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不去的第一印象任柏良
任柏良,国内着名的成功激励大师,着名作家。重要作品有《人生大智慧:永恒的处世之学》、《人生大智慧:追寻生命的大义》、《怎样战胜你自己》、《你不可不知的法则》等。
给对方留下好印象的最佳距离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每天都要应酬是很自然的事。在这种场合,要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可以活用心理学知识,与谈话对手保持理想的距离。
那么,理想的交谈距离是多少呢?心理学家做过试验,得出一个结论:谈话的距离较近,能制造一种融洽的气氛,消除紧张情绪。最合适的距离就是一方伸出手可以够到另一方,即50厘米左右。
如果你想在社交中尽快打开局面,适应环境,那么,每次与人打招呼或谈话的时候,要注意尽可能地把距离拉近一些。即使到一个从未去过的新单位联系工作,或者跟一个不认识的人打交道,也要放开胆量,走到他跟前去说话。当然要注意,拉近距离并不是亲密无间,特别是在与上级或女性打交道时,不能冒昧莽撞,不然会引起对方反感,以为你没有规矩或用心不正,反而弄巧成拙。
懂得讨教的人容易获得赏识
二十来岁的上班族男士们,由于年轻气盛、喜欢坚持己见,对于年长者尤其不肯拉下脸来讨教,其中也有人认为向人讨教很失礼。
然而,站在年长者的立场,总是特别赏识向自己讨教的人。“对不起,又有件事想麻烦您”,对于经常受到晚辈请教只有感到高兴。
其实不止是年长者,我们也都喜欢受到他人倚重。比起同自己必须依赖的对象,人们总是较偏爱向自己讨教的对象。所以,你无须为了向人讨教而有所顾忌。
明白自己和他人距离感的人,似乎偶尔会满不在乎地说出一些失礼的话,令人听得捏一把冷汗。然而,这就像连系着橡皮筋的皮球一样,由于知道不会触怒对方的距离,即使说了失礼的话,仍会像皮球般地反弹回自己的身旁。如果不明白距离感,则皮球就有可能击中对方,甚至深深地粘连在对方身上,无法弹跳回来。“真是没礼貌的家伙啊!”对方毋庸置疑地会被激怒。
到达一定距离之后即不可以再往前逾越的微妙关系,究竟该如何掌握呢?它的秘诀在于看透对方心意,虚心向对方讨教。
因为担心皮球击中对方,“反正离远一点儿就是了”,总是抱着退缩心态的人,无论如何也得不到赏识。唯有懂得在不失礼节范围内向人讨教的人,才能与人建立良好关系。
以认真倾听来凸显自己
在演讲会之类的场所遇上众人对一个人的状态时,为了让那位演讲者注意到你的存在,可以采取两种方法。
其一,演讲者征询问题时积极举手发言。美国人从童年时起,利用向教师提出问题来进行学习的训练,因此不管任何问题都有可能提出来。“为什么提出那样的问题呢?”即使让周遭如此感觉的问题,也满不在乎地提出来。
不过,我们许多人对于用提问题来凸显自己的方法相当排斥,这是因为在质疑对答时举手的人,通常有被看做爱出风头或惹人厌的家伙。
另一个凸显个人吸引力的方法,是认真聆听对方说话内容。这虽然是再自然不过的事,然而忽视对方谈话内容的人却出奇的多。在聆听演讲时,由于夹杂在大批人群中,这种人总以为即使自己认真地帮腔附和,演讲者也不会注意到自己。
然而事实上,只要你假想自己处于演讲者的立场,即可充分明白事实并非如此,即使听众多达200人,每一个人看来都像伸手可及,即使是在容纳1000人的会场上,全体观众的容貌均清晰可见。
因此,一位观众聆听自己演讲的专注程度,完全可以一边演讲一边获知。
令人印象深刻的人,毕竟还是认真听讲、绝对不错过重点的聚精会神的人。演讲完毕时虽然会有大批人涌上前来交换名片,“啊,那位就是始终认真聆听的观众。”演讲者也会因此保持好感。
因此,如果你想和演讲人亲近,首先就得认真聆听对方的谈话。
马马虎虎听演讲,希望在演讲后交换名片时才刻意制造印象的作戏方式,是不可取的。你是否保持着问题意识认真听讲,抑或以马马虎虎的态度聆听演讲,演讲者可以完全看穿。
