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在世上要积极,不可虚度,要有“今日事,今日毕”的工作态度,不要等待明天。自己能做的事,不指使他人代劳,珍惜分分秒秒的时光,把握每一件事情的契机,不要让机缘空过,不要让人生空过。
珍惜光阴,珍惜生命,珍惜每一份机缘,这人间美好的生命,你才能掌握住,否则岁月不饶人,人生眨眼苍苍茫茫,露水人生空余怨叹,何苦呢?
故乡事
少小离乡不记家,回思往事总堪嗟;
故人犹想儿时面,枯木难开旧日花。
——明憨山德清
我们流浪在生死海里,沉沦流转太久了,不知道自己的故乡在哪里。
“少小离乡不记家”——好像童年离开了故乡,如今面目全非,记不得家乡与爹娘。
“回思往事总堪嗟”——回想过去的人事,总是很慨叹!一个人在生死海中流转,真是“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我们离开故乡实在太久了,即使现在想回家,不是杂务太多,就是欠缺盘缠路费。人生的功德不够,要怎样才能回到无始以来的故乡呢?什么样的故乡?极乐世界是我们的故乡,常寂光佛土是我们的故乡,真如佛性的佛果是我们的故乡。想回故乡,就要赶快积聚珍宝,准备路费。像现在我们回去探亲,大家就很高兴欢喜;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最后的真正故乡,更应该要回去!
“故人犹想儿时面,枯木难开旧日花”——故人还在想着我们的本来面目,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如枯木难开旧日花,我们离开家乡太久了,儿时面容再怎么努力记忆,也记不清了。一日不知自家面目,一日不能解脱生死,所以我们要赶快找到自己的根源,找到自己的故乡,一旦无常到来,才有个千秋万世的归宿。
知行合一
学道容易悟道难,不下功夫总是闲;
能信不行空费力,空谈论说也徒然。
——明憨山德清
“学道容易悟道难”——你要学道吗?要学佛法吗?要研究经论吗?要参禅打坐,念佛诵经?学道是很容易的,悟道就不那么简单了,学道而不能悟道,是很可惜的。
“不下功夫总是闲”——未能下功夫悟道、下功夫精进修行,不肯吃苦,不经一番寒彻骨的磨炼,想要有梅花扑鼻的芬芳,是不可能的。有人说:我们学佛修道,只要相信就好,不必太认真。光有相信是不够的,信而后能行,要知行合一,才能行解想应,能信而不去实行,是空信,学游泳的人不下水,光看《游泳大全》有什么用?
我们求财富,想发财,但财富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俗语说得好,钱财随着流水来,也要起个大早,赶上了潮汐,才能捞得到财富!所以“能信不行空费力,空谈论说也徒然”,无论在学术上,在工作上,在宗教体验上,光是空谈理论而没有认真实行是没有用的。
你在公司做事,要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有的人斤斤计较工资的多寡、升降等,反而忘了自己的面目。工资并不是我们奋斗的唯一目标,一个人服务社会,除了工资以外,还有其他更重要的财富。比方说人家感谢我们,赞美我们,给予我们支持,认为我们的形象很好,对我们的工作很肯定,这些都是实践力行的收获!
所以,如果把人家的感谢、欢喜,把社会成就、自我良心的安慰这些功德因果总结算起来,自然比金钱的价值高出很多!这才是我们终生工作学道的真正价值!
