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成就事业,实现一生的理想,何妨以委曲求全、忍辱负重的精神,抱着为人服务奉献的作风,去实践“粉身碎骨都无怨”的志愿!锲而不舍,勇往直前,使一世身家性命都“留得清白在人间”,成就佛教,成就圣法,成就众生,不正是“了生脱死”的极致吗?
活在世间上,难免有职业上的辛苦、心灵上的烦恼,种种折磨痛苦,真是无日无之。我们要努力超拔,脱出烦恼苦海,进入菩提境界,千万不要因一念之差铸成大错,不能留得清白在人间,再回头已是梁柱倾、鬼号哭,什么都挽不回了!
偌大情怀
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明朱元璋
这一首偈语,相传是明太祖朱元璋所作。他幼年时,曾在皇觉寺当沙弥,有天夜归,天色太晚,寺门已关闭,不得已在山门外睡觉。他躺在地上,望着满天星斗,不觉吟了这一首诗偈——
天是我的罗帐,地是我的毡毯,日月星辰伴我入眠,睡梦中我不敢将脚伸长,恐怕脚一伸出去,会把海底都踏破。
由这首诗偈可以看出来朱元璋幼年时的口气就已不凡,志愿很大。现代的青少年,也应像朱元璋一样立志,不要计较个人的蝇头小利,汲汲于眼前的金钱得失,要放眼将来,注重大众的公益,要为国家社会担当大事。不看眼前幻灭的人我是非,要看未来的美好前程!
若只为一己私欲小利而你争我夺,这个人就包容太小、眼光太浅、心量太狭。现今社会上,一个人若只顾小我,不顾及大众,不成就大事,不放眼未来,而只是目光如豆,纵有成就也是有限!
圣贤之所以伟大,主要是放开心胸,立下远大的志愿,凭着精神毅力一步一步以天下为己任,以社会大众利益为根本!时代青年立足于社会国家,要有未来性、大众性的心胸,要有国际性的眼光,能如此培养广阔的心胸,才能成大功、立大业,才能沛然呈现菩萨气度。
一念之差
返本还源便到家,亦无玄妙可称夸;
湛然一片真如性,迷失皆因一念差。
——明浮峰普恩
“返本还源便到家,亦无玄妙可称夸”——物有本,水有源,人有本来面目。我们要怎样才能返本归源?怎么样才能找到真如本性?从这首诗偈看,要找到自己的娘生面,也没有什么玄奇。
“湛然一片真如性”——每一个人的本真、本性、本来面目像湛然的朗朗晴空,没有一点染污;又如一大明镜,只因为平时被烦恼、无明的尘埃遮盖了,失去了本真,才落在生死海中受苦。其实天堂、地狱都在我们一念之间,无所谓什么是真正的好、什么是真正的坏。
如果有人问天堂与地狱有何不同,其不同可能是一双筷子的差别。
堕落地狱的人,吃饭用的筷子有一丈多长,夹菜时,筷子太长,菜送不到嘴里,左边夹菜被左边的人吃了,右边夹菜被右边的人吃了,自己总是吃不到,彼此争执、计较、吵架,不得安宁。天堂人吃饭用的筷子,也是一丈多长,不过每个人夹菜时,不是想送到自己口中,而是送给对面的人吃,对面的人也夹菜给这边的人吃,你帮我,我助你,互相尊重,互相赞美,每天都生活得好欢喜、好快乐。
天堂与地狱究竟如何划分,完全看你自己:本性善良,肯容忍人、帮助人,就是天堂人;自私、执著、计较、烦恼不断的人,就是地狱人。所以“迷失皆因一念差”。顺治皇帝曾说:“皇袍换得紫袈裟,只因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即使生在帝王家,不能找到自己的真如本性,也一样会迷失,会烦恼,会堕入人间地狱。找到自己的真生命,能随遇而安,则到处都是安乐天堂了。
求人不若求己
人人自己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
剔起眉毛观自得,何劳特地礼西方?
——明呆庵普庄
我们学佛,是要认识自己,尊重自己,肯定自己!
