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金刚经学记
7170400000019

第19章 第六讲(2)

我们说“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不是没有念头,而是不执著于念头,一切无住。首先是保持正念消融妄念。然后“邪正俱打却,菩提性宛然。”性德彻底显发,一切无所住,而又活泼泼的,这才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也不是没有相,千万不要误解。

一切相都不会障碍我们的本性,关键是破掉对种种相的执著,世间的相、染污的相固然不要执著,出世间的相也不能执著。我们一直都在说,小乘四果不可得,佛因地得授记不可得,得无生法忍不可得,都是要破执著。相存不存在?当然存在,但对相的执著就让我们难以解脱,要能非常深入地思惟。所以就可以知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是见真心之体的方法,如果真正的是极无所住了,你就是见性,见到本性了,五祖弘忍禅师就会称赞你:“若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则名大丈夫、天人师、佛。”所以《金刚经》号为极无住宗。这是了义大中观见,最圆满、最透彻的经典。

而生其心,那真心的相和用也就现前了,所以体相用都具足。

如果无所住,不生其心,有体不起作用,就住在涅槃里,就是堕在空里,空的一边,这就是二乘。生心而有所住就是处处执著的六道凡夫。

如果从究竟义上、最圆满的见地上来说,应无所住是最甚深的无缘大空性法。无缘不是没有缘,无缘是不被缘起所束缚这样的甚深大空性法。而生其心是光明无为法,这就是现空双运。显现的和大空性双运,就是空不空如来藏双运彻底显发圆满成就。

一切佛法不相矛盾,中观是说般若波罗蜜的体。法相唯识,或者说瑜伽行派,是说它的修,如来藏是它的果。所以就是见地、行持和果位三者是一体,不过都是从不同层面来说大般若法。

有些人没有通透理解,他学唯识就会执著于唯识,就觉得中观不究竟。他学中观就拼命去批驳瑜伽行派,其实都是执著于法相,都是没有真正透脱。

所以应无所住是指本来清净;而生其心是指任运自成。本来清净,任运自成就是般若三昧。所以我们才能明白,六祖大师为什么能因为这一句经文而豁然大悟?这就很了不起了,六祖大师以后一千多年,中国的佛教都是依靠这一句话才兴盛起来。如果没有六祖大师悟到这一句经文,没有得到祖师衣钵,或者是神秀禅师得到了,那后续中国的佛法有没有这么兴盛,那就很难说。所以说五百人中眼独开,开后世中国佛法成为佛教的第二故乡,六祖大师是最有贡献的。

他是从哪里出生的?就是从这句经文出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听完这句话以后马上就发心去求法,虽然当时他家里面很穷困,卖柴为生,住的是个破烂的小茅棚,其实那就是真正的庄严佛净土了。因为悟道是真正的庄严,我们现在的种种庄严都是从那个小茅棚的庄严而开始,而得到的。所以我们要能真正地通达,怎样来成就清净心。

更透彻一点说,要真正成就清净心的话,我们是一定要能破执著,凡夫也好,二乘也好,权教菩萨也好,病根都在一个“住”字,这个“住”就是执著。

第二个要点就是讲怎样来破执著?或者说什么是缘起性空?什么是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很多人会搞错这一点,有些书上都会错得很离谱。

什么是缘起性空?很多人都会错解,说缘起故性空,性空故缘起。因为诸法都是因缘和合的,所以它没有自体,所以它就空。因为它空,所以能生万有。我们经常看到都是这么解释的,这里面很有问题,如果你这么理解,一万个大劫也开不了悟,成就不了的。为什么?这样的说法会有三个问题,我们可以深入思惟一下。

第一个就是,如果你站在缘起的角度来说空性,你所证的空性也流于缘起。知道吧?你证的空性不是空性,还是你第六意识所显现出来的,我们的意识很狡猾的,你不是求空吗?它变个空给你看看,没有用的,不是真正的,这个性相一定要搞清楚。

我们原来提了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理解。学净土法门,“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彼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很多法师也会解释,就是“从娑婆世界往西一直过十万亿个佛净土,就是有一个世界叫极乐世界,有没有问题?有问题。

我们这个地球围着太阳在公转,它自己本身也在转,你说到底哪一方是西?从娑婆世界往西是要往哪里去?你搞不懂的,对不对?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娑婆世界是一个生灭的世界,极乐世界是不生不灭的世界,学过数学会知道,从第一个生灭世界开始,过一个世界还是生灭世界,过一万个还是生灭世界,过一亿个十万亿个都是生灭世界,你怎么去到十万亿个突然就变成不生不灭世界?

