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刚经讲话
7143600000017

第17章 尊重正法平等流布分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①

【原典】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②天③、人阿修罗④皆应供养⑤,如佛塔庙⑥,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⑦。”

【译文】

“其次,须菩提!不论什么人,什么处所,只要是解说这部《金刚经》,甚至只是经中的四句偈而已,这个讲经的地方,一切世间,所有的天、人、阿修罗等,都应该前来护持、恭敬供养,就如同供养佛的塔庙一样,更何况有人能尽他自己的所能,对这部经义信受奉行、读诵受持。须菩提!你们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已成就了最上第一希有的妙法。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佛的住处,应当恭敬供养。并且应尊重佛陀的一切弟子,因为有佛陀的地方,必定有圣贤弟子大众随侍左右。”

【注释】

①正教者,如来说般若时的教法也。第十一分说明无为福德更胜于有为福德,现在更进一步,说明宝物布施的福德,不如持经的福德,并推崇对持经的尊重。因为般若甚深微妙法,是三世诸佛之母,所以,经典所在之处,即应恭敬尊重,有如佛在。

②世间:总括三界六道之众生,名为世间。

③天:天有二十八重,分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六天,皆有饮食男女之欲;色界十八天,多习弹定,无男女之欲,尚有色身;无色界四天(或名四空天),禅功更深,色身已无。

④阿修罗:义为“不端正”,言其容貌丑陋也。又译为“非天”,言其福报似天,而无天之德也。约略言之,其前生不破戒,能修布施,但不能断除嗔心、我慢、恶念,故福似天,而德不如。生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之大海下。

⑤供养:供给资养之义,即以饮食、衣服等物供给佛法僧三宝,及父母、师长、亡者之资养也。

⑥塔庙:奉安佛物或经文,又为标帜死者、生存者之德,埋舍利、牙、发等,以金石土木筑造,供人瞻仰的筑物。

⑦弟子:译曰“所教”,即弟子也,就师而受教者也。自佛教言,则声闻、菩萨统统是弟子,但以声闻人之行仪,最亲顺于佛,故特称弟子。

【讲话】

前分叙述受持四句偈等为人解说,令众生开启真如自性,为他人说之功德,胜过以满七宝的恒河沙数布施之福德;此分更深入阐明正法流布的广大功德。

一、平等说法天人供养

二、法音流布如佛塔庙

三、奉行经教成就无漏

四、金刚妙谛具足三宝

此分延伸前文的有为七宝的布施和无为功德之校量,七宝是有限量,法音的流布,则能使有情含识返照圆净光明的本性,不再随业风飘荡,不再贪逐六尘影头,打破漆桶,做生命的主人。

一、平等说法天人供养

经文中的“随说是经”,即随顺众生而说,有四种含义:

(一)随说之人:只要能发心开演《金刚经》的法义,不分僧俗凡圣。

(二)随说之义:只要依着《金刚经》正确的意旨,不论事理深浅。

(三)随说之经:解脱经文时,只要是能令人蒙受法益,不定章句前后。

(四)随说之处:讲经之处所,不拘城市山林。

随处随缘随顺众生根性,能为其解说《金刚经》,就算是短短的四句偈等,在讲说《金刚经》之处,都会感应一切天人和阿修罗的恭敬礼拜。《优婆塞戒经》卷二,提到说法听法应具十六事:

凡有说法,具十六事。一者时说,二者至心说,三者次第说,四者和合说,五者随义说,六者喜乐说,七者随意说,八者不轻众说,九者不呵众说,十者如法说,十一者自他利说,十二者不散乱说,十三者合义说,十四者真正说,十五者说已不生骄慢,十六者说已不求世报。

从他听时,具十六事:一者时听,二者乐听,三者至心听,四者恭敬听,五者不求过听,六者不为论议听,七者不为胜听,八者听时不轻说者,九者听时不轻于法,十者听时终不自轻,十一者听时远离五盖,十二者听时为受持读,十三者听时为除五欲,十四者听时为具信心,十五者听时为调众生,十六者听时为断闻根。

