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三国谋士今日观
7173800000035

第35章 鲁肃:远见卓识的一代名士(1)

在汉末三国谋士群体中,鲁肃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他不但是东吴集团早期发展过程中贡献巨大的谋士之一,为三足鼎立的形成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后来又接替周瑜成为东吴集团在荆州一线的主将,为东吴帝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同时,他还是孙刘联盟的首倡者和维系者,正是由于鲁肃的努力,刘备集团才得以在最艰难的时刻与东吴集团结成战略同盟,不但避免了被曹操集团彻底消灭的结局,还得以利用赤壁之战的巨大胜利迅速发展壮大,刘备能够占据益州及汉中地区都与鲁肃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吴、蜀两家而言,鲁肃都具有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历史作用。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还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

鲁肃,字子敬,生于熹平元年(公元172年),徐州临淮东城人。鲁肃出生之后不久,父亲病故,他从小就和祖母生活在一起。在祖母的细心照料下,青年时期的鲁肃就已经身材魁梧,相貌出众,加之家境富裕,自然也就成为乡人瞩目的人物之一。

鲁肃所在的徐州,是汉末时期为数不多的富裕地区之一。尽管朝政腐败所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但是在历任徐州官吏的有效管制下,徐州政局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全国各地的流民纷纷涌入徐州,这也为徐州的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尤其是在丹阳人陶谦就任徐州刺史之后,徐州地区的发展更是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此时已经是弱冠之年的鲁肃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积累财富之上,他不但没有尽心治理家业,反倒是大散家财,变卖田地,经常救济穷人并广泛结交天下豪杰,这种仗义疏财的义举自然得到了家乡父老的广泛称赞。不过,此时鲁肃的一些出人意料之举也引起了乡人们的疑虑。他不仅自己学习骑射和击剑,还召集了一批年轻人,提供给他们衣服和食物,经常在西鲁山一带聚集,名为射猎,实际上却是在暗中排演兵阵,讲武论道,俨然成为一支民间武装。乡人们对鲁肃的这种举动大感疑惑,甚至有人私下议论,认为鲁肃此举放荡不羁,简直是在败坏鲁家的家道,不过鲁肃并不理会乡人的种种议论,依然我行我素。因为在他的心中,徐州表面上的这种富庶和安定隐藏着巨大的危机,他必须为自己家族的未来未雨绸缪。

正如鲁肃所担忧的那样,尽管徐州治理有方,但是在汉末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下,徐州正在沦为其他割据势力争夺的目标。自从董卓专权之后,中原地区已经成为各大割据势力角逐的战场,徐州自然也不能幸免。

先是陶谦联合几位地方诸侯与军阀的凉州势力几番厮杀,之后曹操集团又开始了对徐州的疯狂进攻,仅仅数年时间,徐州数度易主,陶谦、刘备、吕布等割据势力在这片土地上反复争夺,徐州陷入了一片战火之中。

作为这场混战的见证者,鲁肃为自己家族的命运深感忧虑,他已经暗下决心,随时准备离开徐州这个是非之地。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影响鲁肃一生的人物突然与鲁肃不期而遇。他的出现不但成就了一个着名的历史典故,同时也改变了鲁肃一生的命运。他,就是后来的东吴名将周瑜。

周瑜,出生于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人,出身显赫。其曾祖周荣历任两朝的尚书令,堂祖周景及其子周忠官至太尉,周瑜的父亲周异做过洛阳令,叔父周尚后来担任过丹阳太守。周瑜少年成名,在江淮一带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同时,他还是后来的江东霸主孙策青梅竹马的好友。孙策征讨江东的战事开始之后,周瑜献计献策并亲临战场指挥作战,为孙策取得江东之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这期间,周瑜曾经受到淮南军阀袁术的胁迫,也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好友孙策,前往袁绍的老巢寿春,被迫在寿春滞留了数年之久。为了拉拢周瑜及其家族,袁术打算任命周瑜担任将军一职。不过,此时的周瑜早已看出袁术难成大事,借故推掉了袁术的任命,反而自荐担任居巢县的县长,为的就是能够尽快离开寿春回到孙策的身边。袁术没有看出周瑜的真实用意,满口答应了周瑜的请求。

在周瑜担任居巢县长期间,有一次他来到了鲁肃居住的东城,打算在东城筹集粮草物资,当了解到鲁肃为人豪爽,鲁家又是当地出名的大户人家之后,周瑜便带上手下前往鲁家拜访,希望得到鲁肃的资助。当时鲁肃家中有两仓米,每一仓有大米三千斛。鲁肃二话不说,当即就将其中的一仓米送给了周瑜,这让周瑜深受感动,有意结交鲁肃这位豪爽之士,不久两人便成为挚友。这便是“将囷相结”这个典故的由来。这个故事很快传扬开去,引起了袁术的关注,不久之后,袁术便任命鲁肃担任东城县长一职。不过,袁术的赏识不但没有让鲁肃感恩涕零,反而使鲁肃萌生离开家乡的念头。不久,鲁肃召集家人,说出了自己心存已久的想法。鲁肃说:如今朝廷已经失去了统治国家的能力,天下处处都是盗贼横行,我们世代生活的淮泗地区也不再是安居之所。我听说江东地区土地肥沃、政局较为安定,我们可以到那里暂时避祸,你们愿意跟随我一起去江东静观时局的变化再作下一步打算吗?在众人异口同声的支持下,鲁肃一大家子包括之前在南鲁山上聚集的众人一行三百多人踏上了前往江东的征途。

