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三国往事
7172300000017

第17章 蜀汉政权的起伏(3)

对于蜀汉的进攻,孙权是做了一些准备的。他把都城从建业迁到长江中游的武昌(今湖北鄂城),以便于扼守荆州;又任陆逊为镇西将军,统领李异、刘阿等进驻巫县(今重庆巫山)、秭归(今湖北秭归),加强西线防务。他还派使臣到蜀汉,要求重归旧好,刘备不同意。刘备率军东下后,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领朱然、潘璋、韩当、孙桓等大将及战士五万人,西上拒敌。

刘备率军出发时,派人送信,调驻守在阆中(今四川阆中)的车骑将军张飞,领兵万人到江州(今重庆)会合。张飞虽然作战勇猛,有“万人敌”之称,但性急如火,而且对部下态度粗暴,动不动就鞭打士卒,引起部下的不满。刘备曾劝诫张飞说:“你刑杀过分,又经常鞭打健儿,还让他们不离左右,这是取祸之道。”刘备要张飞改变对部下的态度和提防左右生变,张飞不听。这次张飞领兵出发时,帐下将领张达、范强伺机将他杀害,带着他的首级,投奔孙权去了。

张飞被杀的消息传来,刘备更加震怒,继续领兵东进。当刘备到达白帝城时,孙权又派遣使者前来求和,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当时任孙吴南郡太守,也写信给刘备,劝他解仇继好,停止用兵。刘备不听。

蜀汉军队的先头部队在将军吴班、冯习率领下,首先打败吴军李异、刘阿部于巫县,然后进兵秭归。当刘备从秭归领兵出发时,治中从事黄权谏阻说:“吴人悍战,而且我们水军顺流东下,进易退难,我请求当先锋同敌人较量,试探其虚实,陛下应该为后镇。”刘备不听,以黄权为镇北将军,督长江北岸诸军,防备魏军进击蜀军侧翼,自己亲率大军在南岸沿山势东进。刘备还派马良到沅水流域“蛮族”地区,争取他们出兵配合。武陵郡的少数民族首领沙摩柯率众北上,协助刘备作战。

章武二年(222年)二月,蜀军进至猇亭(今湖北宜都北,长江北岸),设立了大本营。前部则到达夷道(今湖北宜都),将孙权侄儿孙桓率领的一部分吴军包围了。

当时,吴军的一些将领要求主动迎击,但陆逊考虑到蜀军来势很猛,数量又不少,强攻硬打是要吃亏的。他对诸将说:

“刘备举兵东下,锐气正盛,而且凭借高处,据守险要,很难一下子攻破,即使攻破,也难以获得全胜。如果出击不利,影响大局,问题就严重了。现在我们可以奖励战士,多多出谋划策,等待形势的变化。蜀军是沿山地行军的,兵力难以施展,自然要拖得很疲乏,我们可慢慢抓住他的弱点对付他。”

于是,陆逊采取了先让一步,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他命令吴军退出山地,将几百里的崇山峻岭让给蜀军,把部队集中在猇亭地区。

对于陆逊这样的对手,刘备没有放在心上,他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东西一线安下了许多营寨,分散了兵力。当刘备派兵挑战时,陆逊坚守营寨,就是不出战。双方在犹亭对峙达六七个月之久。蜀军被阻在猇亭夷道一线,一直找不到同吴军决战的机会,运输困难,天气渐热,斗志逐渐涣散,士气越来越低落。

这时,刘备放弃了“水陆俱进”的有利条件,将水军移到陆上,命令军队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于是,陆逊决定反攻蜀军。

对于陆逊决定这时反攻,手下的一些将领困惑不解,说:“进攻刘备应当在他初入境的时候;现在已经让他深入五六百里,拒守已经有七八个月,一些要害的地方,他已经加固守备。这时进攻一定是不利的。”陆逊回答说:

“刘备是一个狡猾的敌人,经历多,见识广,他的军队开始集结时,各方面考虑得很细致,士气也旺盛,我们不应该同他们硬拼。现在他们在这里驻扎了很久,没有得到进攻我们的机会,兵士已经疲劳,斗志已经消沉,策划不出什么好计谋。所以,现在正是我们发动进攻,打败蜀军的好时机。”

诸将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决心在反攻中取胜。为了做到有把握,陆逊先作试探性的进攻。他先攻蜀军一个营寨,结果失败了。但是他从这次交锋中摸到了蜀军的弱点,想出了打败蜀军的办法。他命令战士每人都带一把茅草,到蜀营外放火,同时猛攻蜀军,结果很成功。接着,他率领诸军全线出击,用同样的办法,连破四十余营,杀死蜀将冯习、张南和“蛮族”首领沙摩柯。蜀将杜路、刘宁等被逼得无处可逃,只好投降。在夷道包围孙桓的蜀军也溃逃了。

刘备率领残兵败将,登上夷陵西北的马鞍山依险据守。陆逊不给他喘息时间,集中各路兵将,四面围攻,结果蜀军溃败,被杀死一万多人。刘备带领少数人马,乘黑夜冲出重围,逃归白帝城。

这一仗,刘备损失掉大部分人马,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也丧失殆尽,元气大伤。刘备又是羞愧又是怨恨地说:“我竟至为陆逊所折辱,岂不是天意!”