如是之人,能自他利;不具足者,则不得名为自他利。

说法者为自利利他,不生骄慢,怀着平等喜乐之心而说法;听法者也应至心恭敬谛听,不轻视说法者。般若是一切功德善法的根源,也是出生三世诸佛之母,只要能平等解说《金刚经》,讲经之处,一切世间(总赅三界六趣)、天人阿修罗等,都会遵循佛敕,供养讲经的地方,以此培植福德胜因。依溥畹大师的《心印疏》,有十种供养的方法:香、花、璎珞、末香、涂香、烧香、幡盖、衣服、伎乐、合掌礼拜。此段经文以演说《金刚经》的处所,就能得到天人的供养,表示法音宣流的殊妙功德。

佛陀于娑婆四十九年说法,不择净秽凡圣,贤愚高低,以平等尊重,人人本具如来佛性的真心,一生度化群机无数。

有一位叫做跋迦梨的比丘,在参学的途中病倒,所幸被王舍城一位好心的陶器匠人所救,安养在其家中。跋迦梨自知病重,来日已不多,便拜托看护他的朋友,请佛陀悲愍他,到此为他说法。

他的朋友来到竹林精舍,传达跋迦梨的请愿,佛陀立即允诺,动身前往陶器匠的家中,跋迦梨见到佛陀不辞千里而来,硬撑起重病的身躯要向佛陀顶礼。佛陀慈悲地说道:“跋迦梨,你安心躺卧下来,我会坐在你的身边。”跋迦梨感动得热泪盈眶,向佛陀合掌说道:

“佛陀!我的病情已经没有康复的希望,心中渴望能亲觐尊容,顶礼佛足,怎奈这病躯已无法走到竹林精舍!”

此时,佛陀开导跋迦梨说道:

“跋迦梨!我这老迈的身躯,也是成住坏空的,你应当知晓:见法者即见我,见我者即见佛。能思维法性者,才是真正和佛陀同在的人。”

佛陀以见法性即见佛,以礼敬法性才是契合诸佛甚深的密意。

二、法音流布如佛塔庙

随顺众生而演说《金刚经》,即使短如四句,也能得到三界六道众生的恭敬供养。前文已列举供养有十法,今言供养者的态度,要如临怫之塔庙,亦即演说《金刚经》之处,天人阿修罗要尊如塔庙,恭谨的供养。什么是佛的塔庙,依溥畹大师的《心印疏》所言,有四种塔:一生处塔,二得道塔,三转法塔,四般涅槃塔。这阳种塔是诸佛从降诞到涅槃,一生游化的足迹,有更深一层的涵义:

(一)生处塔:由四句偈等,令说者闻者都能开明见性,法身妙体,圆净性德,皆从闻经处生出。

(二)得道塔:佛果菩提,皆因闻经处而得成熟,此处即是得道塔。

(三)转法轮塔:能随说经义,为他人说,即是转法轮塔。

(四)般涅槃塔:彻解理事究竟,自度他度,即得般涅槃。

因此,法音流布,不仅获一切世间天人等供养,演说经义之处,即能出生诸佛,得菩提道果,立法轮道场,人般涅槃乐。《海龙王经 法供养品》第十八:

时海龙王问世尊曰:“其有人,以华香、杂香、捣香,缯盖幢幡,伎乐衣被,饮食床卧,病瘦医药,供养如来。宁应供养否?”佛言:“龙王!随其所种,各得其类;此之供养,不为究竟。离于垢尘,植于德本;逮至贤圣,心之解脱。不为无德,不至无上。菩萨有四事,应供养如来。何等为四?不舍道心,植诸德本;心立大慈,合集慧品;建大精进,严净佛土;入深妙法,心得法忍。是为尊敬如来为供养也。”

我们烧香、涂香,珍宝璎珞等形色供养,不如以四事侍佛,不退道心,立大慈愿,建大精进,入深妙法,谓究竟供养诸佛,庄严清净刹土。

佛陀于因地修行中,曾为雪山童子,求一偈,不惜以身命换取,足见法的珍贵。佛陀的大弟子富楼那尊者,为使正法传布,也不惜为法忘躯。

有一天,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说法。佛陀明了富楼那已深解法义,于是询问道:“富楼那,你想到哪里去弘法?”