“人人自己天真佛”,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具有佛性,佛性是不假外求的,是人人本具,个个皆有的。苏东坡曾经问佛印禅师:“我们手上拿念珠,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拿念珠,要念谁呢?”“念观世音!”“为什么观世音菩萨拿念珠要念自己呢?”“求人不如求己呀!”
我们常常忘失自己,心外求法,怎么可能找到本来面目呢?
裴休宰相到寺院礼佛时,看到墙壁上有一幅人像字画,就问:“这幅画像画的是谁呀?”寺僧说:“是高僧真仪!”“画像我是看到了,可是,高僧在哪里?”一寺大众不知如何回答。裴休逼问:“寺里有参禅的人吗?”“有一位黄檗希运,好像是懂禅的人。”黄檗出来后,裴休扬声问:“高僧画像我已见到了,高僧在哪里?”黄檗立刻大叫一声:“裴休!”裴休应声惊讶地答:“我在!”黄檗笑了:“高僧已在此,何必往别处寻求?”
所以我们不要忘失了自己,人人都具有佛法僧自性三宝,真如佛性不时会在我们心中放光!“昼夜六时常放光”——昼夜六时是印度当初计算时间的方法,我们中国计算时间是昼十二小时、夜十二小时,昼夜二十四小时,而在印度白天分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三时,夜晚分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三时,所以说昼夜六时常放光。
“剔起眉毛观自得,何劳特地礼西方”,意思是说“灵山就在汝心头”,不必向外寻找,要肯定自己,尊重自己,不需特地去礼西方,要知道自己心里的真如佛性!
日日新
尘网依依三十春,昨非今是不须论;
息交岂独忘知己,为爱吾庐夏木阴。
——明莲池
这首诗偈,是明朝莲池大师初入佛门学道时的一点心得。
他说“尘网依依三十春”,居尘劳世间,好像鱼在网里存活,在尘网里依恋父母、依恋故乡、依恋亲人,三十年就这么依恋不舍地迷茫过去了。因依恋而有不舍,因不舍而生苦,聪明人不会这样浪费生命,他一定设法追寻、突破,找到人生方向、奋斗目标。他会不断激励自己“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未来种种譬如今日生”,用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宣战,把昨天无明的我、执著的我、烦恼的我统统去除,要有一个自我的新生。
“昨非今是不须论”,即觉今是而昨非,要觉悟昨天的我错了,今天所想所做所要的我,才是对的。如果有这样的觉悟,就会日日更新自己,创造自己,发展自己,本身自然就会有进步了。
“息交岂独忘知己,为爱吾庐夏木阴”——我现在要把过去一切放下,不是单独地忘却自己,连朋友的来往、你我的对待、亲人的情爱、身心的嗜好等等都要放下,更要自我超越!这样才是最好的人生、最美满的人生。一般人就是挂碍太多,负担太重。我们每天心灵的负担实在好重!国家的、社会的、家庭的、夫妻的、子女的、眷属的、朋友的,哪一项不都是心里的担子呢?假如可以一一放下,“为爱吾庐夏木阴”,自筑草庐二三间,夏天到了,树下一坐,遍世界都清凉。也就是说:要找寻真正的净土,要找另外一个新环境,我们要美化心灵的庭园,创新我们生活的境界,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
直道难
由来直道世难行,枉道求容我不能;
万里滔滔大江水,纵教百折也东倾。
——明莲池
这首莲池大师的诗偈是说,从古以来,平直的道路也不好走的。比方现在的高速公路很平坦、很直,但是连环车祸不断发生;人与人之间,也常常因为太耿直了反而使友谊容易受到伤害。
《维摩经》倡导直心是道场,心不可曲,不可谄媚,要直下承担,凡事不妄言,要还人一个真实。“由来直道世难行”——古代一些读书人,就因为太正直了,往往当朝为官而难容于世!我们修行佛法,离不开世间,也常因为直心而遇到麻烦阻碍,因此更要守住直心,以直心真心成道,弯曲心、谄媚心只会离道更远。
“枉道求容我不能”——如果说为了让人家接纳我,我就故意虚假不真实,那是不可以的。过去曾子去世后,要为他盖一块布,可是他太穷,连一块长布也没有,布太短了,有人说把布斜过来盖吧,他夫人不肯,说:“宁可正而不足,也不可斜而有余!”怎么也不肯将布给歪斜一点。
