呢?

2.坚持不懈地追求

英国作家约翰·克莱斯,可以说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多产作家,一共出过564部小说。如果以一年出10本来算,他写小说所花的时间将近五六十年。出了那么多书,如果你以为他就是百战百胜的作家,那么你错了,他曾经被退稿达753次。

试问你承受得住753次的沮丧吗?

爱迪生这个童年被老师认为愚钝的人,长大后可是个不折不扣的发明大王。

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中创造出了1093项发明。可是你知道他失败过多少次吗?

3000多次。作为大师的他如是说:天才是一分的天分,加上九十九分的后天努力。

约翰·克莱斯和爱迪生的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超越自我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蜕皮的过程。蜕皮的过程免不了痛苦,但是只要跨过了这一步,就会雨过天晴。

想想我们小时候养过的蚕,从白色柔软的虫体,几经蜕皮才能一步步化为灰色的蛾。但是,蜕皮后的蚕子至少都是平常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这是多么伟大的巨变哪!

人生没有爬不过的山,重要的是行动,是坚持,是不懈的追求。也许峰顶的目标看起来高不可攀,但每向前一步,距离目标就更近一步。当你在为挫折、困难而沮丧、徘徊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追求,只要你坚持不懈,勇敢地跨出去,每一步都是一个胜利的超越,都是对自己原始记录的刷新。

3.忘记自己过往的成功

整天把成功挂在嘴边的人,很容易故步自封。为什么这么说呢?想想看,一个人如果总是天天炫耀自己的成功,那么他还有精力和时间去要求自己进步吗?

他一定会沾沾自喜,自认为自己有多了不起,无视于那些比他更为厉害的人。而且,这类人往往会沉湎于过去,看不到未来,事业也就止步不前了。这类人有点悲哀,因为他连什么是“好汉不提当年勇”都不知道。

真正成就大事的人,是不屑于炫耀自己的成功的,他们只会把成功放在心底,告诫自己要向前看,要更努力。

因此,要想获得成功,就应该忘记过往的成功,天天进步。过去的也就过去了,不会再回来,依然清晰的是将来,只有想得远,看得远了,才会铸造更大的辉煌。

勇于跨越“栏杆”

一位名叫阿弗列德的外科医生,在解剖尸体时发现,病人的患病器官并非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糟糕。恰恰相反,在和疾病抗争的过程中,为抵御病变,它们常常代偿性地表现出比正常器官更强的机能。

后来,在给美术学院的学生治病时,阿弗列德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学艺术的学生视力大都不如常人,有的人甚至是色盲。但缺陷并没有阻止他们的理想,反而促使他们走上了艺术之路。

这两个事例看似毫无关联,实则指的是同一现象。阿弗列德认为,美术学院的现象其实就是病理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而且阿弗列德还把这一现象称为“跨栏定理”。

利用阿弗列德的“跨栏定理”,可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例如,一个视觉不行的人,他的听觉、触觉、嗅觉却比他人更灵敏;失去双臂的残疾人,却有着超人的平衡能力和更灵巧的双脚。

再如,自然界中,鲨鱼因为没有鱼鳔,所以只能无止境地游动,而正是这种不停息的游动,反而使它成为了海上霸主。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跨栏定理,那么可以将之形象地描述为:设置在你面前的栏杆越高,你跳跃得也就越高。换句话说,就是当困难来临时,不要在前进与后退之间犹豫不决,勇敢地跨越,你就成功了;因为惧怕而退缩,你就失败了。

这句话很好理解,人人都有恐惧感,可恐惧过后的表现呢?设置在你面前难以逾越的栏杆,是让你灰心恐惧,还是使你感到兴奋?如果你畏惧了,就意味着你在栏杆面前止步了,那么你就离成功越来越远了;反之,如果你感到兴奋,就意味着你想跨过这个栏杆,那么你离成功就更近一步了。

在日常生活中,也许你也会有这样的经历:无论做什么事情,你越是积极努力地去做,事情完成的速度越快、效果越好;越是视其为困难,越是觉得麻烦重重、问题一大堆。

另外,在生活的道路上,我们会发现有的人失败了,而另一部分人却成功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道理其实很简单,除了个人际遇与自身才华的差异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成功者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战胜自己,跨过树立在面前的栏杆。

