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
7163400000046

第46章 佛教的生活学(3)

后来这个小偷被警察捉到,自己招供说偷过禅师的钱,于是警察就把他带来问禅师:“他有偷你的钱吗?”禅师说:“没有偷啊!”警察说:“可是他自己招供说某年某月某日偷了你的香油钱。”掸师笑笑说:“那不是偷啊!是我给他的,不信你问他,他走的时候还跟我说一声‘谢谢’。”小偷听了禅师的说明,内心感动,刑期满了以后,就跟随禅师出家,成为一个很有名的禅者。所以,要常常给人一些感动。

佛光山在外办大型活动时,场外都会有一些其他寺庙的出家人站着化缘。早期的出家人化缘,都是坐着不动,任由人家随喜布施,不过,现在都是直接走到你面前要你布施。这种情况不是很好,为什么?佛教讲正派、讲清净庄严,强行索取是不正当的方法。

过去我听信徒讲过蛮有道理的一句话,他说:“真斋主不怕假和尚。”过去假和尚化缘,他会说:“你们佛光山活动办得那么大、信徒那么多,大家都帮助你们,你们有肉吃,就不能留一点汤给我们喝吗?”我想:“对的,应该留一点给人家,不要把所有的都吃尽。”

报纸曾刊载,有个小孩看到妈妈买了水果回来,他想把水果留给外出未归的家人,但因为不会写“爸爸”、“哥哥”、“姊姊”这几个字,所以就在水果上刻了他们的模样,妈妈一看,非常生气,以为小孩恶作剧,就打了他一顿,责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小孩哭着说:“妈妈,我怕别人把水果吃光了,所以要给爸爸的,我就刻个爸爸的像;要给姊姊的,我就刻个姊姊的像;要给哥哥的,我就刻个哥哥的像。”妈妈一听,非常感动。

白隐禅师有一位信徒是个商人,商人的女儿和一位年轻人私下来往,怀了身孕,让商人十分生气,痛责女儿,女孩心想:“以爸爸火爆的性格,一定会把男友打死。”于是赶紧叫男友逃走。因爸爸不断追问孩子的父亲究竟是谁,女孩想到爸爸平常最尊敬的就是白隐禅师,为了把事情简单化,就告诉爸爸:“小孩是我跟白隐禅师的。”

爸爸一听如山崩地裂,心想自己最信仰的偶像,平时敬拜如佛祖,竟是如此畜生不如。就跑到寺里,不分青红皂白,将白隐禅师打得头破血流,白隐禅师也不辩白。小孩出生后,商人将小孩抱到白隐禅师住处,说道:“这是你的孽种,给你!”

一个和尚凭空多出了个小孩,只好不分阴晴风雨,天天出外化缘奶水。外边传说纷纭,说老和尚不正经,小孩是私生子。更有小孩子拿石头打他,骂他坏和尚。

一个月、二个月过去了,逃到外乡的年轻人回来,他听女孩说了事情的经过,心里很愧疚,就打定主意,向商人自首。做爸爸的虽然生气,但是一听真相原来是这样,于是一家扶老携幼到寺庙里,向白隐禅师磕头忏悔,白隐禅师一句话也没说,就把小孩还回去了。

是非止于智者,凡事要先理清楚,才不致错怪了别人而后悔莫及。

第七、学习生存

人要活下去,必须要有防御的力量,比如防范大自然所造成的灾害,又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如何学习生存呢?比方勤劳、礼貌、乐观、积极、能结缘、帮助人、说好话、有抗压力。

我小的时候,虽然家里三餐不继,但是我很欢喜做家事,协助打扫、洗碗,那时候虽然还很小,但是我自信将来会有办法。为什么?因为我很勤劳啊!