利用提出问题来制造印象的方法或许困难,但若只是认真聆听,同样可以做到。所以,与其玩弄小伎俩,还不如你切实拥有“我想和对方亲近”的心意,这份心意必然会传至对方。
当面记下时间或电话号码
因商洽与人碰面时,有时会在分手前约好下次的约会。此时,“那么,就暂定在下周一吧!”虽然有很多人会以口头轻率承诺,然而这种约定方式,有些人会略感不安。
无论是哪一种约会,为了完整确认时间,最好能刻意在对方面前打开笔记本,记载下来。纵使你对自己的记忆力充满自信,这无疑是让对方感到安心的一种方法。
它的用意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对方。
说100句话,不如用力握手一次和说100句话相比较之下,用力握手一次,更能拉近彼此的亲密度。它可以发挥缩短与对手相隔距离的最大效果。
因此,国外政治家在选举期间会大量外出与选民握手。比起聆听冗长寻常的演说,选民通常会将神圣一票投给和自己握过手的候选人。
这种借由亲肤关系的沟通方式,比起利用语言的沟通方式更具影响力。
握手时,记住尽量用力握住对方的手。事实上,外国人握手时都非常用力,而我们许多人与人握手时大都只是轻轻一握,但是和外国人握手时,却可以明确感受到对方传递过来的讯息。由于希望传达给对方无敌意、自己没有任何亏心事、希望自己获得信用,因此他们总是用力握住对方的手。
尽管握手的效果十分显着,如果只用手指轻轻一握,反而会产生相反效果,对方会因而得到你粗鲁无礼的印象。美国人也认为,握手时力道薄弱的人不可信赖。即便是演员明星们,凡受指导者或经纪人严格训练者,必定懂得用力握手。
双眼看着对方,在彼此视线交合的瞬间用力注入力量。与其索取签名,不如和对方握一次手,更能留下与对方见过面的印象。
身体动作马修·麦凯(美)
马修·麦凯,博士,HaightAshbury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创始人,主任。旧金山简单疗法协会会长。麦凯博士曾出版了11本畅书,如《自尊》、《放松和减压手册》、《怒火伤身:如何平息内心的愤怒》、《信念的囚徒》等。
社交体态语言,或称体态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练习得到的。姿势一代代相传,而不必假以任何特别训练。男孩学会像农场主父亲那般弯着腿走路,女孩则学会像母亲那样掩嘴而笑。一些姿势仅限于特定的同伴群体,一些姿势为某些地区或文化所特有,还有一些身体动作则具有普适性。
尽管文化的相似性在身体语言上要多于口头语言,但它们之间的差异亦足以引发相当大的混乱。例如,在回答尊者提问时,要看着对方,这在我们的文化中是表示真诚。而对于一个波多黎各人来说,同样情况下,直视别人是一种失礼的行为。因此,一个恭恭敬敬的波多黎各人在美国人的眼中,可能是不可靠的。
每一种文化中,个人的差异还是很大的。例如,你可能用急促的动作表示生气,而你的配偶则可能用皱眉、双手合抱、板着脸站在那儿来表达恼怒。因此,深入了解各自表达感情和态度的独特方式有助于相互间的沟通。
身体动作起着好几种沟通的目的,除了表明态度、传递感情之外,身体动作还有图解性动作和调控性动作。图解性动作是伴随和说明口头表达的非口头动作。你对卖肉人说:“我要那块肉。”并指着丁字牛排。你点头表示“是”,摇头表示“不”。你用手在空中画出你正在谈论的那件东西。你模仿用语言描述的动作,或者做着在某个特定的词或词组下画线的动作。
调控性动作是非口头的暗示,它们监控着另一个人的讲话。当你倾听时,你不时点着头,示意说话人你明白他所说的,要他或她继续讲下去。你身子倾斜或者眼睛旁顾,说明你要说话人停止说话。怀疑时,你竖起眉毛,意味着要说话人拿出证据。敏感的说话人会按照倾听者的调控动作所指示的方向修正其谈话。
脸部表情
脸,是身体中最具表达力的部分。下次看杂志时,你可以注意一些处于动态中的人的图片。用手盖住其余部分,只留出他们的脸部。仅从脸部你能获得何种信息呢?又会遗漏何种信息呢?
