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趣谈外国著名文学家
7167700000022

第22章 马克·吐温

1835年11月30日,马克·吐温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的乡村的一个贫穷律师家庭。1847年3月,当马克·吐温12岁时,他的父亲死于肺炎。从这一年开始,马克·吐温开始外出打工以补贴家用,他进了印刷厂,从最初的学徒到成为一名印刷工人。22岁时,马克·吐温成了一名轮船领航员。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马克·吐温加入了一队联邦的民兵部队,但因不忍心杀人而到内华达州维吉尼亚城的银矿里当一名矿工。在放弃矿工一职后,马克·吐温在维吉尼亚城的一家报纸《企业报》工作。此后,他一边旅游一边写作。

马克·吐温早期的作品有短篇小说《竞选州长》、《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等,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中期作品有长篇小说《镀金时代》、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及《傻瓜威尔逊》等,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19世纪末,随着美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马克·吐温写了一些游记、杂文、政论等,如《赤道环行记》、中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神秘来客》等,其中的批判揭露意义已经在逐渐减弱,而绝望神秘的情绪却有所增长。

马克·吐温被称为近代幽默文学的泰斗。他是代表美国文学的世界一流作家,也是怀有赤子之心的顽童,亦是仗义执剑的骑士!

童年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小镇佛罗里达。父亲约翰·马歇尔·克列门斯是本镇的法官,很受人尊敬,但收入微薄。

马克·吐温4岁时,全家迁居密西西比河畔的汉尼拔镇。马克·吐温的伯父在那有一个农场,当时美国还保留着黑奴制度,在伯父的农场里就有不少黑奴。马克·吐温在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说,黑奴是被人贩子从很远的非洲拐卖到这里来的,他们远离家人和亲友,十分悲惨。马克·吐温十分同情黑奴的遭遇。他跟一个名叫桑迪的黑奴小孩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谊,他们经常坐在村前的草地上,相互给对方讲故事。小马克·吐温还对一个名叫丹尼尔的中年黑奴有好感,他叫他丹尼尔叔叔。丹尼尔叔叔聪明善良,勤劳智慧,又乐于帮助人,小马克·吐温十分钦佩他。马克·吐温上学以后,就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下农场帮助丹尼尔叔叔干活,一边干活,一边听他讲天南海北的逸闻趣事和童话寓言故事。这些有趣的故事给他的童年带来许多快乐。

马克·吐温12岁那年,父亲不幸病逝,全家人只能靠大哥当印刷工人的微薄工资维持生活,马克·吐温失学了,小小年纪就要开始谋生以帮助贫困的家庭。在大哥的引荐下,小马克·吐温来到一家报馆当学徒。老板十分吝啬,只管吃穿住,不给工钱。每天,老板总是吩咐他做数不清的事,早晨起来生火、提水、打扫办公室;白天在烛光下手工排版、折叠纸张、把350份报纸包好去邮寄;每个星期四,天不亮就得把周刊送到镇上100多位订户手里。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之下,马克·吐温并没有忘记求学。他利用工余时间,到一所学校上课,努力多学一些知识。有一天,马克·吐温患了严重的感冒,浑身没有力气。可他下工后仍然拿起书本向学校走去。在途中,先是刮起了寒冷的北风,随后又下起了漫天飞舞的大雪。马克·吐温被冻得直打哆嗦,但他依旧咬紧牙关,坚持走到学校。坐在学校的凳子上,一个劲地发抖,而且觉得头疼得厉害。但他努力克制着自己,坚持听完了课。

辛酸的童工生活,磨炼了马克·吐温的意志,同时也为他日后成为大作家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后来,马克·吐温还把童年生活中的一些趣事写进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用白石灰浆粉刷木板围墙的故事。

一天,马克·吐温同3个小伙伴逃学玩耍。回到家,母亲罚他粉刷一段约有30码长、比他头顶还高、正对街面的围墙。尽管很不情愿,马克·吐温还是无奈地费力刷起墙来。他把刷子蘸上灰浆,刷了几下。刷过的部分和没刷的相比,就像一滴墨水掉在一个球场上。他灰心丧气地坐下来。

这时,马克·吐温的一个伙伴桑迪,提着一只水桶跑过来。马克·吐温眼珠子骨碌一转,顿时有了主意。他朝桑迪建议道:“桑迪,你来给我刷墙吧,我去给你提水。”桑迪有些动摇了,但还是拿不定主意。

“这样吧,只要你肯答应,我就把我那只肿了的脚指头给你看。”马克·吐温趁热打铁地说。

桑迪经不住诱惑了,因为他对马克·吐温缠着纱布的脚太好奇了,一直想看个究竟。可是最后,桑迪还是提着水桶拼命跑开了——马克·吐温的妈妈正瞧着呢!

过了一会儿,马克·吐温的妈妈去干别的活了。这时又一个伙伴罗伯特走了过来,嘴里正啃着一只甜脆多汁的大苹果,引得马克·吐温直流口水。

于是,马克·吐温装着很认真的样子刷起墙来,每刷一下都要打量一下效果,就像大画家在修改自己的作品一样。

“我要去游泳。”罗伯特说,“不过我知道你去不了,你得干活呢,是吧?”

“什么?你说这叫干活?”马克·吐温大惊小怪地叫起来。“要说这叫干活,那它正合我的胃口,哪个小孩能天天刷墙玩呀?”接着,他又卖力地刷墙,每一个动作都溢满了快乐。罗伯特看得入了迷,连苹果也不那么有味道了。

“嘿,马克·吐温,可不可以让我刷刷看啊?”

“我不能把活儿交给别人。”马克·吐温拒绝了。

“我把苹果核儿给你作为交换吧。”罗伯特恳求道。

“我倒愿意,不过,我拿苹果核有什么用呢?”马克·吐温作出无奈的样子。

“那我把我的苹果给你吃吧!”

小马克·吐温终于把刷子交给了罗伯特,自己坐到阴凉地里一边吃苹果,一边看着罗伯特为这得来不易的权利努力地刷着。

不一会工夫,一个又一个男孩从这里经过,他们原本都想高高兴兴地出去度周末,但后来他们个个都想留下来试试刷墙。于是孩子们纷纷向马克·吐温许诺,赠给他许多小玩意儿以交换刷墙这一差事,仿佛那是世上最体面的壮举。这样,半个上午,围墙就刷上了三层白浆,而马克·吐温为此大有所获,收到了许多礼物:口琴、独眼小猫、刀把儿、一个石头子,还有4块橘子皮等。

马克·吐温在书里这样写道:“这世界原本不空虚。他发现了人类行为的一大法则,可自己还未意识到——那就是,如果要使一个大人或小孩去干一件他非常想干的事不可,只需设法使这件事不那么容易得手就成。”

“苦难是最好的学校。”逆境并不是一味的黑色,相反,它更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身处逆境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仅要克服衣食住行上的困难,还要突破思想上的束缚。能否成功,大多取决于他们对待困境的心态。马克·吐温有着心酸的童年,但他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在打工之余坚持学习,同时保持着一种乐观和幽默的人生态度。这种豁达的心态直接影响了他的一生,最后指引他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