因为家里很穷,所以有时候盛了一碗饭,舍不得吃,因为家里养的猫狗都吃不饱。于是我就让狗子跟着我走,走到大人看不到的地方,把饭倒了给它吃。那时候不只家里穷,邻居也很穷,所以家里偶尔有一点什么东西,我就把它拿出来,分给小孩子吃。虽然小时候不懂,但是也感觉自己有爱心、待人好,将来一定会有办法。

在生活里,学习待人好,人家自然待我好;学习勤劳,自然会有收成;学习慈悲,就会有回报。我一生都觉得自己很富有,即使自己没有的,我也不计较;看到人有,我也很欢喜,不会多心害人。

我来台湾五十六年,开始的几十年都是给人欺负、给人伤害,但是我从来没有想找他们算账,也从来没有报复的心态。我都忍耐了下来,忍一次就是生死一次,千生万死才会找到一个生存的机会。

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生存。为了生存,我要维护身体的健康,身体健康不但对自己有利,也让朋友、家人放心,所以也是一种孝亲、和谐家庭的行为。为了生存,我要学习勤劳、学习积极、学习待人的礼貌,大家才能接受我。为了生存,金钱的处理、爱情的处理、生活的处理、做人处事等,都要有方法,所谓“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一个国家要能“民心之所向”,才会安全;个人也是一样,要让人家接受我们,才容易生存。

人为了生存,就必须让人愿意接受你,所以彼此相处的因缘很重要。倘若所行所做,都不被人接受,生存就有障碍了。如何顺利的生存?正如人人都希望凡事顺遂如意,但是你有给人顺利、给人如意吗?你有改善自己吗?因此,要在世间上生存,必须先得到别人的欢喜、别人的认同、获得别人的欣赏,必然能获得自在。

第八、学习灵巧

大家灵巧吗?当然,有的人会说“我很灵巧”,有的人就说“我比较迟钝”,但是灵巧是可以学习的。有的人与生俱来就灵巧,但是后天的学习也很重要。只要你注意听、注意揣摩、用心思维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久而久之,熟练了,自然就灵巧。倘若不注意听,做事漫不经心,自以为是老大,老是“我以为、我认为……”则永远学不会。

什么叫灵巧?我举一个禅宗公案。

有二座寺庙,分别在东街、西街,每天都派沙弥出来买菜,两个沙弥经常在市场门口相遇。东街寺庙的沙弥比较不灵巧,西街寺庙的沙弥比较灵巧。见了面,东寺沙弥就问西寺沙弥:“今天要到哪里去啊?”西寺沙弥回答:“我的腿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东寺沙弥一听,不知如何再问,回去告诉了师父,师父说:“笨,你可以问:‘假如没有腿,你要跑到哪里去?’这不就有禅机了吗?”

第二天,他们又在路上遇到了,东寺沙弥又问西寺沙弥:“你今天要到哪里去啊?”西寺沙弥就说了:“风吹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东寺沙弥一听:“糟糕,答案变了!”回去后又告诉师父,师父就说:“你好笨喔!你就继续问:‘假如没有风,你要到哪里去呢?’”

第三天,两个沙弥又在路上遇到了,东寺沙弥再问西寺沙弥:“请问你今天要到哪里去啊?”西寺沙弥回答了:“我要到市场买菜去啊!”东寺沙弥一听,心中茫然。

禅门讲究灵巧、随机应变,穷则变、变则通,缺少了灵巧,就不容易应变。

据说民国初年,有一个静普老和尚,为人很幽默,他的寺庙里常常收些江洋大盗、土匪来出家,但是他却能相安无事,实在是领导有方!有一次,他带着信徒在寺院里参观,那时有个徒弟受不了诱惑,买了牛肉干,正偷偷地吃,吃到一半,突然看见静普老和尚和信徒走来,一慌之下,把牛肉干掉在地上。静普老和尚一看是牛肉干,远远地就说:“你掉下来的大头菜,还不把它拿走!”一句话就解决了当时的困窘。

后来他又带信徒到禅堂参观,禅堂里一片寂静,大家正在打坐,老和尚指着禅堂里的人,幽默地说:“这里面的人都是我管的,他们都很听我的话。”这时候,维那师不清楚外面到底是谁在讲话,就说:“哪一个那么大胆,讲话那么大声?”静普老和尚一听,话锋一转,笑着对信徒说:“大家都听我的话,就只有他一个人能管我。”

所以,人要有幽默感、要有灵巧,这是可以学习的。

除了这八项学习,另外要告诉大家:

