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师的做人笔记
7139900000021

第21章 托起飞翔的翅膀(3)

我实在搞不懂,我那娇生惯养、自以为是小公主的女儿,为什么非进去不可。

入营之前,我一次又一次问她,是不是算了?暑假在家多舒服,何必去受苦,整整7个礼拜不能回家,平常不准家人探视,电话不通,连电脑都不准带,想家都没法说,多可怜哪!

女儿却想都没想,就一扭头:“我要去!”

入营的那天,35摄氏度,我偷偷溜进她的房间瞄一眼,就热得满身大汗;出来,我又问她是不是回家算了,她还是扭头说:“不回家。”

离开的时候,女儿正排队交体检表格,直挥手叫我们走。我偷偷看她有没有哭,她居然眼眶都没红,还直说好兴奋。

上了车,慢慢驶离校园,我一直回头,但是那个号称舍不得爸爸妈妈的宝贝女儿,居然背对着我们。

在美国其实有很多这样的“集中营”,有音乐的、体育的,也有文学的、科学的。偏偏“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就有那么多年轻人,想尽办法进去接受虐待。

从女儿入营这件事,我常想“女大不中留”,也“儿大不中留”,当年儿子入哈佛,送他去,我走的时候直掉眼泪,他不是也没“目送”我离开吗?

他们那么无情,是因为离开父母、兴奋,还是因为眼前有太多要面对的挑战,“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

如同我当年,把家一搁,只身来了美国;在机场,连学生都哭,我却没掉眼泪,因为前面的苦难是我要独自承担的。他们还留在家里,过平静的生活,我却成了漂泊者。

但是为什么每个年轻人都要漂泊,都梦想做异乡人,都觉得孤危是一种酷,这是不是一种天生的冲力?

是这冲力,使人类的祖先能由最早的非洲走出来,走到全世界,甚至登上月球,相信有一天会到达火星。

也是这冲力,使一个个王子和公主走出父王的城堡,不理会父母的呼喊,硬是跳上马,绝尘而去。

我常想:

父母要留,孩子要走;父母要为他们做主,他们偏偏不听。这表示他们有年轻人的想法,还是该称为反叛?

一个乖乖牌,父母说什么是什么,好好走大人铺好的路,接家里的事业,做个“孝”而且“顺”的孩子,是不是就好?

我也常想:

如果我是比尔·盖茨的爸爸,知道儿子居然大二要从哈佛辍学,我会不会支持他?如果我是李安的父亲,知道儿子居然要去搞电影,我又会不会阻止?如果我阻止了,还会不会有今天的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和大导演李安?

是不是因为孩子年轻,我们就应该让他走出去,找他所想找的,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而不是没等他找,就把盖子打开说:

“来!这就是你要找的东西。”

儿子小时候,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扮演强权,什么都帮他安排好。

但是经历了这么多年,看了美国的“自由经济”与民主精神,我发觉每个人都有他的特质、他的优点,以及他走出去自己闯天下、自己去受苦的本能。

最好的教育是让他们这些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本书就是我新教育观下的产物,表面上它与传统教育一样,但潜在的主张是“自由教育”。

我知道国内的家长都逼孩子,我没有唱反调,叫孩子不努力,而是教他们“成功要自己去成功,如同成长要自己去成长”。让他们自己逼自己,而非做个没有电瓶的车子,只等父母师长在后面推。

这两天,每次走过女儿的房间,看到她的公主床,我都想掉眼泪。但我知道自己两尺半的胳臂,已经留不住她人生千万里的行程。

我甚至想,如果每个学校都能像草山那样的“集中营”,没有铁丝网,不逼孩子进去,孩子们却都想尽办法考进去,甘心乐意地接受严格的训练,那该多好!