为了以防万一,鲁肃特意让妇孺老幼走在队伍的前面,青壮跟在队伍的最后,自己则亲自殿后,以防袁术的追兵前来追赶。果然,就在鲁肃一行人出发后没多久,袁术就得知鲁肃不但没有接受自己的美意反而携家逃走的消息,不禁大怒,派出一小股骑兵追击。眼看着追兵迫近,鲁肃非常镇定,他命令手下做好迎敌准备,自己则一个人手持盾牌和弓箭等待着追兵的到来。面对疾驰而来的追兵,鲁肃冷静地说道:“身为大丈夫就应该洞悉当前的大局。如今天下大乱,就算你们拿下我也得不到丝毫的奖赏,放过我也不会受到任何的处罚,何必要对我苦苦相逼?”

鲁肃说完,又将手中的盾牌竖着立在地上,自己张弓搭箭射向盾牌,一箭下来竟然将盾牌射穿。追兵们原本就非常佩服鲁肃,如今又看到鲁肃竟然有如此的神力,心存畏惧,都觉得没有把握将鲁肃等人制伏,便不再为难鲁肃,扬鞭而去。鲁肃等人就这样平安无事地来到了居巢,找到了当年的好友周瑜,不久之后又与周瑜一起来到了孙策统治下的江东地区。孙策听说了鲁肃的事迹之后,也是钦佩不已,不过由于此时的孙策正忙于处理江东内部的复杂局势,既没有与鲁肃进行深谈,也没有安排鲁肃一官半职,这让鲁肃感到非常不快。于是,鲁肃一边暂时在曲阿住了下来,一边在思考着自己下一步的打算。这也是鲁肃一生中情绪最为低落的时期,直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鲁肃的处境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八月,东吴集团的第一任领袖孙策病逝,年仅十九岁的孙权继位,此时困居曲阿的鲁肃正在为祖母的去世而悲痛不已。按照当时的风俗,鲁肃亲自护送祖母的灵柩回到了故土东城。就在办完丧事准备返回曲阿之时,鲁肃当年在东城时结识的好友刘晔给鲁肃来了一封信。这封信激发了鲁肃的浓厚兴趣。刘晔在信中说:当今天下豪杰并起,以子敬兄的旷世之才,非常适合在这种局势下发挥自己的才能。你还是尽快赶回曲阿去迎接家人,不要在江东久留。近来在巢湖一带有个叫做郑宝的英雄人物,不仅兵力雄厚,拥有数万之众,占领地区土地肥沃,就连附近庐江等地都有不少人依附他,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如此大好的时机希望子敬兄及时把握,尽快做好去巢湖投靠郑宝的准备吧。

刘晔的这封信无疑又勾起了鲁肃压抑已久的雄心壮志。他很快从东城动身去曲阿,打算带着家人前往巢湖投奔郑宝。但等他回到曲阿之后却发现,自己的母亲已经被好友周瑜接到了吴县,于是鲁肃又马不停蹄地来到吴县找到周瑜,并将自己打算离开江东投奔郑宝的计划告诉了周瑜。谁知鲁肃刚刚说完自己的想法,周瑜立即表态强烈反对。周瑜表示:

当年名将马援曾经向光武帝刘秀说过:如今这个世道不仅仅是君主选择臣子,臣子也同样在选择合适自己的君主。目前执掌江东地区的孙权将军年轻有为、思贤若渴,正在积极招揽天下的能人异士。我曾经听到一些贤人的私下议论,他们都认为大汉气数已尽,以后承接天命代替汉朝的,必定兴起于东南,孙权将军就是不二人选,他终将成就帝王之业。在这种情况下顺应天命,效忠孙将军才是正道,也更加适合发挥你的才能。我正打算向孙将军推荐你,你还是一心一意地留在江东吧。至于你提到的巢湖郑宝,我看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的人物,终究难成大器,刘晔的话你完全不必放在心上。

在周瑜的劝阻下,鲁肃终于打消了前往巢湖的念头。不久,周瑜果然向孙权引荐鲁肃,并在孙权面前称赞鲁肃具有旷世之才,希望孙权亲自接见并加以重用。孙权立即召见鲁肃,对鲁肃赞赏不已。等到其他宾客离开之后,孙权又单独召见鲁肃,向他询问江东的发展大计。此时的鲁肃已经强烈地感受到孙权的热情和诚意,两人同榻对饮,畅谈天下大势及江东未来的发展策略,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榻上对”。在“榻上对”

的一开始,孙权便向鲁肃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孙权表示,如今汉室衰落,天下大乱,自己继承父兄的遗志,力图实现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那样领导诸侯、匡扶天下的功业,希望鲁肃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

其实,孙权的这个说法并不是什么新战略,而是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张纮向孙策提出的,孙策时期也一直是按照这个策略发展的。

