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想要过如实的生活,就必须顺应自然法则:夫妻之间应互敬互谅,邻里亲友应和睦相处,工作同事应互相提携,开创事业应将市场凋查、资金筹措、人力资源、经营计划等安排妥当,为政治国应了解民意、重用忠良、察纳雅言、勤行善法。尤其身为佛教徒,更应以身作则,培福结缘,修定增慧,负起化导众生的责任。日用中能如是与“道”相符,那是自然的生活与生命的佛道,则庶几无过矣!
十八、政治观(参政之道)
政治是管理众人的事,人是群居的动物,不能离群索居;既然无法离开群众,所以不能不关心众人的事,不能不关心政治。
一般人谈到政治,每每将之与权术、谋略、党派、斗争划上等号,因此强调和合无诤的佛教徒往往避谈政治,甚至在社会人士高唱“宗教的归宗教,政治的归政治”口号之下,更以远离政治为无求。
然而实际上,参与政治是国民的权利,除非触犯国家刑法,被褫夺公权的人才没有参政的资格。佛教徒中,即使出家僧侣也要纳税、服兵役,尽国民应尽的义务,所谓出家并不意味着出国,何况佛教主张不仅要自度,还要度人。佛教与政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彼此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不但政治需要佛教的辅助教化,佛教也需要政治的护持弘传。
因此,历代以来佛教非但未曾与政治分离,而且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例如佛陀成道后,游化诸国,经常出入王宫说法,开示仁王的治国之道,许多印度大国的君王如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波斯匿王、优填王等,他们受到佛陀的感化而皈依佛教,进而成为佛教的护法,并且将佛法的真理应用在治国安邦上,健全社会,福利百姓。佛陀涅槃之后,仍有许多国王,如阿育王、迦腻色迦王、戒日王、弥兰陀王等,他们遵循佛陀教法,以法治国,建立清明政治,写下印度史上辉煌的一页。
在中国,历代僧侣与帝王也常有密切的合作往来,其中或有辅弼朝廷被尊为国师者,如:南阳慧忠、法藏贤者、清凉澄观、悟达知玄、玉林通琇、天台智顗等。或有出仕朝中为宰相者,如宋文帝礼请慧琳为宰相,日理万机,时人称为“黑衣宰相;唐太宗向明瞻法师请教安邦定国之道,明瞻陈述以慈救为宗,太宗大悦,尊为帝相;明朝姚广孝本为道衍禅师,永乐皇帝爱其英才,敕令还俗辅佐朝纲,对明初的清明国祚贡献很大。
此外,自魏晋南北朝起,朝廷并设有僧正、僧统、僧录司、大僧正等僧官,至今仍为日本所沿用。直到今日,泰国、尼泊尔则以“佛教领导政治,政治尊重佛教”;日本不但以佛教为国教,而且规定全国人民要信奉三宝,执政者要礼敬三宝,佛教备受尊重;韩国亦曾以佛教为国教,并曾雕刻大藏经以救国。凡此都说明佛教与政治关系密切,政治需要佛教的辅助教化,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佛教乃救世之仁,可补政治之不足。”
佛教不但有和谐政治的功能,并可帮助政治化导边远、消除怨恨、感化顽强,发挥慈悲教化的功效。例如佛教的五戒,对安邦治国的贡献,正如《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云:“若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遍于宇内,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百刑息于国。为天子者,则不治而坐致太平矣!”
佛教对国家政治的影响与贡献,历代均有记载,诸如:帮助生产、开发交通、保护生态、利济行旅、文化建设、安住军民、兴办教育、医疗救济、财务运转、科技文学等。
佛教在烽火漫天的乱世,经常扮演攘敌安邦的角色,例如:佛陀对摩揭陀国雨势大臣昭示健全国家的“七不退法”,巧妙地化解了一场血腥战争;唐朝的安禄山举兵造反,军需短绌,佛教徒于是发起贩卖度牒以增加军费,为平定安史之乱尽了最大的力量;南宋高宗偏安江南,礼请法道禅师入朝共谋国事,在禅师的极力奔走之下,为国家劝募了丰足的军粮,并且参战军旅,贡献计策,稳定了军机。曾经一度为禅僧的刘秉忠,元入主中原,耶律楚材仰慕他的贤能,特别征召他出仕为相,刘秉忠为了保全汉人的生命财产,免受无辜的杀戮,于是挺身而出,立朝仪,定制度,辅佐耶律楚材推行汉化,延续了汉民族的命脉。元代至温禅师,由于赞助王化有功,感动世祖而敕封为佛国普安大禅师。可以说,自古以来,佛教辅佐、教化政治的史例,多不胜举。
此外,佛陀对仁王政治的教化,也是散见于诸多经典,例如佛陀在《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开示,执政者应当心常忧民,如母之忆子,不离于心;在《如来示教胜军王经》告诉身为国王者:“于诸国邑所有众生,僮仆作使、辅臣僚佐,应以诸佛所说四摄而摄受之。”在《长阿含经》说:“君臣和顺,上下相敬,若能尔者,其国久安。”在《佛说孛经抄》里记载:“为君当明,探古达今,动静知时,刚柔得理,惠下利民,布施平均。”在《法句譬喻经》中亦提出为王之道,当行五事:一者领理万民,无有枉滥;二者养育将士,随时禀与;三者念修本业,福德无绝;四者当信忠臣正直之谏,无受谗言,以伤正直;五者节欲贪乐,心不放逸。在《金光明最胜王经》则说:“于亲非亲,平等视一切,若为正法王,国内无偏党,法王有名称,普闻三界中。”
