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法受持分第十三①
【原典】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②。”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③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④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译文】
这时候,须菩提请示佛陀说道:“佛陀!这部经应当如何称呼呢?我们应当如何信受奉持?”
佛陀告诉须菩提:“这部经的名字就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真如法性如金刚之坚固猛利,不为物所摧毁,以此名称,你应当奉持。为什么呢?须菩提!佛陀所说的般若波罗蜜,为令众生迷途知返,离苦得乐,因此立此假名,随应众生机缘说法,其实并非有般若可以取著。只因为法本无说,心亦无名。”
“须菩提!你以为如来有所说法吗?”
须菩提回答道:“佛陀!如来无所说法。”
“须菩提!你以为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微尘,算不算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佛陀!”
“须菩提!这些微尘,毕竟也只是因缘聚合的假相,所以如来说这些微尘,不是具有真实体的微尘,只是假名叫做微尘而已。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是缘成则聚,缘尽则灭,空无自性,不是真实不变的,只是假名为世界而已。”
“须菩提!你以为可不可以从三十二相上见到如来呢?”
“不可以的,佛陀!不可以从三十二相上见如来的真实面目。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三十二桐,是为度化众生而出现的因缘假相。所以,不是如来真实的法身理体,只是假名为三十二相而已。”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恒河沙数的身命来布施,不如有人只从这部经典信受奉持,甚至只是经中的四句偈而已,并且为他人解说,使其明了自性,他所得的福德远胜过用身命布施的人。”
【注释】
①法者,般若之妙法也。就是依般若之法而信受奉持,先由多闻而求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受持般若,则诸法皆具足。须菩提已深深领悟般若妙理,认为此经不仅现为弟子们受持而已,且具有流通将来世界的价值,所以,至此请示佛陀总结经名,以便于后人受持奉行。
②有所说而却言无所说,这里面有三个深意:(一)实相理体不可说:实相理体本然如此,说了等于白说,所以无所说;(二)般若智理不可说:如来以般若智证实相之理,无论是智或理,都是如入饮水,冷暖自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也说不清楚,所以无所说;(三)佛佛道同不可说:佛是用无言之智来说无言之理,现在、过去、未来佛都是如此说,法法如是,所以说了也是无所说。
③微尘:是色法(物质)少分的粒子。依《俱舍论》来说,微尘是由七粒“极微”聚积而成的,是眼识所取色中最微细者。
③佛陀从无所说法处,破众生的法执;从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处,破众生的依报执;又从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处,剥除众生的正报执。无非苦口婆心要众生离却一切有为法,而如法奉持无为的金刚般若。
【讲话】
第十二分已校量财施与法施的功德,此分以校量内身施和法施的功德。前分佛陀已表明,受持般若者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最尊最贵,凡有经典所在之处,如佛塔庙的崇高,应受一切世间天人等众恭敬供养,足见受持般若者为第一尊贵,传布般若经典处处,即有佛分身千万亿。
第十三分显明如法受持般若的第一义谛,怫陀以假、空、真三句,涵盖大藏之精要,虽立三名,究竟一心。此三句如:
如来说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如来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在如法受持第一义谛分,我以四点来说明。