一、在物质上,要学习简朴。

人要依靠物质来生活,但是在物质的生活上,要能学习简单、朴素。

二、在生活上,要学习技能。

生活上要学习很多技能,学习一点专长是生存的要领。比方会煮饭、会炒菜、会泡茶,不管是男人女人都要学会,所谓“家财万贯,不如一技随身”。

三、在语言上,要学习幽默。

语言如香水,又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一句好话,让人听了很欢喜。有一个女孩子,三十多岁了还不嫁人,妈妈就来找我,说道:“师父,你鼓励她出家好了。”我说:“这个不行,出家怎么能用叫的?”我就对小姐说:“小姐啊!怎么不嫁人呢?”她就说:“唉!现在男人都没有幽默感。”过去女孩子要嫁人,都是看男方的家世如何,有钱没钱,身体好不好,学问怎么样,现在不是,要有幽默感。

所以,男士们不要自以为赚钱回家就很了不起,钱财不一定能带给家庭幸福,幽默感才能让满室生春。

四、在做人上,要学习艺术。

有艺术才美,才有气质,才会受人欢迎。生活上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做人。我认为,做人要学习艺术,才能过一个有艺术、升华的人生。

五、在处事上,要学习低调。

处事要圆融、谦虚、含蓄。禅门里有许多公案都是不说破的,为的就是留一点余地、留一点空间让人想一想。

六、在工作上,要学习勤劳。

人在工作上要学习勤劳、学习诚实。有一句话说:“有志、没志就看烧火、扫地。”人如果不勤劳、不努力,就不会有进步。所以,佛教讲发愿,有愿,就会勤劳,就会有力量驱策你向上。

七、在志趣上,学习奋起。

学习飞扬,就是学习乐观。人要有志趣、要有志愿。志愿不是凭空妄想的,志愿是要能实践的。在志趣上,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奋起、学习飞扬、学习扩大、学习发展,如此,人生才会有生命力。

八、在学佛上,要学习发心。

发心吃饭,饭一定吃得饱;发心睡觉,觉一定睡得甜蜜;发心做事,事就会做得好;发心写文章,文章就能写得好。“发心”两个字很微妙,心如地,心如田,要去开发才能种植,才能长五谷,你开发它,地上才能起高楼就像海埔新生地、山坡地不就是开发出来的吗?我们心内有许多宝藏,但是要靠我们发心才能采取。

人生要学习的有很多,活到老,学不了啊!就如我有很多徒弟得到博士、硕士学位,一到我面前,说起话来都奋起飞扬:“啊!师父……”我就专心地听他们讲,我也是在跟他们学习,因此我们师徒之间的相处,比亲人更加友好,我虽然快八十岁了,可是和徒弟们没有代沟,我们是“三分师徒,七分道友”,这让我可以察纳雅言,广集众议。

因此,为人父母者,若能有“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的认知,则子女不仅是自己的骨肉,更是自己的朋友,可以分享成长的喜悦;为人师长者,能有“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的涵养,则弟子不仅是自己的晚辈,更是自己的同参,可以互切互磋;为人长官者,能有“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的体认,则部下不仅是自己的袍属,更是自己的同事,可以共同承担苦乐;夫妻之间能有“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的观念,就能彼此包容,互相尊重。能做到“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的缘分,是多么美妙!

这三天,我分别以“生命”、“生死”及“生活”为主题,作为讲座之内容,我将之总结如下:生命为“体”,作为本体的生命,是不增不减、永恒存在、绝对、无限、真常的;生死为“相”,每个生命所显露的现象,是有生有灭、变化无常、相对、有限、非常的;生活是“用”,生命从生到死,其中的食衣住行、言行举止、身心活动等等,无一不是生命的作用。因此,体、相、用,三者密不可分。

我们既来到世间生活,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三者是一体的,其关系极为密切。因此,人间佛教的“行解”可以用“生命学”、“生死学”“生活学”来涵盖。

它们像“鼎足三立”缺一不可。有了宝贵的生命,要善用它,让它发挥光热,利益社会大众,善用生命,那么生活即能安乐富有,面临生死的关头,也就无所畏惧了。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