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魔术师心理操控术
7145800000021

第21章 用幻觉控制心理——魔术师操控心理的“终极武器”(1)

1.巧妙运用视错觉,让眼见不一定为实

魔术的奥秘就在于魔术师能够熟练地操纵人的注意力以及认知能力,从而通过有效的转移注意力手段,将观众的注意力从关键的保密动作移到一些夸张但并无实际意义的动作或表情上。在操纵人们注意力方面,魔术师主要运用的是注意的特性。而在掌控人们的认知能力方面,魔术师则往往利用观众会产生视错觉以及认知错觉这一事实。

视错觉是指人们在观察物体的时候,由于参照物不当或者是惯性思维等产生错误的判断以及认知。在日常生活中,产生视错觉的情况非常常见。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在法国国旗上,蓝色、白色以及红色三种颜色区域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30%、33%和37%,但人们却从视觉上得出了三种颜色面积相同的结论。这其中的原因,就与视错觉有关,因此,人们会产生三种颜色区域的面积相同的错觉。

关于视觉错觉,英国生物学家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顿·克里克给出了这样三个观点:

第一,人们很容易被自己的视觉系统所欺骗。通常,人们认为自己能够用同样的清晰度看清视野范围内的所有东西,但事实上,如果人们让自己的眼睛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不动,就会发现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人们越接近注视中心,看到物体的细节就越多,相反,越偏离视觉中心,人们对物体细节的分辨能力就越差,如果到了视野的最外围,人们甚至都无法辨别物体。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不断移动眼睛,因此,人们就会产生看所有物体都同样清晰的错觉。

法国艺术家以赛亚·勒维安特有一幅题目为《谜》的画作,这是一幅静止的图画,但是人们在盯着这幅画的圆心看的时候,仿佛能够看到同心圆中有流动的物质。显然,这就是一种视觉错误,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人们的眼球在凝视的时候无意识地进行了微小的运动。而这样的现象,就是人们的视觉系统欺骗了大脑。

第二,眼睛提供的视觉信息可能是模棱两可的。人们的眼睛传达给大脑的视觉信息可能是模棱两可的,所以仅凭这些信息,人们不足以对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做出一个确切的解释。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对同一种事物产生各种可信的不同解释。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一个时刻,人们只会对一种事物产生一种解释,而不会出现将多种解释混合的情况。事实上,如果不附加任何条件,这些解释都具有合理性。而人们在看东西的时候之所以没有出现不确定的情况,是因为人们的大脑将由视觉景象的颜色、形状以及运动等多种显著特征提供的信息进行了组合,在对组合后的信息进行了综合思考之后,人们就在头脑中形成了看起来最合理、最准确的解释。

第三,看是一个构建过程。人们的眼睛在观察到事物后,会把这些视觉信息反映给大脑,但大脑并不会被动记录这些视觉信息,而是会主动为这些信息寻求合理解释。较为常见的例子就是“填充”过程,就拿和盲点(盲点是视网膜上的无感光细胞的部位,由于视神经从盲点穿过,因此,这个地方并没有视觉细胞分布,而如果物体的影像落在这个地方,就不会有视觉产生)有关的填充现象来说,尽管人眼存在盲区,但人们的视野中却并没有出现非常明显的洞,就是因为大脑尝试着用合理的推测来填补上盲点处的影像信息。克里克认为,人们看到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真实存在的,而只是人们的大脑认为它确实存在。盲点填充有很多时候具有合理性,也符合视觉世界的特性,但有的时候,盲点填充则会导致人们产生错误的观点。看是大脑主动构建信息的过程,人们的大脑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以及有限又模糊的信息构建出看起来最为合理的解释。

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错觉有线条弯曲错觉、线条长短错觉、方向错觉、面积大小错觉、颜色错觉以及运动错觉等,而魔术师也往往会综合利用一些能够迷惑人的手段,比如利用视觉刺激停止作用后所残留的视觉影像(或称视觉暂留现象),利用烟雾、镜子、爆炸、模拟枪击或者灯光等制造的错觉。除了这些,魔术师还会利用一些机关以及秘密装置来使人们产生视错觉。

魔术表演中运用视错觉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在魔术师表演用意念将叉子的齿间弯曲的时候,有一种表演方式利用的就是人们的视觉错觉。

这个表演往往是在餐桌上进行的。表演开始之前,魔术师就悄悄折弯一把叉子的某一个尖齿,使得这个尖齿偏离整把叉子的弧线。在做完这个动作后,魔术师又悄悄将叉子放回到桌子上,使得这把叉子和其他餐具混在一起。