“佛陀!我想到两方的输卢那游化。”

“富楼那,西方的输卢那,人民性情残暴凶恶,如果他们诃骂毁辱你,你应当如何?”

“佛陀!我会如是思维:虽然他们诃骂我,但没有出手打我,还是具有善根智慧,可以度化的。”

“如果他们动手棒打你,你应当如何?”

“我会如是思维:虽然他们动手打我,但并没有用刀杖伤害我,他们善根还是具足,可以得到教化。”

“富楼那!如果他们用刀剑防害你,你又该如何?”

“佛陀!如果他们用刀剑伤害我的身体,我会有如此念头:他们仍是具有善良的本性,还没有杀害我的身命。”

“如果他们杀害你,你又该如何?”

“佛陀!即使他们杀害我,我也会如此想:他们仍然没有泯绝善良的心性,假借此善巧方便,使我老朽的身体,得到解脱!”

佛陀微笑的说:“善哉!善哉!富楼那,你已明白法音的流布比生灭的色身更具有不朽的价值,你可以胜任到输卢那人间游化,令未度者得度,未获涅槃者得以证入般涅槃。”

法,可以安养一切众生,可以守护一切善根功德,能恒顺众生,随说是经,此名为供养诸佛法身。法即佛身即塔庙处,法音流布处,即有佛,当然受一切世间天人华香、伎乐、珍宝所恭敬供养。

三、奉行经教成就无漏

经文中言:“有人尽能受持读诵……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即是受持读诵者,能圆满成就如来法身,具足无漏无为之法。此段明示三身具备之义:

(一)最上乃法身:此法无漏无为,离名绝相,无一法可以凌驾其上,是故名为最上。

(二)第一乃报身:以万德为庄严,积百劫而成相好,众圣贤者,无人超过,故名第一。

(三)希有乃化身:在天而天,在人而人,驴马羊鹿,分形散影,随类现身,希奇少有,故云希有。

所以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不只为天人阿修罗礼拜供养,更是圆净成就三身。我们在受持读诵经典时,想要获得如是最上、第一、希有的福德,应先具备修学菩萨四法的方便,如《转女身经》:

若菩萨成就四法,能摄菩提,亦令增长。何等为四?一者净心,二者深心,三者方便,阴者不舍菩提之心。

另外在《大宝积经》卷九十一发胜志乐会: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若有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当成就四法,安稳无恼,而得解脱。何等为四?所谓于诸众生,不求其过。见诸菩萨,有所违犯,终不举露。于诸亲友,及施主家,不生执著。弥勒!是为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成就四法,安稳无恼,而得解脱。”

以上所举的经证,指出安稳无恼的解脱,要如实奉行诸佛所教。我们一心希求幸福美满的生活,劳碌于五欲六尘的追逐,对于心灵的修持无暇顾及,常常有许多的遁词,工作太忙了,事业还在进展中,等儿女长大,等有了汽车洋房……等一切应有尽有,但是人命在呼吸间,谁能把握看到明天的太阳。修行者,如果没有生起对法的珍重,再奥妙的法义,不过是“画饼充饥”,无法产生深刻影响力。

有一天波斯匿王来拜访佛陀。

佛陀问他:“大王!好久不见了,这些日子,你在忙些什么?”

波斯匿王皱眉叹气地答道:“佛陀!我身为王者,每天有庞杂的国事要料理,这些日子,无法前来恭聆佛法,实在是忙得抽不出时间。”

佛陀听后,面容沉静的问波斯匿王:

“王啊!假如现在你最信任的侍臣来向你禀告:大王,有一座像天空那样巨大的山峰,压碎一切生物,已分别从东西南北四面袭卷而来,请大王赶快处理善后吧!王啊!此刻四面都有巨石袭击而来,一切万物此刻正面临毁灭的时候,你还有什么待办的事?”

“佛陀!如果四面八方都有如山峰般的巨石袭击而来,此时此刻,已经没有什么待办的事,那时候,唯有一心信奉三宝,积集善业功德。”

“大王!这不只是一则譬喻而已,这四面滚来的巨石,就像是老、病、死悄然走近王的身边,王!你有什么紧要的事要办?”

