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字禅
曾经期许自己,这辈子至少要出四本书;四种不同类型的书。第一本佛教散文《灵山不如归》,已经出版。
记得写完第一本书,我曾请示家师(星云大师),接下来想写读书札记之类的文章,可不可以?师父看了我五秒,即说:“可以。”
于是我脑海里冒出一本本书来:曾经爱不释手,看过好几遍的“私房书”;一照面就被深深吸引,有着猎艳心喜的“钟情书”;爱书好友们口耳相传的“推荐书”……
列出这些书单,从此又开始一年半“文字禅”的修行生涯。
排班等候,跑香行进间,我的心系在书本里的情节、精神、意涵,思绪伫足其中,也随兴游走于过去的记忆、现在的经历。我心、作者心,两者相撞,荡漾出一些火花;平时蛰伏不显、零散闲置的思想、观点,乃一一清晰成形。
这是从书中引发自己的体验和思惟。有时,却是先有感怀、思想,再回头寻找与之相印、辉映的书籍。
由于“以书会友”专栏,我是以笔名“唐棉”发表,除了少数熟识或有机缘谈及的,大部份的人都不知道是我,所以当面的响应较少,不过也因此有了些意外的惊喜。
如《和尚的力量》刊出第二天,以前在出版社的同事美智打电话给我,说印象中我好像有《师父还在沙漠里》这本书,她看了福报副刊有位唐棉写了一篇文章介绍,感觉很棒,想跟我借来看。也有几位师兄知道我平时爱看书,会热心的告诉我有这么一个专栏;也常在计算机上收到辗转寄来的电子稿。
我一向不是大声嚷嚷、自吹自擂型的人,但是坦白说,遇到这种“好康逗相报”的朋友,我还是会掩不住喜悦,开心的说:“唐棉就是我啦!”身为创作者,谁不愿自己的作品被阅读,谁不愿自己的作品受好评、有回响?(如果只是孤芳自赏,那写日记就好了,是不是!)
有人来函说:“每次读完您的文章,总有份反朴归真之纯净,换醒我心中沈睡已久的心,因而长智不少。”所谓“开卷有益”,我从书中获益,再将利益分享给读者;这也是一种“法布施”呀。
有位香港的读者看了《拒绝让心变丑》,e-mail说:
看完文章,鼻子酸酸的流下眼泪,因为感觉每天在‘为五斗米折腰’的生活中,不管你喜欢与否,什么角色都要好好的演活。很希望能做到‘人到无求’的境界,但每当‘境’来到时,不自觉地‘我执’的箭猪跑了出来,何时才能真正的放下呢?如何可以训练一个柔软和理性的心?
多年来侍奉患有“老人痴呆症”婆婆的孝顺媳妇说:今早读了《老有所安》,心里很疼痛,照顾婆婆一直以“理所当然”的为她“好”推动着,唯忽视了她老人家那“纤细的心”,她老人家一定很委屈,而为人媳的我竟而不知,我一直认为自己很敏慧而照顾婆婆却这般的大意,真不如“百太郞”。《老有所安》对我而言是清醒的“及时雨”。
一位失去亲人的读者言:悲伤哀悼一直执着放不下,读着《揭谛揭谛》,那份哀伤似懂非懂慢慢散开些,真的,我长久以来,不都是执苦为乐,执空为有,执无常为常吗?
有位师兄分享他看这些文章的心得:“让我在每个星期六共修时,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作为开示的题材。虽然我并不认识此位唐棉作家,但我相信此书一定会造成爱好者的收集。这是一本工具书亦是各种开示的素材。此人应该有一定的修行程度和佛学素养……”
更有些爱书的读者告诉我,他们常是看了“以书会友”里介绍的书之后,就去书店把那本书买回家。我笑道:看来我应该跟这些出版社收广告费呢!
此书收录了四十篇文章,“风檐展书读”的三十篇是一般书籍,“古道照颜色”的十篇为个人的读经心得。佛经浩瀚无边,多生多世都难以读尽读通,我只从读过的经典里挑出特别喜欢,有所”感觉“的来抒发。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论世学、佛学,都在述说演绎“人间这一部大戏”——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剧情的大戏。也因此,我为这本书下了个注解:“从世学看佛法,从经典看人生。”
喜欢清朝李密庵的《半半歌》。我们生存的世间有白天黑夜、有好人坏人、有顺境逆境,有男女、有贫富、有大小……于是有了悲欣交集、苦乐参半的人生。我半生为俗,半生为僧,出家前,倔拗打破平静顺遂的生活,让自己在翻滚风浪中浮沉;出家后,在人间佛教道场,真是“披了袈裟事更多”,不过心情却平静下来。“人之大患为吾有身”,身不在,心自在;观空自在。体验了“无我”的付出,始尝“半中岁月尽幽闲”之味。
出世入世,半半相融。每天晚上回寮之后,于灯下看“闲书”──心情悠闲所读之书,和每天早上一杯咖啡+联合报,同样都是我繁忙的办公室工作,及单调、平淡、规律的出家生活中一种奢,必须藉由文字来呈现;藉由文字,我也清楚看着自己的起心动念。二○○六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OrhanPamuk)说得好:“写作,就是把内省的经验变成文字。”写作是内省的结果,“文字禅”虽非究竟,我想它应是我这半中岁月的功课吧!
最后,感谢基隆市文化局局长杨桂杰先生慨然为序。好友周慧珠推荐他,说他具有文化背景,又是对佛学有研究的佛教徒,是最佳人选。我与杨局长素昧平生,他没有人情包袱,下笔时尽可以“春秋之笔”作客观的“评鉴”,坦白说,还真有些忐忑呢。幸好,过关了!
也感谢名作家颜艾琳小姐,常常在报纸看到她的书评,此次有幸邀得她的序文,真让人惊喜!也才知这位美丽的“缪斯女神”,也是佛弟子,难怪诗中隐隐透露洒脱自在的禅意。
第一本书请师父帮我写了序,已是莫大殊荣。第二本书原不该再贪心,但禁不住的渴望,驱使我再去索求,慈悲护佑弟子的师父仍一口答应,让我感动万分!师父一生致力文化、教育弘法事业,他知道寂寞的文字工作需要鼓励。感念师父的栽培,我会继续以一支笔,为众生犁出一方清净安乐的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