佛教教义与僧侣行仪可以影响帝王的政治理念,建立祥和社会;帝王的权势则能帮助佛教普遍弘传,净化世道人心。晋代道安大师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佛陀在《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中,将护法之责交付国王,以收“上行下效,风行草偃”之功。此可证之于佛世时,因为有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的护持,佛教才能传遍五印度;佛陀灭度后,阿育王修建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并派遣布教师到锡兰等地弘法,使得佛教得以向外弘传,广宣流布。中国因有东汉明帝派遣郎中蔡愔西赴天竺迎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等高僧来华弘法,佛教因此得以传入中国。至于中国佛教的译经事业,大多是由于历朝帝王保护,设置译经院,因而得以完成,如鸠摩罗什大师受后秦姚兴的护持,在西明阁从事译经,而有《法华经》、《中论》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经论流传后世;玄奘大师在唐太宗的支持下,译出《大般若经》、《成唯识论》等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经论,使法宝圣教的光辉普照于中国。
现代信教自由,且政治有护持佛教的力量,佛教也有清明政治的功用。因此,佛教需要政治的护持,政治不要嫉妒佛教,也不要舍本逐末的只奖励慈善,应该多奖励从事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者。而佛教对于社会的关怀、人权的维护、民众的福祉,自是不能置身事外。因此,佛教徒不能以远离政治为清高,个人可以不热衷名位权势,但不能放弃关怀社会、服务众生的责任。今日佛教徒为了弘法利生,对政治不但不应抱持消极回避的态度,相反的,应该积极关心,直下承担。因为人在社会上谁也脱离不了政治,佛教徒虽不介入政治,但关心社会,关心政治,所谓“问政不干治”,这是佛教徒对政治应有的态度。
十九、国际观(包容之道)
由于现代的科技发达,交通电讯便捷,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例如现代的电话、电脑网络、遥控、E-Mail,在在都把地球上的人联结得愈来愈紧密,致使二十一世纪已经成为“地球村”的时代,所有生存在地球上的人类,不得不以“地球人”自诩!
在地球村里,虽然有许多的国家、许多的种族、许多的文化、许多的语言,但不会妨碍地球村的发展。例如,全世界的国家、城市、乡村,都有所谓“社区”的结构。在一个社区里,有许多的家庭,许多不同的姓氏、个性、年龄、性别、语言、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的人生活在一起,但都不会妨碍社区的和谐。
从一个社区扩大到一个地球村,其道理都是一样的。只是,人,都是先爱一个家,而后爱一个宗族,接着推及一个邻里、一个村庄、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继而从同胞、人类,再到一切有情众生。愈是与自己亲近者,爱得愈深,愈是疏远的人,能付出的爱愈少,所以佛教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并非人人都能容易做得到,因此也就有圣凡之分。
由于一般人的爱,都是有缘、有相的慈悲,尤其有亲疏、爱憎、人我的分别,因此就有比较、计较,继而有人我纷争。人间佛教的国际观,就是要打破人我的界线,要本着“同体共生”的认识,互相包容、尊重,彼此平等、融和,大家共荣、共有。
例如,在佛教里,讲到时间都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讲到空间都是此方、他方、十方无量世界;讲到人间,都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是无量无数。所以,佛教的国际观其实已经完全泯除了时空的界线。
《阿弥陀经》里提到,众生“各以衣械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彼此结缘,彼此赞美,就是充满了国际观。《弥勒菩萨上生经》、《弥勒菩萨下生经》中,弥勒菩萨不但与地球上的人类有来往,甚至天上天下,乃至到三界廿八天、十八层地狱里去度众生。佛教的常不轻菩萨不轻视任何一个众生,佛教里观世音菩萨游诸国土,救苦救难;佛教对弱势团体,对落后的小小国,尤其给予关怀。
佛教吃饭时,都是供养一切众生;获得一丝一缕,都要感谢十方大众的因缘。佛教提倡平等,佛陀视一切众生都如爱子罗睺罗;佛教更重视一切生权的维护,所以佛教自古以来不曾引发世界战争。
