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严净土分第十①
【原典】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②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③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④,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⑤,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译文】
佛陀再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佛陀以前在然灯佛时,有没有得到什么成佛的妙法?”
“没有的,佛陀!因为诸法实相,本来清净具足,没有什么可说,也没有什么可得的成佛妙法。如果有所得的心,就无法和真如实相相契合。”
佛陀颔首微笑,因为须菩提已领悟了真空无相法的真谛。于是,佛陀接着问道: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菩萨有没有庄严佛土呢?”
“没有的,佛陀!为什么呢?菩萨庄严佛土,只是权设方便,度化众生,若存有庄严清净佛土的心念,便是著相执法,就不是清净心。著相的庄严佛土,便落人世间的有漏福德,即非真正庄严佛土。庄严二字,只是为了度化众生,权立一个名相而已。”
“所以,须菩提!诸位大菩萨都应该像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该对眼识所见的种种色相生起迷恋、执著,也不应该执迷于声香味触法等尘境,应该心无所住,令清净自心显露。
“须菩提!譬如有一个人,他的身体像须弥山王那样高大,你认为如何?他这个身体大不大?”
须菩提回答道:“很大的,佛陀!为什么呢?佛陀所说的不是无相的法身,是指有形色、大小的色身,因此称这身体为大。如果以法身而言,是不可丈量,当然不是世间大小分别所能涵盖的。”
【注释】
①第九分言四果无可得,此分则云圣果亦无可得;若是有得,皆是住相。凡夫总以为,四果既无所得,为何有四果之名?圣果若无所得,又何以有圣果的名称?这都是犯了住相的毛病。要知道,圣贤的名称,都是假名、有为法。所以,般若即要处处破这些有执,唯恐凡夫贪爱有为法,被假名所蒙蔽。所谓“庄严净土”,并非就是凡夫眼中所见的色相庄严,而是指那无形无相的法性庄严。
②然灯佛:即是授记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本师。佛陀在因地修行,以七朵青莲花供养然灯佛;然灯佛便以神通力变一方土为泥澜地,儒童解鹿皮衣覆泥,并以发布地,请佛蹈其身而过,并发愿当于未来世作佛,愿佛授记。然灯佛蹈其身而过,为之授记曰:“过后九十一劫,等你修满三阿僧祇时,你应当作佛,号释迦牟尼。”
③庄严佛土:庄严者,庄盛严饰也。菩萨于因地修行六度万行功德,并以之回向,庄严成时之依报国土,谓之庄严佛土。
④清净心:即是人人本具的自性清净心;不生不灭,清净不染,远离客尘烦恼,不住法、非法,超越能所对待、有无分别的本心。
⑤须弥山王:即是须弥山,华语妙高山,此山四宝所成,高出众山之上,故称山王。
【讲话】
第九分已解除小乘行人对四果证得之惑,使之回小向大,知无为法中,证无所证,得无所得。既然四果无得无证,那么佛陀于三大阿僧祇劫中困地修行,是否也没有所修所得的法吗?佛果上的依正庄严,难道都是虚无吗?佛陀明白大众有此疑问,因此在第十分针对于成佛说授记,庄严佛土等主题,做明确的解答。
一、成佛授记不著住相
二、随其心净佛土庄严
三、发大乘心应无所住
四、法身无相不可丈量
经典上记载佛陀因地修行中,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乃至析骨为笔,取血为墨,柝皮为纸,写经流通法音的感人事迹。佛陀累劫内外俱舍,不惜散尽财宝、房舍、车乘、童仆等等,尽大地山河一寸一厘,尽是佛陀布施的证明。
一、成佛授记不著住相
佛陀被授记当得作佛,然灯佛可有授予成佛之法?佛陀是否有所得呢?《大般若经》说:
菩萨靡诃萨,于一切法无所取著,能从此岸到彼岸故;若于诸法少有取著,不能从此岸到彼岸。
