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下)
7163300000028

第28章 人间佛教的蓝图 下(5)

储蓄为的是未来,勤劳也是为了要有未来。未来是一个美好的希望,为了未来,科学家为人间提供科学的成就,改进人类的未来;哲学家提供哲学理念,丰富人生的思想内涵;文学家努力创造诗篇,提供人间未来诗情画意的美好人生;实业家提供生产,改善社会大众的生活。为了未来的希望,多少革命家为国牺牲了;因为人类不断为未来辛苦奉献,所以人类的未来也才充满了无限的希望与美景。

为了未来的成就,现在的辛苦、努力,甘心情愿;为了未来的幸福,现在的流血、流汗,在所不计。为子女,想到子女将来会有成就;为家庭,希望家庭未来会安乐。为了未来有退休金,现在就要好好工作;为了未来有收成,现在就要好好耕种。为了未来有善名美誉,现在就要有好好的立身行事;为了将来在历史上能留下丰功伟绩,现在就要努力立功、立德、立言。

吾人生存在世间,只要活在希望里,则明日会更好。明天,我还有许多的事要做,所以今天就要好好休息;来生,还有漫长岁月要成就,所以今生就要努力耕耘。人,要活在希望里,不要活在过去的记忆中!因为未来比现在更美丽;有未来,才有无限的希望。

依佛教的三世因果观来看,生命不是只有一世。因为有过去,才有现在;因为有现在,才有未来;因为有未来,才有三世;因为有三世,才有希望。三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人,不但是研究过去的历史、研究现在的社会和科学,而且眼光已经注意到未来,所以有未来学的学科。

未来学,是一个未知的学科。现在的社会人间都在不断的变化,未来是没有发生的情况,要如何来研究它呢?只有从人类过去的历史经验,以及现时生活的体验,经过思想、科学,各种学科的研究,预设未来的世界会成为什么样子,这就叫做未来学。

地球的未来、人类的未来、未来的战争、未来的经济、未来的生物、未来的太空,举世都在朝未来洞察、研究。可以说,举世的学者都在奔向未来。

人类已经在预备未来占领太空,生物学家已经研究人类的生命,未来可以活到千岁以上。地理学家引导人类开发洪荒、沙漠之地;甚至有人希望未来能把洪水化成石油,能将不好的基因改变成为好的。

未来的世界,可以搭乘火箭,直达月球、火星、木星。未来的世界,空气可以当饱,树叶可以充饥。未来的世界,石头砖块经过科学的冶炼,可以成为面包,木材也可以制成肉松。未来的世界,人类每日只要一餐,就可以活命;睡在床上,就可以遥控指挥世界。

我们不要以为这是匪夷所思,现在的网络、传真、E-mail,资讯已经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缩短了人类空间的距离;基因的发现,生命的密码,更是证实佛教业力论的先进与精密。

甚至于在佛法里常常提到的天限通,不管如何的障碍,都能看得很远;天耳通,不管多远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在过去的人来讲,这不就像是神话一样吗?但是现在,再远的地方,只要经过电视卫星转播,我们都可以看得到,这不是天眼通吗?再远的人讲话,透过电台广播,透过电话,我们也都可以听得到.这不是天耳通吗?天方夜谭里面的飞毯,人坐在上面,可以翱翔自在地飞往要去的地方;水晶球,你要看什么里面就会变什么,这不是神话吗?但是现在的飞机,不就像一张飞毯?电视机不就像水晶球?所以,当时好像是在说神话,但是这许多神话,其实在佛经里早已是具体的事实了。

因此,我们现在看《阿弥陀经》说,极乐净土是黄金铺地,流水有冷有热;共命鸟的啼叫和流水的声音,都是真理的法音。在极乐世界里,没有交通事故,没有男女欲染,人类都是自由飞行,眼看意想,都有悦乐;所谓随心所取,随意所需,佛教其实早已把未来的世界规划得非常美好了。

佛教理想的未来社会,就是“佛光普照的社会”,所谓佛光普照的社会就是生权政治、真理宗教俱实现了的人间净土的社会。

佛教讲的净土,不只是指十万亿佛土以外的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和药师佛的东方琉璃世界。佛教的净土是可以在人间实现,也可以在现代实现的,因为《维摩诘经》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意思是说,娑婆世界很脏乱、很黑暗、很动荡不安、很令人烦恼,但这一切都是我们不健全的心理所表现出来的。假如我们有健全而美好的心理建设,则未来在佛光普照下,我们的社会再也没有阶级斗争,没有男女关系,众生一律平等;没有经济占有,没有物质匮乏,人民生活逍遥;没有恶人骚扰,没有政治迫害,社会安定和乐,则极乐世界的一切都可以在我们的眼前实现,这个世界就可以成为人间净土了。