一、三世诸佛同证般若
二、世界微尘因缘和合
三、三十二相不住诸相
四、广出妙法胜身命施
须菩提尊者已理解般若的无上尊贵,为令后世众生也能蒙受般若的法益,广为流通,因此请问佛陀,此经应立何名?如何奉持?此分缘由须菩提自受用般若的功德,而发起利他的悲心,冀使法宝流通于后末世。
一、三世诸佛同证般若
经文中,佛陀告诉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等奉持。佛陀立名之义,谓此经是离相无住之用,取此金刚喻之,以金刚之坚利,触有,则有坏;触空,则空销;触着中道,则百杂碎。言此经之真义,为扫诸法,纤埃不留。
真正奉持者,能奉事离相无住此义,即胸中不沾染半尘。《大乘入楞伽经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
大慧!菩萨摩诃萨,依诸圣教,无有分别,独处闲静,观察自觉。不由他悟,离分别见,上升升进,人如来地。如是修行,是自证圣智行相。
佛陀取金刚最坚最利之喻,申明吾人本有金刚般若宝,能坏八万四千烦恼,而不被诸魔军所摧伏。此金刚般若之性德,现前人人具足,三世诸佛,历劫修行,全用此心,成道降魔,同证般若无量无边功德。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此三句表法界三观:
理事无碍观:即佛说般若波罗蜜。谓吾入迷失净心,背涅槃趣生死路,于贪嗔痴境上,枉受业风飘零,佛为破愚痴,特明示般若教。此依理成事,事能显理,即文字般若,显解脱德也。能除世间我执,为我空智也。
真空法界观:为即非般若波罗蜜。知法本无说,以会色归空,泯绝无寄,谓观照般若,以显般若德也。能除世间法执,为法空智也。
周遍含摄观:即是名般若波罗蜜。谓理如事,事如理,事理兼融无碍。知法无名无说,虽然如是,不妨向无说中示教,于无名处而安假名,即实相般若,以显法身德也。能除一切杈乘法及非法执,为俱空智也。
此三句,虽然立有三名,唯是一心融摄,举一即三,言三即一。吾人若能领会三句,即解本经之眼目,与三世诸佛朝夕眠起。
虽言金刚般若之宝,人人有盼,亦仗境缘福慧双修。佛陀证悟般若性德,皆从累劫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修能修,难行能行,百种积福求慧而来。佛陀示教在人间,佛的法身寂然无为,有为的色身,也向我们演说诸行无常的真理。
憍萨弥罗国的波斯匿王,曾经向佛陀请教:
“佛陀!您的功德巍巍,成就三十二相好庄严,这是天上人间所没有的,但是为什么您在传播真理的生涯中,却免不了有灾难和迫害?”
佛陀答道:“大王!诸佛如来的永恒之身是法身,为度众生,才应现这些灾害,那些伤足、背痛、患病、毁谤、嗔骂等等,乃至涅槃后,舍利分塔供养,都是方便善巧的设教。令一切众生知业报不失,能生起怖畏的心,断一切念,修一切善,不去贪恋如焰如影如幻如梦的有为色身,发起大心探求无量寿命的法身。”
佛陀用一生有为的色身,向吾人呈现世间无常苦空的法则,要人人向般若性中求,同证三世诸佛,那个不被水火劫风毁坏,亘古永存的慧命法身。
三世诸佛同证般若,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者,皆能解“无”的妙用,以系心为念,六根为嗣,眼不见恩怨荣辱,耳不闻称誉赞毁,鼻不嗅爱憎亲仇,舌不尝忧悲苦乐,身不住生老病死,意不在寒暑拣择。六根门头不生幻影重重,即入般若圆通妙用。
有一天,梁武帝礼请溥大士讲解《金刚经》。大士升座后,戒尺拍案一声,就下座了。梁武帝楞在一旁,不知所以。
宝志和尚问他:“陛下,听得懂吗?”
武帝回答:“我如堕五里雾中,不知方向。”
宝志和尚说:“《金刚经》本无言说,大士刚刚已为陛下道尽金刚的玄奥了。”
二、世界微尘因缘和合
佛陀举三千大千世乃为微尘所和合而成,微尘系为假法,那么用微尘集成的世界,亦无自性,悉假因缘。佛陀用微尘及世界,破凡夫二乘妄想分别的我法执。三干大干世界乃众生之依执,荡除于依报之妄执,佛果圆净之依报,方能皎然映现。《华严经》说:
三千大千世界,以无量因缘,乃成一切众生,外此而别有世界耶?悟者处此,迷者亦处之。悟者,清净心也,即清净世界;迷者,尘垢心,即徽尘世界也。
诸微尘如众生妄念,烦恼客尘,障蔽净性。溥大士大士颂:
积尘成世界,折界作徽尘;
界喻人天界,尘为有漏因。
尘四日不实,果界果非真;
果固知是幻,迷遥自在人。
诸微尘为众生妄想分别;非微尘即是一念悟来,转为妙用,前念后念湛然清明;不住清净,是名微尘。若无妄念即怫世界,一生妄执即落众生界。前念清净,即非世界,后念不住清净,是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