人生道路,到处布满了荆棘,有着各种各样的困难。有的人遇到一点儿困难就悲观失望,受到一点儿挫折就灰心丧气;而如果与别人相比,身体上有某种缺陷,则更是绝望不已,破罐子破摔,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差了一截,不可能有什么成就了,只能坐以待毙。

其实,苦难并不是绝对的,对于弱者来说,它是万丈深渊,而对于强者,它则是向上的阶梯。这就好比疾病,它使弱者的脏器受损,最后夺去了弱者的生命,同样地,它也能让强者的抵抗力更顽强。

关键在于你如何去对待它,如果你选择当强者,去战胜它,并且不断升高人生的标杆,那么你势必会一次又一次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

如何跨过树立在面前的栏杆,走出困境呢?可以从以下两点考虑:

1.在思维上另开一扇窗

现代社会角逐激烈,竞争残酷,常常让人有种置身死境的感觉,似乎所有通往梦想和成功的门都关闭起来了。其实不然,有句话说得好:当所有的门都对一个人关闭起来的时候,其实上帝还为你留着一扇窗子。所以说,走出困境有时很简单,只需要在思维上另开一扇窗。

例如现在越来越被关注的“学校后十名现象”也可以证明。学生时代,考试成绩在班上或是年级最后十名的学生,常常让老师摇头、家长叹气,在人们的眼中,似乎已经无可救药了。但事实上,这种观点难免有点绝对。放眼我们生活的周围,工作表现出色,事业取得成功的人也不乏曾在学校里成绩最差的学生。

2.把你的帽子扔进围墙里

这是一句俄罗斯古老的谚语,意思是说,当我们想翻过一堵很难攀越的围墙时,请先把自己的帽子扔过去。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假如你把帽子扔进了围墙里,也就意味着你已经把自己逼上了绝境。既然帽子都扔进去了,那么我们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翻过墙去,因为我们已经别无选择。抱着这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志在必得的决心去做事,那么任何事情都能做成,没有什么可以难得住我们。

因此,当困难来临,不要在前进与后退之间犹豫不决,这时候,不妨把你的帽子扔进围墙里。当你真正这样做的时候,很多难题和困难便化为了无形。

要站在高处和长远地看待问题

何谓“隧道视野效应”?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身处隧道,那么他看到的就只是前后非常狭窄的视野,唯有走出隧道,才能看到更宽阔的天地。

从隧道视野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瞄得准才能走得稳。为什么这样说呢?想想看,当你站在山顶时,是不是视野更为开阔,看到的风景也更多。相反,如果你站在山脚,你能看到的只不过是你周围的事物而已。

同理,在走路时,如果你的眼睛看得很仔细,那么你走起路来也会更稳一些;如果你走路总是倾向于仰着头,那么总有一天,你会被脚底下的石头绊倒。

喜欢研究历史问题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为什么始终不能取得成功,总是轰轰烈烈一阵子就被镇压下去?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就拿李自成来说吧,他带领农民军浩浩荡荡杀进京城,逼得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从而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建立起了新的政权——大顺政权。可是不到一个月,这个政权就被清兵给推翻了。

这顷刻间倒塌的原因何在?就在于他的视野不够开阔,在他取得初步胜利后,便失去了继续战斗的动力,转而过起了骄奢淫逸的生活。他以为自己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却忽略了关外虎视眈眈的清兵。事实上,这些清兵才是李自成最大的敌人。

还有我们周围的一些农民企业家。刚开始创业时,他们也曾生机勃勃,可有了点成就以后便停顿下来,再也找不到前进的路子;还有些人根本就不再找前进之路,以为大功告成了,便开始千方百计享受、挥霍,直至企业渐渐衰落,被淘汰出局。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目光短浅、视野不开阔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小农思想在他们的脑子里已经根深蒂固,认为能够“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吃饱喝足就心满意足,就是人生中最高的享受了。

想想看,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你是否也经常“走在隧道里”,“坐在井里”,像隧道里的人和井里的青蛙一样,看到的只是自己头顶上的一片天空?是否因为视野不够开阔而看不到机遇呢?

