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我的牛津心理学笔记
7139600000030

第30章 健康心理学(2)

很久以前,一只铁公鸡死后要求面见天帝。它愤懑地说:“下辈子我一定要做人。当铁公鸡不仅遭人戏弄还没有钱。看看我的主人吧,他们衣着华丽,使用的东西又那么先进,做人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

天帝笑着说:“你这个要求也不为过,你有这么一个好运气,和人几乎一样聪明,最主要的是操作起来很简单……”

这时,一群可爱的天使向铁公鸡走来,他们手中都拿着一把小镊子,接着就抓住铁公鸡,飞快地拔起它身上的毛来。一时间,铁公鸡痛得嗷嗷直叫,它不满地问天帝:“你刚才不是说我的要求不过分吗?为什么要这么折磨我?”

天帝仍然温和地笑着说:“你要变成人自然要先拔掉身上的毛!只有这样才能变成一个人,你要一毛不拔怎么能做人呢?”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千万别做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一个人要活得快乐幸福,就得大方一点,慷慨一点。

亚里士多德曾描写那些富人们:“他们生活的整个想法,是他们应该不断增加他们的金钱,或者无论如何不损失它。一个美好生活必不可缺的是财富数目,财富数目是没有限制的。但是,一旦你进入物质财富领域,很容易迷失你的方向。”

房地产开发商德里克说:“虽然我拥有超过200万英镑的财产,但我感到压力很大,我不能在每年15万英镑的基本收入的基础上使收支相抵。我想也许我正在失控,我总是苦于奔波,但我还是错过了好多约会。当我不得不作决定时,我感到好像有人把他的拳头塞进了我的肠子里并不松手。午夜时,我会爬起床开始进行设计,我只是想让我平静下来。我无法睡觉,无法停下来,然而我还是不能取得进步。”

很明显,在德里克看来,他所取得的一切都没什么意义,他坚信当他达到他的金融目标时,他将感觉像一位国王。金钱已成为他的自尊和支柱,一种对人的价值的替代物。他意识到金钱本身绝不可能让他幸福,并且一直到他重新界定他的价值和他的优先考虑事项为止,德里克将继续在成功边缘摇摆不定,将家庭和健康置于危险中。

迷恋金钱有多种表现方式,德里克只是体现出其中的一种。然而,当金钱作为一种生存手段的价值消失时,金钱本身便成了一种欲望的盲目追求;当它被置于爱情、信任、家庭、健康和个人幸福之上时,它总是倾向于腐烂。金钱的价值越是超出了它的实际市场价值,这种腐烂将越能深入地渗透。

“抓住金钱不放很难,这就像一块小冰块一样。你不可能刚刚成功获得它,然后就生活安逸……当你获得金钱时,你将经历一次质变,你的心可能将不再信任别人,你会开始猜忌别人,甚至对拥有更多的人产生憎恨的敌意。”

如果拥有金钱,你的性格却变了,你还可能拥有快乐吗?金钱买不到健康、买不到友谊、也买不到爱情与亲情,何必苦苦执着于对物质的追求而把自己活活累垮呢?应该享乐的时候就享乐,应该工作的时候就工作,过分地为钱劳碌、为利奔波,你将永远都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

除掉贪心才能幸福

美国着名教育家德里克·博克曾提到:虽然很多人坚信一种观念,即财富越多,他们就越幸福,但研究显示,这基本上是不正确的。他以美国社会为例,发现了一个现象:尽管实现了经济的巨大增长,但美国人的整体幸福水平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几乎没有任何提高。

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每个生命个体,意义都非常重大。如果财富并不总能带给我们幸福,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放纵内心的物质欲望的深流而盲目追求呢?

阿拉伯有句谚语说得好:“把贪心除掉,你的脚镣就能打开。”显然,养成了贪婪的恶习,便如一副无形镣铐加在身上,除非及时痛改前非,否则难免终身受害。

有个穷人在田地里锄地,突然锄出一条小蛇,他不愿意打死它,就对它说:

“你快逃吧,不然让人看见了会被打死的。”

小蛇迅速地爬走了。

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白衣少年对他说:“我是被你放生的小蛇,为了报答你,我可以帮你实现一个愿望。”

穷人说:“我能有什么愿望呢,只要能过上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的日子就行了。”

小蛇说:“这很简单,我给你一个盆,盆里有一枚金币,你可以去盆里拿金币,每次拿一个,永远也拿不完,但是要记住,不能太贪婪!”