不久,在江北的黄权由于道路被截断,回不去蜀汉,被逼之下,率众投降了曹魏。蜀汉有关部门官员请求扣押黄权的妻子。刘备说:“不是黄权辜负了我,是我辜负了黄权,没有接受他的劝告。”对待黄权家属,仍如同往常一样。

战争结束后,孙桓见到陆逊,称赞说:“以前我被包围时,埋怨你不派兵相救,如今大获全胜,才知道你的指挥调度实在有方啊!”孙权当然更高兴,加封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

刘备逃回白帝城之后,吴军的一些将领如徐盛、潘璋等主张乘胜追击,捉拿刘备。孙权询问陆逊的意见,陆逊考虑到曹魏虽然外示友好,内里实有“奸心”,很可能乘机袭击东吴后方,不宜深入蜀境,便建议孙权下了退军的命令。

刘备逃归白帝城后,改鱼腹为永安,自己驻在这里,命赵云来守护。

刘备惨败的消息传到了成都,诸葛亮大为震动,他叹息说:“如果法孝直(法正字孝直)不死,一定能够劝阻主上东征。即或东征,也不致遭到这样的惨败。”这说明诸葛亮原来在伐吴的问题上并没有持坚决反对态度。因为荆州的丢失影响他的整个战略部署,他是不甘心的,他不能以放弃荆州为代价,来维持吴蜀的联盟关系。他以为,刘备的东征是可以取得胜利的,没想到竟造成这样的局面,于是想起法正,来了一个事后叹息。

夷陵之战结束后不久,曹丕果然发兵进攻东吴。

原来曹丕想利用孙权有赖于曹魏的时候,加强对东吴的控制。他要求孙权送儿子孙登到洛阳作人质,以表示忠心,还索取大量珍宝等贡物。孙权对曹丕物质上的要求尽量满足,索要的贡物,也一一凑足。但对送子人质,孙权则以“孙登年幼,不宜人洛”为辞,婉言拒绝。

章武二年(222年)九月,曹丕以孙权不送质子、不听命令为由,亲率大军南征。面对曹魏大军的进攻,孙权一方面调兵遣将,分路迎击;一方面派使臣到蜀汉求和。兵败之余、无能为力的刘备,既担心孙权的继续进击,又担心曹魏灭掉东吴,对自己不利,便同意了孙权的和议,派使者往东吴复命。

虽然吴蜀双方讲和了,但猇亭之战的惨败对刘备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不仅荆州没有夺回来,而且使蜀汉的元气大伤。忧心忡忡,加上年老和过度劳累,终于使他一病躺倒了。

章武二年(223年)二月,刘备自知不久于人世,便派人去成都将丞相诸葛亮请到白帝城来,安排后事。他对诸葛亮说:“你的才干,比曹丕高十倍,必定能够安定国家,成就大业。假如嗣子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嗣子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说:“我一定竭尽全力,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刘备又告诫刘禅和另外几个儿子说:“我死之后,你们要把丞相看作父亲一样,和他共同治理蜀汉。”四月,刘备死于白帝城永安宫,终年63岁。

刘备还给刘禅留下了一个遗诏,其中有这样的话:

“人活50岁就不算是短命,我已60多岁,死了没什么可遗恨的,只是非常挂念你们兄弟。你们一定要奋勉,不可懒怠。凡事不能以为是小恶就去做,也不要以为是小善而不去做。你们要努力学习,可阅读《汉书》、《礼记》;闲暇时要看诸子及《六韬》、《商君书》,可以增长人的智慧,锻炼人的意志。听说丞相已把《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抄写了一遍,你们可以向他请教。”

名家回眸

柏杨曰:刘备这样的托孤,在历史上是少有的,这充分说明了他对诸葛亮的器重和信任。

诸葛亮七擒孟获定南中

蜀汉的南部地区,包括今四川南部和云南、贵州,通称南中地区,当时这里居住着一些称之为“西南夷”的少数民族。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设想“南抚夷越”,把这里建成刘备集团的后方根据地。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选派善于处理民族关系的安远将军邓芳治理南中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刘备东征失败后,南中四郡建宁、永昌、牂牁、越嶲中,除永昌外,都相继发生了叛乱。刘备死后,蜀汉处境艰难,诸葛亮让助手李严给叛乱首领、益州郡的汉族豪强地主雍闿写了一封信,劝他权衡利害,停止叛乱,以图“抚而不讨”,但遭到雍闿拒绝。雍闿回信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现在天下分裂,三国鼎立,使我们不知所归。诸葛亮考虑到刘备刚死,内部不稳,对南中的叛乱分子暂时采取了克制态度。