坦然面对生命中的逆境阿尔伯特·哈伯德(美)

阿尔伯特·哈伯德(1856~1915),美国着名出版家、作家。美国《菲士利人》、《兄弟》杂志的前总编辑,罗依科罗斯特出版社的创始人。主要着作有《把信送给加西亚》、《忠诚》、《致青年朋友的信》

等。其中《把信送给加西亚》在世界经济管理学史上颇为着名。

日本着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曾感悟到:云朵的变化,恰似人的心、人的命运。人的心也是天天都在变动,因此,人的际遇也是昨日不同于今日。编织成明明暗暗、各式各样的人生,那分分秒秒都变幻莫测的人生际遇与命运,不禁使人为之又喜又叹。喜也罢,悲也罢,人生仿佛流云,时时在移动变化,不做片刻的停留。若是人的思绪有定则可寻,就算不时会心慌意乱,终究会令人泰然自得。

所以,纵然欢喜,也不必得意忘形,纵然悲戚,也不必怨天尤人。

若每个人都能抱持坦诚、谦虚的胸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地工作,必可体会出那漫长人生中的无穷情趣。在人生旅途中,不时穿插崇山峻岭般的起起伏伏,时而风吹雨打、困顿难行,时而雨过天晴,鸟语花香。总希望能够振作精神,克服困难,继续奔向前程。在那山头上,孕育着人生的新希望。

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难免遇到挫折。这时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寻求摆脱困境的办法,另一方面,还要坚信:没有涉不过的水,没有翻不过的山,终有日出云开的时候,明天必将迎来灿烂的曙光。

在人生道路上,常会遇到种种逆境:如政治生命的迫害,工作环境的崎岖,先天条件的不足,生活中的灾变,身体上的病残等等,都会给事业、生活设置严重的路障。在这些磨难中,相当一部分人被湮没、淘汰了,而强者、勇者却崛起了。在人类的文明史上,许多人在逆境的险恶面前,不失态、不折腰,谱写了悲壮的人生之歌,成为千千万万个奋斗者心中的楷模。

磨难是炼狱,勇对磨难的人必能踏开一条“血路”,走向成功的彼岸。“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正是一条普遍的规律。

古今中外从厄运的“地雷”中,踏出成功之路的人可谓浩浩荡荡,不计其数。

1.环境坎坷

人的成长进步,离不开周围的小环境。在任何时代,顺利与坎坷总是并存的。有人群的地方,总会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有奋然进取、顽强搏击的勇士,也会有“打横炮”、给人穿小鞋的“小人”。

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在现实的社会空间,由于种种原因,“众必非之”的现象,依然存在着。

奋斗者遇到世俗的偏见、同行的诘难,甚至受“祸水”的中伤、诋毁、诬陷,都是常有的事。

2.生活磨难

有不少人一辈子在生活上屡遇磕磕碰碰、沟沟坎坎,恋爱受挫、家庭不幸、经济贫困等等。但是,在挫折面前,仍站立起一批坚忍不拔的志士。

3.身患重病

音乐大师贝多芬在耳聋之后立下誓言:“我将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正是这种坚如磐石、堪泣鬼神的意志,使他登上了艺术殿堂的高阶。

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以病残之躯托起了事业的大厦。她曾呐喊:“假如能给我三天光明……”表达了残疾人创造的渴望和对健康的期盼。病残人在那样艰难的环境和条件下,尚且如此坚强不屈,我们每一个健全的人呢?

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最大的价值,什么样的生命才最有质量,这是千千万万青年思考的问题。有一位青年的答卷感人至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不陶醉于幸运的降临,不屈从于厄运的侵袭。

运盛时多点儿警醒,运逆时多点儿从容。

真诚地拥抱人生。

每一天都要活得崭新辉煌。

4.突遇灾变

在生命的旅途中,有时会突遇重大灾难,给人以毁灭性的打击,致使骨折肢残,生活难理。但是,那些意志坚强者,心理上却没有垮落,他们用“精神手杖”艰辛地开拓着新的人生之路,绘制着催人泪下的生命长卷。

我们平时读英雄探宝的故事,着眼点并不在于他探到的宝物,而是在于探宝的非凡经历,在于探险的惊心动魄的历程。实际上,寻求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精神的探宝,精神的长征。因为,探宝只是手段,过程才是目的。对过程不感兴趣的人,必享受不到生存的乐趣。

一个人,往往在经历了大灾大难之后才能悟透人生的真谛,生命的内涵。

“人生真正的道路是一条简陋的绳索。倘若你能优雅地走在上面,你要微笑,你要感谢生命给予你这么多……而一旦你不幸被它绊倒,跌出了眼泪,当你爬起来重新上路时,你仍要始终不渝地微笑,你仍要感激生命给了你这么多……”

挫折、磨难是最伟大的老师。在顺境中几乎什么也学不到,而在失意痛苦中却能获得无尽的知识。在顺利时认识不明的道理,在落难时反而能认识得明白、透亮。在这时,你才能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才能认清自己的价值、能力。厄运正是成功之路上不可缺少的路标。