谁也帮不上忙
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担;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重和气泻肝肠。
——明憨山德清
“老病死生谁替得”——人生旅途上,生老病死是人人必经的过程,谁也不能代替,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酸甜苦辣自承担”——生活中所有的好好坏坏、甘苦酸甜,都要自己承担。承担的方式,是“一剂养神平胃散”,最要懂得养心神、修养自己的心地。“两重和气泻肝肠”——凡事心平与气和,才会受用无穷。
世间上,不要太指望别人给我们什么帮助。有两个学僧一同云游参学,由于旅途跋涉辛苦,甲学僧受不了,起了懈怠心,不想继续云游了,乙学僧百般鼓励,愿代甲学僧背行囊,以减少他的劳苦,但有四件事却帮不上忙。甲学僧不解地问:“是哪四件事?”乙学僧说:“吃饭、睡觉、大小便溺、生老病死,这是谁也帮不上忙的。”
人生的道路或崎岖或平坦,都要靠自己去走,酸甜苦辣也要自己品尝,没有一个人是永远的赢家,也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失败者。只要你有信心,只要你养神,只要你和气,能安忍而无欲则刚,能忍辱则能忍自安。
日本永平寺熊泰禅师曾以石头之特性立下有名的“石德五训”:一、奇形怪状,默默无言,却具说服力;二、沉着忍耐,埋于土中,取大地精髓;三、历经寒暑,饱受风雨,仍悠然矗立;四、质地坚硬,担当大任,做高楼基础;五、增添情趣,舒畅人心,供众生利用。人若具此五石德,则人生境界自然有一番祥和。
要人和,就让对方觉得你很好相处;要理和,在事理、法制上一定要站得住脚;要气和,凡事不跟人家斗气。能够这样,人生何处不自在呢?
出尘难
染尘容易出尘难,不断尘劳总是闲;
情性攀缘空费力,不成道果也徒然。
——明憨山德清
“染尘容易出尘难”——人,很容易被世间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染污,人们每天在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的五欲六尘里打滚,追求声色美,品尝甜蜜滋味,享受馥郁香气,种种触觉,形成种种的攀缘。六尘染污了我们的本性本心,要能放下、超越世俗知见是很难的。
“不断尘劳总是闲”——如果放不下名利,离不了人情,就永远受名利的束缚、人情的左右。
“情性攀缘空费力,不成道果也徒然”——很多人为了人情、名利,不得不去攀缘、找关系、走后门,从事种种的拜托,沉沦在人情世相里,认不清自性,失去了本真,如何能成就觉悟的自己?
南北朝时的僧曼禅师要闭关时,信徒想广发通告做个法会,僧曼禅师始终没有答应。因为做法会就要拜托你、拜托他来参加,自己还要洒扫、煮食的接待,种种费力,又不能安心用功修道,于闭关有何益?所以僧曼禅师一生不做法会,不轻易攀缘。
民国初年,北京街道上的清道夫在尘土弥漫、望不到尽头的大街上,每天一勺一勺地洒水,哪管酷烈可怕的阳光,哪怕风吹尘扬。竟日,晒的尽管晒,洒的尽管洒,洒得又远又均匀,直到日落天黑了,他们才抬着空桶慢慢走回,心中想到只是“今天的事做完了”。胡适先生对这种平凡本分者特别有一份心灵的悸动。
今天的青年学子,应该先把自己健全起来,自己站不起来,东拜托、西找关系地攀缘也无用,不但凡事做不出成果,也终会被人轻视、贬抑。不如安分守己,充实自我,断一分尘劳,守一分心闲。
死后空手
悲欢离合朝朝闹,富贵穷通日日忙;
生前徒费心千万,死后空余手一双。
——明憨山德清
人应该要持续精进,不懈怠,有理想,有目标地为国家社会及一切众生服务,去做些有意义的奉献,否则大限一到,想做什么也来不及了。
“悲欢离合朝朝闹”——人在世上,一如在舞台上演戏一样,悲欢离合的聚聚散散,你吵我闹,闹到最后戏终一声锣鼓歇,一时不晓得自己在哪里。
“富贵穷通日日忙”——人在世间上,为了生计日夜奔波、忙碌,忙到最后一命呜呼,世间上到底什么是我的?
