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佛光菜根谭—真自在
7144300000006

第6章 慈悲 智慧篇(2)

礼貌尊敬讲爱语,乐观满足生欢喜,

明理和平有自由,慈悲包容庆安全。

114

要恪守律仪,莫把随便当方便;

要见义勇为,莫把姑息当慈悲。

115

有同情心才能利人,有体谅心才能容人,

有忍耐心才能做人,有慈悲心才能废人。

116

只要有结缘,就会有无限的未来。

结缘,使我们的人生更宽阔,命运更平坦;

积德结缘,才是人生幸福的根源。

117

热爱生命的人,必懂得找寻快乐的人生、

自在的人生、自性的人生、包容的人生;

把自己扩大,慈悲待人,心中自然富有。

118

修行者什么都可以失去,唯有慈悲爱心,不能舍弃;

学佛者什么都可以容忍,唯有毁佛谤教,不能姑息。

因为慈悲爱心最宝贵,护持真理最重要。

119

慈悲不是一个定点,而是让情感不断地升华;

慈悲不是一条直线,而是让爱心不断地扩散。

120

慈悲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的尺度,

而是身体力行的道德;

慈悲不是用来沽名钓誉的工具,

而是真心关怀的流露。

121

慈悲如两足,能遍行各地,了无障碍;

智慧如双目,能洞察真伪,发现实相。

122

有一念惭愧的想法,就增一念的善心;

多一分严格的要求,就多一分的慈悲。

123

人格的可贵,是在功名富贵之外;

物质的可爱,是在赠者情义深长。

124

一个有用的人,勇于承担而不推诿,要给人信心;

一个优秀的人,凡事决不轻易拒绝,要给人希望;

一个能干的人,肯将利益分享大家,要给人欢喜;

一个慈悲的人,一定乐于主动服务,要给人方便。

125

用慈悲的心灵关怀众生,用慈悲的眼神看待万物,

用慈悲的话语随喜赞叹,用慈悲的双手广做好事。

126

人有理智,人能分辨是非善恶,然而在利字当头,

如果不能用道德战胜贪婪私欲,则与禽兽何异?

反之,若以“众生皆有佛性”而言,

禽兽何尝没有慈心?是故人兽之间,

其实就在于是否能守护慈悲真心。

127

学佛的人,要学习佛陀的慈悲,

以大众的安乐为安乐;

要知足感恩,有“我能给别人什么”的胸怀,

不能自私贪求,只想“别人能给我什么”。

唯有将快乐分享给别人,并懂得报恩的人生,

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128

学佛要学出欢喜心,

不要一碰到不满意的人和事,

就生起讨厌的心。

内心要善解人意,嘴边要多点口惠,

眼中要慈目待人,

常常如此自我警惕,就能不断进步。

129

一个人在挫折、磨难、灰心、困惑之时,

如果能保有一颗慈悲的心,将来一定会有办法。

因此,我们什么都可以失去,但不能失去慈悲。

130

尊重别人、爱护别人,就是最大的慈悲。

有慈悲心的人,必能泯灭人我对待,

不分亲疏地照顾周遭的人,

自然能与别人没有隔阂,

而达到人我无间。

131

一个念头可将贪欲心转化为喜舍心,

将嗔恨心转化为慈悲心,

将愚痴心转化为智慧心,

将烦恼心转化为菩提心。

时时以一颗欢喜心、结缘心、

感恩心、服务心待人接物,

生命就像沐浴在朝阳下的鲜花,

必然特别美丽动人。

132

人的一生,不但要抵抗外境的风雨,

也要积极地开发自己;

不断开拓心中的能源,

才能无憾地走完人生。

133

心里没有般若智慧,没有慈悲善念,

就好比工厂没有资源,

没有原料,无法生产好的物品。

134

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和颜悦色的赞美鼓励,

有的时候,用金刚之力来降魔伏恶,

更是难行能行的大慈大悲。

135

一般人靠华丽的衣服和化妆来美化自己,

修道者则以道德和慈悲来庄严自己。

对世间的一切,我们应该用欣赏的态度、

享受的态度来拥有,

不要用占有的态度将之据为己有,

就不会因贪欲多求而痛苦了。

136

日常生活中,眼看耳听的一切,

往往在无形中增加心理的压力,

所以要用慈悲的法水、

智慧的光明来净化我们的心灵。

137

有慈悲心,就能代替众生承担一切痛苦。

把慈悲心建立在般若智慧的基础上,

自然能利益一切众生,

真正做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境界。

138

孟子说:“仁者无敌。”用佛教的话来说,

就是慈悲没有对手,慈悲可以克服一切磨难。

139

没有阳光、水分的滋润,很容易会断“缘”,

因此,结缘、培缘,更须“惜缘”,此缘才会绵长。

140

慈悲如果运用不当,也会沦为罪恶。

所以,真正的慈悲必须以智慧为前导,

否则弄巧成拙,反而失去善心美意。

141

无,并不是没有,而是无限。

学佛应该有无限的慈心、无限的悲愿、

无限的热诚、无限的亲力,

才能广度无边无际的众生。

反之,如果心中执著于有,就是有限。

尽管拥有再多的东西,

如果有了限度,终有告罄之时。

因此在追求“有”的同时,

自己就大不起来;

