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
7163400000044

第44章 佛教的生活学(1)

——二○○四年十二月廿六日台北国父纪念馆

各位法师、各位嘉宾、各位护法信徒们,阿弥陀佛!

佛教有所谓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内容多为佛世时由弟子们提出问题,再由佛陀为大家解答,日后所结集而成,就好像是现在的座谈会。而今天和大家讲“佛教的生活学”,讲座形式不同于前两天,采用的方法是十二部经里的“无问自说”,像《阿弥陀经》,就是没有人发问,而由佛陀自己宣说的。

打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已经在过生活,生活了几十年,谁还会不懂得生活呢?所以我今天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生活,谈生活里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学习”。

所谓“活到老,学不了”,人从呱呱坠地以后,就得学习吃奶、学习走路、学习被爱;稍长以后,学习读书、学习交朋友;及至成年,开始学习技术、学习尊师重道等等,生命就是这样一连串学习的过程。

我有一位弟子,他得到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后,兴高采烈的回来,拿着学位证书来给我看。他说:“师父,你看!我拿到博士证书了,以后要做什么?”回想过去,他还在念书时,每次寒暑假回来,我身边的人都会说:“我们的准博士回来了!”并且鼓掌欢迎他,如今他毕业了,前来问我要做什么,我只说:“要学习做人。”

做人很难,有谓“人难做、难做人、做人难”,正因为做人难,所以更要学习。今天我就提供学习上的一些经验,贡献给大家。

第一、学习认错

现在的社会,青年学子们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认错”,甚至到了成年,开始有了一点学问、身份及地位,更是不轻易认错。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错就要改,这不但是美德,而且自身才会进步。

佛门里常说要知惭愧,知惭愧才会认错改过。常有人会问,佛陀会不会骂人?其实是会的,只不过他骂得很有艺术。就如佛陀经常教训弟子“不知惭愧”,不知惭愧就等于儒家所说的“不知羞耻”,而惭愧心就是一种羞耻心,觉得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别人,例如“啊!我太胡涂了、我没有好好待你、没有热心帮助你,实在太惭愧了,对不起。”,这无非都是一种认错。

认错有什么好处?如小孩犯了错,爸爸妈妈要打的时候,小孩子只要赶快认错:“我下次不敢了。”那么父母多半就不会再打了。我常说一个故事:

有两户人家,张家经常吵架,李家却非常和睦,张家就问:“为什么你们家都不吵架呢?”李家回答:“因为你们都自认为是好人,总认为自己都是对的,所以常吵架;我们家都自认是坏人,认为都是自己不好,所以不吵架。”张家就问:“这是什么道理?为什么好人的家常会吵架,坏人的家却不吵架呢?”

李家人就说了:“你们家的人都要做好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这正是吵架的原因。举例来说,有人将茶杯摆在桌边,若是你家有人不小心弄破了,打破杯的人马上就骂:‘是谁把茶杯放在这里的?’一点都不肯承认是自己的错;而放的人也说:‘谁叫你把它弄倒的呢?’由于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错的都是对方,想不吵架也难。可是这发生在我们家就不是这样了,不小心打破杯子的人,会赶紧说:‘对不起,我不小心把杯子打破了。’放的人则说:‘不怪你,是我不该把它摆在桌沿。’所以,我们家的人都是自行认错,当然就不吵架。”

处世做人,首要学习认错,才不会将芝麻小事变成大事。懂得认错的家庭才会和谐,懂得认错交友才会融洽,如果真要斗嘴,也仅止于一句,否则,一来一往将永远无休无止。

甚至于父母向儿女认错,老师向学生认错,这也没有关系。过去多少的圣贤大德,之所以能做圣贤,就是他能掌握认错的好处。例如几年前,美国克林顿总统犯了一次严重的错,但是因为他肯认错,因而能获得全国民众的原谅。