波斯匿王如梦初醒,不禁唏嘘感叹。

“佛陀!我从未警觉到老病死亡犹如一座大山岩,已瞬间来到我的身边。我已看到无常的水火将要烧尽淹没一切,我当发起真心,念三宝尊,喜舍济度有情,为自己的今生和来世种植福因善缘。”

佛门的课诵里有一首普贤菩萨的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当念无常,慎勿放逸”净土行人把“死”字贴紧额头,不然行力不深,如何乘莲邦舟航?禅门中,要禅和子,时时警戒腊月三十,阎罗老子上门索债。种种修行,不彻头彻尾把执著习气大死一番,怎能领会袈裟底下事,及西来祖师未开口的来意?

四、金刚妙谛具足三宝

经文中:“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此文表示三宝具足。一、经典所在即法宝,二、即为育佛为佛宝,三、尊重弟子为僧宝。为什么受持读诵《金刚经》者,能成就圆净三身,具足尊贵的三宝?因为四句偈的开演皆是无漏之法,此一妙谛,可令人发掘有个金刚坚利不坏的自性。佛陀也说过:见法即见佛。要明白三世诸佛的来处,必须见自金刚妙谛的法性,才能显发三身,具足三宝。《增一阿含经听法品》第三十六:

若欲礼佛者,及诸最胜者,阴持入诸种,皆悉观无常。

曩昔过去佛,及以当来者,如今现在佛,此皆悉无常。

若欲礼佛者,过去及当来,说于现在中,当观于空法

若欲礼佛者,过去及当求,现在及诸佛,当计于无我。

真正礼佛者,知道佛是无造作、无形色、无教授、无名相等等差别。无即是无可限齐,空则成万象生机。我们受持《金刚经》,对空和无的妙用,要用心体会。

有一道树禅师,建了一座寺院,不巧与道士的“道观”在一起,道士因为放不下他旁边这所佛教寺院,就想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出家人,把他们吓走。确实有不少年轻的沙弥都畏惧离去了,可是道树禅师这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到了最后,道士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虽然心头很气,但也没有办法!算了,“道观”也不要了,因此他们全都走了。

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说:“道士们的法术这么凶猛,你怎么能胜过他们呢?”

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只有一个‘无’字。他们有法术,‘有’是有穷尽,‘无’是无穷尽的;他有法术,变完了就没有了,‘无’则永远无穷尽无限量,我当然能胜他了。”

道树禅师以空对应有限的幻术,才能降伏诸魔,安住真心。

金刚妙谛无得无说,是佛陀一番恳切婆心,要吾人以法为洲,归依自性三宝,亲证圆妙清净上希有第一的三身。吾人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修佛行,心意调柔清净,所在之处,以法为导为护,自然获人天恭敬供养,所在之处,能出生诸佛,能成立道场,如佛塔庙。

舍利弗涅槃不久,目犍连也相继涅槃。

有一天,佛陀在跋耆国的郁伽支罗林,临近恒河岸小住。正值僧团的布萨曰,佛陀被众比丘围绕著。佛陀环视与会的大众,不见跟随多年的舍利弗和目犍连的面孔,也不禁感伤的说道:

“比丘们!虽然舍利弗和目犍连已入涅槃,使我深深的怀念和悲伤,但是在世上,没有一人或事物,可以恒久不变,无常之理,才是生命的真谛!

“比丘们!要以自己为洲,依靠自己,切勿依靠他人;要以法为洲,依靠法,切勿依靠其他。”

《金刚经》种种住心降心的方法,无一不是要我们停止生佛分别的妄想执著,要以般若法性为灯明,以金刚坚利扫荡邪魔外道。一部《金刚经》道尽我们的心中事,仿佛身在烟雨江潮的云雾中,及至归来,岭头日光斜照,也无风雨也无晴。

习题:

1.什么是随说之经?

2.说法和听法应有什么态度?

3.最上第一希有,有什么特别分义?

4.为什么佛陀说“见法如见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