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贾诩这番大义凛然的言辞背后,其实有着巨大的苦衷:贾诩认为是自己造成了汉末朝廷的衰败,他继续留在朝廷只是自己的良心发现,打算用实际行动来弥补自己的巨大过失。这一点从他前后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举动都体现得非常明确。
李傕挟持献帝之后,曾经召集了羌、胡等少数民族数千人来到自己的军营,将献帝的物品作为赏赐分给他们,并承诺将宫人和妇女一起送给这些少数民族军将,目的是为了引诱他们去攻打郭汜,结果这些少数民族军将整天在献帝的住宅外面窥视,要将李傕所承诺的宫人和美女带回自己的营寨。献帝对此非常担忧,只能找来已经改任宣义将军的贾诩。
早就对李傕心怀不满的贾诩立即献出了一条妙计:贾诩以献帝的名义秘密邀请这些少数民族的首领参加宴会,酒席宴间贾诩又承诺了比李傕要丰厚很多的高官厚禄及金银珠宝。这些首领们自然也就心满意足,畅饮一番,然后扬长而去,再也无人理会李傕提出的联合进攻郭汜的主意,李傕的企图不但被贾诩扼杀在萌芽之中,就连其军事实力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在与郭汜争权的战争中逐渐落于下风,之后只能与郭汜达成和解,互相以从弟作为人质,结束了这场给长安及三辅地区造成严重破坏的内讧,而在这次实现短暂和平的过程中,贾诩可谓以一人之力挽救了汉末皇室及众多百姓。但是经过几个月的战乱,该地区已经满目疮痍,不但谷物上涨至五十万钱一斛,还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到处都是白骨堆积,百姓生活更加贫困不堪。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七月,在兴义将军杨奉、安集将军董承的护卫下,献帝离开长安向洛阳进发,史称献帝东归。眼看着献帝落入了以杨奉等人为首的白波势力的控制之中,李傕和郭汜自然不能容忍,因此,他们召集了所有的力量,全力阻止献帝东归。同年八月,郭汜夺回献帝控制权的图谋失败,不得不弃军而逃,奔入终南山中。郭汜的部将夏育、高硕又与杨奉、邓范展开激战,结果再一次大败而回。这一年年底,李傕、郭汜、张济等人在弘农东涧附近与杨奉展开大规模战斗,司徒赵温、太常王伟、卫尉周忠、司隶校尉荣邵被俘。李傕原本就对这些人非常怨恨,打算将其一并斩首示众。这时又是贾诩及时站出来阻止了杀戮。西晋史学家陈寿曾经在《三国志》中公正地记载:“李傕与郭汜讲和、释放献帝、保护朝中大臣,贾诩都出了大力。”
经过数月的艰苦跋涉之后,献帝终于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安全回到了古都洛阳,总算是摆脱了凶残的凉州集团的控制,而曾经多次挽救皇室及大臣的贾诩并未来到洛阳,他交还了自己的官印,同时也离开了已经日落西山的李傕、郭汜,无声无息地从旋涡的中心抽身而出。
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贾诩已经急流勇退了呢?
其实,贾诩的这一次离去并不是其政治生涯的结束,他在离开李傕、郭汜之后,也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武威,而是在华银地区停留了下来,投靠了当时的宁辑将军段煨。
说起这位段煨,和早年贾诩急中生智抬出的招牌——段颎有着亲属关系,当初他也是董卓所属的凉州势力的主要将领之一,曾经在董卓时期担任过中郎将一职,但是到了李傕、郭汜时期并未受到重用,被打发到华阴地区驻扎。不过这位段煨与其他凉州势力的代表人物有着显着的不同,他既不滥杀无辜,也不抢掠百姓,只是安心在华阴地区治理农田,一心一意种庄稼,自给自足地维持着所率领的一直为数不多的武装。献帝东归之时段煨还在必经之路上专门提供食物迎接,并规规矩矩地将献帝接进自己的军营休息。此人后来还被朝廷授予大鸿胪、光禄大夫等职,并在曹操的授意下于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将李傕诛杀。当然,这是后话了。
原本贾诩这位在凉州人士中具有很高知名度、足智多谋的智士来到段煨营中,段煨应该非常欣喜才是,就连段煨的部下都对贾诩非常敬重,但是段煨却感到非常担心。段煨深知贾诩的厉害,担心贾诩会利用这次前来投靠的机会趁机夺走自己的权力,因此,段煨表面上对贾诩毕恭毕敬,暗地里却一直大为忌惮。时间一长,贾诩也就有所察觉。他投奔段煨并不是想从此以后真的急流勇退、安于平静的生活,而是暂时寄寓在华阴静观时局的发展,然后再决定自己下一步的动向。段煨对自己的提防也让贾诩非常担心自己的处境,这时候他想起了与自己关系不错的凉州军事集团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此时已经在荆州北部地区站稳脚跟的张绣。经过几次私下的接触之后,张绣立即公开派人前往华阴迎接贾诩前往自己的地盘。
