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一个苦行僧,每天耐烦做种种劳役苦行,一有空闲,不和人攀缘戏论,一天定课六十卷的《金刚经》,数十年如一日,从未荒废休息。
有一天,和以前的师兄重逢,师兄已是个鼎鼎大名的大和尚,四处有人邀请,前往讲经说法。十几年没有见面,师兄关切的问他:
“师弟,这十几年来,你是怎么用功呢?”
“师兄,除了寺里的劳役工作,我每天只有读诵金刚经。”
师兄闻语,气恼他没有多多学习经教,十几年来还是做杂役的事务,摇摇头就要和他告别。
“师兄,我们难得见一次面,我就诵一部《金刚经》来祝福您吧!”
苦行僧就席地而坐,开始诵念。从一开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顿时空中响起梵乐弦歌;诵到“一时,佛在舍卫国”,四周异香扑鼻;再诵念到“尔时,须菩提即从座起”,只见天雨曼陀罗花,纷纭四落!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师兄能演说经教,如人有眼目,师弟奉持经教,如人有足,能感天华梵乐,称扬歌咏。成佛之道,教义如地图,其中的端严曼妙风光,唯有生起行力,迈开脚步,才能印证经典所言的涅槃圣境。
一个做小偷的父亲,有一天儿子问他:“爸爸!你老了,我将来要如何来谋生呢?你总该传授我一点秘诀吧!”父亲说:“好啊!今天晚上传授给你!”到了夜静更深的时候,父亲叫儿子随他出去,找到一家就下手偷东西。他们偷偷的跳了墙,进了室内,打开了柜子,父亲叫儿子先藏在柜子里,忽然父亲大叫:“啊!有贼!有贼!”主人听到后,马上醒来捉贼。老贼已经跑了,小贼就关在柜子里面,心想:父亲真是岂有此理,怎么把我关到柜子里,大声一叫跑掉了,叫我怎么办呢?这时候他只能靠自己才能脱离这个危难。情急智生,他想一个办法。在柜子里学老鼠叫,叽叽喳喳……。主人拿着灯在找贼,听到老鼠叫也就松懈了,“唉呀,这是老鼠叫,贼跑掉了。”当他们防守一松,小贼冲出去,把灯用力吹灭。主人立刻随后追赶,小贼很是着急,糟了,后面又追来了。他又想了一个办法,走到一个古井边,拿一块石头丢入井中,主人追到井边说:“唉!今天出人命了!”说完就走。这小贼就这样安然的回家。”
回到家,就责问爸爸说:“你今天怎么这样捉弄我?”爸爸问:“我怎么捉弄你?”儿子说:“你把我关进柜子,大叫有贼!有贼!”爸爸就问:“那你怎么出来的呢?”儿子就如此这般一说,爸爸听了很高兴,说道:“儿子!我有传人了!你悟到随机应变要靠自己啊!别人是不能传授我们什么啊!”
受持《金刚经》的十法行和功德,都已说明了,如何获致这无上法宝,就像故事中小偷的父亲所说:只能靠自己,别人是不能传授我们什么啊!
三、深解经义解脱生死
拥有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璎络,人的心也未必能知足常乐。《正法念处经 观天品》卷三十四:
宝物归无常,善法增智慧;世间物破坏,善法常坚固。
若有顺法行,随人百千世;虽种种宝物,不能至后世。
种种财宝物,则可强劫夺;王峨及水火,不能拔法财。
受持四句偈的法益,像于正法田中播种,因缘合会时,必成长菩提华果。法财不畏水、火、恶王、盗贼、不肖子孙的掠夺,由此法财登法王宝座。法财之性德能渡众生至清净庄严、究竟常乐的佛国。因此,《金刚经》才会再三叮嘱,短短的四句偈胜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布施。财宝只能资长一时的色身端严,无法使我们获取内在的平静和面对无常的超然自如。
有四个婆罗门,他们精进修行,各具有五种神通,但是对死亡仍然感到布畏恐惧。他们相互讨论着,如果有一天索命的小鬼来到日寸,就各显神通,让小鬼找不到。
第一位婆罗门用飞行术,也逃脱不了死神的追赶。
第二位婆罗门潜藏海中,也难逃拘魂的链锁。
第三位婆罗门隐入须弥山里,还是躲避不住索命的刀斧。
第四位婆罗门遁进土坑地层,仍旧抵挡不了业风的崩裂。
佛陀观见四位婆罗门,各自想尽办法要逃脱死亡,却无法如愿。佛陀以此事告诫诸位比丘:
虚空或海中,深山或地底,这些处所都无法避免无常的来到。想要真正不死,应该思维四法。什么是四法?