我在高雄办了一所普门中学,有一位在学校任职二十年的老师,结婚后生了好几个小孩。他说:“养儿育女很难,每次吃饭的时候,小孩老嫌菜饭不好吃,父母难为啊!”我告诉他:“以后不要在孩子面前提父母很伟大,你要学习向儿女们认错。”他果真照着我的话去做,吃饭时,当儿女又嫌菜色不好,他就说:“孩子们!真对不起你们,爸爸没有用,没能赚很多钱,让你们吃好的、穿好的。”小儿小女一听,每个都说:“爸爸,你很伟大,饭菜好吃!”从此儿女爱挑剔的毛病就改变了。所以能认错,自己不但不会少了什么,反而显得自己很有心量。

两千多年前,印度有一位阿育王,他暴虐的性格与中国的秦始皇相似,身处的时代也差不多。他统一了全印度,每次他巡视的时候,所有的男女老少,无不扶老携幼地来欢迎,可是他却能感觉百姓们的眼光里,其实充满了仇恨。他虽然征服了他们的国度,但并没有征服人民的心,所以不是真的胜利。后来阿育王接触了佛教,开始以慈悲仁政爱护人民。所以,当他再一次巡视之时,所有人民才心悦诚服地来欢迎他,阿育王这才说:“力的征服,不是真的胜利;法的胜利,才是真的胜利。”后来阿育王成为印度史上的一位明君。

阿育王每年都举办一次斋僧大会,供养全国的高僧大德,不但请吃饭,还到每名僧人的面前礼拜,以示自己的虔诚。当他依序礼拜的时候,忽然看到一个小沙弥也在现场。他心想:“我今天是供养长老大德,怎么来了个小沙弥?我是王,怎能向个小孩子礼拜?可是若不礼拜,会不会被说不懂礼节;若拜了,又有失王的尊严,这该如何是好?”

于是他把沙弥带到无人之处,说道:“我是王,我向你礼拜,但是你不可以告诉别人喔!”突然间,沙弥大显神通,在钵上跳舞,甚至跳进钵里去,阿育王看得目瞪口呆。然后,沙弥也附在阿育王耳边,小声地说:“大王,刚才的事太神异了,我是为了恭敬大王才这样做,你可不能告诉别人。”小沙弥以神通教示了阿育王,阿育王也当下惭愧地为自己的傲慢认错。

做错事、说错话,并不严重,知错改过才重要,所以圣贤不讲“无过”,而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佛教的戒律里,比丘受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受三百八十条戒,在家信徒受三皈五戒、菩萨戒,若说“不犯戒”,这比较不容易,只能说戒持得较清净,细微的地方,难免做得不如法,不必过分耿耿于怀。破了戒可以忏悔,但破见就不通忏悔,这种见解上的错误比较严重。

有人一提到“戒”,就觉得很难受持,认为戒律必定是“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其实戒有自由的意思,就拿五戒来说,不侵犯他人的生命、财产、名节,不但自己能自由,也是尊重他人的自由。再说五戒中的不杀生,主要指的是不杀人,杀人是“波罗夷”重罪,我们不可犯这个戒,至于打死老鼠、打死蟑螂,属“突吉罗”小小罪,这是可以忏悔的。受过戒的人,即使不小心打死一只老鼠,就会惊觉:“罪过,罪过,我打死老鼠了。”可是没受戒的人,或许就会说:“杀得好!”打完后还很得意地告诉旁人:“我今天打死一只老鼠,还打得挺准的咧!”二者之间,就在于有没有认错的心态。

过去我曾讲过,有学佛的人喝酒,他因喝酒所犯的罪过,要比一般没学佛的人喝酒要轻得多,怎么说呢?学佛的人,绝不会在人前喝酒,他会躲在没人的地方偷喝,同时也不敢喝得烂醉如泥,喝了之后,还会忏悔地说:“惭愧,我学佛了还喝酒,实在罪过。”他有了忏悔心,罪过就轻了。若换成一般人,要不就劝酒,甚至是酗酒、醉酒,因喝酒而犯的罪过就重了。所以常忏悔认错,对我们的道德人格必能增上。

现在的年轻人,有错都会找理由。例如开会迟到了,不但不认错,还说:“才刚要出门,就来了一通电话,或朋友突然来访,又遇上下雨塞车……”死不认错的态度,令人摇头。人生若能懂得学习认错,天下必然太平无争。