有人说,自古以来,能够走遍千山万水、行脚山河大地的,有军人、商旅、探险家,再者就是僧侣的云水行脚、寻师访道。
佛教里,一部中印交通史,万千的僧侣和佛教徒在西域丝路上行独行;一部中日佛教交通史,也是多少人在海上漂流。大乘经典里,所谓“一念三千,心包太虚”,诸佛菩萨都是十方世界去来。
台湾地区自从三十年前开放观光以来,佛教徒所组织的观光团在世界各地到处旅行;海峡两岸接触和解以后,台湾的佛教徒更是蜂拥到大陆朝山。
我自己一生曾多次带团到印度、尼泊尔、美国等地旅游参访,对于观光旅行,我曾经就各地的文化订定十个层次:
第一级 台湾旅游一周
第二级 新马泰
第三级 日韩
第四级 南非
第五级 美加
第六级 澳纽
第七级 欧洲
第八级 苏联(现为俄罗斯)
第九级 印度
第十级 祖国大陆
此外,佛光山经常举行国际学术会议,组团到世界各国访问,甚至到梵蒂冈和教宗会面,访问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等,总是希望在国际间散布和谐的种子。
我曾经说过,台湾只有发展科技,虽然促进了生活上的富裕,但那只是物质上的拥有,反而造成心灵与精神上的贫乏,许多乱象、弊病因此不断滋生。
佛法着重于内心的净化,它认清世界不平等的根本,源于人们内在的无明我执,人类贪求权力、名誉的欲望所致;由于贪染心的占有,彼此就会引起冲突,从而招来不息的斗争。因此,佛教告诉我们要根治世界的乱源,须从人们的心灵净化做起,从众生心中去实现人心的和平,从实践佛教的无我、慈悲、尊重、和平的教义,才能完成世界的真正和平。
联合国一再提倡和平,和平是千古以来人人梦寐以求的美景。儒家以世界大同为天下升平和乐的期望;孙中山先生也以“天下为公”作为他草创民国的理想;佛教则以四生九有、法界平等的“天下一家,人我一如”的理念,建设人间净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国传统的兼爱思想,而佛教除了对人权的维护,更进一步,重视“生权”的平等。此为“众生皆有佛性”、“汝是未来佛”,恭敬尊重每一个生命的权利。由于佛教提倡生权的平等,自然跨越国界的藩篱,而能天下一家;泯除同异的分歧,而能人我一如。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彼此尊重、包容、平等、无我、慈悲,这才是民族间、国际间需要的理念。因此,我们居住在地球上,应以同体共生的地球人自我期许,提倡“生佛平等”、“圣凡平等”、“理事平等”、“人我平等”的思想,进而泯除人我界线,打破地域国界,人人具备“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国际宏观,进而以“天下一家”为出发点,让每个人胸怀法界,成为共生的地球人,懂得保护自然,爱惜资源;以“人我一如”的同体观,自觉觉他,升华自我的生命,为自己留下信仰,为众生留下善缘,为社会留下慈悲,为世界留下光明。如此,才能共同促进世界的和平。
二十、未来观(发展之道)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自己对前途没有希望;有希望才有未来。
人是活在希望里:父母养儿防老,未来就有希望;培养子女接受教育,未来希望能成才。生活中,敦亲睦邻,希望未来大家生活过得更安乐;栽花种树、积谷防饥,等待中也有无限的希望和未来。中国人讲究“传宗接代”,无非是希望未来种族的寿命能延长,代代相续;甚至现在的器官移植,也是一种延续未来生命的希望。
一个国家社会,人民热心缴税,希望未来国家的建设会更好;修桥铺路,希望未来交通的建设更方便;救济贫困,希望未来社会的福利无缺陷;选贤与能,希望未来政治的发展更民主;惩治官吏,希望未来政府的形象更清廉。乃至希望风调雨顺、希望国泰民安、希望世界和平早日到来等等,这些都是现代人对未来的最大希望。
谈到“未来”,佛教不但讲过去,更讲未来,并且非常重视未来,因为未来是我们的希望。在很多的佛经中,佛陀常常为弟子们“授记”将来经过多少时间后,他们会在什么世界成佛,佛号叫什么名字;授记,就是佛法重视未来的说明。佛教讲“发愿”,佛教徒时时发愿将来要往生哪一个佛国,将来要如何服务大众;发愿,就是佛教重视未来的价值。甚至念佛的人希望往生净土,参禅的人期待明心见性,乃至布施结缘、回向功德等,都是希望未来会更好。
人是活在希望里,有希望的人生,活着才有意义;人之所以自暴自弃,往往是因为失去了希望。因为有希望,才有未来;没有未来的人生,就如黄昏的美景,因为时间太短,也就不值得欣赏了。
儿童从小跟随父母学习礼仪,进了小学学习知识,就是为了他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白天辛勤工作,夜晚还要加班,也是希望有一个更好的明天。动物要冬眠,因为它希望有未来;蚂蚁、蜜蜂储粮,也是为了未来。看到儿童、青年,觉得国家的未来有希望;花草树木虽然凋谢了,因为根本依然存在,他就有未来的生机。
未来,是我们生命生生不息的契机;未来,是生命涓涓不断的长河。人生一日,也作百年之打算;人生一期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有流转无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