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三国往事
7172300000029

第29章 回眸三国典型人物(8)

这场冀城之战,彻底败光了马超所有的家底,马超已经无法在陇西立足,只好带着族弟马岱狼狈逃向汉中,投靠了汉中军阀张鲁。一年后,刘备攻下西川,马超辗转南下,又投奔刘备去了。

因为马超是东汉开国名将马援的后人,而且马超是西凉土着,对日后刘备攻取陇西很有作用,因此刘备对马超也高看一眼。马超在刘备手下的级别非常高,先后任过平西将军、左将军、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在刘备自封汉中王后给汉献帝上的表中,排名第一位的不是蜀汉政界头牌诸葛亮,也不是蜀汉士林头牌许靖,而是马超。

不过刘备尊重马超,不代表他信任马超,毕竟马超是曾经的西凉王,天知道他心里是不是还想当老大?马超在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后,也懂得了揣摩人情世故。

马超也看出来刘备暗中在防他,所以当彭羕劝马超谋反时,马超像是被针扎似的跳了起来,立刻向刘备举报了彭羕。“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这句话极生动地将马超心中的那份不安和恐惧描绘了出来。

马超对刘备的心态非常复杂,一方面他感激刘备在他最落魄的时候收留了他,但又不满刘备对他的猜忌。

马超在蜀汉一直没有被重用,但马超还必须感谢刘备。蜀汉章武二年(223年),四十七岁的马超在弥留之际,给刘备上疏,自陈家国不幸,满门二百余口被杀,现在只留下了一个族弟马岱,请陛下看臣薄面,给马岱一碗饭吃,臣下辈子做牛做马,报答陛下厚恩。

何其凄惶!何其悲哀!我们可以想象得到,马超在写这封疏的时候,心里肯定在流血,也许是含着泪写下的。马超死了,他什么也没有得到,得到的只是一个不错的谥号——“威侯”。

其实马超说马岱是家族唯一血脉,倒非实情,马超在蜀汉还至少生了一儿一女。儿子马承,继承父爵,女儿嫁给了刘备的儿子安平王刘理。再加上马岱在蜀汉军界混得风生水起,马氏家族一直受到刘汉宗室的厚待,这也许就是命运对马超悲剧性人生的一种补偿吧。

谈完了马超,我们再接着谈姜维。姜维和马超有许多共同点,比如:一、他们都生在西北,长在西北。二、他们都和羌人有关系,马超的母亲羌人,姜维的父亲姜同死于羌乱。三、他们都不是蜀汉的原班人马,后来都被迫南下投蜀。

姜维是三国后期的重要人物,当老一辈的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司马懿等人相继退出历史舞台后,三国历史的星光比较黯淡,是姜维和邓艾、钟会等人撑起了后偶像时代的一片天空。

对蜀汉来说,自从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姜维适时地增补了诸葛亮留下的偶像真空。虽然蒋琬、费祎相继执政,但无可否认的是,姜维才是蜀汉后期真正的旗帜性人物。

蜀汉政权自建立以来,困扰统治集团最大的问题不是国土狭小,而是人才的匮乏。刘备、关羽、张飞、法正、马超等优秀人物的去世,使得蜀汉群英的星光越发黯淡,尤其是夷陵之战的惨败,许多军界精英命丧前线,更让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有捉襟见肘之困。

姜维的存在,使蜀汉幸运地保留了最后一丝血性。蜀汉以弱势疯狂挑战当时的超级大国曹魏,虽然最终耗尽了所有元气,悲壮地倒下,但姜维无疑是成功的,因为他的血性已经感动了历史。

姜维本来和蜀汉是没有什么瓜葛的,甚至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之前,二十七岁的姜维还是蜀汉的敌人,当然主要是诸葛亮的敌人。这一年诸葛亮大举北伐,也许姜维并没有意识到,他的人生因此发生了重大转折,诸葛亮闯进了他的世界,从此再也没有离开。

作为大国曹魏西北边陲重镇天水郡的军事长官,再加上父亲姜同战死的感情因素,他在曹魏的仕途不可限量。但命运就喜欢和人开玩笑,在姜维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姜维从曹魏的地方中层将领,变成了蜀汉的高级将官。

天水太守怀疑姜维私通诸葛亮,要对姜维下手。姜维为了活命,万般无奈之下投降了诸葛亮。面对上天赐给他的这份珍贵礼物,激动不已的诸葛亮给朋友张裔写信,将姜维夸成了一朵花,“伯约,凉州上士也!”