一切诸行无常,不起贪恋,如是修行。
一切有为皆苦,厌苦欣乐,如是思维。
一切诸法无我,不住我相,如是受持。
熄灭三毒火焰,涅槃为安,不依神通,如是证得。
信受奉持经教圣谛,乃至四句偈等,都是解脱烦恼的入手处。
有一天,波斯匿王来到祇树给孤独园向怫陀请法。因为身躯肥胖的缘故,全身汗水淋漓,气喘如牛的向佛陀顶礼问讯。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大王的身体太肥胖了。”
波斯匿王羞惭地回答:“佛陀!我真的是太胖了,才走几步路就气喘如牛,我也常为肥胖感到羞愧和苦恼。”
佛陀说:“人应该常常忆念,饮食应该知量,身体才能健壮,不但不受肥胖之苦,而且肠胃容易消化,得到养生延寿之利。”
波斯匿王听完后,欢喜地返回王宫,叫一位郁多罗的少年,在每次进餐时,就大声念诵佛陀的偈言。每当波斯匿王想要大快朵颐时,郁多罗就开口念诵:夫人常当自忆念,若得饮食应知量,身体轻便受苦少,正得消化护命长。波斯匿王因为佛陀这首偈言,从此节制饮食,恢复健硕的身材,行动轻便敏捷,不再受肥胖之苦。
一首偈言可以使人远离口愎之欲,护命延寿,也可以止息众生三毒的造作,解除身心背负的重担,得到寂灭的轻安与喜乐。
四、无为福德究竟常乐
《金刚经》一再强调无为福德的胜妙,为什么呢?前文我们也提到要行财施,只要你有能力都可以做到,一般的众生也欢喜接受施与财物的布施,就像我们而对一群哭闹不停的孩童,用糖果或玩具的给予,暂时安抚他们的哭闹,这种“欲钩牵”只有短暂的功效,无法让孩子永远不哭不闹。反观法布施就不同,是用种种方法,调理孩子的情绪,教育他们不是用哭闹就能解决问题。就像一句俗谚:“你应当教孩子点石成金的方法,而不是送他们黄金。”
每个人都期望过着平安吉祥的生活,周围的人事都能和极乐世界一样,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没有冤仇嗔怒的逼害,但是现实的生活中,往往适得其反。阿弥陀佛用四十八愿建设他的极乐净土;释迦牟佛更以五浊恶世,作为他万德庄严的净土世界。净士在哪里?如何得生彼围?在《阿弥陀经》说,要得生彼国,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什么是善根福德?
(一)五戒十善是善恨福德。
(二)四圣谛八正道是善根福德。
(三)三十七菩提分是善根福德。
(四)四摄六度是善根福德。
修诸善业都是培植善根福德因缘,由此入解脱门径。一个无忧无惧的生活,当然须具备善根福德因缘。外在的祈求,不如返观自求,用念佛停止人我的争执,用忍辱赢得自在,用持戒远离恐怖,用慈悲广结善缘。“从心开始”,改革我们的内在,如禅门的诗偈:“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
唐朝的裴休宰相,是一位虔诚的怫教徒,他的儿子斐文德,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皇帝赐封为翰林。裴休不希望儿子因为少年得志,造成心高气傲,因此把他送到寺院里修行参学,并且要他从行单(苦工)上的火头和水头做起。
这位翰林学士,每天挑水砍柴,丁作十分劳累辛苦。看到寺里的老和尚每天就是闭目静坐,心中愤愤不平。但碍于父命难违,只得强制忍耐。一段时间之后,终于按捺不住的开口道:“翰林担水汗淋腰,和尚吃得怎能消?”
老和尚听了,微微一笑,也念了两句诗回答他:“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
这一炷馨香,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与无为福德相应,不仅能消万劫粮,更胜恒河沙数的三干大干世界珍宝的布施:因为无为福德之性,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
(一)转烦恼为菩提。
(二)止啼哭得安乐。
(三)导迷津至彼岸。
(四)渡有情登佛境。
从舍财宝破悭贪,继而开拓无为的财宝,一分善根福德因缘都不可或缺;四句偈等,都应全力依法而行。含藏自性的宝矿珠玉,远胜恒河沙数……。
习题:
1.如何正确使用财富?
2.财施和法施的差别是什么?
3.什么是受持《金刚经》的十法门?
4.无为福德具有什么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