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明天的早晨
7142700000026

第26章 “你出了一道难题”(1)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这句话,我们已叫喊了多少年。但事实上偏偏不易做到。因为这常常关涉着个人自身的品格、道德和素质。

周锦廷常常说,对人民负责,就要从实际出发。

我从这句话里,终算探究出这位镇委书记无私无畏的秘密了。

我想过,大将风度无非是他能把纷繁复杂的问题,条理成最简单的公式。从而产生了轰动效应。反过来,把简单的问题弄得复杂化,那该归属于政治家需要的权术玩弄范畴里。

周锦廷在日常工作中,有善于把复杂变为简单的本事。这个本事的质点,在于具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胆识。

一千九百八十八年,炎夏七月。

香港的天空焦黄,充塞着一股焦灼了的气味。

突然,在丽晶大酒店富丽堂皇的大厅里,冒出一块晶亮的绿洲。

这是七月香港的一次轰动。

横岗经济发展公司同美国协调相机公司,签署开发横岗工业区协议书。协议规定,横岗提供500万平方米土地和劳力,协调投资6亿美元。为期25年。

共同社消息:这是自六月四日的天安门事件以来美中第一项大型契约。世界各大通讯社都发了消息。

当时,美国和欧洲刚刚宣布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

这一举动向全世界证明,美国的经济制裁并不是神乎其神。连美国老板也不听话。

我确实为周锦廷的过人胆识所惊讶。

然而,使我更为惊异的是在签约的前一天晚上,他从香港来电话,要我立即赴港,帮助他度过这个难关。天啊!他告诉我明天的签约仪式很隆重,驻香港各国的新闻电视记者一百多人采访,不知怎样应付好。问题还在于这个签约,他事前没请示过上级,可以说是独断独行。当然,个中苦衷可以列成好几条理由。我一下子愣住了,不知道该怎个回答好。然而,我从心底里支持他,钦佩他这个赤胆忠诚于国家事业的共产党员。我当然明白,他对付这样的场面,绰绰有余。倒是替他担心会后碰上的天灾人祸。我告诉他,记住反复阐明土地使用经报上级政府批准方可生效。云云。

果然,签约仪式上中外记者云集。提问雪片般的纷飞过来。香港两家电视台都用中英文播放了。

横岗同美国协调公司的签约,一时之间成为世界新闻。

这个周锦廷就有这个本事。他把如许复杂的事情,变得这样简单明朗。瞬眼间轰动了全世界。当人们还弄不清楚这里面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事情,诸多猜测事件的背景,前因后果,以及内里的奥妙等等时,周锦廷却在含笑地冷眼看着这个世界。他自我安慰地在微笑。他用自己的方式,向全世界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美国人民的愿望。

他说了自己所要说的,做了自己认为应该去做的事。

会上。

记者问:你可以谈谈这项合同签署成功的秘密吗?

周锦廷: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我们同协调公司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愿望。这里重要的是相互信任、相互谅解和真诚的友谊。

记者:请问你们的友谊是怎样得来的?

周锦廷:五年前协调相机公司在横岗设厂,由小到大,现有厂房面积2300平方米,拥有2千多工人。正在扩建厂房2500平方米,共投资7千万港元。这五年可以说是充满绿色的五年。我很高兴看到协调公司的发展。

记者:陈经理,很想听听你的看法。

陈胜兴:我很尊敬协调公司董事长积伦先生,他是一位很好的合作伙伴。协调公司在横岗的发展,说明我们合作良好。

记者的目光转向积伦丰满的蓄着胡子的年轻的脸上。

记者:你在中国的经济低潮期签署这样一个大项目,不怕冒风险吗?

积伦:世界上众多的企业家里面,有成功的,也有不大成功的。我看成功的都是眼光远大,心胸广阔的人。从长远看,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比得上中国拥有这样多的劳力,这样大的土地,和这样广阔的市场。我们公司的生产已全部搬到横岗去了。赢利了。我很高兴,中国工人聪明勤劳。同周锦廷先生合作很愉快。

记者:请谈谈你对横岗的印象。

积伦:周先生他们的开放态度,令我省下了很多的精力,也令协调相机厂成功了。他们是英雄。周先生他们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还吸引其他地区的人来横岗工作。我认为他们真正关心他们的国家,真正关心他们的人民。

记者:你的感受呢?

积伦:我在横岗的经验,没有一件是负面的。我成功得太快了,有时我不能不停下来,冷静地确定一下自己,这是不是真的?