诸葛亮是个军事理论上的大家,他自成系统的军事理论一直缺少一个可以信赖的传人。姜维的出现,让诸葛亮不再有丝毫的犹豫,选择了姜维做他的军事接班人。这时诸葛亮已经做好了未来的人事安排:蒋琬、费祎主内政,姜维主军事,蜀汉政权未来的格局就形成了。

不过在姜维投降诸葛亮到诸葛亮病逝的这七年间,因为诸葛亮的星光实在太耀眼,姜维反而有些默默无闻,站在诸葛亮身后经受着战争的洗礼。姜维真正作为主角站在历史舞台上,是在诸葛亮死后,这一年姜维只有33岁。

诸葛亮死后的蜀汉权力格局和东吴早期比较相似,蒋琬和费祎名义是蜀汉头号权臣,实际上蜀汉的主要军事行动多数是由姜维来具体负责的。

蒋琬和费祎都是纯文人,对军事并不在行,诸葛亮用他们为相,主要目的是希望他们能保持蜀汉的政治稳定。只有内部稳定,姜维才有更大的施展空间。至于政治上,姜维的资历还比较浅,需要更多的历练。

从234年开始,姜维一直在军界任职,直到247年,费祎和姜维平分了政治权力。当然姜维只是挂了个宰相的名,姜维也知道,他如果真的想有所作为,只能通过战争来获取,他天生就是吃战争饭的。

蜀汉军政分家,有利有弊。有利之处是军政两大巨头的互相制衡,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政治格局不会发生重大变化,比如权臣篡位。但缺点也有,就是当政界巨头和军界巨头在发展思路上出现分歧时难以统一。

姜维是狂热的主战派,他继承了诸葛亮北伐的军事思想,在明知国力远不如魏国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主动进攻。但宰相费祎却主张保境安民,反对姜维疯狂而冒险的进攻计划。

因为费祎握有军队的分配权,他执政期间有意压制姜维,虽然他没有阻止姜维对魏国动武,但每次配给姜维的军队不超过一万人。

姜维在费祎手下一直郁郁不得志,心情苦闷可想而知。不知道姜维在内心深处是否对自己投蜀后悔过,自从跟了诸葛亮到现在,十五年过去了,姜维在蜀汉并没有多少施展抱负的空间,岁月蹉跎,不觉老矣!如果姜维当年留在魏国,弄不好也能混个凉州刺史、正号将军,可现在他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抚剑长叹。

宋人王质有句名词:“醉倒投床君且睡,却怕,挑灯看剑忽伤神。”也许能反映出姜维的那份抑郁和不安,寄人篱下的滋味真的不好受。

虽然姜维是继诸葛亮之后蜀汉公认的旗帜性人物,但他始终未能获得最高权力。我们都知道蒋琬、费祎是蜀汉两大执政官,其实他们之后还有一个隐形的执政官,就是尚书令陈邸。

陈邸是东汉末年超重量级名士许靖的外孙,在蜀汉官场人脉非常广,刘禅和费祎都非常喜欢他。虽然论级别,姜维要高过陈邸,但姜维常年领兵在外,在朝中说话的分量很小,远不如陈邸这个真宰相。

在蜀汉景耀元年(258年)陈邸死之前,姜维在朝中根本斗不过陈邸,陈邸“上承主(刘禅)指,下接阉竖(黄皓)”,蜀汉的权力核心是三驾马车型的,早把姜维挤到了边塞。

客观来说,蜀汉在诸葛亮死后的三十年间,姜维是蜀汉真正的脊梁,是姜维几乎凭一人之力,扞卫了蜀汉的尊严。在这些年里,姜维不停地和魏军作战,尤其是他和魏国名将邓艾上演的双雄会,是三国后期难得一见的明星对抗。