“人间净土”是未来的理想社会,要达到此一理想,圆满此一目标,必须人人持守五戒。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法。所谓五戒: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邪淫;第四、不妄语,第五、不吸毒。五戒分开来讲有五条,其实从根本上看只有一条——不侵犯众生。人间的争斗、动乱、不安,主要就是由于彼此相互侵犯,不尊重他人而引起的。只要人人奉行五戒,则不乱杀,这是尊重别人生存的权利,不去侵犯;不乱取,这是对别人所有物的尊重,不去侵犯;不乱淫,这是尊重别人的身体名节,不去侵犯;不乱说,这是尊重别人的名誉信用,不去侵犯;不乱吃,这是尊重自己的身体、健康、智慧,不去侵犯。如果世间的每个人都能严持五戒,进而实践四摄六度、明白因果业报、奉行八正道法,那么人间净土的理想就不难实现了。

人生一期的生命,从过去延续到现在,从现在慢慢走向未来。在未来的道路上,生命分段的生死,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岁月,但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一次又一次地往无尽的未来走去。

未来是什么?未来会如何?一般人莫不希望自己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甚至希望能够预知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因此就有许多人求助于算命、卜卦,企图藉算命卜卦来预知未来。其实,未来是什么?未来无始无终!未来好像一个时钟,滴答滴答的往前走,走到什么地方停下来,这是不可知的谜。既然知道未来是无穷无尽,我们又何必斤斤计较于现在?现在,今生,百年的岁月,在无穷无尽的未来里面,能占有多少呢?因此正信佛教不主张求神问卜,也不必算命卜卦,因为未来是没有办法预知的,如果我们一定要预知自己的未来,那么就把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为《净土指归集》卷二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是因”必然招感“如是果”,自己的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来决定的。

因此,欲知未来,不如把握现在。人生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其实,过去的也未尝过去,它影响到我们的现在;现在的时光虽不停留,它却领导着我们走向未来;未来还有未来,生生世世就这么轮转不休。广义的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广义的未来,还是无量无数的“阿僧祇劫”。对于过去的行为,吾人可以作为反省,也可以自我检讨,从中吸取经验,改进未来;对于现在,吾人不能停滞,不可故步自封;因为不放弃后面的一步,又怎么能跨步向前呢?所以,生命的价值,不光是生命的过去,更大的价值是生命的未来,因为未来就是每个人的希望。当我们在播种之时,必然希望有所收获;看到太阳下山了,我们希望它明朝依旧升起。人生就是活在未来的希望里,因为知道有未来的幸福可期,所以现在无论如何的艰难困苦,我们都能甘之如饴。如果没有理想,谈何方向?谈何实现?没有未来,我们就没有目标,就没有理想,也就无法享受成功的喜悦。

所以,佛教的三世因果观,带给人生无限的希望与未来。所谓三世,前世、今生、来世,是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也是三世,甚至前一秒、此一秒、下一秒,都是三世。三世在我的当下一念,在我的一心之中。因此吾人要好好的把握过去、现在、未来,使它善行循环,善念相继,如此才能有美好的未来,才会有圆满的人生。

佛法分世间法、出世间法,佛教最终的目标虽然是追求出世的涅槃解脱之道,不过人生在世是离不开世间法的,即使是佛法也主张“先入世再出世”。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人既然不能离开世间而生存,也不能没有人世的生活。但是一般人的生活,大部分是过着:

(一)以物质为主的生活,因为物质占了我们生活的主要部分。

(二)以感情为主的生活,因为人是感情的动物,所以佛说“众生”为有情。

(三)以人群为主的生活,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居。

(四)以根身为主的生活,因为一般人都是依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追求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快乐。

人虽然过着物质的生活、感情的生活、群居的生活、根身为主的生活,但是:

(一)物质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所以我们要有“合理的经济生活”。

(二)人情是缺陷的,不能永远令我们满意,所以我们要有“净化的感情生活”。

(三)人群是利益冲突的,不能长久和平相处,所以我们要有“六和的处世生活”。

(四)根身是无常的,因缘会招感聚合离散,所以我们要有“法乐的信仰生活”。

以上所说,都是规划人间佛教的蓝图、建设人间佛教的净土不可或缺的内容。

此外,在《维摩诘经》中〈佛道品〉的内容,可以说都是人间佛教的内容,如: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

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

诸度法等侣,四摄为伎女,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

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华,解脱智慧果。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

象马五通驰,大乘以为车,调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

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惭愧之上服,深心为华鬘。

富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

四禅为床座,从于净命生,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

甘露法之食,解脱味为浆,净心以澡浴,戒品为涂香。

摧灭烦恼贼,勇健无能逾,降伏四种魔,胜幡建道场。

虽知无起灭,示彼故有生,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见。

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

“人间佛教”的思想理论,证诸经典语录,佛陀的教示本来就充满了人间性,人间佛教其实就是佛陀的本怀,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所以,人间佛教的蓝图,可以说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就已经为众生规划完备。只是,如何弘扬人间佛教,如何透过各种弘法活动,让人间佛教的蓝图实际在人间呈现,这才是后世佛弟子所应该用心、努力的方向。

