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政治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7169000000023

第23章 千古一帝康熙(2)

战斗进行的很激烈,从清晨一直持续到傍晚,最后郑军主力丧失殆尽,只有守将刘国轩带部分随从逃回了台湾。而在此时,固守孤岛的郑经的继承人郑克,不得不派人向清军送上降表。收到降表后,康熙谕准郑军投诚,并决定对投诚的官员加恩予以安置。康熙的谕旨打消了郑克的疑虑,遂于八月十三日率属下列队恭迎清军登上台湾岛。至此,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为加强对台湾的控制,玄烨决定设置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属福建省,并向台湾派遣8000名驻兵,向澎湖派遣2000名驻兵。这样就大大加强了东南海防,并且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清朝的巨大版图注定了会是一个战乱纷争的国家。对北方的沙俄,康熙早就注视着了,他只是抽不出手来而已。现在三藩和台湾都得到了根本的解决。康熙考虑到了沙俄。

而东北地区是满族祖先的发祥地。在17世纪,正值明清交替之际,沙俄乘虚而入,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这块肥沃的土地。到17世纪80年代初,也就是康熙十九年至二十四年年间,沙俄进一步加强了对黑龙江地区的侵略活动,建立了以尼布楚城为中心的东进据点,补充兵力,扩大征税区,还组织俄国移民,先后在乌第河至精奇里江等很多地方建立城堡,其中以接近额尔古纳河的雅克萨最为重要。对沙俄的侵略,玄烨一直视为心腹之患。他亲政后,曾于康熙八年、九年先后两次派出使者,到尼布楚与沙俄进行交涉。沙俄也曾派人到北京,与清廷交涉。但均无任何效果。康熙十四年,沙俄派出了以尼果赖为团长的使团来华,玄烨在大和殿接见了他们,指出:沙俄应停止边界侵扰,归还通逃。而尼果赖除大谈两国自由通商,要求中国释放俘虏外,对玄烨提出的要求,一概不予理睬。不久,从黑龙江传来了沙俄无故烧死20余名中国猎人的消息。对此,玄烨感到十分震惊,决心严饬守备,不惜采取武装手段驱逐沙俄侵略者,保卫边疆安宁。康熙有所行动了,在康熙二十一年四月,玄烨以三藩平定,借祭告祖先的名义出关巡行,在吉林乌喇检阅水师,接见宁古塔将军巴海、副都统萨布素等。巴海曾长期戍守边疆,熟悉边情,还曾率兵与俄国军队交过手。萨布素世居吉林,了解东北边疆的山山水水。玄烨多方面询问他们情况,目的在于为武装抗俄进行相应的部署,在战争之前有一个充足的准备。

康熙二十二年,玄烨设了黑龙江将军,加强东北地区的统治,并任命萨布素为首任将军,从宁古塔调兵1500名,从盛京调兵600名驻戍,在吉林乌喇遣船舰100余艘建立水师营。接着萨布素又在黑龙江处建额苏里城和呼玛儿城,以加强攻守。为了保持黑龙江与吉林、盛京及京师的联系,玄烨发三藩降为站,设置驿站,开辟驿道;派人勘察黑龙江、松花江和辽河水道,沟通东北三大水系的水运。为了解决军粮问题,调遣兵了进行屯垦,教导索伦、达斡尔人屯田耕种。玄烨所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稳定了东北边疆各族人民的民心,为以后的战争作了很有用处的工作。

玄烨一面扎扎实实地进行各项基本部署,同时又遣人侦察俄罗斯方面的动静。郎谈等奉命后,依计而行,一直到达雅克萨城下,然后再由黑龙江顺流而回。根据郎谈的报告,玄烨大体了解了雅克萨及周围地区的俄军情况。自康熙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间,清军在当地各族人民的配合下,先后荡平了除雅克萨以外黑龙江地区的俄军各军事据地。攻打雅克萨的时机已经到来,康熙这时候的目光是坚定的。

根据俄方的建议,谈判原定于贝加尔湖东南的楚库柏兴(色楞格斯克)举行。康熙二十七年三月,玄烨派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都统公佟国纲及尚书阿喇尼等前往参加谈判。行前玄烨谕旨:“尼布潮(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以及通此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一要求照此“划定疆界,准其通使贸易”。六月,由于噶尔丹叛乱,索额图一行赴楚库柏兴受阻。后清廷于俄方商定于次年元月在尼布楚举行谈判。此次,玄烨又密谕索额图:“彼使者若恳求尼布潮(楚),即可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在领土问题上较前有很大松动。正是由于玄烨的这一切实的让步,才使谈判最终取得成功。