邓艾是三国战神级别的名将,姜维遇上他,是姜维的悲哀,也是姜维的荣幸。但姜维最担心的并不是邓艾,他们之间半斤八两而已。姜维的心腹之患依然来自内部,陈邸死后,太监黄皓专权。黄皓和姜维有很深的过节,姜维曾经劝刘禅杀掉黄皓,刘禅没同意,姜维因此得罪了黄皓。姜维为了避祸,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成都,而是远避沓中。

蜀汉无休止的权力斗争,尤其是对姜维的压制,严重影响了蜀汉军事实力。

姜维是蜀汉的万里长城,有姜维在,至少可以保住蜀汉边境的军事安全。姜维的失势,让蜀汉北线门户洞开。诸葛亮担心的那一天,终于来了。

蜀汉景耀六年(263年)的春天,魏国权臣司马昭下令大举伐蜀。司马昭知道姜维在蜀汉军界的分量,为了割断姜维和蜀国本部的联系,魏国三路人马中,姜维的老朋友征西将军邓艾和雍州刺史诸葛绪专门来堵截姜维,另一路的钟会从汉中南下。

现在的姜维就像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前面有他的敌人,后面他效力的国家却早就抛弃了他。可姜维还必须血战到底,男人的尊严容不得姜维背叛自己的事业。姜维对刘禅没什么感情,他现在能做的,就是拼尽热血,实现他曾经对诸葛亮做出的承诺。

如果姜维能够放下身段,向司马昭服软,以姜维的实力,在司马昭手下混个万户侯不成问题。如同南宋的文天祥一样,忽必烈告诉文天祥:只要低一下头,宰相就是你的。文天祥仰天长笑,只求速死,成就了一世英名。

姜维走的路和文天祥异曲同工,虽然姜维在邓艾偷渡阴平,迫降刘禅后,万般无奈之下投降了钟会,但这不代表姜维在精神上跪在了敌人面前。姜维是个老江湖,他敏锐的看出了魏军主帅钟会割据西川称王的野心,他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一个挽回自己和大汉帝国尊严的最后机会。

姜维的计划很毒辣,他想先劝钟会杀光属于司马昭嫡系的魏将,包括邓艾,然后再除掉钟会这个孤家寡人,恢复蜀汉的统治。这个计划几近完美,钟会也顺利地除掉了他的心腹大患邓艾。

不过邓艾的死,和司马昭有关,但那些魏军主将也没一个善茬。钟会要坑杀魏军诸将的消息很快就在魏军内部传开了,愤怒的魏国将军们在成都发动了武装暴动,钟会、姜维都死在了乱军之中。天下,不是钟会的,更不是姜维的,还是司马昭的。

最后一丝复国的希望破灭了,姜维在杀了五六个魏军后,体力不支被魏军乱刀砍死。当姜维悲壮地倒下后,他的眼睛依然圆睁着,他不甘心!他不甘心自己的人生就这样可笑可悲地结束。

历史已经不属于姜维,也许历史从来就没有属于过姜维,作为蜀汉的旗帜,姜维却始终得不到出头的机会。姜维为蜀汉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到头来他什么都没有得到。他得到的也许只是陈寿的一句评语:“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站在历史客观角度上讲,陈寿说得没错,蜀是小国,根本不具备和魏争雄天下的实力。但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九伐中原,绝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时势迫使姜维必须北伐。

诸葛亮曾经说过:蜀不伐魏,魏必伐蜀。蜀汉不停地北伐,实际上就是以攻代守,这种悲剧性的生存环境,才是造就诸葛亮、姜维悲剧的主要因素。

从个人私利角度讲,姜维完全可以在蜀汉做一个太平将军,在汉中骑马打猎就行了,位不失三公。但姜维是个真正干事业的男人,他对那些浮名浮利没有兴趣,只想在历史的丰碑上骄傲地刻上自己的名字。男人要对自己的事业忠诚,即使最终失败,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青史千秋,会记住那些伟大的失败者,比如姜维。

