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前沿管理:13位中国商界大师的经营理念
7153100000030

第30章 铸造自己的财富神话(2)

中国有句古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国企业,不要再盲目地想单纯靠政策、靠投机一夜暴富,企业的长远发展还是要有一个战略定位,并为之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下去。

齐心协力攻难关

荣智健的堂弟荣智鑫在香港这弹丸之地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在商界可谓神通广大。

荣智鑫父亲荣伟仁,是荣德生先生的长子,曾是荣德生的得力助手,可惜英年早逝。当时,荣智鑫年仅六岁,十五岁那年,荣智鑫来到香港,进入华仁中学读书。在香港的学习生活费用主要依靠荣氏家族在九龙纱厂的一些股份。不久,他考入美国麻省物理学院,学习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后,他就业于美国电话公司,一共工作了三年。等到他了解了大公司的经营管理的方法之后,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满足于做一位高级打工族工程师。于是决定回香港"碰运气"。

1960年,荣智鑫打算投资办厂,经过多方调查研究,他寻找到三位合作伙伴,个人出资五十万港元,与这三位朋友共同合资成立了一间美联烟草公司,包揽了美国健牌香烟的代理业务。除此之外,还大量进口美国烟叶生产"总督"牌香烟。

荣智鑫从一位高级工程师的位子上退了下来,从此热心于商贸事务,成为香港一位初露锋芒的美国烟叶经销商。

经过近十年的经营,公司业务蒸蒸日上,盈利非常可观。直到1970年,美国一家公司LORILLARD以高价收购了荣智鑫等人经营的这间美联烟草公司。因出售该公司,荣智鑫从中赚取了一亿多港元。

1975年,电脑业曾一度成为香港制造业中的热门。荣智鑫及时抓住市场时机,投资二百万港元,成立了一间新的公司,荣文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的业务主要从事电脑生产,产品销往欧美。几年后,又以一百万美元的资本收购了一家美国电子公司。从此荣智鑫成为了荣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自然成为了荣氏家族的第三代大实业家之一。荣文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务,不仅在香港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而且扩展到欧美市场。1982年7月公司股票在香港发行上市。由此,揭开了公司发展历程中新的一页。

"将本求利"是古往今来一切企业经营的共同规律。荣智健既然决定加入堂兄弟们的行列,投资办厂,就必须筹集一定的资本。企业经营不可无本,无本则无法逐利。为了筹足办厂的资本,三兄弟商议,大家入股合伙。二位堂弟在港多年,荣智鑫凭着他的香港荣文科技有限公司,筹足股份没有问题。只有荣智健手头资金短缺,此时,他决定写信向父亲求援。

荣毅仁1949年前在香港还留有一些资产,主要是当初在香港开办纺织厂时的股份,如九龙纱厂、南洋纱厂荣毅仁都占有一定的股份,三十多年没有动用过这些股息和分红。这笔财产如今一算,还真不是一个小数,这也就成了荣智健在香港立足的资本。

有了资本,创办起了企业,就要进一步考虑如何有效地运作资本,从事资本运营,实现资本保值与增值,这是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盲目投资必然会带来企业的亏损,甚至破产,因而可以说,投资者敏锐的市场意识是至关重要。

由于荣智健和荣智鑫二人都是学电子专业,荣智鑫还在美国电子厂任过工程师的职位,不仅懂技术,而且可以说还是老本行。因此,大家很自然就想到开办个电子厂。

1978年,三兄弟正式在新界大埔合伙开办了一间电子厂----爱卡(ELCAP)电子厂。最初产品包括电容器、电子手表和玩具等,后来转向以生产集成电路和电脑随机存取存储器为主。