很多人看到这个就傻住了,不晓得怎么理解,其实很简单,你一定要把现相界和本体界分清楚,分清楚了就容易明白,这不是什么难题。同样,你要真正理解缘起性空,真正地证空性,一定要把性相搞清楚,混在一起你永远搞不通。

从相上来说,确实娑婆世界有生灭相,极乐世界也是有量的无量。经上讲阿弥陀佛过多少无量劫以后要示现入涅槃。前半夜阿弥陀佛示现入涅槃,后半夜观世音菩萨就候补成佛。又过多少个大劫,观世音菩萨成的这尊佛也要示现入涅槃,大势至菩萨也要示现成佛,这就是有量的无量。有无量的无量,有有量的无量,从这个角度来说当然可以成立。

如果你现在在凡夫位还是有执著的话,你执著于娑婆世界实有,当然极乐世界也是实有,你不要因此而退失对净土的信心,你想通了,对净土法门信心就一点不会变,还会越来越深,所以从相上当然是说得通的。

从性上来说,娑婆世界也是不生不灭的世界,所以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是没有距离的,阿弥陀佛的无量光,自性的智慧光也能到娑婆世界,差别只是在于自己有无明实执。所以我们眼中所看到的娑婆世界是生灭的世界,而事实上它也是不生不灭的世界。所以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没有距离。

这些法义如果要辨析可以说得很多,总之有些人解释缘起性空说:“因为缘起所以性空,因为性空所以缘起。”是错误的,世间的有些学者也是这样的。

明末清初有位顾炎武,字亭林,他很有学问,写了一个《日知录》,是当时的大儒。但他佛法没有学通,性和相也没有搞清楚,就跟人家说:“《金刚经》看来看去没有什么内容,无非就是两个桶,一个桶是有,一个桶是空,空桶倒到有桶,有桶倒到空桶。”就是说缘起故性空,性空故缘起。也是错到十万八千里。说诸法因缘和合有了这个大殿,但因为它是因缘和合才有,所以是性空的。因为性空,所以它也是缘起的。这么说错得太远了,你这么理解缘起性空,一万个大劫也开不了悟。

再一个问题是,那只是一种知解,一种推理,不能现证,不能产生断烦恼的力用。我们一直说那么多教理,好像也明白了缘起性空,有没有能断烦恼?一点作用都没有,很多人都会错在这个地方,他认为必须要以自性空才能消除无明实执,然后以现相的有来消除执著于顽空,执著于虚无,就是以空来破有,以有来破空,这样错了。因为这样是一种推理,你用凡夫的第六意识去逻辑推理可以推得通,但无法现证。

真正要现证一定是相就在相上修,上一层更微细的相立起来以后,把粗重的相破掉,破掉以后空才显出来,这空不是你现观。打个比方,如果空性可以现观的话,像鸟在空中飞,鸟的足迹你看得见,可能吗?不可能的。《大慧所问经》上佛陀专门破斥这个问题,所以说空性你是不能现观的。

能现观的是什么?是现空。由空性显现出来的。这一点其实一开始就要厘清,把我们错误的知见破掉,以相来破相。你立更高更精微的相,把粗重的相就破掉了,破掉以后当然就显出空来。一定是同时的,没有什么因果,不是因为什么所以什么,不是因为缘起,所以性空,因为性空,所以缘起。然后以空来契入空,也就是说由相而破相,这样来修是比较正确的,要真正有这样的正见。

所以缘起性空正确的修法归纳起来也就是:缘起故,有。超越故,空。缘起故,你一重重来立缘起,更精微的缘起立的时候,这个现象有的时候,就把粗重的那个就破掉了,然后显出空来,超越不空。

这一点宗喀巴大师下了很大力气,他在佛法三根本要义上就说过:“由现象来作观察,也就是由现象实有消除执实偏见。由性来作观察,以自性空无消除虚无偏见”。要不住有不住空,要破掉实执,也要破掉虚无的偏见。

怎么破呢?“由现象来作观察”,就是以现象的有消除执实的偏见,其实就是以有来消除有。具体怎么修?其实修的时候我们一定是这样的,要把它分清楚。

如果从有边来观察,你不可能一开始就真正做到空,空有二边不着,不可能的。开始你一定要能见缘起,层层来思惟缘起,越来越精微,越来越把凡夫的分别妄心层层破,最后无分别就显出来了,所以从有边来观察是唯有现象有,而无实有,这也是要一层层来破才能破得出来。

首先我们要由业感有就能破掉二识有;进一步由赖耶有就能破掉业感有;更进一步由真如有能破掉赖耶有;再进一步由法界有也能破掉真如有;最后法界有也能破,性体就彻底显露了。所以说无二取有,无业力有,无赖耶有,这么层层破下去。如果从无、从空这边来观察就是唯有自性空,而非缘起空。

实际在实修的时候,性和相的观修是不能混乱的,混在一起你就永远没有办法悟入,如果我们原来听过《入中论》可能有点基础现在就会好懂一点,不然就不晓得在说什么。

第三个要点,我们具体来说一下缘起性空如何现证。整部《金刚经》就归纳为三个字:不执著。就是无住,一切的病根都在“住”,在这个执著。所以首先最早要建立一个业感缘起,我们修行用功最实际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让我的心清净?