穷人醒来,果然床前有一个小盆,里面有一个金币,他就去拿金币,拿出一个,盆里又出现一个,金币不断出现,他总也拿不完。

穷人简直高兴到了极点,他不停地拿,金币越来越多,足够他用的了,但他还不愿意停下来。金币已经堆得很高了,他依然没有住手。他又累又饿,精疲力竭。

他想:“我不能停止,金币还在源源不断地出现啊!”最后他实在坚持不住了,想扶着堆得高高的金币站起来,不料他身子一歪,靠在金币上,大堆的金币倒下来,把他砸死了。

贪婪的结果,是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意外之财不可得,这是人人皆知的。但当我们偶尔拾遗时,却会下意识地占有,并期盼再次不劳而获,于是就有了贪婪之心。贪婪与懒惰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看不起劳作,于是在馅饼掉下之前便饿死在贪欲上。

人的贪心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像对财富的贪得无厌,对财物的贪污受贿等,所有“贪”都是由人的贪心造成的。

叔本华说:“财富和海水非常类似,越喝喉咙就会越干燥。”

席勒说:“贪者终至一无所得。”人是有欲望的,正因为有了无穷的欲望,才有了追求上进的心;正是有了无数上进,人类社会才一步步向前发展,变得越来越文明。

但是,人们如果过度放纵自己的欲望,势必会变成贪心,而贪心过度无疑会毁灭人类。正是人类对大自然无休止的贪婪,造成了资源枯竭,使生态面临危机。

当物质欲和精神欲统一在一起的时候,会产生一股巨大的人生动力,激励人们在事业的道路上奋力开拓。但是,一个人必须注意使这种贪心在适度的范围内膨胀,否则会咎由自取。

财富就像滴水凝石,从一点一滴和日积月累中得来,容不得半点浮躁和功利。只有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平静而放松心境的人,才能脚踏实地地为自己的前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做事要懂得适可而止

有一位牛津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很喜欢文学,于是他花费心血创作了一部小说,拿给导师请其指点。由于导师正患眼疾,学生索性将这部作品读给导师听。

读完最后一个字后,学生停了下来。导师问道:“完了吗?”听语气好像是意犹未尽,还在期待下文。

这一问激起了学生的热情,他立即灵感迸发,马上说:“没有啊!下面更精彩!”

学生回家后,立刻续写了故事,又去念给导师听。

读完新的故事后,导师又似乎意犹未尽地问:“结束了吗?”

学生心里更加高兴,他想,一定是我的小说太精彩了,叫人欲罢不能!他很快又回家续写了。

当他第三次去导师家,给导师念故事的时候,导师说:“其实你的小说早该收笔了,在我第一次问你完了没有的时候,就需要收笔了。何必画蛇添足、狗尾续貂?在该停的地方就要停下来,看来,你还没掌握好情节设置,尤其是缺少决断。决断是成为作家必备的素质,否则,总是拖泥带水,又怎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呢?”

生活也是如此。生活中充满了风险,因此我们总要不断地作出选择:前进或是后退,坚持或是放弃,是离开还是留下等,而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的选择,就是有关金钱和利益方面的投资,例如在操作股票的时候,是选择投资还是放弃?投资有可能大赚一次,也可能全赔进去;放弃了自己肯定不会有什么损失,但是浪费了一个赚钱的良机也是种损失。当我们投资的那支股票正在看涨时,是抽身而退还是等它涨得更高?别着急,看了下面这个故事,你可能就会有所感悟。

春秋时期,越国人公孙策琢磨出一个抓野鸡的办法,他把一只箱子做成一个罩子,并且抓了一把玉米,边走边撒,一直撒到箱子附近,之后他在箱子的盖子上系了一根绳子,自己攥着绳子的另一端,躲在一边远远观察着。

很快,就有野鸡发现了地上的玉米,开始吃了起来。公孙策数了数,被引来的野鸡有10只,如果都能抓住就可以解决好几天的吃饭问题。公孙策耐心地等着野鸡自己进入箱子,功夫不负有心人,没过一会儿,就有三只野鸡进入了箱子,外面的野鸡看里面没有什么危险,还有玉米粒可以吃,也都钻进去了,只有两只似乎在想要不要进去。公孙策在一边暗自祈祷,希望其余的两只野鸡也进到箱子里。

他正想着,一只野鸡好像是感觉到了危险,从箱子里溜了出来,他有点后悔没有及时拉下箱子的盖子,于是暗自想,等它回去我就拉箱子。可是,在他这样想的时候,又有两只野鸡跳了出来。公孙策这下更加后悔了,但依然抱着侥幸心理:它们一会儿还会钻回来的。然而,最后却是所有野鸡都从箱子里钻了出来,留给他一个连玉米粒都没有的空箱子。

公孙策之所以捕捉野鸡失败,就是因为他不懂得见好就收。假如他在有8只野鸡进入箱子时就拉下盖子,或者是第一只野鸡跑出来时就及时收手,那么他最少也能收获7只野鸡。但他总是期盼有更好的情况出现——有8只时希望是10只,有了7只又希望是8只……没有见好就收,到头来不仅竹篮打水一场空,自己还损失了一把玉米。