第二、学习柔和

明末憨山大师说:“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一个人的性格若过于固执刚强,就会被人说:“你的心真是比石头、钢铁还要硬。”正如牙齿是硬的,老年会掉光,但是人就是死了,舌头还是存在着,因此柔软容易存在,刚强容易损坏。

几十年前,有一次发生台风,我们去救灾,看到很多砖造的瓦房都倒塌了,但是茅草搭建的房子却屹立不动,原来柔软可以耐强风,可以抵抗外力。

有一次,我集合禅堂的徒众讲话,问他们:“你们进到禅堂里面,有什么进步、有什么心得吗?”开悟很难,不过大多数的年轻人都会说:“这半年,我觉得心地柔软了。”这一句话听了真叫人高兴。坐禅坐久了,就会感觉到,不必争一时之气,不必刚强,不必跟人比较,心地就会变得柔软,心胸就会比较开阔。好比稻穗成熟了,就会垂下来;杨柳枝好美,为什么?因为它柔软。

心地变柔软了,这真是修行最大的进步。如果我们的人生要进步,以禅门说的调息、调身、调心,慢慢就能调伏像野马、像猴子的这颗心,令它柔软,人生才能活得更快乐、更长久。

憨山大师说:“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所以不要以为钢刀快斩,其实是很容易断的。做人也是一样,要“以和为贵”。

拳头伸出去.就会失去力量;不伸出去,才能保存力量,所以凡事不要冲动.不能一点小事就跟人计较。性格急躁固执,很容易吃亏,举例来说,中国五代有一个宰相,叫做冯道,是一个性格很急躁的人,有一次人家帮他买一双鞋子,买回来一双是一千八百个铜钱,这时同事和凝也买了一双鞋子,冯道就问和凝:“你那双鞋子多少钱?”和凝举起脚来就说:“九百块!”“什么!你才买九百块,我怎么买了一千八?来人啊,把买鞋的人叫来,我要骂他一顿。”这时,和凝慢慢举起另一只脚又说了:“别急嘛!这一只也是九百块。”所以合起来也是一千八。因此,性情太过火急、粗鲁,是非常吃亏的。

交朋友时,都希望所交的知已是爱好和平的,或许有人会说:“今天这个社会,不凶一点、不狠一点会吃亏,会被人欺负啊!”不过那也是一时的,所谓“善有人欺天不欺,恶有人怕天不怕。”时间久了,谁是胜利者,谁是失败者,自有公论,单靠匹夫之勇、靠蛮力,不见得能一帆风顺。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但是若能“只从柔处不从刚”,对我们还是很有用处的。

第三、学习生忍

佛教有所谓的“生忍、法忍、无生法忍”,生忍与一般的忍耐不同。所谓“生忍”,生,就是生存、生命、生活,而生命、生存、生活最重要的学习就是“忍”。忍是什么?不是你骂我,我不开口;你打我,我不还手。佛教所谓的忍是指:一、能认识:一件事情的前后因果、是非得失,都能认识清楚;二、能接受:不论是好的、坏的,都能接受,因为忍就有力量,就有智慧;三、能担当:比如你只能担当二十斤,我能担当一百斤。此外,“忍”还有能负责、能化解、能处理、能消除的意思。

比方说爸爸下班回来了,小儿子很高兴地说:“爸爸,你回来了,赶快跪下来给我当马骑。”爸爸不会不高兴,反而说:“好,赶快来骑!”因为他把儿子看成是最心爱的宝贝,所以不管什么要求都能接受、能担当,倘若换成不相干的人,哪里可能做得到呢?因此,凡事心存“与我有关”,就不觉得丢脸、不觉得可耻。

大家可以学习修行忍耐,学习生忍。学习生忍有什么好处?你能了知彼此之间的深厚因缘,好比知道父母生养的辛苦、夫妻是因为情投意合才结合的,就会懂得珍惜、忍耐。所以生活要能美满,要能顶天立地,要能与人好好交往,“忍”是做人处世的第一妙方。

