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刚经讲话
7143600000030

第30章 不住三心实相布施分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①

【原典】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②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译文】

须菩提!如果有人拿了满三干大干世界的七宝来布施的话,你想这个人以是因缘,他得到的福报多不多呢?”

“是的,佛陀!这个人以是因缘,得福很多。”

“须菩提!如果福德有实在的体性,那么,我也就不会说得福德多了。正因为以不可得心为因,用七宝作缘,以如是因,如是缘,所以我才说得福德多。”

【注释】

①法界者,十法界也;通化者,是指般若智慧充遍法界,无所不通,无处不化也。第十八分说的是三心不可得,既说心不可得,恐怕众生误会福亦不必修了。所以,此分告知以无福之福,无得之得的妙理。所谓“无福之福”,是虽有布施,而心无所住;“无得之得”,是虽有能所,而不著能所。因为住心布施,皆是有为的功用;不住相布施,方是无为的功用。有为的福,终有了日;无为的福,永无尽时。有为的福,是妄心所行处;无为的福,是真心见性处。

此分言,要以三心不可得之无住心为“因”,用七宝作缘,如是布施,才能得福甚多。住心布施,所得的福德是有限的。住相为有漏之因,不能得无漏之果。若能破此执见,即能了悟无福之福,无得之得,此般若妙智,则能通化法界,无量无边。

②因缘:一切法的生成,皆依赖各种条件。直接主要的条件为“因”,间接次要的条件为“缘”。例如种子为“因”,阳光、雨露、泥土等为“缘”,因缘和合而成稻谷。

【讲话】

前分以佛具五眼,遍观一切众生心行,彻见三心了不可得,今以此不可得心去布施,则感应之福德为无漏矣。此分延续前分三心的要旨,令吾人生信,有心非实,获福有限,唯有不住三心,了知有心皆染污行,才能深达福德性空的甚深之理。

一、无住行施因缘殊胜

二、无为福德周遍法界

在第四分当中提到,菩萨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三轮体空,其不住六尘布施,福德如虚空,不可思量。第十九分则深入再探讨无住行施,所获得之福德,遍及法界,无量无边。

一、无住行施因缘殊胜

佛陀再次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为例,和第十一分的七宝布施有什么不同呢?在第十一分是以七宝施校量持经的功德,此分的经文多了一句“以是因缘”,其中的因缘指的是什么呢?因,即是前分的“三心不可得”的心;缘,即是以满三干大干世界的七宝作缘,以此珠胜因缘成就无住行施的圆满功德。《金刚经注解》颂:

广将七宝持为施,如来不说福田多;

若用心灯充供养,威光遍照满娑婆。

以不住三心,不可恩议之“因”,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殊胜之“缘”,如是因,如是缘,自然得福甚多!

有一天,侍者应真提个篮子走进来,慧忠国师问他:“篮子里有什么东西?”应真说:“是青梅。”国师说:“用来做什么?”应真说:“拿来供佛。”国师说:“还是青的,怎么能供佛?”应真说:“不过是聊表心意。”国师说:“可是佛不需要供养。”应真说:“我还是想供养,和尚您呢?”国师说:“我不供养这个。”应真问:“为什么?”慧忠国师说:“我没有青梅。”

侍者执著青梅供佛之心,眼里染有青梅之相,胸中占有供佛之念,用六尘之心布施,如瓦器盛水,终有极限,不如国师以“无”供养诸佛,宛如心灯一盏,破千年暗室。《宝雨经》说:

云何菩萨成就清净施?

所谓菩萨行施之时,观察施物及能所施,皆非实有,离诸障碍,贪染过患。是名菩萨成就清净施。

云何菩萨成就不希望施?

所谓布施,终不为自身故,不为财物故,不为眷属故,不为利养故。

菩萨行施,心无住相,心无希求,知诸法非实有,就像慧忠国师了知,即使千万枚青翠的梅子,免不了腐朽败坏,金佛恒沙数,挡不住炽热的盛火,因此,他揩净心眼,一念不生,以此真心,向三世诸佛献供无上之果。

《金刚经》列举不少布施的经文,种种的校量,不是要吾人坐在俱空境上,而是彻知菩萨行施要首先“自净其意”,不要被我相法相给迷惑,就像观世音菩萨,他就是明了“应无所住”的真义,所以才能三十二应化身,入诸天、王族、妇女、宰辅相臣、童男童女、地狱、饿鬼、修罗、畜生等相,变化自在。观世音菩萨知“应无所住”,心田纯净无染,才能“而生其心”,立下千处祈求干处应,寻声救苦的大菩萨行愿事业。