捕捉野鸡要懂得见好就收,做事更是要懂得见好就收,不懂得停止脚步的人,一定有一颗追逐欲望之心,总是想着有很多的利益在等待自己。同样,在股市上越是不懂得适可而止,就越容易被套牢。因为投机心态容易使人的理智和判断力发生混乱,抵制不住诱惑,从而犯下严重错误。那些在股票市场因为投机而损失的人,心里一定都存在贪婪的念头,其因果链条是:贪婪——投机——造成投资损失——后悔莫及……不懂得适可而止的人还非常容易受骗。从各大媒体报道的投资诈骗事件中能够得出结论,不少金融投资诈骗的手段很低劣,可上当者中不乏高智商人士,其中还不乏“精明”之人,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急于赚更多的钱。骗子只需要掌握这一点,将他们的贪婪之心激发起来,就能让他们失去正常的判断力,这时再骗他们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因此,我们要警醒了,在投资上,如果见好就收,至少可能保证赚钱;如果一味等待更多的利润而错失抽身的良机,最后很可能会把先前赚的钱也全赔进去,甚至血本无归。

见好就收不只可以保住现有的收入,更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战术,运用好这种战术,就是职场中的常胜将军。

学会该牢记什么,该忘记什么

生活永远都是向前行进的,我们应该懂得在必要的时候忘记过去,关上过去那扇门。

无法忘记过去的人,常常会连今天也失去,沉迷于昨日的人,很可能会错过人生美丽的金秋、辉煌的未来。活在昨天里的人不愿意面对今天和各种变化,当今天发生新变化时,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变得烦躁不安。

时光的流逝永不停息,我们应该学会忘记过去的遗憾、过去的伤痛,因为还有许多美好的事在等着我们。

阿拉伯着名作家阿里,有一次和吉伯、马沙两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经一处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马沙于是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吉伯跟马沙为了一件小事吵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跑到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

当他们旅游回来后,阿里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上,将吉伯打他的事写在沙上?马沙回答:“我永远都感激吉伯救我,我会记住的。

至于他打我的事,我只会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而忘得一干二净。”

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的确应该记住一些应该记住的事情,但是我们更应该学会忘记一些应该忘记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痛苦地活在记忆里,而永远无法勇敢地直面现实的生活。

快乐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要让自己快乐,就必须给自己减压,减压的好方法就是学会忘记,人生需要能拿得起,有时候放得下更重要。

佛经里有个小故事,说小和尚和老和尚一起去化缘,小和尚毕恭毕敬,什么事都看着师父,走到河边,一个女子要过河,老和尚背起女子过了河,女子道谢后离开了,小和尚心里一直想着,师父怎么可以背那个女子过河呢?但他又不敢问,一直走了20里,他实在憋不住了,就问师父,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那女子过河呢?师父淡淡地说,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可你却背了她20里还没放下。

老和尚的话充满禅意,仔细想想,也是非常有道理的。人的一生像是一次长途跋涉,不停地行走,沿途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风景,历经许许多多的坎坷,如果把走过去看过去的都牢记心上,就会给自己增加很多额外的负担,阅历越丰富,压力就越大,还不如一路走来,一路忘记,永远保持轻装上阵。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时光不可能倒流,除了记取经验教训外,其余大可不必耿耿于怀。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常发的感慨。的确,有哪个人的人生能一帆风顺而无波无澜呢?成人的世界背后总有残缺,命运就如一叶颠簸于海上的舟,时刻会遭受波涛的无情袭击。“万事如意”

只不过是美好的祝福而已,在活生生的现实面前,它显得何其苍白无力。因此,我们应学会忘记,忘记过去曾经带给我们的阴影。不要轻易说“想要把你忘记真的好难”,不要固执地摇着头说“痛苦的往事怎能说忘就忘”。只要退一步想一想,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太阳也有黑子,给我们以阴柔之美的月亮也有阴晴圆缺,我们就能渐渐忘记昨天给我们带来的阴影,坦然地面对今天的太阳,微笑着迎接明天的生活。

也许我们曾经踌躇满志,豪情万丈,想大展宏图,而生活的道路却总是磕磕绊绊,崎岖不平;也许我们乐于平凡,甘于淡泊,向往宁静以致远,而生活的海洋却总不时扬起风浪。于是,我们感到很苦,很累,很彷徨,很失意,很痛苦,而所有的这些烦恼,只缘于我们没学会“忘记”,总是对那伤心的昨天念念不忘,对过去的不如意耿耿于怀,使得宝贵的今天痛苦满溢,让忧伤占据,并在浑然不觉中与今天失之交臂。

我们无法抗拒生命的流逝,就像我们无法抗拒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因此,我们应学会忘记。不要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拿来反复咀嚼回味,那样将得不偿失,百害无一利;一味地缅怀和沉醉其中,只能使我们意志薄弱,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我们错失时机以至一事无成,如此恶性循环,也必然使得我们的痛苦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