“生前徒费心千万”——人总喜欢计较,喜欢执著,却不知种种计较、执著究竟有什么价值。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积蓄在忙碌,为了子孙的积蓄在忙碌,到头来撒手尘寰,依旧是一场空。到底是积聚道德给子孙好呢,还是积聚黄金给子孙好呢?所谓遗爱人间,将你的爱心慈悲长留不灭,也就是常言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让三不朽延续我们在人间的生命,才是智能的选择。
“死后空余手一双”——晋朝的石崇富可敌国,因为触怒皇帝,被抄家处死。临刑时有人问他有什么遗言,石崇说:“只希望死后收尸时,棺材旁能挖两个洞,将我的手伸出棺材外,让大家看一看双手空空的我,什么也没有带走。我所有的钱财、田产、富贵荣华虽然弥天盖地,一旦撒手尘寰,却什么都不是我的!”
所以,一个人在这世上,如果能够体悟到什么都不是我的,都是空花水月,就不会执著积聚,也不会执迷不舍了。钱财,用了才是自己的,不用都是别人的。
三种过失
听闻容易实践难,侮慢师尊总是闲;
自大贡高空费力,聪明盖世也徒然。
——明憨山德清
“听闻容易实践难”——我们听闻佛法、听名人学术演讲是很容易的,由听闻而履践,照着这些道理去实践就难了。尤其人都有一个通病,讲时似悟,对境生迷。听讲的时候,好像什么都听懂了,可是面临真实境界时,又有些生出迷惑来。
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尊师重道,“侮慢师尊总是闲”,尤其佛法是在恭敬中求,你有一分恭敬心,就有一分道,你有十分恭敬心,就有十分道。恭敬心不够,道行不过是幌子,当然也就没有多少价值。
“自大贡高空费力,聪明盖世也徒然”——时下一些青少年,往往自大贡高,在求法、求道、求学上生起我慢的骄心,就算聪明盖世也没有用。经典上说,求道要“如器受于水,应离三种失”——求道的人就像以器皿装水,如果器皿有漏缝,水就没办法装了;器皿倒覆盖着,水也装不进去;器皿如果肮脏,水装进去就会变质。这三种过失里,器皿有漏,比喻对真理迷惘;器皿覆盖,喻贡高我慢;器皿肮脏,是指成见、执著的染污。所以我们拜师学道,应警惕勿犯这三种过失。
学道又如“种植于地,也要离开三种失”:在地上播种,如果没有将种子撒人泥土,鸟会很轻易地吃了它;如果你播在荆棘丛中,种子就很难生长;如果把种子撒在坚硬的石头地上,也一样长不出东西。所以我们求道求学,不要轻易被人左右,不要自大自满,忽略好的道理,或杂念妄想膨胀太多。能避开这些缺失,那才是一个学道者真正的态度,也才是一位智慧正见的觉者。
问前程
抛却身心见法王,前程不必问行藏;
但能识得娘生面,草木丛林尽放光。
——明憨山德清
“抛却身心见法王,前程不必问行藏”——我们想见到宇宙的真理,识见自己的本来面目、自己的前程,就要抛却身心,不计较一己的荣辱得失,一切放下,真心的法王就会显露出来。至于自我的前程如何、富贵、荣华、疾苦,都不必问行藏了。佛教的经典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因果的道理揭示得清楚明白了,所以不必再问行藏、问因果,只要看看自己的行事为人,就可以知道自己命运的好坏了。
有些人沉迷求签问卜,不外想预知自己的未来怎么样;自己不积功德,不修因缘,向外妄求有什么用?不必别人替我们预卜,自己就可以心里有数。
过去有一位沙弥,本来世寿已尽,他的师父有神通,知道他余日无多,就让他回去和母亲见最后一面。沙弥在归途中,看到一堆蚂蚁被水围困,一念慈悲心起,就随手摘一片树叶搭在水上,让蚂蚁逃生。他回寺以后,师父一看,因果骤变,他的世寿又延长了。
“但能识得娘生面”——只要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识知自己的娘生面,就会知道自己的好与坏,念念向善,就“草木丛林尽放光”了。常有人问花草树木能不能成佛,人能成佛,花草树木当然也能成佛,只要我们的心正直慈悲,世界就能正直慈悲!犹如云行雨施、风生水起,慈心世界多善人!