表演正式开始的时候,魔术师用右手从桌子上拿起那把已经被折弯一个尖齿的叉子,在接触到叉子的同时,就一直拿手晃动这把叉子,而由于魔术师表现得非常自然,所以没有人会怀疑这个时候的叉子已经被魔术师“做了手脚”。随后,魔术师会把叉子换到自己的左手上,抓住叉子的手柄,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始终让自己的手指远离叉子的齿尖。由于角度问题,观众们几乎很少会发现叉子已经被折弯。而这时候,就需要魔术师选择一位视角最为合适的观众,将叉子指向这位观众后,魔术师接着就会做一些自己能够使尖齿一端发生变化的交代,并告诉观众,自己将摇动叉子,当摇出来一个弯度之时,请观众的目光不要离开尖齿末端。

随后,魔术师轻轻摇动叉子,使它前后摇摆。虽然魔术师的动作非常轻,但足以使人们观察叉尖的视线变得模糊。他边摇边说着自己会用思想加热金属,叉子会越变越软之类的话,并慢慢将手转向一侧,使叉子的侧面轮廓呈现在观众眼前。随着他手上叉子角度的变化,尖齿弯折的效果会越来越明显,而魔术师晃动叉子以及最后旋转的动作就给观众造成了尖齿由直变弯的印象。在停止晃动动作之后,魔术师会让人们观察叉齿上的永久性折痕,在观众们传送叉子检验弯折效果的时候,魔术师对自己在表演过程中没有接触叉子手柄以外的部位这一事实进行了强调。而魔术效果得以完美呈现,除了魔术师的精妙语言引导,自然就是利用了人们的视觉错觉。

魔术师对叉子的晃动,会给人造成叉子已经变得非常柔软的错觉,其中的原理是这样的,与静止的物体相比,人们视皮层里的有些神经元对移动或者线条末端的影像更为敏感,并且它们对振动影像的反映和其他视觉神经元反映的信息是不同的。由于神经系统对振动物体的末端和中段产生了差异性的反映,因此,就导致人们在脑海中形成坚硬的物体已经从中间变得柔软的印象。

大卫·科波菲尔曾经表演过一个掷飞镖的游戏:助手平靠在竖直的木板上,大卫拿着很多飞镖站在距离助手有一段距离的地方,而为了增加难度,大卫还用布蒙上了自己的眼睛。随后,大卫一只只地将飞镖掷出,尽管观众们和助手惊叫连连,但大卫看起来从未失手,直至表演结束,木板上多了好多飞镖,助手仍然安然无恙地站在木板前。在这个魔术中,大卫利用的就是人们视觉暂留造成的视觉错觉。视觉暂留现象是指物体在快速运动的时候,当物体已经在人眼前消失时,这个物体形成的影像仍然会在人的眼中停留短暂的时间。事实上,大卫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从没有真正将飞镖掷出,而是将它们都藏在了自己的衣服中。而在大卫将飞镖收藏的极短的时间内,木板后的工作人员会在不伤到大卫助手的地方插出飞镖,而由于视觉暂留现象,大卫掷飞镖的动作在人们眼中做了短暂的停留,当人们再看到木板上的飞镖时,就会非常容易地将情景想象成是魔术师将飞镖掷在木板上的。

杰里·安德勒斯曾经表演的一个主题为三维空间扭曲的魔术也用到了视觉错觉:在表演这个魔术时,他请一位观众上台,让这位观众先盯着一个旋转的碟子看一段时间,过一会,他再安排这位观众看一个静止的碟子,这名观众看的第一个旋转的碟子有三个区域会发生扩张和收缩的运动,在转而观察静止的物体时,这位观众居然惊奇地发现,静止的物体也在做扩张和收缩运动,而在其他观众眼中,第二个碟子却仍然是静止不动的。在这个魔术表演中,由于一直盯着旋转的碟子看,这位观众的神经元已经对视野中的三个区域产生的运动影像完全适应了,所以在转向观看静止的物体时,这位观众会产生静止的碟子也在运动的视觉错觉。

视觉错觉在魔术表演中运用得最为成功的要数美国魔术师佩恩和特勒表演的魔术“电锯惊魂”。表演这个魔术的时候,佩恩让助手们把一个长方形木箱抬到一张桌子上。箱子的四周和上面都可以打开,当将箱子向观众交代清楚后,特勒在佩恩的帮助下躺进箱子,并将他的头和脚从箱子两端的小孔露出。随后,佩恩操纵电锯,把箱子连同特勒一锯为二,将两块木板插入到锯缝中。此时,佩恩向观众展示了箱子的两部分互相脱离的效果,然而,此时的特勒脸上依然挂着笑容,脚也不停地动弹着。随后,佩恩又用相反的程序使特勒恢复。显然,特勒不可能被真正锯断然后再复原,而只是利用了人们的视觉错觉。这个魔术的奥秘在于,这个箱子是可以往下凹下去的,特勒躺到箱子里后,他的屁股和腰就陷了下去,因此,电锯根本就不会真正锯到特勒。