唐代的智舜禅师,出外云游参禅。有一天,在山中打坐,一只受伤的野鸡逃到禅师的座前,禅师以衣袖保护这只逃命的野鸡。过了不久,猎人跑来向禅师索讨野鸡:

“和尚!你把我射中的野鸡藏去哪里?那只鸡可是我今天填饱肚子的晚餐。”

禅师好言开导猎人,请他放过野鸡一条生路,蛮狠的猎人眼中只贪恋野鸡的美味,并不顾念野鸡的生命。禅师面对纠缠不已的猎人,为了救野鸡一命,他拿起行脚时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双耳割下,向猎人说道:“这两只耳朵,够不够抵你的野鸡,你拿去做一盘菜吧!”

猎人看着血淋淋的耳朵,及面目沉静的禅师,终于被禅师的慈悲感动,再也不打猎杀生了。

智舜禅师因为知道五蕴皆空,不住色身之相,才能毫不吝惜地“割耳救鸡”。吾人在读诵受持《金刚经》时,应心如空谷,风云自聚,亦如深山,草木不约而至。就像唐朝的贯休禅师写的山居诗:

露滴红兰玉满畦,闲拖象屐到峰西;

但令心似莲花洁,何必身将槁木齐;

古堑细香红云者,半峰残雪白猿啼;

虽然不是桃花洞,春至桃花亦满溪。

心如死灰,身如槁木,六根摒弃,未必能够色尘洁净,若能心似莲花不着水,净秽浑成一片,昼夜红兰玉树开遍,六时炎炎桃花满溪,闲闲一人天地间,任地覆天翻,车马喧哗,数声是非。

有一晚,马祖道一禅师和门下弟子西堂、百丈、南泉三人一起赏月,马祖问:“这么美好的月夜,此刻,做什么最好?”这时西堂说:“正好诵经礼佛。”百丈说:“正好打坐。”只有南泉挥袖而去。马祖说:“经入智藏(西堂)、禅归慧海(百丈),唯有普愿(南泉),独超物外。”

万卷经藏,壁观千年,不究本心,恐落入有相的修为,只有南泉普愿禅师,明白实相真如,非言诠冥想可得,如禅门中一句:无佛处急急行过,有佛处亦急急行过。唯有空去心外内诸相,那个不思善不思恶,无头无尾的天真佛,正当恁么时,即是吾人的本来面目。

二、无为福德周遍法界

前文说明以不住三心为“因”,用满三干大干世界七宝为“缘”,以是因缘,得福甚多。接下来佛陀阐述,因为福德其性本空,因此才说得福德多。

在第十一分中,佛陀校量法施和财施所得的功德,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令法音流布的无漏功德,远胜过以三千大干世界七宝布施有漏的福德相。此分先以无住行施,悟解到“一切法空”,就不会产生执著,就像经文所说:“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有实,就是有实际的数量可以计算,如此福德即是有限的数量。但是因缘诸法,无有自性,并没有一个实在的福德之桐!因此,菩萨在布施时,不执著“福德相”,心无希求染著,这样无为的法性功德,是遍虚空,尽法界,不可限量的。

在第四分谈到“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是不住心外的六尘境界(空掉心外之相),十九分是以三心不可得的智慧为用(空掉心内之相),心内的执著无住,布施的功德就周遍法界。

佛陀具五眼,彻见三心,一切众生事理二行,福德深浅,悉知悉见,教诫行者,不可以有心求,亦不可著无心觅,一念不生,以显平等本体。

吕洞宾又名吕岩真人。在唐朝末年时,三次应试都没有中举,偶然在长安的小酒馆遇到了钟离权,钟离权传授给他延命法术,从此他归隐山林,无人知晓他的行踪。他曾游历庐山,在钟楼的墙壁上题诗说:

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有一次,吕洞宾途经黄龙山上,看见山顶紫云成盖,知道此处有不凡之人,便前往拜访。当时,正是黄龙禅师击鼓升堂,他混迹人群闻法。黄龙禅师早就看见他,喝斥说:“此处有个偷法贼!”吕洞宾毅然而出,问黄龙禅师说:“一粒米中藏世界,半升锅里煮山川。请说这是什么?”黄龙禅师指着他说:“你这个守尸鬼!”吕洞宾说:“你怎奈何得了我的不死药。”黄龙说:“就算你活千年万载,终落空亡。”吕洞宾听了大惊,于是飞剑直刺黄龙,但剑却刺不进去。吕洞宾当下跪拜,请求指示。黄龙说:“半升锅里煮山川我就不问了,什么是一粒米中藏世界?”吕洞宾忽然大悟。于是做了一首偈子:

扔掉瓢囊摔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

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

吕洞宾扔掉装着不死药的瓢囊,始觉千年万载,守着肉身,错用心机,要个长生不死的色相,亿万劫数,终不免堕落。想尽办法延续四大五蕴和合的生命,倒不如把握每一分钟,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所提倡的“人生三百岁”,是真正的“长生不死”。

留下慈悲的种子,

留下爱语的和风,

留下信仰的舟航,

留下欢喜的怀念。

留一点慈悲的种子,让世人享用到和平的果实;留几句爱语的和风,让人间充满着尊重的温煦;留善美的信仰,使茫茫生死海中的众生,有得度的因缘;给人欢喜的言行,留予他人深远的怀念。这样的人生,处处给予,如此富有的生命,才是真正弥天盖地,遍及沙界。

很久以前,有一位从早到晚念佛的婆婆,被人称为“念佛婆婆”。当她阳寿尽后,来到阎罗王面前,阎罗王看了老婆婆一眼,便宣告:“到地狱去!”

老婆婆提出抗议:“我在世时被称为念佛婆婆,叫我到地狱去?您大概弄错了吧!我生前念的佛号堆积如山,请您查查看!”

“我的眼睛是不会看错,不过为了让你心服口服,我会找到证据。小鬼们,去查一查!”

小鬼们将她累积了八大车的念佛倒在畚箕上摇动,只见拍!拍!四分五裂,婆婆念的佛只是渣滓,不是果实。

“你看见了吗?你生前所念的佛,只是空念佛,没有坚固的果实!”

此时,有一个红鬼叫道:“大王!只剩下一粒!”

原来仅存的一粒果实,是有一次,婆婆到佛寺参拜时,遇到大雷雨,眼前的杉树正好被雷打中了,那一刹那,婆婆心无杂念,念出“南无阿弥陀佛”,只有此句正念真心的念佛成为果实,才免去老婆婆地狱之苦。

一句心无所著佛号,胜过恒沙数情识妄想的念佛。佛陀要我们截断三心的妄执,才能弘布开展严熟佛土的事业,处处心无墨碍,颠倒梦想远离,当可度一切苦厄,究竟涅槃。

从无住布施,所获得的福德是无漏无限的,这无为福德,可以使我们扫荡内外迷相,离诸怖艮,以无住之心,圆满自利利他的福慧功德。

印度的阿育王信佛虔诚,遇到比丘总要顶礼,因此引起一些外道大臣的微词,经常劝谏他说:“大王,您是一国之主宰,身份尊贵无比,为什么看到比丘就顶礼,难道大王的头那么低贱吗?”

阿育王听了之后,就叫人杀了一头猪,把猪头拿到市场卖了一千元。过了几天,阿育王又命人拿了一个死囚的人头到市场上叫卖,还嘱咐那个差人要在市场上这样的叫卖:“阿育王的头,卖五百元!”

结果市场上的人都吓得纷纷走避,无人问津。阿育王就趁机责问大臣们说:

“你们看!一个污秽低贱的猪头都可以卖到一千元,我的头只卖五百元都没有人要,你们说我的头尊贵无比,到底尊贵在哪里呢?”

人往往看不透世间的诸相,无知的执著,以贱为贵,以秽为净,就像故事中的外道大臣,只看见王者之相,而不明人的身体秽恶所集,何有尊贵?唯有法才是无上尊贵的,在人为尊,在处即贵,法宝胜过世间所有珍宝。《佛所行赞》卷四:

不须利器杖,象马以兵车;

调伏贪恚痴,天下敌无胜。

《金刚经》要吾人听受读诵,信解受持,以应无所住,彻见三心非实,即可调伏三毒,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在在处处,得以天人作礼围绕,遍散香华。《心地观经》卷三:

法宝能济众生贫,如摩尼珠雨众宝:

法宝能为三宝阶,闻法修因生上界。

了知三心不可得,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性空,浑然无别,当下一口吞尽恒河沙数佛世界。金刚大法宝,能令众生由贫转富,超凡人圣,只怕行者狐疑不信,不肯登上离相无住的宝阶,听受微妙因缘法,得大坚固力,觑见五蕴外,原有与天地同寿,与法界共存,不坏的金刚之身。

习题:

1.经文中的“以是因缘”,指的是何因缘?

2.此分的不住三心布施,与第四分的无住布施,有什么不同?

3.什么是真正的长生不死?

4.为什么说法宝胜过世间一切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