你或许会发现,尽管你不能辨别那些人在干什么,但你仍能识别他们的情感和态度。试着盖住其余部分,仅留眼睛,看看你是否仍然能够辨别其感情和态度。试试遮住其余部分而只留出嘴部。你会发现只需盯着眼睛和嘴,就能对某些情感作出可靠的解释。然而,脸部遮得越多,就越难分辨情感和态度。
当你观察脸部表情,你还会注意眉毛是竖起的还是垂下的,额头是有皱纹的,还是光滑的,下巴是紧绷的,还是松弛的。脸色的红白也能提供有用的信息。
你可以做个实验,在你与别人的日常交往中,试着采用不同的脸部表情:与点头之交寒暄时,微笑着盯着他;同好友说话时,你却茫然地望着他;面无表情地讲着令人捧腹的故事,活灵活现地讲着同样的故事;满脸笑容地说着一条十分重要的消息,表情严肃地将同样的消息再说一遍。在每一种情况下,注意你自己的感觉,以及别人的反应。你是否注意到,当你言语和表情一致或不一致时,人们的反应有何不同?
姿势
臂和手你也许知道那些“说话手舞足蹈”的人,即使打电话时,他们也会下意识地做出调控性和图解性的手势。人们困惑时会抓挠自己的手,怀疑时会触摸鼻子,愤怒或沮丧时会摩擦颈部,想插话时会拉拉自己的耳朵,伤心时会绞扭双手,充满期待时会双手摩擦。把手放在膝上表示准备就绪,放在唇上表示不耐烦,交叉着放在背后表示有自控力,交叉着放在脑后表示高人一等;将手紧紧地抄在口袋中,让人捉摸不透;紧握拳头以示愤怒或紧张。人们会双臂前伸,手心向上,以示诚意,然后耸耸肩膀,仿佛在说,“我怎么会知道”或者“我实在无能为力”。当他们感到要保护自己,或者不愿公开交流,会将双手合抱在胸前。他们用双臂和双手创造了可转换为单词或词组的非语言符号,如“和平”或“去你的”等。
当你坐着,两脚分开,你传递的是坦率;你跨坐在椅子上,表示的是支配;将一条腿搁在椅子扶手上,意味着你毫不在乎;将一个脚踝搁在另一条腿上,或者两个脚踝相交,表示的是对抗;坐着将一条腿搁在另一条腿上,左右晃来晃去,或前后踢来踢去,常常表示的是厌烦、愤怒或沮丧;四肢敞开往往表示的是同意;腿脚所指的方向常常是个人兴趣所在。
体验一下你在多大程度上依靠身体动作进行交流,试着不用任何手势讲述一个故事。你可能不得不纹丝不动地站着,双手放在背后。说了几分钟后,你可以配合做一下身体动作,注意它所产生的区别。观察一下当你不能用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时,自己的感受如何。想象一下自己的交流受到多大的影响?问一下倾听者注意到有何不同。
你可以运用另一个练习来做调控动作试验。当你的朋友说话时,用不同的手势示意他:
1.继续说下去;2.加快语速;3.放慢语速;4.紧扣主题;5.展开论点;6.提供论据;7.停下来听你说;8.停下来结束对话。
姿势与呼吸
垂头弯腰的姿势可能表示感到“情绪低落”、疲劳、自卑或者不想引人注意,一些敏感的高个子往往会躬着身子,以免“居高临下”把矮个子吓退了。挺直的姿势一般与兴高采烈、信心十足和比较坦率相联系。身体前倾常常意味着真诚和感兴趣,身体后缩表示兴趣缺乏或存有戒心;紧张、僵硬的姿势往往表示自卫,而放松的姿势意味着坦然。