此岸彼岸相隔不远,凡夫贤圣近在咫尺,只在于不取著诸法,即能横渡生死苦海,登涅槃舟航。佛陀于然灯佛所是否有得?就如同须菩提回答:“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佛陀要是于法有所得,即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不空,如何成佛有分?以“授记”而言,有二种授记,一是凡夫的授记,即人人本具佛性,个个皆是未来佛种。二是菩萨的授记,即是八地菩萨,已入“无功用行”位,然灯佛授记善慧菩萨(指释迦牟尼佛)。
佛陀为拔除大众的邪见,以为然灯佛有个神奇的成佛之法传授给他,而佛陀也有获得什么秘密的妙法,心向外求,不肯老实修行,探究本心。佛陀被授记成佛,源于累劫修行,圆成资粮位得来,而非是因为然灯佛的授记才得以成佛。《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卷下:
佛言:迦叶!解知烦恼从因缘生,名得菩提。迦叶!云何为解知从因缘所生烦恼?解知是无自性起法,是无生法,如是解知,名得菩提。
真正得到菩提者,彻了菩提不生不灭,圣凡互存,生佛不二,而菩提与烦恼实无自性,从因缘中来,亦从因缘中灭。授记成佛之名,也是诸佛的殷勤婆心,慰谕心性怯弱的众生,为其施设小乘四果,大乘十地,授记成佛等名。就如《法华经》的化城喻,诸佛幻化美妙庄严的城市,令众生心生欣羡,生勇猛心,舍小向大,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佛陀以然灯佛无法可授,佛陀无法可得,揩拭众生心地的迷影。
日用生活中,我们往往希求有个什么妙法神咒,可以使家庭圆满,事业顺利等。有一些学佛者,诵经拜佛,种种布施,稍有感情、事业、工作、健康的挫折,每每就怪起佛菩萨没有庇佑他。佛法岂是廉价的交易品,我们和佛菩萨的往来,是信仰清净的增长,是积厚善法功德的势力,是踏入选佛场的门槛,不过是借用经咒的净化和诸佛感应接心。
财富有财富的因果,健康也有健康的因果,人天福乐果报由奉行十善业中来。一句佛号,一遍经咒,能消除我们的罪业,根源于真心恳切发露的忏悔。有一首咒语,能令大家如意安康。
(一)慈咒能降伏一切鬼魅。
(二)悲咒能远离一切邪恶。
(三)喜咒能所愿所求如意。
(四)舍咒能契入诸佛密语。
慈悲喜舍是我们内心无上的密咒,能降伏鬼魅冤结,使我们朝夕与佛同眠共起。
佛陀得值然灯佛授记,心无住著,因而并没有授记之法,得授记之人,人法双亡,才是真正的授记。
有一个信徒,由于求悟心切,自己造了一尊佛像,每天带在身边,虔诚供养。
有一次他到寺里烧香,香烟袅袅四处飘散,他发现烧的香都飘向其他的佛像。心想:我的佛像都闻不到我烧的香,我必须想个办法。于是他心生一计,就在佛像的鼻孔上穿个孔洞,系住香环,自此以后我的佛像就能享用我烧的香。
几天以后,原本洁净白皙的佛像被熏黑了鼻子。他才恍然大悟,因为自己贪求功德,毁掉了庄严相好的佛像。
这则黑鼻子佛像的故事,主人贪求无知的行径,看似可笑,再仔细思量,不也是反映吾人自心的贪欲和痴迷?终日背着外在的佛像,四处乞求开悟的功德,却不知内在有一尊万德庄严的佛,昼夜惺惺然,戒香德馨终年袅袅不绝。
二、随其心净佛土庄严
前文已说明,然灯佛无法可授,佛陀无法可得之性理,那么菩萨在因地修行,一切功德都回向于菩提华果,为什么佛陀却说菩萨没有庄严佛土呢?佛陀申明其中原委,即是经文所言: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我们先从“庄严佛土”说起;佛陀说庄严佛土,是为权教菩萨开示,要发广大心,以六度万行之功德,庄严佛土。由此回向佛果菩提,才能令菩提心苗茁壮成熟,而不堕入二乘行人的蕉芽败种。先建立有个庄严殊妙的佛土,令众生不著人天福报,离二乘心。“庄严怫土”是假谛,是权教的假有之相。
“即非庄严”是空谛,了知诸法空无所住,无一恒久庄严之相可得。在心不住著庄严之相,以“假不碍空”人第一义谛,虽广修功德万行,心不动念住相,而能任运自在,“是名庄严佛土”。
三谛:
庄严佛士——假谛:权教方便,令众生不求人天福报,住着二乘圣境。
即非庄严——空谛:晓了一切法空无所住著,不住庄严之相。
是名庄严——真谛:即空即假会归中道,明白非假之理,而能大建水月道场。
我们受持《金刚经》要有空假无碍的知见,就像诗云:“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欲成就一切佛法,庄严佛国净土,于因地修行,应起心观照,检验是否有偏离正道!《华手经验行品》卷二十二:
佛告舍利弗:应以三事验菩萨心,何渭为三?常勤精进,求法不倦,谓是大乘菩萨藏经,以是经故,自增善根,亦能增长众生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