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我的牛津心理学笔记
7139600000005

第5章 人格心理学(4)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一个人如果内心有不满,若能得到适当的发泄,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但若不分时间和场合,不着边际地抱怨、发牢骚,就会影响他人的情绪,当然没有人愿意与这种人打交道,更别说受人欢迎了。

第四种性格:急躁偏执、没有耐心的“暴躁狂”。

小张是个急躁偏执、没有耐心的人,他总是爱发脾气。尽管小张工作速度很快,效率极高,但是他急躁的性子与火爆的脾气却经常将办公室笼罩在紧张的气氛中。连续的阴雨天、客户临时取消了约会、秘书工作上的小小疏忽,都会惹得他大发雷霆;同事们每次试着安慰或劝阻他时,总是会碰一鼻子灰;如果有谁敢站出来与他比嗓门,更是会爆发办公室里的“星球大战”……时间长了,同事们就都对他敬而远之了。当小张遇到事情需要帮忙时,有时即便是举手之劳,同事们也没人愿意帮助他。

生活中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特别容易冲动,稍有不快就会大发雷霆,心里一点事都藏不住、憋不住,刚有个想法就急着付诸实施,想什么就说什么,经常一说就犯错,说过再后悔,经常在无意中得罪了别人。

性格急躁的人,时常会为一点芝麻粒大的小事而大发脾气,因为他们没有一点耐心,常常会把事情搞砸。这种性格急躁的人,无论是在处世上,还是在为人上,都是非常不好的。

虽说性格是天生的,但是如果你懂得在后天扬长避短,还是能够在某些程度上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的。你不妨在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中,积极主动地优化自己的性格,在杜绝上述四种性格的同时,做一个受他人欢迎的人。

要怀有美好憧憬

在你身边的朋友、同学、同事或客户中,有些人有车有房,生活过得滋润无比;有些人工作多年,生活依然过得艰辛又狼狈。

其实,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并非偶然,也非上天注定,而是由每个人自身决定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思考过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在你的心里是否有一种你所认可的理想生活?你是否想过要为此做点什么?有了明确的目标,加上自己的努力,再抓住机会,谁都能过得舒服又体面!

但是,许多人却很少去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以及怎样才能够获得理想中的生活。他们觉得自己一辈子可能就这样了,他们将自己的懒惰和平庸归于宿命。

有些年轻人,他们收入微薄,虽然羡慕别人的高薪,却对自己的理想和能力不以为意。“你太厉害了,我哪能跟你比”、“我不行,你真是了不起”,他们总觉得每种生活都是上天注定的。

其实,你必须明白的是,很少有人天生就能过好日子。羡慕他人而放弃自己,往往是失败人生的开始。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不妨看一看你身边的有为青年,他们从骨子里就深信自己绝对不会一直拿着微薄的薪水过着平凡的生活。他们拥有强烈的拼搏意识,他们的目标十分明确。

这也就为他们领先于别人、比别人更早地走向成功争取了更多的准备时间。

伟大的人生从憧憬开始,即有自己想要做什么,或者自己要成为什么的憧憬。在心中高悬这样的憧憬,你就会勇猛奋进;假如你心里没有期望,那么你永远都不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来。只要你相信自己能够成功,那么通常你就能成功,最起码能够大大提高你成功的几率。

尽管未来激动人心,但是由于选择太多,常常令人不知所措。你的期望可能有很多,却不知从哪里开始。在生活中,许多人的话使你不能确定想要什么。母亲说:“我知道你一定会比我更有成就。”老师说:“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要成为的人。”某位你崇拜的女强人说:“做你自己。”

也许你在脑海中会勾画出许多想做和不想做的事情,而形形色色的人则巩固了这些想法。让你为之气恼的是,世上怎么没有这样一个水晶球,能提示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以及最适合做什么。

事实上,有太多的因素困扰着你,令你难以回答“我想要什么”。你目前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期望,因为它带来了“应该成为什么”或者“该做什么事情”的压力。那么,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期望呢?