在三国后期的历史舞台上,邓艾是一个注定绕不过去的人物,甚至可以这么讲:抽掉了邓艾,三国后期的历史就无法谱写。邓艾的人生是一部悲壮而诡异的传奇,之所以将邓艾称为传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邓艾的出身。

我们常说三国里出身最草根的人物是刘备,其实说到出身,邓艾要比刘备更加的寒酸。刘备至少还能上得起私塾,还有零钱和小弟兄们喝酒玩耍。邓艾家里几乎是一贫如洗,除了头顶天,脚踩地,外加一副烂铺盖,什么都没有。

邓艾和刘备的共同点有很多,比如:

一、少年丧父,跟着寡母艰难度日。

二、刘备卖过草席,邓艾给人养过猪。

三、都曾经受人资助。

四、胸怀大志,抱负高远,刘备想当皇帝,邓艾想当名将。

虽然有这么多共同点,但有一点邓艾比不了刘备。刘备虽然家里穷得叮当响,但相貌堂堂,仪表非凡,一看就是个英雄胚子。邓艾的长相一般,虽然不至于长得像武大郎那般寒碜,但也不算是个帅哥。

邓艾是三国后期的名将,东汉建安二年(197年),出生于南阳郡棘阳县(今河南南阳南)。直到曹操发动赤壁的时候,不知因何种缘故,举家迁到了汝南郡,当起了放猪娃。

说来宿命的是,邓艾童年时生活的棘阳,距离刘备客居荆州的据点新野不足百里地!在新野卧薪尝胆的刘备做梦都想不到,他千辛万苦创建的帝国,最终毁在离新野不远处的那个小家伙手里。

题归正传,邓艾事业的起点要远低于刘备。刘备在涿郡的地面上也算是一条名震十里八村的好汉。邓艾就不幸多了,因为邓艾有种生理缺陷,口吃。再加上他没有任何社会背景,一直被人瞧不起,无法进入仕途,只能做个看稻草的小吏。

不过英雄不问出处,要说出身低,有谁低得过朱元璋?一个穷嗖嗖的叫花子,建立了称雄东方近三百年的大明帝国。当然许多草根出身的英雄,他们之所以能最终飞黄腾达,很大原因是他们有贵人相助。

韩信如果没有萧何的极力推荐,估计一辈子都别想发达;蒋琬要不是诸葛亮一句话,早就被刘备砍了脑袋;朱元璋如果没有郭子兴的栽培,天知道他能不能杀出命运的重围……邓艾也是一样。说来非常巧合的是,三国后期两大超级名将——姜维和邓艾,他们“命中”的贵人恰好是三国中期的两大超级名将——诸葛亮和司马懿。

因为司马懿正好是邓艾的上司,有次邓艾找司马懿汇报工作,和司马懿谈了一会儿,司马懿大为惊奇:此人才干非凡!有了司马懿这架通天梯,邓艾的仕途终于多云转晴,从此一路狂飙,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邓艾遇到了司马懿,实在是他的幸运。司马懿看中了邓艾这个潜力股,最大限度地发掘邓艾的潜在价值,邓艾的才能还不仅是在军事上,在水利建设和农业规划上,邓艾同样是个人才。

司马父子后来三次平定淮南叛乱,从水利和农业的角度来看,邓艾实际上是首功。邓艾向司马懿提出了在淮南屯田的建议,同时修通漕运通道,史称“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准,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依然很信任邓艾,继续给予重用。司马师这时身边有两大心腹高参,一个是钟会,一个就是邓艾。不过虽然邓艾和钟会齐名,但邓艾比钟会大了二十九岁,而司马师上台的时候,邓艾已经五十六岁了,典型的大器晚成。

不过现在的邓艾还只是官场二线人物,邓艾心里明白,只要傍稳了司马师这棵大树,什么样的功名他捞不到?所以当扬州刺史毋丘俭写信请邓艾和他一起武力反抗司马师的时候,时任兖州刺史的邓艾毫不犹豫地斩杀来使,向司马师表示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