清廷与俄方经过紧张激烈的谈判,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七日正式签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尼布楚条约》。条约中明确规定,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中俄两国国界,确认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都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将尼布楚割让给俄国。条约还就两国贸易、边民等事宜做出明确规定。条约的内容曾用满、汉、蒙、俄、拉丁五种文字刻成界碑,高高矗立在中俄边界上。它带来了中俄东部边境100多年的和平,成为玄烨抵抗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历史记录,也是康熙在其位时的有名的功绩之一。

西北方的领地也并不太平,康熙十年,噶尔丹夺取了准噶尔部的统治权后,便用武力吞并了厄鲁特蒙古的其他各部。当时,我国蒙古族除了漠西厄鲁特蒙古外,还有漠南蒙古和漠北喀尔喀蒙古。漠南、漠北蒙古分别居住在内蒙和外蒙,早就归顺了清朝。为了吞并喀尔喀蒙古,噶尔丹与沙俄相互勾结。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在沙俄军队的配合下,发动了对喀尔喀蒙古的战争。一时间,喀尔喀蒙古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这时沙俄乘机胁迫喀尔喀蒙古的上层人物叛国投俄,遭到了宗教首领哲布尊巴丹等人的坚决抵制。在哲布尊巴丹率领下喀尔喀蒙古又一次归附了清朝,被玄烨谕旨安排在科尔沁草原。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以追击喀尔喀为名,率2万叛军杀进了内蒙古地区,其前锋一直打到了距北京900里的乌珠穆沁。

噶尔丹的叛乱,玄烨在规劝的同时,积极准备了平叛的举措。当时朝野上下对平定噶尔丹叛乱意见不一,玄烨认为噶尔丹一日不除,西北边垂就一日不宁,遂决定率军亲征。

康熙二十九年元月,玄烨亲临塞北,指挥大军迎战噶尔丹,由裕亲王福全和皇长子率左翼军从古北口出击,由大将军常宁率右翼军从喜峰口出击。右翼军出师不利,玄烨遂决定改由康亲王杰书率领,驻守归化,截住叛军退路。八月,清军在乌兰布通与叛军展开了一场血战,大败噶尔丹。噶尔丹左右拼杀,好不容易才突出重围。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他派人假意向清军乞和。噶尔丹的乞和正中了怯懦无能的福全等人的下怀,他擅自同意同叛军讲和,结果使噶尔丹得以东山再起。鉴于叛军已经远逃,玄烨又身患重病,清军遂班师回京。

噶尔丹逃回老巢后,表面上对清廷恭顺,实际上在养精蓄锐,意欲卷土重来。果然,康熙三十四年,噶尔丹又率3万大军在沙俄的支持下,在克鲁伦河畔发动叛乱。康熙三十五年,玄烨决定第二次亲征噶尔丹。

他依旧分三路进兵,命令萨布素、费扬古分别率领东西两路大军,自己统帅中路军,约定三路大军在翰海之地会师,夹击叛军。由于路途遥远,中路军失去与其他两路大军的联系,玄烨临危不惧,率军继续向克鲁伦方向进发,结果与噶尔丹相遇。慑于玄烨的威严,噶尔丹未敢交锋。即率军加速逃遁。

很幸运的是,在昭莫多附近,叛军遇到了先期到达的清西路军。西路军以逸待劳,将叛军团团包围,致使叛军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噶尔丹只率几十名残兵逃走。昭莫多一战,清军给叛军以沉重打击,噶尔丹从此一蹶不振。

但被打得溃不成军的噶尔丹,并没有因此而悔改,他首先欲投沙俄,遭拒绝后又对玄烨的招抚置若罔闻。

康熙三十五年,玄烨进行了第三次亲征,依旧是三路大军。此时的噶尔丹仍负隅顽抗,他派使者面见玄烨,表示愿意投降,但为了征得部属的同意,希望玄烨将投奔清军的噶尔丹部众发还。玄烨当即识破了噶尔丹的缓兵之计,决定对叛军穷追不舍,噶尔丹在绝望中急病而死,其部从纷纷向清军投降。