一个24岁的女孩振振有词地说道:“我觉得,在30岁之前,我应该是成就斐然,生活过得丰富多彩。我应该超越母亲的成就,但是并不质疑她的选择。我应该成为父亲眼中多才多艺、聪明伶俐的小明星。我应该嫁给一位睿智的成功男士,同时确保他是个不会穿错袜子的人。我应该饱含奋斗的激情,富有竞争力,同时仍保持女性温柔体贴的一面。我应该……实现自己想要的一切。”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期望是由环境塑造的,而不是以你自己的真正所需为出发点。其实,影响期望的因素来源有很多,由于缺乏实际生活经验与成熟的思想,你很难辨别真伪,于是只好将期望建立在自己的所见所闻上。

因此,我们必须作一些调查,以确定哪些期望才是自己真正所想的。第一步,全面检测自己的期望体系。此项调查旨在帮助你认识自己有什么样的期望。很多人经常意识不到自己有什么样的期望,所以你要想一想并把它们一一记下来。

这项调查要求你列出一个期望清单,每一项都用“我相信”开头。比如,你可以写“我相信我一定会成功”或者是“我相信如果我有一份非常棒的工作,父母会更加为我骄傲”。试着写下至少10个期望。

第二步,浏览一下这份清单,突出一下那些你认为已根深蒂固的期望。在你的期望体系中,可能有些并不符合自己,或并不是自己真正所需的。那么,现在就是你重塑自己梦想的时候,这些期望会让你生活在美好的期待中。在每一项重要的期望旁边,你还可以写下自己最新的期望。

在完成这项调查之后,你要将这些资料保存好,时常拿出来默读,并补充自己经过深思熟虑的新构想。这样将有助于你加深印象,激发成功的欲望。

当然,最重要的是,你必须付诸行动。仅有美好的期望是无法改变命运的,只有将其付诸行动,你才能成就梦想。

真正认识自己

从前,有个里长押送一个犯了罪的和尚去边疆服役。这个里长有点糊涂,记性也不大好,所以每天早晨他上路之前,都要先把所有重要的东西全部清点一遍。他先摸摸包袱,告诉自己:“包袱在。”又摸摸押解和尚的官府文书,再告诉自己:“文书在。”然后他走过去摸摸和尚的光头和系在和尚身上的绳子,又说道:“和尚在。”最后摸摸自己的脑袋说:“我也在。”

里长跟和尚在路上走了好几天了,每天早晨都这样清点一遍。有一天,狡猾的和尚想出了一个逃跑的好办法。

晚上,他们在一家客栈里住了下来。吃晚饭的时候,和尚一个劲地给里长劝酒,把他灌醉,让他躺在床上睡着了。和尚去找了一把剃刀,把里长的头发剃光了,又解下自己身上的绳子系在里长身上,就逃跑了。

第二天早晨,里长醒了,开始例行公事地清点。他摸摸包袱:“包袱在。”

又摸摸文书:“文书在。”“和尚……咦,和尚呢?”里长大惊失色,但他忽然看见镜子里自己的光头,再摸摸身上系的绳子,就高兴了:“噢,和尚还在。”

可是忽然又恐慌起来:“那么我哪儿去了呢?”

这是个笑话,用来比喻人们有时候对自己不能有清醒的认识。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不断地问自己。然而到如今人们都没有得出满意的答案。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认识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像老子说的:

“知己者强。”一个人越了解自己,就越有力量,因为他知道怎样扬长避短,以及怎样最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但是认识自己是很难的。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由于外部世界的复杂多变,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而不能正确地认知自己。

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人们也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把自己概括得非常准确。让我们看看这段话是否适合我们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作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

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任何人头上都合适的帽子,而太多的人爱把这顶帽子往自己头上戴。

这种对自己的错误认知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得“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谷,对生活失去控制感的时候,安全感也会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便大大增强,受暗示的可能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再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当他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时,求助者便会立刻感到一种精神安慰。而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的即使是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也会让求助者深信不疑。

那么人应该怎样真正认识自己呢?这就需要经常地仔细地反省,而不能受外界环境的左右。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指的就是靠经常性的自我反省和思考,来了解自己的本性及其变化。别人的意见不是不能听,恰恰有时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但是在听完别人的意见后,一定要进行自己的分析,也就是说,你永远不能把自己的脑子交给别人,永远要保持自己的清醒的独立的判断。

道德的自律和他律

天真无邪的幼童,一看见新奇的玩具就要,想吃东西就动手去抓,他才不在乎应该不应该呢。平时,你只要留心观察儿童间的游戏就会发现,两三岁的孩子虽然表面上在一起玩,但实质上却没有游戏规则和合作精神,而是随心所欲,各行其是。可是,到了一定的年龄,儿童就会变得文质彬彬,知道什么该要什么不该要,玩弹子、跳皮筋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了。

儿童从“无法无天”到“循规蹈矩”,从以自我为中心到成为有道德观念的社会人的过程,就叫道德社会化。

当代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和智力是并行发展的,属于认识发展的一个阶段和一个方面。他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成他律性道德阶段和自律性道德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