六年时间过去了,这个策略是否符合当前的天下大势呢?鲁肃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鲁肃认为:

过去高祖刘邦也一心想着全心全意辅佐怀王,但却始终未能如愿,因为有项羽一直在横行霸道。而今的曹操正是昔日项羽这样的人物,将军是不可能成为齐桓公、晋文公的。以我的判断,如今汉室已经不可能复兴,曹操的势力也不可能在短期之内被铲除。将军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变,相机行事,才能力图长远。目前北方地区正值多事之秋,曹操暂时无暇南顾,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铲除江夏的黄祖,之后讨伐荆州的刘表,将整个长江流域控制在我们的手中,然后建号称帝,直至夺取天下,这正是当年高祖刘邦所创建的宏图伟业。

鲁肃的这个意见,是对当年张纮向孙策所提出的、也是东吴集团之前六年采取的发展战略的否定。经过中原一系列战事之后,汉末的局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曹操集团力量日渐强大,已经成为中原霸主,并拥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在这种情形下,东吴集团之前采取的策略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新的发展战略来代替。

而鲁肃所提出的意见正是在新的形势下符合东吴集团发展的新战略。鲁肃的战略构思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是鼎足江东打好基础,其次是通过击败黄祖解除刘表集团对江东地区的威胁,第三是向荆州发动进攻以占领长江上游地区,扩大东吴集团的控制范围,第四步则是建号称帝争夺天下。这对于东吴集团而言,无疑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也表现出鲁肃作为一名战略家的远见卓识。难怪孙权听完鲁肃的意见之后大感欣慰,将鲁肃视为自己的心腹,并赐给了鲁家大量的财物。从此之后,鲁肃也逐渐取代了张昭,成为孙权最为器重的谋士之一。

根据鲁肃所提出的发展策略,东吴集团迅速进行战略调整。自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开始,东吴集团对荆州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首先选定的目标就是鲁肃在“榻上对”中所提出的江夏太守黄祖。到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夕,孙权终于斩杀了黄祖,取得江夏之战的完胜。江夏之战是赤壁之战之前东吴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不仅占领了江夏郡东部的部分地区,扩大了东吴集团的势力范围,同时也消除了荆州刘表对于江东地区的威胁,初步实现了“榻上对”的第一步,也为东吴集团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不过,不久之后的赤壁之战意外地打乱了“榻上对”的战略构想。

在这场决定东吴集团生死存亡的重大考验中,鲁肃再次体现出作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为汉末的政治走势作出了重大贡献。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集结兵力向荆州发动进攻。

为了掩盖作战意图,曹操接受了谋士荀彧的意见,以一部佯装进攻南阳,向宛县及叶县挺进,大军主力则秘密由小路进入荆州腹地。刘表得知曹操进攻的消息之后,意识到这是曹军对荆州地区发动的战略总攻,立即下令收缩兵力进行荆州保卫战。不料就在当年八月,刘表意外病故,荆州顿时群龙无首,形势岌岌可危。此时远在江东的鲁肃得知刘表病逝的消息之后,马上察觉出这是东吴集团向荆州发展的大好时机。于是鲁肃求见孙权,向孙权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鲁肃认为:荆州与江东毗邻,交通便利。外有长江、汉水环绕,内有崇山峻岭阻隔,不但地势险要,又有千里沃野。如果能占据荆州,成就帝王之业就有了稳固的基础。如今刘表刚刚去世,刘表的两个儿子一向不和、相互争权,荆州内部也随之形成了两个派系,无法团结一致共同对外,加上寄寓荆州的刘备一向是野心勃勃,与曹操积怨颇深,同时与刘表也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在刘表去世、荆州无主的情况下,如果刘备能与刘表的两个儿子齐心协力对付曹操,我们就可以采用安抚的做法与之结为盟好共同应付曹操的进攻;如果刘备三心二意,打算借机在荆州发展自己的势力,那我们就应该另作打算。鲁肃向孙权建议,自己立即前往荆州,借着吊唁刘表的时机窥探荆州内部的情况,极力说服刘备及刘表的两个儿子同心同德对抗曹操。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说不定就会被曹操捷足先登。鲁肃的建议得到了孙权的首肯,于是鲁肃毫不迟疑立即出发赶往荆州。

不过,此时荆州局势的发展出乎鲁肃的预料。就在鲁肃赶到夏口之时,曹操的大军已经深入荆州腹地;鲁肃刚刚来到南郡,刘表的儿子刘琮就已经带领荆州士民投降,力主抗击曹操的刘备也从樊城撤出向江陵方向转移。鲁肃只能改变行程,寻找被曹军追赶的刘备。终于在当阳的长坂坡地区遇上了刚刚被曹军精锐——虎豹骑杀得落荒而逃的刘备。而此时的刘备不减其枭雄本色,与鲁肃摆开了迷魂阵。当鲁肃向刘备表达了孙权的问候并询问其下一步的打算之后,刘备以前往苍梧去投靠吴巨作为搪塞。面对刘备的言不由衷,鲁肃向刘备提出了自己的构想,鲁肃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