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下来收获如何?”我问周林祥。
他在前年由市委下来挂职镇委副书记。这位身高一米八七的年轻人,眨巴着一双眼睛,若有所思地说,这里已把中国传统圩镇概念改写过了,我在这里找到了自己要寻找的东西。
这位冷静而自信的思考型的年轻人,在信仰的希望上找到了些什么呢?
晨光金灿灿地从窗外倾泻进来。
周锦廷同来自湘潭上海的高工教授,商洽立项设厂的事。横岗必须有自己的工业基础,有自己的工厂,而且是高技术的工厂。他要请这些专家教授来这里组成电力电子研究所,自己立项设厂。他很清楚,这“三来一补”只能是横岗起步的台阶。
来自北京、广州、浙江、安徽和深圳的教授们,应邀围坐在一起,共同探讨论证横岗股份制经济的组合架构,以及经济发展的前景。他们恍然地发现,发生在这片红土地上的一切全都是新的闪光的东西。这里没有框框,也没有条条,只是地地道道的实践。社会主义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实践问题。这实践的理论和理论的实践,都是从实践中来的。全世界在议论社会主义的失败,这里却升起了社会主义的希望。这就是地地道道的实践的回答。
共同富裕—这里实践的精髓。
历史在这里凝思。
天蒙蒙亮。
周锦廷抓起一把米掷进电饭煲里。然后沿着村间小道,走过龙眼树头,朝山边跑步去了。回来时,早餐已煮好了。
他沉实稳重的脚步声在晨曦的旷野上回荡。
他跑的是一道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道路……
他在这一道没有终点的跑道上看到了希望。
这是横岗的希望!
这是中国的希望!
这里看见了明天的早晨!
一九九一年五月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