5.先天缺憾

先天条件缺憾,对走向成功是不利的因素。然而有的人却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在精神上站立起来。

人生在世就应不断地超越缺憾,充实自我。激越生活,主宰人生,潇洒地把握生命之舟,用劳动或智慧的双手铸成创造的钥匙,打开聚集着物质和精神财富宝库的大门。一个乐于同生活的磨难打交道并战而胜之的人,是永远令人钦敬的。

总之,世事常变易,人生多艰辛。在漫长的人生之旅,尽管人们期盼能一帆风顺、万事如意,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不期然地遭遇逆境。

人生的逆境千差万别,而人们陷于逆境的原因大抵可分为两类:一是主观行为的过错,二是客观条件的改变。上述原因导致人们原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产生变化,使人们被迫改变人生的轨迹,或逐渐或陡然地身陷逆境。

逆境是理想的幻灭,事业的挫败;是人生的暗夜,征程的低谷。就像寒潮往往伴随着大风一样,逆境往往是通过名誉与地位的下降、金钱与物资的损失、身体与家庭的变故而表现出来的。逆境是人们理想与现实的严重背离,是人们过去与现在的巨大反差。

面对逆境这条人生的畏途,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就懦夫而言,逆境是生存的炼狱,是前途的深渊;就志士而言,逆境是人生的良师,是前进的阶梯。逆境如霜雪,它既可以凋叶摧草,也可使菊香梅艳;逆境似激流,它既可以溺人殒命,也能够济舟远航。逆境具有二重性,它需要我们正确地认识和把握。

古往今来,凡立大志、成大功者,往往都饱经磨难,备尝艰辛。逆境成就了“天将降大任”者。如果我们不想在逆境中沉沦,那么我们便应直面逆境,奋起抗争,只要我们能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奋力拼搏,就一定能冲出逆境。

人在顺境往往自视甚高,感觉良好,倘若人生陡遇变故而陷入逆境,则顿感周围的世界竟是这样的陌生。此时,逆境给了人一面明镜,使人认识了真实的自我;逆境给了人一双慧眼,使人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

由顺境转入逆境的人,看到亲朋远遁、故旧漠然,于是,如坠深渊,身陷绝地,备觉孤独,如入冰窖,虽处炎夏犹感心寒。面对逆境,我们不可悲观失望或顾影自怜。逆境是迎面的狂风,我们不进则退;逆境是顶头的巨浪,我们不生则灭。

逆境是个势利的小人,遇强则退让,遇弱则肆虐;逆境是一副沉重的担子,它一头是世俗的讥讽,一头是奋争的艰辛;逆境又是黑暗的隧道,走到尽头便是光明。

当此之时,我们只能选择一条路,这就是冲出逆境!

要冲出逆境,身处逆境的人便应重新进行经济与社会的定位,穷日莫当富日过,无权莫比有权时。要忍得清苦,耐得寂寞,要放得下架子,沉得下身子,要以敢入地狱的气概去挑战逆境。

要冲出逆境,身处逆境的人便应内养祥和之气,外示沉稳之态;要珍视亲情爱情,维持温馨之家,这样才能心无旁骛、奋力一搏。

要冲出逆境,身处逆境的人便应理清思路,调整目标;内挖潜力,外求强援。要努力消除各种不利因素,尽量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以便早日打开局面。

年轻人要志向高远威廉·A.阿尔科特(美)

威廉·A.阿尔科特,美国着名教育家、医生,忠告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版了大量以教育为主题的图书。其作品《人生第一课》在美国被公认为一部年轻人步入社会的必读书。

一个人仅有好的人格还不够,你还要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些人可能认为把行动的标准定得太高是一种冒险。我曾经听老师们辩论过,他们说如果让学生临摹一个写得十分粗糙的范本,他会学得比较快,比给他一个写得相对工整的范本要快得多。“因为如果给学生一个工整的范本,他们很容易失去信心,如果范本写的只比他们自己写的好一点点的话,他们很快会建立信心赶上范本的水平。”我被完全说服了,但是事情根本不是这样的,倘若范本是写出来的而不是刻出来的,那么学生临摹的范本越工整就越好。学生们是绝对可以临摹出字帖上的字的,但如果说前人能够做到的事情每个学生也都能做到,就有些牵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