小贴士

无论是魔术师利用视觉暂留还是其他光影效果使人们产生错觉,都是利用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存在视觉错觉这一事实。

换句话说,是视觉错觉这种现象使得人们眼见的也不一定为实,而也是这种现象造就了不少优秀的魔术师。

2.觉错觉,魔术师得以“欺骗”观众的终极

武器能够运用视觉错觉,创造效果逼真的魔术效果,是魔术师的一大武器,而与利用视觉错觉相比,魔术师让人们产生认知错觉的能力则更胜一筹,人们甚至将这种能力称为魔术师的终极武器。

认知错觉是一种认知变化过程,当人们首次接触某件物品或某人时,自然地会根据以往经验以及逻辑思维对其产生一定的认知,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以及对该事物或人的接触,人们会不断对该事物或者人产生新的认知,并且无法判断前后两个不同认知的真实性,而人们在认知上的这种变化心理过程就叫做认知错觉。和视觉错觉类似,认知错觉往往也是蒙蔽了人们对真实情况的确切体验。但与视觉错觉不同的是,从本质上讲,认知错觉并不是由感官造成的。事实上,认知错觉涉及到人脑,诸如注意力、记忆力以及因果推理能力等高级功能。如果魔术师能够从掌控人脑的高级功能入手进行表演,那么他就会制造出完全违反客观规律的效果,使观众不得其解,只能将原理归功于魔术师的魔力。

魔术师可以利用注意力的特性,使观众产生错误认知,最常见的就是魔术师利用某些方法将观众的注意力从他魔术表演中的关键性动作上引开。

魔术师将观众的注意力从关键性的动作上引开的方法,归根到底就是要对观众进行误导。用魔术师的话来说,就是要将观众的注意力从“方法”转移到“结果”上,用“结果”来隐藏魔术师的真正秘密。认知心理学中将误导分为显性误导和隐性误导两种。魔术师通过让观众看一些特定的无意义的动作或表情的方式来转移观众注意力的方式叫做显性误导。比如,有些魔术师会在表演魔术的时候非常隆重地介绍身边魅力十足的女助手,在这个时候,他通常就是借助女助手的吸引力,将观众们的注意力进行了转移,而魔术师就可以趁此机会进行自己的“小动作”,而一般在人们回过神来的时候,呈现在观众们眼前的,已经是魔术师需要营造的效果了。

相对于显性误导来说,隐性误导则显得更为微妙,在进行隐性误导的时候,魔术师同样会将观众的注意力或者怀疑焦点从他的关键性动作中引开,但此时,观众的视线却不一定也被魔术师引开。换句话说,魔术师实施隐性误导的时候,观众看到了魔术师的表演方法,但只是对这种方法视而不见。而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效果,则在于心理学中的两个现象:变化盲视和无意盲视。魔术师常常利用这两个心理学原理来设计魔术,从而使自己呈现出来的魔术精妙绝伦。

魔术师还常常利用人们的习惯思维来设计和表演魔术。约书亚·杰伊的“巧妙一击”魔术,利用的就是人们的惯性思维。“巧妙一击”是在参与观众不知情的情况下,在他的掌心留下粉笔印迹。在表演之前,杰伊就将自己的右手食指按上一支普尔粉笔,当食指离开粉笔时,他的指尖上已经留下了一道浅浅的粉笔印迹。绚丽的舞台上,杰伊开始了自己的开场白:“你们在电视上看过令人惊讶的巧妙一击吗?就是只打一下,所有的球都会落下去。这可是我的成名作!下面,我将通过魔术来展示一下‘巧妙一击’,我需要一位观众来配合我。”一位志愿者走上舞台,杰伊走近这位志愿者,要求他掌心向下将自己的双手伸开。杰伊用自己的双手紧紧抓住这位志愿者的双手,这时候,杰伊的拇指在这位志愿者的手背上,其余的手指都在这位志愿者的手掌下。“手背再低一点,就像这样。”杰伊一边说着,一边紧握住这位志愿者的手,假装是帮他调整双手的位置。而实际上,在杰伊紧紧抓住这位志愿者的手的时候,他已经悄悄把自己右手食指上的粉笔印迹印到了这位志愿者的左手手心。

在假装帮志愿者调整双手高度之后,杰伊示意这位志愿者,将两只手紧紧地握起来。随后,杰伊后退一步,拉开了与这位志愿者的距离,说道:“要完成这个魔术,我们只需要选定一个目标,那么,我们需要从你的两只手中选择一个作为目标。确定目标之后,举起你的一个拳头。”这位志愿者举起的刚好就是他那已经被印上印迹的左手,杰伊不动声色地说道:“好的,我们就用你的左手作为目标。现在,你可以松开右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