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风中灯
7171200000065

第65章

公元一千九百八十四年十二月十九日。

《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

墨绿色绒布长桌中央插着中英两国国旗。赵紫阳和撒切尔夫人坐在桌前,在《中英联合声明》上签上各自的名字。

大厅里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邓小平站着,露出了由衷的微笑。

十二月二十一日。香港。

撤切尔夫人举行记者招待会。

撒切尔夫人容光焕发,兴致勃勃地出现在会场上。

她说:“我在北京说过,我们同中国签署有关香港的协议是一份历史性文件。”

她有意带着强调语气说:“这确实是经过两年来悠长及每每艰巨的会谈的结果。这是香港历史新时代的开始。”

她脸露笑容,毫不掩饰内心的兴奋说:“它是一份好的协 议,对香港及其前途都是好的,而现在是有赖我们所有的人同心合力务求它成功施行。”

她的兴奋是值得的。因为她有生以来首次碰到一个令人尊敬的对手,一个超乎她想象中的明智对手。她在北京说过:

“我们很高兴。‘一国两制’是天才的、富有想象力的构想。”

这是一份马拉松会谈的历史纪实。

街上圣诞节的灯饰万紫千红,璀璨耀眼。香港浸沉在五光十色的欢乐的海洋里。

《中英联合声明》签署的重大利好消息,刺激了股市的反弹。人们心上忧虑的乌云终于散尽。传媒铺天盖地散发着“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令人鼓舞的喜讯。

香港历史新时代开始了。

时来运到。正当香港市道回升,恒生指数强劲上扬的黄金时刻,海港城和蒲蒲花园住宅区也跟着竣工了。

陈维克满面春风,神采焕然地主持新海港城的开幕式。

这是一座极具规模的、雄伟富丽堂皇的商业城,豪华典雅的装饰,自然流畅的布局,独具风格的陈设,以及现代化的设备,都堪称世界一流。更令人惊叹不止的,还在于崭新的海港城,确实是艰难地穿过香港市道的浓密沉沉的黑云喷薄而出,理所当然地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敏感的传媒热情评论,这一座奇伟的海城标志着香港新时代的开始,是对香港前景信心倍增的历史标记,其丰厚利润无疑是市场给投资者充满智慧的极具眼光的回报……

这同太和洋行的迁册的困惑不智的冷落沉陷,恰恰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对照。

人们常常在不停地对照借鉴的历史中走向成熟。

香港名流几乎都出席了这个香港春天的聚会。新华社香港分社的代表也到了会场。

杜尼西出乎意料地出现在人群里。

孔希伦、孔希文和长申公司总裁江正来了。

美国狄根财团香港分公司的马尔顿引人注目地站在人群里。狄根财团独具眼光的收购一揽子计划的成功,是一个机遇性盈利的范例。

使人感到奇怪的是,狄根财团香港分公司总裁陈蓉却没有露面。人们真实地感觉到她的无处不在,又都从没见过她一面。马尔顿却又始终聪明地回避开,何必给人们留下一个莫名其妙的悬念呢!

杜尼西只关注着两件事,何大伟的缺席和孔希文、江正的出现。陈维克告诉他何大伟身体不适,他礼貌地点头问候。他明白陈维克收购广九仓的成功,体现在新海港城的灿烂落成,而这一辉煌的支柱该是何大伟、孔希伦、孔希文、江正的投入。这个新联手正是他所忧虑的。他已感觉到一种强力的威胁。而马尔顿在收购策和公司时,实际上已参与这个联手了。突然,他发觉亨多力也来了,这个欧洲财团代表是孔希文的合伙人。还有日资的日见活跃。此时此刻,他心事重重,确实意识到自己的失算。傻乎乎地腾出了一个空间,让人家来填充。

唉,自己竟然跟着唐宁街犯了一个明知故犯的过错!

开幕仪式很简单,自助餐会。人们借此机会在频繁地交谈商洽。这确实是个难得的见面场所。

今日,陈维克是个名副其实的风云人物,一个有所作为的真正的香港人。

“你好畀面,谢谢!”陈维克握着杜尼西的手说。

“来赏识赏识,你很成功!”杜尼西客气地说,他似乎不在乎自己失守广九仓,以一个败者身分来到这里,显得宽宏大度。

“谈不上。你言重了。”陈维克明白对方已算出了他的盈利倍数。杜尼西就是杜尼西。

“风正好扬帆,你吃准了这口风,破浪而去,该你的!”杜尼西毫不掩饰心里钦佩之情。

他谨慎地说:“我感觉到这口风还在吹着呢!”

杜尼西心想,看这个势头你把香港出让,他都想吞下肚子里去。这大抵是一个香港新形势吧!

这时候,孔希文同江正走过来。

杜尼西上前同江正握手。他借孔希文的面认识了长申公司总裁。没想到对方说有事急着走了,亨多力也跟着一起去了。他从未领受过这样的冷落,心里很不舒服。

陈维克要招呼客人,也礼貌地向他告别了。

这时,马尔顿走过来。

“杜尼西先生,我早看见你了。”马尔顿兴悦地说,“你也有空来吗?”作为太和洋行大老板参加这样的开幕仪式,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看看新气象嘛!”杜尼西微笑着说。

“有意思,有意思。”马尔顿敏感地觉得对方话里的酸味。

“希文他们有事走了?”杜尼西没话找话说。

“哦,她们出让亚洲卫视成交了,签订个合同。”

“买主是哪一家?”

