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
7177300000012

第12章 诸葛亮诫子书[蜀汉]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部)人。

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生逢东汉乱世,避居荆州,躬耕田野,不求闻达。曾自比管仲、乐毅。因徐庶之荐,刘备三顾茅庐请其出山,成为刘备政治集团的主要谋士。辅助刘备联吴于赤壁大败曹操,收江南,取成都,立蜀汉,任丞相。刘备临死托孤于他,他不负厚望,励精图治,赏罚严明,东和孙权,南平孟获,六出祁山,政绩卓着。后因病卒于军中,谥忠武侯。

家训原典

诫子书(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漫则不能励精a,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b,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全三国文》卷五十九

注释

a慆慢:自满,自以为对。励精:奋发向上。

b接世:合于世情,为世所用。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品行,是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靠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到达高尚的思想境界。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自满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就落魄无所作为,大多不能融入社会,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破屋子的时候,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家训原典

诫子书(二)

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全三国文》卷五十九

译文

宴席上的酒的设置,在于合符礼节、表达情意,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礼节尽到了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家训原典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a,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b,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c矣!

《全三国文》卷五十九

注释

a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贤者的志向。

b淹留:命运不佳,得不到任用、提拔。

c下流:没出息的人,较卑下的社会阶层的人。

译文

一个人的志向应当保持高尚远大,仰慕先贤人物,断绝情欲,丢弃有碍于身心的杂念,使向贤之心鲜明保留着,诚恳地有所感受;能屈能伸,抛弃琐碎的东西,广泛求师问学,除去狭隘、悭吝,这样即使未得升迁,何损于自己的美好情操?何愁理想不能实现?如果意志不坚定,意气不昂扬,徒然为一些琐事奔走忙碌,把自己拘束埋没于世俗之情,碌碌无为,就将永远混迹在凡人庸人的行列,摆脱不了卑下的地位。

评析

诸葛亮的诫子书,名声很大,流传广泛,一向为人们所赞赏。诸葛亮在隐居隆中时,真可谓淡泊之至、宁静之极了。然他耐得住寂寞,泰然处之。事实上,“明志”也好,“致远”也罢,都不是指无所作为的等待。细观《草庐对》,孔明对天下大事何等关心,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又何其了然于心!诸葛亮从修身养性切入,告诫子侄辈要踏踏实实,不断磨练自己,要树立远大志向和目标,却又不能好高骛远。这个思想从根本上说未能超出儒家修、齐、治、平的基本观念。但是,孔明毕竟有自己亲身的实际经验和体会,其中似也杂揉进道家甚至佛家的思想。盘桓以静与俟时而动相表里,淡泊、宁静之中分明蕴积着壮志和抱负。故其教子,很难说是宗于哪一家,有些思想可以说是很独特的。如他谈学、才、志之间的关系,乃以修身养性为本,既讲辩证关系,又谈实践作用,极有启迪精神。他讲喝酒一段更有意味,他似并不一般地反对喝酒,也不一般地反对醉酒,只是厌恶烂醉如泥,失去理性控制,主张应因时因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总之,仍在讲变通。这与一般诫子耽酒的严苛峻厉殊不相同,可发人退一步想,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

“忍屈伸”讲的是在追求和奋斗的过程中难免有挫折和颠簸,即所谓“淹留”。俗话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不必抱怨时运不济,不能失掉目标和志向。要保持高尚的情操和趣味。如此,再加上不懈的努力,善于把握机遇等等,成功就会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了。实际上,“忍屈伸”是一种性格磨练和心理素质训练。“去细碎”,应该指的是胸襟阔大,不斤斤计较于得失。诸葛亮现身说法,有的放矢,出语恳切,言简意赅,其说服力是很强的。