“万里滔滔大江水,纵教百折也东倾”——万里长江浪,千古滔滔不绝地流着,纵有千回百转的曲折,长江水还是向东流。
一个正直修行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头可断、血可流,要他弯腰屈膝低头,是万万不可能的!正直做人还是非常重要的。
忍了忍了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明憨山德清
这是明末憨山大师《醒世歌》里的一首偈语。
“红尘白浪两茫茫”,说明一个人生存在娑婆世间,就像红尘白浪似的前途茫茫,真是今日不知明日事。我们要如何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呢?“忍辱柔和是妙方”——我曾说过:要想创造一番事业,要想圆满地将人际关系处理好,必须常常赞美人、鼓励人,此外另有妙法,就是忍辱与柔和。
凡事忍让,不与人斤斤计较,即使受到委屈,遇到不如意也得承受下来。“忍一口气风平浪静,退一步想海阔天空”,要和谐无争,当是自护第一方。有一首《忍耐歌》说得好:“忍耐好,忍耐好,忍耐两字当奇宝。一朝之念不能忍,斗胜争强祸不少,身家由此破,性命多难保。休逞财势结怨仇,后来要了不得了,让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无烦恼。”
其次就是柔和了。柔能克刚,不管遇到怎么样的艰难挫折险阻,只要柔和泰然地面对它,事情往往就会有转机。除了忍辱柔和,你的人生观要“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在佛门行事,好事就随境,善事就随行,好人就随他,好念头就随心,一一随顺因缘才不会妄求。至于如何安分度时光,这安分主要是指积极行善,方法就是佛门所指的四正勤:未作恶,令不做;已作恶,令断除;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如此,遇到好事才会更积极,精进不已。
硬伤
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明憨山德清
“从来硬弩弦先断”——弓箭,是伤人的利器,可是太坚硬的弓往往弓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钢刀锋利,能削金断玉,可是最容易折挫的也是锋利刀口。这首偈暗喻:人越强悍越容易失败,越蛮横越易招来祸患。像口腔内的牙齿和舌头,舌头柔软,牙齿坚硬,但先蚀坏先掉落的是牙齿,柔软的舌头反而比牙齿耐久。因此,人生不必似钢刀锋利,也不必如硬弩坚硬;为人处世要多给别人留余地,得饶人处且饶人,多多将心比心,多给人一些方便、一些服务。
“惹祸只因闲口舌”——人间灾祸,多半因舌头的翻翻搅搅;是非麻烦,大都出于闲口舌。说的人无心,听的人有意,不知不觉衍生漫天风波,很容易伤害别人,使亲友反目成冤仇。至于某些故意说话伤人、造谣生事者,甚至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就更容易引发天大的灾祸了。
“招愆多为狠心肠”——我们要注意,自己的心地是否慈悲?是否祥和?是否柔软?狠心肠的人,往往戾气云集,会犯下种种罪业,多招怨尤。
佛经上指出,我们的罪业是由身、口、意而来。身,就是身体,如杀生、偷盗、邪淫等,都是因身体而犯的罪业。口犯的罪业,如恶口、两舌、妄语。意,就是心,心不正则百罪生,如贪、嗔、痴等。我们不但要修身、修口,更要修心,也就是佛门常讲的清净三业——“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故此我们要以惭愧的心、慈悲的心来消除罪业,以清净身、口、意,才能享受清明适意的人生。
春柳秋菊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明憨山德清