呼吸是情感和态度的另一个重要信号。呼吸急促表明兴奋、恐惧、烦躁、狂喜或焦虑。屏住呼吸、间或换一两口气,这是持续紧张引起焦虑的迹象。轻轻吐出一口气,表示你已摆脱了某种情感纠葛。深深地吸一口气多半表示还与某种情感和行为牵连着。
通过观察和模仿人们的呼吸,你会发现许多有关的信息。注视一会儿某人衣领的起落,可能是了解此人呼吸方式的捷径。注意一下呼吸的速率和深浅,然后照模照样地做个数分钟。与此同时,看看你身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有怎样的感受?人们常常会发现,在模仿的过程中自己拥有了他人的情感。
在日常活动中,你有时可以停下来注意一下自己呼吸和感受的方式。试着变换一下你的呼吸方式。例如,如果你呼吸短促,感到疲惫或情绪低落,那么试着快速、深深地呼吸几分钟,看看发生了什么。如果你呼吸急促,感到焦虑或烦恼,那么试着缓慢地、深深地呼吸几分钟。改变你的呼吸方式往往会改变你的感受。
观察电视上或日常活动中人们运用身体动作传递意义的方式。首先,注意脸部表情;然后观察臂和手的姿势;注意他们腿的动作、如何保持平衡、如何摆姿势;观察一下他们的呼吸方式。
看看从每个动作本身,你可以了解到多少意义,然后考虑一下这种动作发生的语境,界定身体动作意义的互动又是如何进行的?
注意观察一下,身体动作如何总是接二连三发生的。这一连串的动作是协调一致的吗?它们是指同一件事吗?抑或身体的一部分所发出的信息不同于其余部分?
最后,身体传递的非口头信息与口头传递的信息是一样的吗?在表示焦虑、愤怒、拒绝沟通或者纯粹说谎方面是否有明显的不一致的地方?什么情感和态度是口头信息所缺失的,却为非口头信息所传递?
有选择地忽视罗伯特·博尔顿(美)
罗伯特·博尔顿,美国人,瑞吉协会(RidgeAssociate)的共同创始人。该协会专门从事个人技能培训、领导力培养、人际沟通培训以及绩效管理等工作,其培训和辅导的客户包括许多世界500强企业的高管及员工。主要作品有《职场型人》、《社交风格与管理风格》。
我们班里的学员有时会问:“如果别人对我恶言恶语,我怎么能通过自信表达来加以回应?”阿尔菲抱怨说,他妻子佩格总叫他“胖子”。她不以名字相称,而是说:“嘿,胖子,今天工作进展得怎么样?”“胖子,咱们今天晚上看什么电视节目?”“哇,胖子,看你吃甜食的那副馋样。”
重要的是不能让自己屡次成为别人恶语相向的对象。尽管对方的话语可能不会伤害我,但当别人屡屡使用恶言恶语的时候,如果我仍然保持恭顺,就可能会对我造成损害。如果我不借助自信表达的方式对这些攻击做出回应,我的自尊就会受损害,其他受损害的可能还包括我的健康、我的关系和别人对我的看法。
如果允许别人再三贬损我,这对对方也有害。为了对方,也是为了我自己,为了我们之间的实际和潜在关系,我不能容忍持续不断的恶言恶语。
我有许多种方法可能会有效防止别人再三对你出言不逊。在此就介绍一种经常会成功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