经过三次亲征,延续10年的噶尔丹叛乱终被平息,粉碎了沙俄分裂中国的阴谋,使西北边疆得以巩固。后来,噶尔丹的侄子妄阿拉布坦又在沙俄的支持下在西藏发动叛乱,玄烨遂派皇十四子前往平叛,结果一举取胜。为此,玄烨亲自撰写碑文,在西藏立碑纪念。

几次成规模的战争,充分显示了康熙的雄才智慧。他在治理国家方面也有很成功的措施。

玄烨深知,“民生安危视吏治”,贪官污吏的勒索和压榨是激起民变的直接原因,因此他十分重视整饬吏治,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第一,玄烨非常的注重充实对官吏的各种考核制度,清入关定都北京之初,沿用明例对文职官员实行“京察”、“大计”。京察就是考察在京官员及三品以上的地方官;大计则是针对地方州县至府、道、两司官员的考核。但由于种种原因,考核有名无实,致使吏治敝败不堪。鉴于此,玄烨决心严申考核,并整顿“京察”、“大计”制度。

第二,玄烨注重惩治贪官污吏。他认为,对那些被纠劾出来的贪官污吏,必须严惩。

第三,玄烨重视选拔官员,其中对大员,更是慎而又慎。他认为:督抚清廉,下面的属员就会交相效法,皆为良吏。为了考察各地官员的实际政绩,玄烨还常常通过派遣到外地去的钦差大臣,或借外官升迁调动、来京朝觐等机会,向他们打听各地督抚等官的表现。

第四,玄烨注重奖掖廉洁、表彰清官。认为,为官之人“德胜于才,始称可贵”。这种“德胜于才”的官即为清官。玄烨在位时,他曾多次训谕臣下,要向朝廷多荐举清官。因此,一大批清官得以施展才华。玄烨不仅要臣下荐举清官,自己也亲自表彰清官。据粗略统计,经他亲口称赞的清官就有230人之多。如他称赞于成龙为“今时清官第一”;彭鹏“居官清正,不爱民钱”;称道陈宾“从古清臣亦未有如伊者”。

玄烨整饬吏治,构成了他整个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很多具体作法上,并没有超出传统的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范围,他所处的地位又使他不能看得更深更远。但是,玄烨整饬吏治所收到的效果则是明显的。从康熙二十年至四十年中,贪风有所抑制,官场也比较清明,达到了一个盛世就局面。

玄烨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而清朝的制度也使他这一时期的治理非常的困难,几乎所有的汉族文人都不愿做清朝的官员。他亲政后,否定了辅政四大臣独崇满洲、贬抑汉臣等错误作法,目的在于缓和满汉民族矛盾,消除对清王朝的潜在威胁。他认为,士为四民之首,要争取民心,扭转汉族人民的反清情绪,关键在于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因此,他采取了种种措施争取和使用知识分子。

玄烨南巡时,曾多次拜谒明太祖的陵墓,并亲笔书就“治隆唐宋”的匾额,悬挂在祭殿之上。他还曾提出要查访明室后人,授予官职,让予官职,让其看守陵墓。后来由于没有查到,便改派清朝官员按时致祭。他还亲自到孔庙祭孔,对孔子的后代广施恩宠,从感情上对汉族士大夫进行笼络,这种做法从后来看出,是非常的可取的。

玄烨还于康熙十七年特设“博学鸿词科”,千方百计吸引明代的遗老和各种人才。玄烨要求各级官员将品学兼优之士荐举给朝廷;以便他亲自考察录用。但应试的这些人也只是当时汉族学者中的二三流人物,如顾炎武、黄宗羲、李颐等人始终拒绝参加应试。康熙对他们也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关中大儒李颐托病拒绝应试,被人强行抬到西安,李颐便连续六天汤米不进,以示抗议。清朝官员无可奈何,只好又派人将他送回家乡。后来,玄烨巡幸西安,点名要见李颐,李颐托病推辞。康熙不仅没有降罪,还亲题了“志操高尚”的匾额赐给他的儿子,以示褒扬。

玄烨对汉族知识分子的怀柔政策是有前提的,这便是要有利于巩固清王朝的统治。一旦汉族士大夫的言行被认定危及了清王朝的利益,就会遭到残酷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