就在贾诩即将启程之际,有人向贾诩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段煨对待贾诩非常友善,为什么贾诩却选择了离开呢?贾诩的回答也非常坦白:
段煨将军性格多疑,虽然待我不错,但是总是对我不太放心,时间一长他一定会对我有所不利的,因此我也就不能仰仗他了。现在我离开了他,他心中的这块心病也算是放下了,还会指望我能继续与他保持同盟的关系,互帮互助。因此他对于我的离开必定非常高兴,也一定会善待我留在华阴的家眷,这么一来我的全家都得以保全了。张绣孤身中原,身边也没一个人为他出谋划策,我此番前去他也会非常欢迎,不可能会加害我,这是个一举三得的好事情。果然,当贾诩只身一人来到张绣的军营之后,张绣按照晚辈的礼仪隆重欢迎贾诩的到来,而段煨也对贾诩留在华阴的家眷照顾有加。
此时占据荆州北部地区的张绣集团,原本是由张绣的叔叔张济一手建立的。张济本是董卓手下的一名将领,在李傕、郭汜时代也曾经参与过攻打长安、争夺权力的一系列战争。当献帝东归洛阳之后,张济所部因为缺粮而不得不放弃已经经营数年的弘农地区,转而向富庶的荆州方向发展,并与荆州割据势力刘表兵戎相见。张济在进攻穰城之时中流矢而死,这支几乎已经沦落为流寇的军事力量自然落入了张绣的手中,并逐渐演变成为一支地方割据势力。为了在荆州与中原之间保持一个战略缓冲地带,刘表在张济死后,放弃了与张绣的敌对状态,与其结成同盟,并允许其占据荆州北部的宛城及其他部分地区,同时还为张绣提供了其最为缺乏的粮草及众多军用物资。刘表希望借助张绣的力量来帮助自己看守荆州的北大门,避免和强大的袁绍集团及日益崛起的曹操集团发生直接对抗。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贾诩来到了张绣所处的宛城地区。这一年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贾诩已经五十岁了。
贾诩的到来让张绣喜出望外。一则贾诩是凉州地区着名的智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本领张绣曾经耳闻目睹,心中佩服不已,有了贾诩在自己的身边,就能借助贾诩的声名招募不少流落中原的凉州残部以壮大自己的力量;二则虽然目前刘表暂时给了一块地方让自己栖身,但是张绣对于刘表这位占据荆州八郡、士兵十余万的强大的荆州割据势力仍然有所顾忌,担心刘表终有一日会将自己给兼并了。因此,贾诩这位着名智士的及时出现让张绣对于自己的前途重新抱有极大的希望。
对于张绣的如意算盘,贾诩自然是心领神会。他来到宛城之后,立即主动提出前往荆州拜会刘表。回来之后,贾诩告诉张绣:如果是在太平岁月,刘表是个可以担任三公职位的人才,但刘表性格多疑、处事犹豫,在目前这种纷乱的格局下,他是不可能成就什么大业的,也不会与张绣反目,更不用说什么兼并张绣了。经过贾诩的分析,张绣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下了。
不过,张绣和贾诩在宛城的太平岁月并没有维持多久,张绣集团的一举一动很快便引起了曹操的高度关注。当时的曹操正在中原地区迅速扩张自己的势力,曹操首先想到的是攻占吕布盘踞的徐州。而攻占徐州的前提,就是保证自己不能有后顾之忧。此时的袁绍尚未与曹操决裂,因此最大的隐忧就是屯兵宛城的凉州张绣集团。为此,曹操决定趁张绣在宛城立足未稳之际,迅速发兵讨伐。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曹操亲率大军进攻宛城。面对曹操强大的军事压力,张绣和贾诩的选择很简单:投降。或许这时的两人都认为有了曹操这棵大树,自己漂泊流离的日子结束了。不料事态的发展却完全出乎意料,就在张绣和贾诩投降曹操不久,双方之间又反目成仇并爆发了激烈的战争。而在这场战争中,贾诩权变机警、料事如神的智士风范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张绣投降曹操之后,曹操志得意满,丝毫没有将张绣放在眼里。在招降张绣之后举办的酒会之上,曹操命令大将典韦手持大斧立于自己的身后,每当曹操起身敬酒,典韦就举起斧头怒目而视,这让张绣及其手下感到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认为自己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之后曹操又见色起意,强纳张绣叔叔张济的寡妻,引起了张绣的满腔怒火。不仅如此,曹操还对张绣手下勇冠三军的大将胡车儿进行了刻意的拉拢和利诱,而胡车儿并没有被曹操的拉拢所迷惑,反而把曹操的企图告诉了张绣。这一切都让原本一心降曹的张绣及贾诩愤恨不已,因此,在贾诩的谋划下,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随即开始了。