经得起
寒梅带雪岭头开,冉冉天花落讲台;
好遣上方香积国,为予一钵尽擎来。
——明憨山德清
“寒梅带雪岭头开”——寒梅必经风霜雨雪的滋润,才能开得茂盛芬芳。佛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因体悟到真空,所以每次参禅打坐时,天人都为他散花;维摩诘居士修行也能契入真理,天女一样替他散花。如果有一天,我们修行到须菩提、维摩诘一样的境界,自然“冉冉天花落讲台”。
汉末,诸葛孔明具足卧虎藏龙的雄韬伟略,刘备三顾茅庐,而使刘氏一族能鼎足三国;唐朝道信禅师道闻遐迩,唐太宗三诏不赴,以疾辞旨;五代恒超法师,讲经说论二十余载,力辞皇赐紫衣,有“誓传经论死,不染利名生”之说。
只要我们经得起考验,经得起折磨,凡事不患无为,患己不立!不怕没人欣赏,不怕没有名位,不怕没有机会,怕的是:人家需要你时,你准备好了吗?你充实好了吗?你有能力担当吗?
“好遣上方香积国,为予一钵尽擎来”——只要我们修行有所得,不怕没有助缘,不必挂念外面的东西是不是我们的,只要有道行,一切皆现成,甚至香积国的饭荣都能拿来给我们享受!
修道者要忧道不忧贫,只怕没有道行,不怕贫穷苦难,只要时节因缘一到,凡事自然水到渠成。你要寺院,你能精进向道,寺院就现成了;你要人缘,你实行菩萨道,人缘就现成了。三千娑婆,八千净土,只看你如何去接受!
择枝而栖
潜龙终要投深浦,巢鸟应须占健枝;
名利门中难立足,隐藏云水更何之。
——清永明
“潜龙终要投深浦,巢鸟应须占健枝”——蛟龙一定要沉潜到深水里才安全,飞鸟应该栖息在坚牢的枝干上,人应该在什么地方安住呢?
“名利门中难立足”——安住在名位里,名位不能久长;安住在金钱上,金钱靠不住,刀兵水火、强盗土匪、不肖子孙都会使钱财散失;把身心安住在感情里,感情随时会有变化,夫妻会离婚,父母子女容易生嫌隙不和。所以把我们的身心安住在名利、感情、金钱上,是不可靠的,不如“隐藏云水更何之”,把自己隐藏在云水里,像云像水,自在来去,不必执著,不受拘束。古人说“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事”,凤凰不遇到梧桐树不会栖息下来,忠良贤能的人不遇明君是不会出仕任官的。我们安住身心也应该有选择,把身心投入不安全的地方是非常危险的。
做人,怎么样才能安全呢?《杂宝藏经》说:凡事心存诚恳,而不虚情假意;凡事心存恭敬,而不藐视他人;凡事心存谦让,而不贡高我慢;凡事心存和乐,而不厌烦暴躁;凡事心存感恩,而不自赞毁他;凡事心存慈愍,而不幸灾乐祸;凡事心存法善,而不贪恋物欲;凡事心存宽恕,而不吹毛求疵。能如此自然就能安全、自在。
假如能从名枷利锁超脱出来,像云一样自在,像水一样自由,是多么美妙的生活啊!
自家事
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
若能了达自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清顺治
“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我们一生在世事无常中挣扎,在人情冷暖中计较,多少的悲欢,多少的离合,种种辛苦、种种劳虑,谁不希望享受一点宁静、一刻安闲?可是在现实人生中,真个清闲难求,宁静难得,连顺治皇帝都要慨叹“朕为大地山河主,不及僧家半日闲”,可见在忙碌的日子中,清闲多么重要!
今日社会,度假制度普遍受到重视。每逢周末假日都有安排,有调息,养足精神,才能走更长远的路,可惜名缰利锁缠人,很多人不知道清闲的逸趣,每天尽是忙忙忙,忙得忘失自己,不知道生活的菩提意义!
“若能了达自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自家事,不是指黄金、美钞、功名、感情……而是指自己有没有信仰,有没有发心,有没有慈悲,能不能跟人家结缘,会不会安住身心。你能了达这些自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