记者:你对中国的信心来自哪里?

积伦:在中国我相信邓小平,在横岗我相信周锦廷。

这位三十出头的美国人,魁梧伟岸,比得上重量级拳王,一腮帮子大胡子看上去显得老成持重。他公司在横岗生产的相机畅销美国、欧洲市场。他认为产品质优只是协调相机厂成功的一半原因,全球销售管道是协调相机厂成功的另一半因素。他在台湾的竞争对手或许在产品制造上,足以同他匹敌,但他们还没有办法自己作市场行销。

协调在世界低价相机市场占有率已达70%,并正在增加中。零售价10-99美元一部的协调相机,有55%在美国销售,在MART、TOYS、“R”us、CALOR、DARHMARK,都可以买到。40%卖到欧洲市场,另有5%售到澳大利亚。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日本。

为了打开东欧、苏联市场,他准备在匈牙利设厂。已派三位匈牙利技术人员来横岗,停留二三个月,学习怎样制造相机。聪明的积伦的眼睛还一直注视着中国十一亿消费者。事实上,中国横岗使他获得了成功。北京风波,在他看来恰正是他成功发展的又一次机会。难怪他谈笑自若,信心依然。

我始终认为这是一个使人心怵的冒险故事。因此,我兴趣地去了解这个故事的始末。

一九八九年六月八日。周锦廷、陈胜兴和邱昔安应积伦先生的邀请,到三藩市访问协调公司。

这个华侨早年淘金的地方,现已成为美国西岸最热闹的港口了。绿树成荫,绿草如茵。积伦全家热情地欢迎周锦廷他们。美国人开动了家里的四辆“奔弛”轿车迎接客人。如同亲人一样设家宴款待中国客人。美国人喜欢住木板平房。积伦家的花园很宽阔,近六十亩,没有围墙。房子里的家具设施颇讲究,雅丽古朴。只是那一式的玻璃木框门窗,没点遮拦。在我们看来似乎欠了点安全感。积先生有三个女儿,最大的才八岁。漂亮活泼,对中国客人一点也不陌生。

午餐算是破格的隆重了。一大盘烤火鸡,一盘青豆,还有马铃薯、牛肉、冷盘、炸鱼。一只宛如畚箕般大的烤面包。纯粹美国口味。陈胜兴眨了一下眼睛,勉强咽点下去。周锦廷开朗豁达,适应度大,胃口不差。邱昔安身上有一半外国血统,大可以接受下来。然而,主人的盛情款待,使午餐吃得兴致盈盈。

饭后,他们继续商洽开发横岗工业区的事。

“北京正在闹学潮,你放心吗?”周锦廷说得很坦率。“六?四”才过了五天。

“我考虑过。邓小平的政策是开放的,横岗政府是一个办事的政府。我当然放心。”积伦说。

“你还是这一句话!”

“要从长远看。不仅对中国,对世界性投资都应该这样。中国这个市场太大了,我已经从那里赢利了。我办企业的目的无非是有利可图。”

周锦廷明白,对方很体谅自己,也很理解横岗。横岗近日缺电,开四停三。协调自备柴油发电机。麻烦不少。这确是一件伤透脑筋的事。然而,积伦表示理解,从没说过一句怨言,他1972至1981年在台湾的工作经验,使他对别人视为恶劣之环境安之若素。那时台湾的电力供应很缺乏,道路也不好,在最好的旅店里都有蟑螂,同经贸主管机关打交道要一大堆公文往来。当人们抱怨台湾的环境时,他在那儿创造了自己的运气。他认为,现在在横岗设厂比那时在台湾还要容易。

积伦先生在香港告诉记者,他很推崇周锦廷说话算数的作风。他知道有许多人对中国官员没有信心,但在整整六七年的时间里,周书记和他的同僚作到了每一件他们允诺要作的事。他表示,一个在六年时间里均能实践诺言的人,值得他尊敬。他说,“我对这些人连百分之一的不信任都没有。我对他们能实践诺言之能力有绝对的信心。他知道横岗已花了近千万元建变电站,已经尽力而为了。横岗已修好一级标准的道路系统。新的电话交换机装好了,电话线数目由8条,增加到2000至最多的4000条。

他对记者说,在世界上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贪污,这个破坏外商投资信心的黑手。积伦说,“这在横岗是不能令人相信会发生的事。过去几年从未发生过,连一次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