其实,成功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我们视野开阔,方能看得高远。具体该怎么做,概括地说,主要有两点:

1.放弃眼前利益,才能收获更大的利益

一个年轻人向一个百万富翁请教成功之道,富翁没有大谈阔论,而是拿出三块大小不一样的西瓜放在年轻人面前,说:“如果每块西瓜都象征着等量的利益,你选哪块?”

“当然是最大的那块!”年轻人毫不犹豫地回答。

富翁一笑:“那好,请吧!”富翁把最大的西瓜递给年轻人,而自己却吃起了最小的那块。

很快,富翁就吃完了,随后拿起桌上最后一块西瓜得意地在年轻人面前晃了晃,大口吃了起来。

年轻人只能干瞪眼,无计可施。

忽然,年轻人大叫起来,他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第一块西瓜虽然没有年轻人的大,但两块加起来却比年轻人吃得多。

吃完西瓜,富翁对年轻人说:“要想得到最大的成功,就要有长远的眼光,要学会放弃,只有放弃眼前的利益,才能获得最长远的利益,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

富翁的成功之道就这么简单,放弃眼前的利益,收获长远的利益。如果他也像年轻人一样,拿起大西瓜就啃,那他就不会站在年轻人的面前大谈成功之道了,说不定他也像年轻人一样一贫如洗呢。

美国第九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森的故事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

哈里森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曾被大家认为是一个傻瓜,为什么呢?邻居们做过一个实验,拿一个5分的硬币和一个10分的硬币,让他从两者之间选一个。他每次都选取那个5分的,大家以此为乐。

其实,哈里森一点都不傻,反而聪明得很。试想一下,如果他一开始就拿了10分的,还有人会再拿钱让他挑选吗?他是放弃了眼前的小利益来保留长远的利益。

暂时的放弃,只为了以后的获得。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很多人仍然不明白。生活中就有这么一些人,凡事都要斤斤计较一番。给人送礼物,有的人经常不平衡:为什么我送了你500元的东西,你却只还回来300;公司加班,这些人也要嘀咕:为什么就要我加班,而你不加?

这些人的目光实在是太短浅,对方还回来的礼钱没有你送出去的多,或许是因为他现在手头紧,只能拿出这么一些。你对他的好,他是铭记于心的,等他日后生活宽裕了,定会找机会回报你,送你价值更为贵重的礼物。

还有加班也是如此,表面上看似你在吃亏,但实际上获利的依然是你。你主动留下来加班,你的老板是看在眼里的,虽然他当时不会说什么,但是他定会感动于你无私奉献的精神。没有哪一个老板不喜欢积极主动的员工,如果有一天有什么好事,老板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你。

2.把你的眼光放在10年以后

很多朋友常常对自己的现状自鸣得意,说:“目前所拥有的生活状态,我已经非常满足了。工作稳定顺利,父母身体健康,丈夫体贴,孩子孝顺。对于我来说,再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你赞成这种人的生活态度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不妨问问自己以下这些问题:

你父母现在的身体还算健康,但你能保证10年后还这样硬朗吗?

你的小孩才念幼儿园,所以没有积蓄也没问题,但要是哪一天金融危机来了,你该怎么办?

你觉得你现在的职位已经可以了,所以你不想再为自己充电,但10年后呢,不思进取的你有可能还在原地踏步,或者被有能力的人取代,甚至面临下岗的危险。

当然,这些问题也许有点夸张,但是世事难料,谁又能保证未来会怎样。

我们不是神仙,没有预测未来的通天本领,但我们可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如果你把眼光放在10年后,你的未来肯定美好无比;如果你依然着眼于现在,那么你将一事无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成立了一个处理世界事务的组织——联合国。

既然是一个世界性的组织,就必须有个固定的工作场所,也就是总部。当然了,既然是总部,所在地肯定要选在繁华的都市中。

这对于刚刚成立的联合国来说,实在是一个不小的困难,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各国首脑为了此事,不停地商量来商量去,以求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在这时,听到这个消息的洛克菲勒家族宣布,愿意掏出870万美元在纽约买下一块地皮,并且无条件地捐赠给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