张绣反戈一击的手段非常高明,主意就是贾诩出的,张绣诈称要将自己的军队转移到曹操军营后方的高地,必须从曹操的军营中穿过,同时由于物资、武器较多,要求曹操允许士兵身披铠甲手拿武器经过。很显然贾诩是看准了曹操此刻得意忘形、完全疏于防范的致命弱点,事先已经预料到这个计策必定会得到曹操的同意,因此才胸有成竹地将这个计策通过张绣之口向曹操提出。果然,曹操丝毫没有意识到即将面临的巨大危险,非常爽快地就答应了张绣的请求。结果就在张绣的大军穿越曹操军营的时候,突袭开始了。
这场突袭很快便获得了巨大的战果。曹操右臂受伤,只得仓皇逃走。
逃跑途中,曹操的长子曹昂被砍死;侄子曹安民同时遇害。另一个儿子曹丕侥幸逃脱;曹操的爱将典韦身亡。这一仗曹操可谓一败涂地。幸亏曹操手下的大将于禁率部挡住了张绣军队的进攻,曹操才得到了喘息的机会,率领残部退回许都。在与强大的曹操集团的首次较量中,贾诩获得了全胜。
之后的两年时间,曹操为了击败张绣发动了三次进攻。双方的第二次较量发生在同年。这次较量又以张绣的胜利而结束。双方的第三次较量发生在同年十一月。此时的张绣集团已经形成了对于曹操腹地的直接威胁,曹操不得已只得再次亲率大军进行征讨。战争初期,曹军的进攻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夺回了湖阳、舞阴等要地,但并未对张绣集团造成致命的打击。双方的下一次较量也就变得难以避免。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张之间的第四次较量开始。与张绣结成军事同盟的刘表果然增援张绣,曹军作战失利。在曹操撤军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在古代军事史上的着名战例,出主意的人依然是智士贾诩。这个故事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曹操在第四次发动对张绣的进攻时,突然听说袁绍打算乘虚进攻许都,于是只能下令撤军。此时刘表的援军已经进抵安众地区,张绣的大军也尾随而至。为了避免被分割包围,曹操命令将兵力集中,并利用黑夜开凿出一条地下通道,连夜撤军。张绣闻讯之后,立即派兵进行追击,而贾诩认为不能进行追击,否则一定会遭受失败。张绣否定了贾诩的建议,贸然率兵追击,结果中了曹操的计策,被伏兵所败,只能怏怏而回。
而此刻贾诩又向张绣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让张绣立即集合部队再次追赶曹操。张绣被贾诩的计策弄得莫名其妙,连忙询问贾诩,“上次就是因为没有听从先生的意见才遭遇失败,都到了这个时候,先生怎么又说要追呢?这不是去送死吗?”贾诩胸有成竹地回答:“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再去追赶就一定能够取胜!”张绣半信半疑之间召集部众再次追击曹操,果然取得了胜利。
战后,张绣不解地问:“第一次追击的时候我派出的是我军精锐,先生却说我一定会失败;第二次我能调集的也只是刚刚被击败且士气低落的士卒,而先生又说一定能取得胜利。虽然结果都证明了先生料事如神,但我还是不明白这其中有着哪些奥秘。”贾诩平静地回答:“其实这也很简单。虽然将军擅长用兵,但与曹操比起来还是略逊一筹。曹操发动的这次进攻,并没有发生什么战事,曹操就突然撤军了,这说明一定是内部出现了重大变故,导致曹操不得不放弃此次的征讨行动。以曹操的才能,在全军撤退时必然会亲自率领精兵断后,以防遭到突袭。所以将军的第一次追击会失败。但当曹操打败了将军的追击之后,必然将加快行军的速度,对于全军后侧的安全就会疏于防范,因此将军就算派出新败之军都能将其击败。”贾诩的这一番分析让张绣佩服得五体投地。
对于张绣集团的生存和发展,贾诩是立下大功的,没有他的出谋划策,张绣集团想击退曹操数次的进攻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第四次较量的两次追击战中,贾诩更是体现出其从全局的角度对敌我双方作出正确判断而制定战略战术的出色能力。不过,随后几年汉末政治格局发生的巨大变化,又使得贾诩对于张绣集团以及自己的未来作出了一个全新的判断。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操集团与袁绍集团之间的矛盾已经白热化,双方之间的战略决战难以避免,这场战争被后人称为官渡之战。在战争的大幕拉开之前,袁绍派人联络张绣,并亲笔写信给贾诩,希望张绣集团与自己组成战略同盟,从侧翼对曹操集团发动进攻。张绣认为此时袁绍集团占有中原四州,实力雄厚,准备向袁绍派来的使者表达结盟之意。贾诩看出了袁绍的心思,没等张绣表态,贾诩就向使者表示:“你回去之后代我们谢谢袁绍将军,他的好意我们心领了,不过我们不能与他结成同盟。试问一个连兄弟都不能相容的人,又如何能够容得下天下的豪杰呢?”
贾诩所说的兄弟,指的是袁绍和袁术这哥俩。两人虽为堂兄弟,但却因为政治立场不同而分道扬镳、兵戎相见。袁术集团的衰落与袁绍这个哥哥有着直接的关联。六月份,袁术在寿春郁郁而终,贾诩的这番言论,不但挫败了袁绍企图与张绣结盟的企图,而且还出言羞辱袁绍,更是将双方的关系变得水火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