唯有无限地付出,才能真正拥有全部。

142

慈悲,是菩萨度化众生的原动力,

是大乘佛教的基本精神。

慈悲心来自无我的智慧,

所以学佛要有无我的智慧及无私的慈悲,

才能自度度人。

没有慈悲的智慧是狂慧,

离开智慧的慈悲是俗情;

唯有体达“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

才能令智者有所知、仁者有所爱、勇者有所为,

而相依互赖,利乐一切众生。

143

世间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要成圣成贤。

发愿作一滴水,滋润花草;

发愿作一朵花,庄严环境;

发愿作一棵树,让人乘凉。

只要有心,任何善愿都能开花结果。

144

劫难,不一定是劫,也许是乘愿之始;

福报,未必是福,或许是祸害之苗。

劫难祸福,尽由因果相乘,

因果则奠基于行为的善恶。

145

一个人即使物质生活欠缺,

只要他有慈悲、智慧,

生命就会变得充实、富裕。

“心诚则灵,有求必应”,

信仰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

146

战争是残忍的,也是不得已的,

但是,碰到必须加以制裁的恶魔,

有时也要杀一儆百,

这就是慈悲降魔的精神。

147

慈悲是净化的爱,是无私而充满智慧的服务济助,

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是成就对方的一种愿心;

有了慈悲,人间就有光明与希望。

148

学佛没有速成班,也没有特效药,

只要养深积厚,时节因缘功行一到,

刹那即能与永恒结合。

149

人常会为一个位置、一个角落、

一个空间生起纠纷,这就是没有空间观念。

在现实生活中,进一寸不见得有,

退一步也不见得无。

150

任何的赞美、恭维,

都不及在苦难时承受到别人的关怀;

因此,我们要常常主动地慈悲关怀需要的人。

151

懂得感恩的人才会知足、才会幸福,

才不会自私自利,

再进而把自己融入大众、团体,

生命的价值就不一样了。

152

真正的情爱不是拥有对方,而是一种生命的交流,

更是一种对天下苍生的无尽奉献。

153

佛教除了本身的弘法家务,利生事业外,

更要深入社会,从事文化、教育、

慈善、环保等工作,

才能把佛教跨出寺院,带入社会。

154

人若好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矣;

人不好善,祸虽未至,福已远矣。

155

慈悲之心,是万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

人间所以使我们留恋,即是因为人间有慈悲。

156

拒绝人情,拒绝因缘,

主要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慈悲、道德不够;

能干的人决不会轻易拒绝别人、拒绝因缘。

157

一个人如果能时时怀抱一颗关怀别人的心,

所言所行就能以善行基准,自然不会伤害他人,

人我之间的距离也会自然拉近。

对有缘的人,明知吃亏也要与其来往,

因为缘分很重要。金钱失去了,

可以再赚回来,情分失去了,就很难再拾回。

所谓“化缘”,并不是指金钱,

而是在培植“因缘”,

结对方的情意、佛法、服务等缘分。

158

不管做任何事,一定要有力量,

力量来自我们的发心立愿,

来自我们的慈悲力、智慧力、信仰力、道德力。

159

凡事好坏,多半自作自受,

既不是神为我们安排,也不是天意偏私袒护。

业力之前,机会均等,毫无特殊例外;

妤坏与否,端看自己是否能应机把握,随缘得度。

160

能干的人,用慈悲待人,用智慧做事;

慈悲需要伴随智慧,才能助人向上、向善。

161

善静,应如深夜安眠,没有一丝声响;

善动,应如海浪翻腾,没有一秒休息。

162

心中有慈悲,就能超然于称讥毁誉之外,

以服务为乐;

心中有力量,就能昂首于富贵淫威之上,

以奉献为荣。

163

金钱再多,总有用完的时候;

开发心力,才是无尽的能源。

故人应重视心力慈悲之开发。

164

慈悲是做人应该具备的条件,

是一种不以己悲,不以物喜,

却能以天下之忧为忧,

以天下之乐为乐的胸怀。

慈悲可以化嗔恨为安和,转暴戾为祥瑞。

因慈悲之前,顽石会点头,盗贼能感化,

所以慈悲的力量最为强大。

165

信仰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相信世间一切皆美好,

在一念之间,信仰就是力量。

166

在工作中,除了依法依理之外,

还能对人体谅、关怀、鼓励,

就是慈悲的表现。

167

一个人的劳力有限,

真正的能源在于内心的智慧;

智慧就是财富。

能够开发内心的能源,

人生才会活得充实、快乐。

168

智者的聆听,虽粗言滥语亦摄神谛闻;

愚者的聆听,虽慈言善语亦无法包容。

169

智慧可以传授人生,经验可以提携后学;

修行可以开发生命,信仰可以找回本心。

170

爱惜口中的语言,用慈悲的爱语化导暴戾气氛,

能使社会趋于平和;

