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我的牛津心理学笔记
7139600000022

第22章 成功心理学(6)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跑得慢者和弱者都运用了“以柔克刚”法。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如果采用以硬碰硬,以刚对刚的战略,势必两败俱伤,头破血流。相反,如果以软对硬,硬来软让,便会让硬者失去防备心理,这时候顺势出击,必定胜利。

想想看,在历代统治者中,为何各位贤主都不采用杀戮之道呢?这是因为他们懂得“柔”的重要性,比刚要强百倍。

同样,为何古代的大国在开战之前,总是先以言语来说服对方呢?这是因为单凭武力不能让对方心服口服,而以柔术却可使对方完全顺从你。

你听过风和太阳比赛谁的力量大的故事吗?

太阳和风看见一个老农,就打赌谁的力量大,胜利的标志就是谁能把老农的衣服脱下来。

风使尽全身的力气,希望能把老农的衣服吹下来,可是它越使劲,老农把衣服裹得越紧。风最后灰溜溜地败下阵来。轮到太阳上场了,它用自己温暖的光辉,轻轻地抚摸老农的身体,而且愈来愈亲切。老农满身是汗,主动把衣服脱了下来。

最后,太阳获得了胜利。

还有另外一个故事。

口腔中的牙齿与舌头曾有过一番较量,起初,在强大的攻势下,舌头被咬得遍体鳞伤。但随着岁月的流逝,牙齿却掉光了,留下的是舌头。

从这两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柔未必就是劣势,而是一股蕴含忍让、包容、化解,充满十足后劲的力量。

一根草绳如果是干的,你就可以用刀很快地砍断它,而如果它是柔软潮湿的,情况就不一样了。这就是“以柔克刚”的妙喻。

在实际生活中,以柔克刚的运用也比较广泛,而且效果非常突出。

在生产活动中,人们对非常坚硬的东西往往不是用坚硬的东西来制服的。比如矿石、钢铁等十分坚硬,人们却用火将其烧化变形,再加工、铸造;在战争中,弱军总是避开强军的锐气,不与强军硬拼硬打,而是左右周旋,削其斗志,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乒乓球比赛中的削球手,也是用“柔”的方法来对付强硬的进攻型选手的,他们将强有力的直板球、弧圈球、高抛球、特快球等一个一个地削过去,直到战胜对方为止。

与此相对,以硬碰硬的情况也不少。大家熟悉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例子。还有治水问题,面对滔滔不绝、波涛汹涌的洪水,大禹的父亲采取堵的方式,与之硬碰硬,最终导致失败。还有夫妻吵架,明明丈夫正在气头上,做妻子的却不懂得闭嘴,硬要往火上浇油,吵架也就在所难免了。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处。”做人应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对待刚烈的人如果以硬碰硬,势必会使双方都失去理智,头脑发热,做事不计后果,最终,各有损失,事情也必然会搞砸。

倘若以柔和之姿去面对刚烈火暴之人,则会是另一番局面,恰似细雨之于烈火,烈火熊熊,细雨滴滴,虽说不能当即将火扑灭,却能有效地控制住火势,并一点点地将火灭去。但若暴雨一阵,火灭去,又添洪水泛滥之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得不偿失。

总而言之,以柔克刚术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都需要它。

教育需要以柔克刚。当今的孩子,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性情刚烈,思想固执,态度生硬,十分顽固,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对待这种类型的孩子,如果以硬碰硬,以刚对刚,严厉地批评、惩罚他们,只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如果心平气和地与之交流,循循善诱地开导,必能浇灭他们心中肆意滋长的焰火。

作为家长也是如此。有的家长恨铁不成钢,当孩子不听话时,往往以打孩子来教育孩子。这种方法有用吗?一点用处都没有,孩子当时由于疼痛,会屈服在你的棍子之下,其实他们只是表面服从,心里还和你较着劲呢。所以,与其打孩子,还不如坐下来和孩子进行交流,听听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并适当地提出意见。以理服人总比棍棒教育好多了。

处理人际关系需要以柔克刚。俗话说:“百人百心,百人百性。”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人性格柔和,有的人则性格刚烈,各有特点,又各有利弊。然而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刚烈之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

平时我们所说的处世,实质就是“处人”,即与生活中的人相处,通常情况下,性格好的人更吃得开,行得通。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看似退却、无能,实则在无形之中降低了对方的防备心理,从而化干戈为玉帛。

有些自作聪明者,往往盲目自信,一味以刚克刚。其实,真正聪明的人懂得避免以硬碰硬,而是以柔克刚。这样做,人际关系会更加和谐,也使得自己在交往中游刃有余,得到更多的帮助。

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被誉为“南极绅士”的企鹅常年大部分时间都在水中生活,只有在生殖时才上岸。企鹅上岸的动作不仅与众不同,而且非常有意思,它们先是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水中,而后拼力沉潜,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最后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