“不大清楚。听说是澳洲威赫财团,专营通讯电视的公司。”马尔顿简略地介绍说。

“整个卫星成交吗?”他问。

马尔顿点点头说:“大抵九亿多美元吧!”

“哦,价钱不低了。”

“我说是盈利。”马尔顿颇为得意地说,“你说的价是上半年的行情,现在已大不相同了。”

杜尼西愣了一下说:“你不也参与了吗?”

“我给希文介绍,但我没她的胆识,错过了这个好机会。”马尔顿坦率地说。他当然记得,当初杜尼西最早知道这颗卫星出让的消息,但他不感兴趣。背后还认为孔希文盲目自信,等着跌交好了。

他笑了笑说:“见仁见智。你这回在香港的入帐也非常可观。那幅地段可是级数式盈利了。”停了停又说,“还有什么新打算?”

马尔顿耸耸肩,说:“狄根公司的眼睛盯着中国市场,这里是个桥头堡。我想,建一座美国狄根大厦也许是明智的。”接着他又惋惜地问,“我不明白,你为什么平白匆忙地放弃了庞大的中国市场,还要离开香港?”

“有些事情未必都是两点之间直线是最短的!”他掩饰说。

突然,杜尼西感到有点颤抖,空调冷气太大了。

马尔顿又给人拉走了。他很忙,俨然是个香港金融地产界的大户。

这时候,杜尼西一个人在站着,油然感到十分冷落,一阵寒战,手脚也微微地凉了。从这寒凉里,他清晰地看到势力的重新组合,可忧虑的是他似乎被人们隔离在这组合之外,至少是彼此间存在着一种隔阂。难怪乳臭未干的马尔顿,也当面说他平白无故匆忙地弃位。他该回头了,为时未晚,但也已失守了三家公司。况且这些兑现,在这场黑色九月的风暴中给消耗了。

他背负着一个沉重的背囊,感到从未有过的困难。他很想听听父亲杜尼约沙哑的声音,告诉自己该怎样做!唉,香港也这么孤独,为什么?

杜尼西第一次感到香港的冷淡孤独。

孔希伦兴趣盎然地在海港城环绕了一圈。她很欣赏临海的风光。这儿太美了。

在大厅门口,孔希伦遇上了杜尼西。

她问:“杜尼斯没来吗?”

“没来。”

“为什么?”

他摊开了双手,笑了笑。

“怕见我么!”她说。

“也许。”

“啊呀!我什么都忘记了,他真是。”她爽朗地笑道。

“什么,你说忘记了什么?”杜尼西仿佛头一回认识她,被对方的直率搅懵了。

“你给他说就明白了。他这回交的学费很昂贵!”她自管自地说着,一点也不拘束。

杜尼西望着她。她漂亮朝气大方,坦率得透明。他喜欢她的纯洁,又似乎看不惯她的浪漫。

“他这一趟弄得一塌糊涂呢!这么大的事,没给我说一句话!”她依然没遮拦地说着。

“那你这一回又弄得怎样?”

“可以说比上一回好了些。”她眨巴着那双大眼睛说,“你记得吗?”她当然没忘记上回正是中了这位先生的计。

他想了想说:“也许你说对了,一塌糊涂呀!”

她微微一笑说:“用词重了,我道歉,但意思是准确的!”

他望着她,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

她侃侃而谈:“看来我们都不适宜离开香港地头,香港又离不开内地,这是一条经济生态链。现在我要学点经济生态学,挺重要的。你不信?可以肯定,太和在百慕大将无所作为,即使到新加坡也好不到哪里去。这是经济生态的缘故,信不信由你!”

他吃了一惊,问道:“有这门学问吗?”

她坚定地答道:“有。我正在研究,准确点说是在实验。”

“你大可以找寻另一条经济生态组合链,但你不能违背这一条有机组合链,一切都得顺其自然!”她胸有成竹地说。

“请说下去。”他感兴趣了。

“因此,我把鸡蛋都放在香港这只篮子里!”她说得很轻松。

“结果你是个大赢家。”他说得挺认真。

“我还会赢下去的!”

“这么肯定?”他有点不相信。

她说:“我们之间有个差别,你注意了没有?”

“哦……”

她用手比划着说:“这条经济生态链,你站那头,我选在中间,你应该站到中间来。”

他问:“陈维克呢?”

她明确地说:“他站在这一头,是链根的位置,可以。但最好还是向我这儿靠拢,最佳选择嘛!对吗?我说的是经济生态,当然不排除超经济气候的影响。”

“还有呢?”他若有所思,意犹未尽。

她想也没想说:“世界经济生态的兴奋圈该在亚太地区,中国是个大兴奋灶点,我们没有理由弃置香港的。”

他点点头说:“我理解你。”

原来她的行为有自己的理论导向,就是说她是个帅才。这点姑娘比他儿子强多了。不简单。在她来说,表面看去儿戏的却包涵着深刻的睿智。真是一个会动脑子的姑娘。

这时候,他才真实地感觉到周围的每一个生态链都在活跃着,连成了一根坚韧的链。使他大吃一惊的是几乎所有的英商都在这个链圈里。他发现自己感到冷淡的原因了。

海涛起伏,浪花絮白,拍打着灰色的石岸。

海港城显得越发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