有时候“讲时似悟,对境生迷”,明明知道应该要忍耐、应该要改脾气、应该不要计较,可是境界来了,对于人家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却是放不下。好比很多上法院打官司的人,都不是为了什么严重的事,而在于忍不下一口气。忍苦、忍难、忍饥、忍寒、忍热都不要紧,但是要忍一口气,却忍不下去。其实忍一口气又算什么呢?俗语不是说:“忍一口气风平浪静,退一步想海阔天空。”

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寺院里供奉的佛像,有的是木头刻的,有的是水泥铸的,有的是石头雕的,甚至于是纸画的,只是过去的佛像多数是铜铸的。

有个信徒到寺庙里拜拜,每拜下去,就敲一下磬。大磬很不高兴,就向佛祖抗议:“佛祖呀!你我都是铜做的,为什么人家来拜你的时候,都给你香花果品,我不但没有分,人家还要来敲打我,太不公平了!还说什么‘拜佛不敲磬,佛祖不相信’。”

佛祖听了就说:“大磬!你不要难过介意。当初人们将我铸成佛祖的时候,我的耳边上多了一块,他就敲呀打呀,我的鼻子多了一块,他就挖呀刻呀,我是经过千锤百炼才成为佛祖的,所以大家也才愿意向我礼拜呀!像你一点忍耐力都没有,人家才轻轻敲你一下,你就‘嗡、嗡’叫,怎么给人崇拜呢?”

有首诗说:“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莫等闲,粉身碎骨都无怨,留得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是描写石灰的一生,最初“千锤百炼出深山”,自深山的矿脉,开采矿石,“烈火焚烧莫等闲”,然后运送到窑里用烈火焚烧,经过强度的熬烧后,石变成灰,才能用来粉刷墙壁。石灰“粉身碎骨都无怨”,只为“留得清白在人间”,它既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世间。

所以忍不是吃亏,而是一种力量、生命力;忍是一种智慧,就是我能认识、我能了解、我能明白,对于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能清清楚楚。

说到现在的管理学,好比管理钱财,除非犯了贪污,不然不会有什么很大的过失,更何况钱不会讲话,其他如管理事物,好比把桌子从这边搬到那边,桌子不会反抗,任你摆布。所以管钱、管事很容易,但是管理人就麻烦了,因为人不一定会听话。可是如果能懂得做人处事的道理,管人也不难,反而是管理自己的心比管理人还难。

举个例子说,大将军在战场上,发布一个命令,没有人敢不服从的,但是大将军回到家里,遇到太太河东狮吼,倒是吓得不敢动了。所以,有法治的权威,管理起来就容易。平时不讲法、不讲理,所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那又怎么办?这时候就只有忍让了。两个人杠起来的时候,总要有一方愿意忍让,才能平息争执。所以,能有忍让的智慧,要解决问题就容易了。

第四、学习沟通

沟通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现今这个时代,虽然发明了很多东西,但是人文素养还是很重要,比方学习尊重,学习包容,学习和谐,学习沟通,国际之间,不要动不动就打起来,动不动就剑拔弩张。人和人之间如果能做好沟通交流,世界和平才有希望。光是发展武器科学,只会让世界战争不已,不会有和平的一天。

例如海峡两岸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沟通。但是沟通也要讲要领:谈判要双赢,要互相尊重,要皆大欢喜,要能平等和谐。如果每个人都抱持着“你大我小”、“你富我穷”的心态,何愁谈不拢。

有一户人家,儿子要讨老婆,但是妈妈不赞成,还说:“如果你要娶她,以后就不要回来了。”爱情的力量很大,儿子选择了结婚,于是搬到外面住,十多年都没有回家过。这个妈妈气也不消,心想:“不回来就不回来,死了我也不管,反正我就是讨厌那个女人!”

后来有人对老太太说:“老太太不要这样啦!柏林围墙都倒了,南北韩现在也互有来往,时间都过了十几年,还不把心中这道墙拆除?就让他们回来吧!”妈妈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心想“是啊!都已经十多年了,还计较什么呢?”由于朋友的化解,就让儿媳回来团圆,所以总是要有一方先行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