企鹅上岸的过程至少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即智慧地退是为了更好地进。企鹅身躯笨重,又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只好先退回水中,借助海水的压力和浮力帮助其上岸。

无独有偶,有一种叫毛竹的植物,在生命的头五年里是一点也不会生长的。

然而五年期一过,便是一天一个样,直到长得异乎高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毛竹在头五年里不断壮大自己的根系,直至长达几十米,为吸取更多营养准备好了充分条件,才得以创造奇迹。

其实,我们人类的行为和动植物的本能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

在驾车或乘车的时候,细心的人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装载重物的汽车爬坡累得冒黑烟时,司机总是减挡,而不是加挡。为什么?那是因为退能够更好地进。

人们一般都有这样的常识,要用拳头击倒对方,如果先把胳膊缩回后再伸直了撞击出去,一定会重重击倒对方。

还有,男孩子在追求心仪的女生时,一般都会采用鲜花、巧克力等“糖衣炮弹”式的疲劳轰炸,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跟在女生的身边。而当一段时间过后,假如这个女孩还没有答应他的追求,他就会玩失踪,很久都不出现在女孩的视线中。这又是什么原因?其实,这是男孩子在追求女孩子时经常使用的伎俩,一味地追求,成天围绕在女孩身边,可能达不到良好的效果。这时候如果消失一段时间,势必会让女孩心慌,并心想:他是不是不喜欢我了。在女孩迟疑不安的时候,男孩适时地出现,一定会达到自己的目的。

人生在世,人人都渴望取得成功。读书的人,希望每日进步;经商的人,希望日进斗金;从政的人,希望能够升迁;有的人一遇到利益,总想得寸进尺。不断地前进,是我们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但是太急于求成,反而不好。因为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有的时候前面可能是险坑,跌下去会粉身碎骨;有的时候前面会是一道墙,撞上去会鼻青脸肿。这就好比装载重物的汽车爬坡,如果驾驶汽车的人采取只进挡不退挡的方式,发动机就会熄火,汽车失去前进动力,就会有连人带车一起滑下坡底的危险。

相反,如果我们能学着以退为进,转个弯,绕个路,世界还是一样宽广。这正如古人所云:“退一步海阔天空。”

何为以退为进?就是用貌似与本意相悖的言行,即退下的方法,取得优势,而最终获得更大进展的方法。一般说来,以退为进,比只进不退好。因为通过退可以积蓄更大的进的优势,比平平而进取得的效果更大。

举个例子,当你正置身于游泳池内,你努力地往高处的跳水板爬,可是当你爬到半中央时,前面一名也想跳水的人挡住了你的去路。更不幸的是,那人爬到一半便已失去勇气,双眼紧闭,死命地抓住栏杆,既不会掉下来,也不再向上爬,而你就是无法超越他。这种情况下,即使站在跳水板上的朋友拼命为你呐喊加油,结果还是无济于事。

该怎么办呢?如果你想到达跳水板顶端,你必须爬下那座被堵塞了的阶梯,横越到另一侧没有障碍的阶梯,然后再顺利地爬上顶端。退下来,尝试别的途径,不是就成功了吗?

我们再来看看一例运用以退为进法而达成目标的案例。

故事发生在比利时某画廊,一位美国画商看中了印度人带来的3幅画,标价为每幅250美元。画商不愿出此价钱,于是唇枪舌剑,谁也不肯松口,谈判进入了僵局。印度人恼火了,怒气冲冲地当着美国人的面把其中一幅画烧了。

美国人看到这么好的画烧了,当然感到十分可惜。他问印度人剩下的两幅画愿卖多少钱,回答还是先前的那个价。美国画商见对方毫不松口,又拒绝了这个价格。印度人把心一横,又烧掉了其中一幅画。见此情景,美国画商只好乞求对方千万别再烧这最后一幅画。当他再次询问价钱时,卖者说道:“最后一幅画能与3幅画是一样的价钱吗?”

结果,这位印度人手中的最后一幅画竟以600美元的价格拍板成交。

当时,其他画的价格都在100~150美元,而印度人这幅画却能卖得如此之高,原因何在?印度人烧掉两幅画以吸引美国画商,便是采用了以退为进的策略,因为他“有恃无恐”,他知道自己出售的3幅画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烧掉了两幅,剩下了最后一幅,正是“物以稀为贵”。这位印度人还了解到,这个美国画商有收藏古董名画的爱好,因此,一旦他看上了这幅画,是不肯轻易放弃的,即使出高价也在所不惜。聪明的印度人施展这招果然很灵,一笔成功的生意唾手可得了。

以退为进确实是一种很大的智慧,在生活当中我们要学会灵活并适时运用它。尤其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一定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沉着应对,多换几个角度想问题和找办法,那么你就会绝处逢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的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