我们学了很多年,可能不晓得到底怎样才能真正让自己的心清净,有时觉得好像清净,但很快一有事情发生就前功尽废。其实你那本来就不是正确方法。

最初我们会把这些问题都归结到业力,业障重,是因为业力之因,让我们妄念纷飞,所以心不能清净。进一步有些人可能更有智慧一点,他修大乘法,能把问题归到杂染,让我们心识不净的是因为染的缘故,而不是不要执著于有自性的业因,实际上那也是实执要破掉的。

再就是更有智慧,会把问题归到客尘,就是心体不受染污,不过是暂时有客尘盖住了。这就是神秀禅师的见解:“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就处于这么一个层面上,让我们心识不净的是作为客体的尘埃,这就比较容易扫除。

但更进一步就把它归到一种相碍,好像看到过十五、十六的月亮是圆满相,以后到初二、初三、初四时,月亮只有一点点,但我心里明白,虽然我只是看到一点点,实际上月亮仍是一个完整而圆满的相。

同样,对于在见地上真正透脱或者对于见性的人,经典上叫做触证真如,他就能深信,本来我的性德上就是佛,这时光明一来,黑暗就没有了,哪里需要去破它?哪里需要去灭?灭什么烦恼?灭什么人我执、法我执?只要你的见性智慧一生起来,黑暗就没有了,它没有什么实体可得。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见性成佛是这样的。

这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要做时,我们一定要懂得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一层层要能建立起来,就能层层证。建立业感缘起就能破掉凡夫的二取名言有。凡夫众生看到什么,马上就会执著它实有,为什么?有能看到的我,有被我所看到的花,这个二取就在,“二取相宛然”,你就一定会执著它是实在的东西,这是凡夫根深蒂固的东西,你说我们听了那么多佛法,口上都会说了,这是假的,但实际上你做得到吗?

另外,佛法要真正有传承,自己也要有相应的修证,不然往往会偏掉。有些人看到唯识宗就觉得一切都是所谓华严上所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他把“三界唯心”搞错了。尤其是学了《八识规矩颂》以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翁”。他就认为精神也好,物质也好,都是我的心变出来的,能见的是见分,所见的是相分。能见的功能是我的阿赖耶识的见分,所见的万物是它的相分变现出来的。

这在某些层面上是对的,但如果你要真正地彻悟,一定要知道赖耶缘起的局限性,要能一层层超越。佛法不是说你随便拿本经书看看,没有次第,眼睛闭起来,打打坐,念念佛你就成就了。不可能的。就如昨天说的得一个芒果吧,茫茫然。教理也没有听过,系统次第都没有,什么都不懂,这看看那看看,认为就得果了。

所以他次第非常清晰,你最初怎样把你最粗重的执著破掉,越破越细,越破越细,最后就是无所得中无尽得,本地风光显出来,这要真正有这样的传承。

我们说一个最简单的比方,你现在心里想个鸡蛋,我们每个人都能心里想个鸡蛋出来,什么样子,什么形状,对不对?但如果我说:“你把鸡蛋拿出来我看看”。你没有办法拿得出了吧?你想出来的鸡蛋能起作用吗?能拿给我看吗?能吃吗?所以将来大家学到最后了义中观见才能明白这一点,只是说赖耶缘起,它是建立在一种心物相依的角度来说明的,它是为了破业感缘起来说明的。

正如我们首先要建立业感缘起,是为了要破掉我们最粗重的二取实执。有能取所取,这是最粗重的。我心里根深蒂固执著于它实有,你讲那么多理论我还是没有办法消除这个实执,那怎么办?要懂得业感缘起,这个东西其实依的是什么?不是它现在所现的相,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因为它过去有什么因,现在又有什么缘,现在呈现一个什么东西出来。业感缘起真正建立以后,二取实执就容易破掉,破掉这个实执以后还会有问题:你不是业感缘起吗?那好,我一直心里还是有妄心,还是在造业,前面的业消掉了,后面又有业来了,我不是一直不能超出轮回吗?

我们要知道,业感缘起还是在物那么一个层面来破这个实执的,更进一步又微细一步来建立一个心和物的关系,这是所谓的相依缘起。相依缘起就是赖耶缘起。

万物之所以呈现,是因为我的心感知到它,我的心之所以生,是因为万物呈现。所以“佛说种种法,为了种种心,若无种种心,何须种种法”。就从这么一个层面来说,世界其实只是我心的投影、投射,这是个相依缘起。

相依缘起建立以来我们就知道了业感缘起,对业感缘起的执著就破掉了,其实还是有一点点问题,我们虽然理论上明白一切对境都是因心识而变现,心识是依对境界而起的分别,但你怎么破它,还是要有一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