吴蜀联盟的恢复,内部政局的稳定,使平息叛乱的时机成熟起来。建兴三年(225年)三月,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平叛。诸葛亮进军南中,兵分三路。诸葛亮率西路攻打越嶲的高定元,马忠率东路军攻打牂牁的朱褒,李恢率中路军直指益州郡的雍闿。诸葛亮和马忠率领的东西两翼很快打败叛军,先后收复越嶲、牂牁。然后诸葛亮指挥三路大军会合,集中围攻叛乱中心益州郡。

诸葛亮的军队到达益州郡时,叛军内部发生分裂,雍闿被杀,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代替雍闿为头领,继续与蜀军对抗。孟获勇猛顽强,在当地少数民族中威信很高。当蜀军即将与孟获交战时,诸葛亮突然下令,对孟获只能生擒,不许伤害。原来,诸葛亮率军出发时,前来送行的参军马谡曾对他说:“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进入益州后,诸葛亮获悉,孟获虽然作战勇敢,却缺少谋略,估计打败他不成问题。这时,诸葛亮想起马谡的临别赠言,觉得这是一个施行“攻心”战术的良好时机,于是决心从孟获入手,改变南中地区过去经常叛乱的局面,治理好南中。果然,经过一场激战,孟获兵败被捉,事后诸葛亮让军队摆开阵势,让孟获观看,以便观察孟获的态度。诸葛亮一面陪着观看,一面故意问孟获:你看,这样威严的军队你能打得赢吗?孟获很不服气地说:先前我不知虚实,所以被你用计打败。如果再有机会的话,我一定能够打败你们。诸葛亮听了他的话,笑了笑,爽快地放他回去,让他整军再战。

孟获回去后集合好部众,又来交战,结果又战败被捉。诸葛亮见他还不服气,又放走了他。如此一捉一放,前后七次。孟获逐渐认识到诸葛亮智谋高强,却并不存心与“夷人”为敌。他手下的“夷人”也逐渐弄明真相,不愿再打下去了。当最后诸葛亮又要放他走时,孟获心悦诚服地对他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后来被广泛传播。此后,诸葛亮相继平定南中其他地方,一直打到南边的滇池。每平定一处,诸葛亮都保留原有少数民族的部落组织,留用原有的酋长,对一些有影响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还授予高官。诸葛亮的军队纪律严明,禁止烧杀抢掠,注意搞好同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这样,诸葛亮妥善地解决了蜀汉政权和南中地区的关系。

南中平定后,蜀汉后顾之忧解除。诸葛亮于是集中力量,练兵习武,准备大举北伐。北伐曹魏,统一中国,是诸葛亮《隆中对》中的既定目标。荆州丧失后,两路出兵北伐的条件已不具备,但诸葛亮并没放弃北伐的计划。这时北伐,虽然不可能统一曹魏,却能够起到以攻为守的作用。

名家回眸

吕思勉曰:诸葛亮七擒孟获实行的是“攻心”术,孟获在当地少数民族中威信很高,这样有利于以后更好地治理南中。

诸葛亮北伐

北伐中原,复兴汉室,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来的。刘备死后,诸葛亮是以“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复兴汉室,还于旧都”作为他报答刘备、忠于刘禅的“职分”。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诸葛亮北伐是为了先主的重托,明知不可为而为,是他为国为民的忠心表现。至于诸葛亮北伐的动机,很多人更局限于“汉贼不两立”的思路,事实难道真是如此吗?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曾经这样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将军若跨有荆、益,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矣。”从诸葛亮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一开始的战略中是非常谨慎的,即北伐要具备两路夹攻的条件和牢固的吴蜀联盟。但夷陵之战后,蜀吴关系受到严重破坏,虽经修补,却已难达到战前水平。刘备、关羽等人先后亡故,荆州已为孙权所有。

北伐的各项条件已经全部丧失,诸葛亮却义无反顾地一再北伐,其原因何在呢?

其实,这在后《出师表》中已经说得十分清楚,只不过一直为人所忽略罢了。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诸葛亮已经认识到了四川地险而民怯,如果不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扩大疆域,拖到第二代、第三代的话,不要说进取中原,就连守住四川都成问题,所以他才改变了原先的战略,变得异常积极主动,希望先占领关中,然后,再打下甘、凉二州,补充当地骁勇善战的兵员,从而改变被动的局面。如果有可能,还望在将来统一天下。

据《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及《诸葛亮传》记载,历史上诸葛亮共与魏国进行了六次战争。这六次战争及其行军路线大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