有感于人间佛教不能只是停留在理念的层次,而应该以积极行动来落实佛法,因此佛光山开山三十多年来,一直秉持着“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的四大宗旨,从各个领域落实佛法。

例如在教育方面,为了培养人才,除先后创办了十六间佛学院、四所大学、二十六间图书馆、九所美术馆之外,在全世界同步举办的世界佛学会考,更带动全球各地的学佛风气;以及各分院道场举办的佛学夏令营、佛学讲座、都市佛学院等,更将菩提种子撒满世界各个角落。

在文化方面,除了至今仍在持续进行的大藏经编纂工作外,历经数年完成的《佛光大辞典》于一九八九年荣获金鼎奖,对海内外学佛者的助益甚大。《中国佛教经典宝藏》将佛经予以白话化、通俗化,有助于大家更深入理解经义。甚至为让有心学佛者通盘了解佛教,五年前我特别集合了近百人,先后编撰《佛教丛书》及《佛光教科书》,把佛教做了一番有系统而完整的介绍。

去年开始,佛光山又创办了一份《人间福报》,以及编辑《普门学报》、《中国佛教学术论典》、《中国佛教文化论丛》,带动佛教的学术研究风气。此外,“人间卫星电视台”为佛教广开言路,也为传播佛法尽一份力量;香海文化、佛光文化、如是我闻等事业机构更发行雅俗共赏的佛教刊物,以现代化的视听影音技术弘法利生。

在慈善弘法方面,大慈育幼院、施诊医疗队、老人之家、万寿园等的设立,使生老病死皆有所安。在布教修持方面,佛光山在世界各地的信徒于每周六同一时间念佛共修,其他因应当地隋况的定期共修法会及十余所禅堂、念佛堂、抄经堂、礼忏堂,都对净化人心发挥了预期的效果。

在我自己的这一生当中,自认一直都很用心地在推广“人间佛教”,当我在讲述佛法时,要让大众听得懂;书写文章时,要让大众能体会;兴建道场时,要让大众用得上;举办活动时,要让大家能参与;开办法会时,要让大家能法喜;海外弘法时,也总是会提供语文翻译,我随时随地顾及大众的需要,因为实用的佛教,才是人们所需要的佛教。

甚至为了顺应时代的需要与众生的根机,早在一九五四年,我率先发起倡印精装本的佛书,我提倡街头布教;慢慢地,我又将之发展为监狱学校的弘法以及电台、电视的讲演。我组织了全台湾第一个佛教的歌咏队,从事环岛布教,宣扬佛法教义。四十多年来,我努力将寺庙演进为讲堂,将课诵本演变成佛教的读物,将个人的修行扩展至集体的共修,将诵经转化成讲经;甚至为了扩大在家信众参与弘法的空间,我创办了国际佛光会,建立了檀讲师的制度,希望让人间佛教的蓝图,逐步在佛光普照的理念下,一一实现。

终于,经过多年来的努力,以及在十方信众的护持下,佛光山的确已经成就了不少值得皆大欢喜的贡献,例如:

(一)台湾佛教人口增加

(二)青年学佛风气日盛

(三)在家弟子弘扬佛法

(四)人间佛教获得认同

(五)传播媒体重视佛教

(六)佛教文物广泛流通

(七)佛教梵呗受到尊重

(八)佛光人会蓬勃发展

(九)教育学界肯定佛教

(十)政党人物实践佛教

(十一)演艺人员皈依佛教

(十二)佛学会考成绩辉煌

甚至影响所及,已经带动台湾佛教:

(一)从传统的佛教到现代的佛教

(二)从独居的佛教到大众的佛教

(三)从梵呗的佛教到歌咏的佛教

(四)从经忏的佛教到事业的佛教

(五)从地区的佛教到国际的佛教

(六)从散漫的佛教到制度的佛教

(七)从静态的佛教到动态的佛教

(八)从山林的佛教到社会的佛教

(九)从遁世的佛教到救世的佛教

(十)从唯僧的佛教到和信的佛教

(十一)从弟子的佛教到讲师的佛教

(十二)从寺院的佛教到会堂的佛教

(十三)从宗派的佛教到尊重的佛教

(十四)从行善的佛教到传教的佛教

(十五)从法会的佛教到活动的佛教

(十六)从老年的佛教到青年的佛教

这一切的成就在在说明了:佛法不管怎么好,都要能随顺社会大众的需要,要能让人受用,如此才有价值。因此,所谓提倡人间佛教,真正需要的是落实人间佛教的行者,人间佛教不能只是喊喊口号而已!

未来人间佛教必然是佛教的主流,这是无法阻挡的时代潮流,因为唯有人间佛教,才是大众所需要的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