爱惜心灵的语言,用智慧的心语消除贪嗔愚痴,

能使心灵常保明净。

171

世间的一切并非一成不变,

任何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

重要的是如何在变化的世界、变化的人生、

变化的感情中,持有一颗永恒的真心。

172

智慧由内心增长而得,悔恨由外境过失而生。

173

有智慧的人,懂得寻找生命的根源,

懂得提起“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的疑情。

有智慧的人,凡事往大处着眼,并能识大体,

不会为了私利而和人计较,自然能够受人尊敬。

174

着精进铠,持忍辱弓,可以降伏魔军;

以慈悲水,和智慧材,可以建立道场。

175

智慧观照,凡事圆融无碍;

情识计度,一切分别杂染。

176

善人视因果为朋友,智人视因果为龟鉴,

愚人视因果为法官,恶人视因果为仇敌。

177

真理产生在寂寞中,耐得住寂寞,

才有真理的产生;

智慧产生在忙碌里,挨得过忙碌,

才有智慧的产生。

178

以慈悲的语言抚慰受伤的心灵,

以智慧的利剑斩断无始的烦恼。

179

圣贤不在相好,在慈悲的给予;

圣贤不在神通,在智慧的辨别;

圣贤不在灵感,在方便的妙用;

圣贤不在庙堂,在人间的行化。

180

生活中有经验,经验就是神通,

生活中有智慧,智慧就是神通。

181

求福当求永久福,增寿当增无量寿;

求福当求智慧福,增寿当增慈悲寿。

182

只要心中有慈悲、有智慧,

“妙有”就可升华为“真空”;

只要心中有社会、有大众,

“真空”就能发挥出“妙有”。

183

为人诚信是第一财富,

信仰正法是第一坦途,

正言实语是第一妙味,

般若智慧是第一生命。

184

仁者乐山,慈德如须弥山,崇高伟大;

智者乐水,慧法如大海洋,浩瀚无边。

185

别人看到外,我看到内;

别人明白事,我明白理;

别人知道点,我知道面;

别人心存私,我心存公。

这就是智慧。

l86

有聪明、有能力,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有慈悲、有智慧,一定可以克服困难。

187

修学上,须有般若智慧,心才能“明”;

行事中,须有无尽慈悲,人才会“活”。

188

内在的思维,增进我们的智慧;

外在的苦难,增进我们的福报。

189

以“智慧”降伏自内而起的烦恼,

以“慈悲”化解自外而来的忧患。

190

慈悲而无智慧,恐将沦为邪恶;

智慧而无慈悲,终将流于执著。

191

没有慈悲的智慧,

是世智辨聪,不会有善美的结果;

没有智慧的慈悲,

是世俗情感,不会有超脱的自在。

192

佛法无量义,慈悲是为本;

真理无尽藏,智慧是为根。

193

智慧何处来?

大其心,容天下难容之事;

同其心,悲天下待救之众;

潜其心,观天下微妙之理;

宽其心,听天下难忍之言;

入其心,测天下变化之局;

平其心,论天下不平之道;

定其心,应天下无常之变;

发其心,度天下受苦之人。

194

福,如银行存款,除了惜福,更要培福;

福,如良田种子,除了培福,更要修福。

195

大慈悲,没有敌人;大智慧,没有烦恼。

196

幽默是睿智的禅心,它是自我解嘲,

而非取笑别人;

诙谐是智慧的言谈,它是自我调侃,

而非讽刺别人。

197

因果并非定命,认命的人不会进步;

业报由于自造,玩命的人不能善终。

198

感应从结缘、布施中获得;

感应从守时、守信中获得;

感应从感动、感恩中获得;

感应从忍耐、信仰中获得。

199

烦恼者,

会把小事变成复杂,好事变化成坏事;

智慧者,

会把小事做成大事,坏人感化成好人。

200

爱的净化是慈悲,慈悲能和谐群我;

爱的升华是智慧,智慧能明辨是非。

201

人虽然不免一死,

但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

为捍卫公理、正义而牺牲是值得嘉许的;

如果因无法突破困境、想不开而自杀,

则死得没价值。

另外,若是为满足个人权力欲望,

而不惜牺牲众多人命,更是罪过了。

202

船行的路是海洋,明灯的路是夜晚;

人行的路是善事,成道的路是悲智。

203

用慈悲待人,会让彼此和谐自在;

用智慧处世,会让凡事顺利圆满。

204

真理从清醒而来,善良从体谅而来;

气质从智慧而来,美丽从慈悲而来。

205

以慈悲获得尊重,以智慧处理是非,

以恭敬接待大众,以道德修养身心。

206

有信仰的人最富贵,有道德的人最安心;

有修行的人最有力,有智慧的人最通达。

207

以慈悲的双手,抚平自己的清净本心;

以般若的智慧,圆满他人的自在人生。

208

娑婆世界充满了痛苦、无奈、委屈、不平,

如何才能活得自在,唯一的办法,

是以自己的般若智慧找到心中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