春去秋来似三更梦,世事如霜露,人间真是苦空无常。如何在这消极的层面上积极开创我们的未来呢?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春天青翠的杨柳,像人生蓬勃的朝气,到了秋菊泛黄时,已近人老珠黄的暮年了。在迅速变迁的时空中,世界有成住坏空的流转,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心念有生住异灭的起伏,人有生老病死的轮回。“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在短暂瞬息的生命里,多少荣华如三更的噩梦,乍然惊醒!多少富贵似九月的寒霜,旭日一出,什么都消失了,没有了。世间上,实在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执著留恋。
过去佛陀的弟子难陀就因为耽溺于世间的荣华,不肯出家,佛陀以神通方便度化他到天宫、地狱参观,使他觉悟荣华富贵并非最安乐、最究竟的,难陀才能作一了断。
我们每天在熙熙攘攘的社会上,为家庭、事业而奔波,为金钱、名利忙来忙去,到最后哪一样是我们的?大限来时,什么都带不走,什么都变得空虚,怎么办?我们不要只知忙眼前短暂的荣华富贵,还要忙我们绵长的未来,为我们下一期的生命铺路,多发慈悲,多结善缘,在春柳初绿的时候要想到秋菊萎黄的光景。
人生乃百代之过客,任舞台上如何富贵显赫,如何出将入相,顷刻一声锣鼓声停下来的时候,还有什么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一场悲欢交缠的君臣、父子、夫妻、儿女转眼成空时,自己又在哪里呢?所以,人最要紧的是认识自己无始劫以来的真面目,要预作准备。
天算
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
谄曲贪嗔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明憨山德清
“人从巧计夸伶俐”——做人,不要自以为聪明,自命足智多谋,其实人算不如天算。
“天自从容定主张”——不管你怎样的巧计、伶俐,老天自有主张,因果定律无处不在,谁都不能违背因果。要想怎样收成,必须先怎样栽植,没有因,不会有果的。
有人希望发财,没有布施怎会发财?有人希望凡事顺利,不结人缘不结地缘,如何能顺利?有人种了杀盗淫妄的恶因,自然身受苦果,毫不奇怪。一个人光有巧计、伶俐是没有用的,自己的行为还是要自己负责,一世冤孽、三代福德都是因果报应。
“谄曲贪嗔堕地狱”——地狱在哪里?地狱在我们的心。心里有贪嗔痴,就是地狱、饿鬼、畜生的心。在佛经里面,我们的心有十个法界,这十法界就是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每个人的心都在这十法界里来来回回。生起慈悲心,是佛;生起贪嗔心,就是地狱、饿鬼;生起谄曲愚痴的心,就是畜生,所以说“谄曲贪嗔堕地狱”。
“公平正直即天堂”——人心能公平正直,当下就是天堂。有人问天堂地狱在哪里?第一,天堂在天堂的地方,地狱在地狱的地方。第二,天堂地狱就在人间。快乐幸福的人地,就是天堂;烦恼痛苦,无异地狱。第三,天堂、地狱就在我们心心念念中成形,一念心慈就是天堂,一念贪嗔就是地狱,天堂、地狱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他乡归处
滚滚红尘古路长,不知何事走他乡?
回头日望家山远,满目空云带夕阳。
——明憨山德清
“滚滚红尘古路长”——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滚滚红尘古路上究竟要走到什么时候,才是人生的尽处,才是人生的最终归宿呢?
“不知何事走他乡”——一般人似乎没有生命的目标,没有精神的理想,不知来世间所为何事,更不知为什么要到处漂流他乡。人活在世间上,如果只知道今天,不知道明天,只想到今年,没想到来年,只汲汲营营于现在,没有策划将来,甚至只贪图日夜逸乐,不顾生死性命,上一小时不知下一小时的活法,这种茫茫然然、糊里糊涂混时光的人生态度,多么可惜!
如果不在乎时光的迅速,不珍惜人身的难得,“回头日望家山远”,有朝一日,回头看到自己离家乡越来越远,年龄越来越大,百种蹉跎,千万凄清,都来到心头,到了老病交加时更是“满目空云带夕阳”,眼前一片空旷,万事茫然,不知道哪里才是自己的方向,哪里是人生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