爱卡的产品大量远销美国,由于其信誉高,产品质量好,在美国拿回的订单,1980年比1979年翻了一番,经营前景十分喜人。

基于扩大经营规模的需要,荣智健把他所得的利润再一次投入生产,追加资本达爱卡总资本的三分之一。他个人的资本投入占整个爱卡资本的三分之二,这意味着爱卡电子厂的主要股权集中在荣智健手里。这样,他从爱卡的打工仔地位突飞猛进地上升为爱卡的总经理,真正开始了他的商业生涯。

随着内地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与实施,并设立经济特区,荣智健敏锐地意识到,与内地合作是促进爱卡发展的新思路。

荣智健曾在北京机电部研究所工作多年,了解到我国电子工业发展的一些基本情况。在大陆,电子产品市场十分广阔。改革开放之前,电子工业发展缓慢,市场上很少销售一些日用品电子产品。计划经济时期,工厂生产方式比较单一,企业缺少自主权和生产的选择权,往往不太可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类型的更新。

荣智健开始把视线转向了与大陆经贸往来的巨大市场上。

首先,是向大陆出口一些电子器件和元件,尤其是一些电子日用品,如电子钟、电子表、收音机等电子产品。刚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内地,这些电子产品成为畅销产品,广大的消费者从前从未见过该类价廉物美的电子日用品。因此,销售十分旺盛。

电子工业是我国优先发展的一个领域,大陆电子厂商积极寻求与香港电子厂商的业务合作。国家也积极倡导两地电子业的交流与发展,希望利用香港现有的技术基础,和它与国际上广泛的技术和贸易联系,更有效地引进外贸和先进技术设备,加速我国电子生产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

在这种经济形势下,荣智健加强了与内地电子厂家的业务合作。因为在香港,他不能得到小厂供应优良配件和元件。由于零件、原料的紧缺,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他们购买原料的成本大约为产品总成本的70%左右。电子行业所雇用的技术人员、技工和半熟练工人的比例比其他主要的制造业高。工人成本在生产总成本所占的比例一般小于20%。

而内地在向香港电子工业提供元件、零件和原料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国内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独立工业体系。电子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已有2800多个企业,上百个科研和设计单位,能够生产20多个大类,2200多个品牌型号的产品。广东省已有相当一部分电子元器件的质量达到五级。荣智健认为如果他们在投资上、技术上,找到适当的合作伙伴与合作方式,可以减少产品成本,以及摆脱对外国零件、原料的依赖。

于是荣智健决定先与内地的一些厂家,如上海等地的电子厂家建立了业务合作,由单纯的出口销售电子产品而发展成长期投资,共同开发的道路。

也就在此时,从短期内来看,香港的电脑业虽然发展十分迅速,但也隐含着一些内在的困境。

首先,电脑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其次,地价和工资上涨及通货膨胀导致了电子产品成本提高,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下降,产品的销售日益困难。荣智健已经看到了香港电子市场发展前景的潜在危机。其实,此时在他睿智的心里正在筹划着另一个新的发展计划。

尽管如此,爱卡的成功,还是被国外不少同行看好,他们为了拥有对爱卡的控制权争相收购。1982年双方经过多次协商,最终美国的Fitelec公司以一千二百万美元的高价收购了爱卡电子工厂。后来这家爱卡电子厂,成为了一家颇有名气的美台合资企业。

在出售爱卡电子厂中,因为荣智健占有爱卡60%的股份,因此,在这次出售中他个人得到七百二十万美元,按照当时美元与港元的汇率折算,荣智健获得了五千六多万港元。这一收益是他当年一百万港元投资的五十二倍之多,获利远远超过了股票收益。对于经营爱卡的成功,荣智健并不感到满足,他认为这只不过是小试牛刀,是他闯荡香江的预演。

任何企业的成功,都不是空中楼阁。"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却不知它当初的芽儿,早已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人做任何事情,就怕没有坚定的信念,今天朝东,明天到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将导致一无所获。

而一个人一旦有了坚定的信念,就有了奋斗的精神支柱,会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追求,不怕任何艰难困苦,不惜任何代价。

成功两法:兼并与逐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